金国本来只是个部落,为什么之后能变得如此强大?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金史》“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金国和后金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当然关于二者是否同源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从部落逐渐发展起来的。

全部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金国曾经俘虏了徽、钦二帝迫使。

而后金也就是,更是直接入关建立了自己长达几个世纪的帝国。

(一)、兵不在多,而在精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从东北地区走出来的女真民族,曾两度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渔猎民族相较农耕民族而言拥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他们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所以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精神。

其次,长期的打猎活动,使他们拥有了强壮的体魄以及先进的战术。

1. 金国骑兵,横扫中原 《》“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

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

”在《》当中,的头号劲敌就是北国的。

其原名为,乃为的第四个儿子。

曾经率领,在鸳鸯泺重创,是大金开国之功臣。

铁浮屠亦被称之为铁浮图,它与欧洲的十字军非常相像与拐子马配合使用。

顾名思义,就是全身都包裹着沉重的铠甲。

这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盔甲,刀剑不易刺穿。

同时,马匹也以此包裹,因而往往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年金兀术率领五千铁浮屠,掳掠了徽、钦二帝。

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于南京称帝后,铁浮屠再次南下,高宗率众仓皇逃窜至海上。

幸得有等人的拼命抵抗,才得以于杭州立足。

公元一一四零年,铁浮屠在金兀术的率领下企图从黄天荡南下入杭州。

最终遇上,损失殆尽。

虽然铁浮屠最后亡于岳飞之手,但它给辽国和宋朝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

可谓是金国逐步扩张的肱骨之力。

2. 后金,回天之力 《》记载,十三副遗甲起兵随后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

在其看来,他与金国同根同源,所以可以继承其衣钵。

随后发布“”,逐步的铲除了东北地区的反对势力。

并且开始与中原王朝,一决高下。

努尔哈赤根据牛录额真建立了,和平时耕田狩猎,战时着盔甲上阵打仗。

这既满足了军事需求,又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正因如此,他们虽然人数不具备优势但“兵不在多,而在精”。

《清史稿》“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

迁都沈阳,规模远矣。

比於岐、丰,无多让焉”。

,明军集结了十一万兵力这其中还包含了一部分朝鲜军队。

双方相互配合,两翼夹击。

但金军只有不足六万余众,在短短的五天之内给明军造成了近五万多人的伤亡,以努尔哈赤胜利告终,奠定了进一步南下的基础。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论是完颜阿骨打的两千五百人誓师还是努尔哈赤的十三副遗甲起兵,他们的崛起都是看似以卵击石而又能以少胜多。

不管是铁浮屠亦或者是八旗骑兵,他们除了自身的单兵素质以外还得有工艺和原料来熔铸兵器和盔甲。

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他们的武器和装备来源于何处呢? 1. 逐步的原始积累 《释兵》“铠,犹铠也。

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甲胄和兵器,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军队而言。

铠甲可以防身,而兵戈则可以伤人。

曾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任何政权的建立都伴随着流血牺牲。

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曾经是辽国的附属部落,他们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和纪年方法。

但是每年都会向辽国进贡当地的,比如海东青等。

而辽国则会回礼,象征性的给予其些许狩猎装备。

《》记载,女真人每进奉一只海东青或者上好的人身,辽国都会回赠其些许长矛。

有时候也会给他们一些铠甲,但全部都是残次品而且只包裹上半身用以其狩猎所需。

这也就能说明为何在金国起兵之处,他们的铠甲只有半身的。

当他们起兵以后,便急速向南扩张。

这其中不乏许多将领,带头叛乱。

辽国将领张觉在投降金国以后,便将其仓库中的铠甲悉数奉上。

而且,随着领土的扩张他们也会将死去的辽国士兵之装备收集起来,熔铸成自己风格的铠甲。

经过不断的收集,他们将上好的铁器铸造成铁浮屠。

次者,做成拐子马。

而品相一般的,就给正常的士兵使用。

这也是为何铁浮屠无法大规模生产的原因,一是造价太过高昂,二是会严重拖累军工发展。

2. 地大物博,天空海阔 女真可以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所谓熟女真就是已经接受部分汉化的女真部族而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熟女真。

当然,他们也是在中期由北方逐渐迁移到辽宁地区。

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经做过建州卫,祖父和父亲也有一定的兵权。

当时的辽东地区与金国时期,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在当地还是具有一定话语权的,而且所有城主在名义上都是接受辽东总兵的领导。

据《·地理志》记载,年间辽东地区就已经有了十六个冶金所。

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开始利用这些冶金所为自己建造装备。

并且,他曾经在李如柏身边任职对于汉文化也颇为精通。

继位后,任命汉人充当铁匠为自己的军队建造铠甲以及兵器等。

在接连的战斗中,他们也俘获了大量明军的武器装备。

明军的大炮一直是清军可望而不可及的,努尔哈赤正是被其所重伤。

可见,在热兵器面前冷兵器的威力荡然无存。

武器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士气。

当时的后金军队其实没有多少重武器,而他们依然能够取胜的原因还是因为士兵的战斗力。

(三)、武器偷渡,逐步流入 《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每个朝代对于武器的管制以及盐铁方面,都非常严格。

因为如果底层百姓一旦掌握了这些生活必需品或者造反必用品一旦不满足自己的统治便会。

所以,他们必须要收缴百姓的兵戈利器,以弱化百姓的威力。

1.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俗话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当女真部落还在白山黑水一带混迹时,他们当地的土特产就已经远近闻名。

