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灭了北宋的金国,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宋朝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它重文轻武偏安一隅,北宋甚至同时被三个
【千问解读】
宋朝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它重文轻武偏安一隅,北宋甚至同时被三个外族势力侵扰,不得不割地求和,最终,还是被金国所灭。
这让我们也很是感慨,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虽然经济繁荣,但是,人民却习惯了享短暂的平稳,使得外族频繁入侵,最后,自己的也被别人俘虏