据《女真简史》记载,完颜阿骨打起兵之前就曾经与中原商人进行军火贸易。

当时有一个名为张知远的商人,他的亲戚在辽国的盐铁部门担任官职。

所以,他经常以此之便进行走私贸易。

将铁从产地,夹杂着其他货物直接运往关外。

当时的一马车铁,可以换回同样重量的人参。

辽国后期非常腐败,不论是军队还是官府所有人都中饱私囊。

辽国的北面官枢密使,就经常利用职务之便直接向女真部落运送武器装备和铠甲等。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当时官官相护,自然也没有人去过多的追究。

2. 软硬兼施,招来人才 后金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汉化,但只是学习了些许皮毛而已。

至于冶金术以及装备制造等方面,还是远远不如明朝。

再者,明朝三大营的火炮和火铳等,都使他们望其项背。

当然,如果指望后金单独制作热武器肯定是不切实际,那么努尔哈赤便开始招人制造军队所需的基本冷兵器。

《清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喜读《演义》因此对于权谋和御人之术。

为了吸引更多的工匠加入其中,他开放了八旗制度。

并不是清军入关后的汉八旗,而是可以直接进入满八旗与其本族人享有同样的待遇。

在这其中,就有不少会冶铁的工匠加入。

因为与汉地接近,所以周遭有许多汉人。

为了更好的利用他们,努尔哈赤还会强迫其转投到自己的阵营。

如果不服从,则全家将面临极刑的处罚。

就在这种软硬兼施的政策下,后金军队的装备有了质的飞跃。

当然,他们不可能与强大的明军相提并论。

但他们还是能获胜的原因,就是处于国运的上升期。

二者之间的较量,就像庞大的清朝对上了新兴之国日本。

号称世界无敌,但却在甲午一役损失殆尽。

结语: 金国和后金,如果不论其宗源来说两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度。

他们都是从弱小,逐步走向强大。

起兵时,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能够发展如此之迅速。

而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一样,都会使士兵丧失战斗力,整日沉浸在骄奢淫逸当中。

正所谓“我之所以忍受黑暗,是因为没见过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西方都发明了火枪,为什么却只有西方演化成了现代枪炮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是在古代中国,火器最终没有发展起来,而西方却发展成枪炮。

西方发展的这个枪炮,也让我国在末年的时候被打的很狼狈。

那么为什么火器在中国没有成气候,在西方却发展起来了呢? (古代战士点火器) 有人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火药发明以后,最早都在火枪上使用。

但是,中国人因为最初的火枪不好使,放弃了,西方却就算火枪不好使,也坚持了下来。

所以最后西方发明了现代枪械,中国却直到晚清还主要用冷兵器。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这里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尽管都不好使,为何西方却坚持用下去,中国却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道义之战) 一、中西方对火器的认识不同。

中国由于受儒学的影响,对武器的认识,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中国讲究的是“以德服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争,更多地希望在道义上取胜。

如果在道义上实现不了这个目的,也就希望在谋略上取胜。

这样一来,对于发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兴趣不浓。

说得好:“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 既然不重视杀伤,因此对武器的研究,就不是很上心。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兵书。

兵书里面就很少讲武器,讲的都是德行,是谋略,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中国一向把火器当成是“奇技淫巧”,当成是“妖物”,如果朝廷要大批量生产研制,至少在朝议的时候,就不可能通过。

所以火器的研讨肯定不可能上升到国家层面。

西方在看待火器上,态度就不一样。

因为火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一直是一个上邦大国。

上邦大国的东西,自然是先进的。

所以,西方人一开始对火药的态度就不一样。

没有中国古代的那种贬低和轻视,反而是充满了敬畏。

另一方面,西方人重实用,重发明创造,有实证精神。

因此,他们对火器研究上孜孜不倦,有成功感。

再一点,西方属于海洋文化,扩张和侵略比中国多。

正因为扩张比较多,所以,对武器的研究就比中国要深一些,火器可以发展起来。

(西方国家的侵略) 二、中西方打仗的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的打仗,从先秦时期发展过来,一开始就是很讲究礼仪的。

正因为讲究打仗的礼仪,所以讲究一种整体性的突击。

有一个词叫做“排兵布阵”,就是说,打仗的时候,是要把士兵摆成某种阵型,按照某种方式往前冲突推进。

我们现在很多人嘲笑指挥打仗的时候,事先授予“阵图”,让军队按照阵图推进。

我们又嘲笑打仗讲究礼仪,认为他做法非常迂腐。

却不知道,无论是宋太宗还是宋襄公,他们的做法,都是尊崇正统的战争文化的。

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说,你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是不会阵图,只喜欢野战,这样打下去是不对的。

也许带领小股兵力突击有用,但是,让你发挥大作用,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时候,你就不会指挥了。

宗泽所代表的,就是一种正统的战争文化。

中国正因为是这种战争方式,因此,对火器就比较排斥。

毕竟使用火器,完全无法进行这种摆阵作战。

西方的打仗方式显然不一样,没有对中国这样的战争传统,也没有中国这样的战争文化,他们比较倾向于“埋伏突击”,而这种方式,更适合火器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210位公主只嫁出去130位 唐朝公主为什么难嫁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金国本来只是个部落,为什么之后能变得如此强大?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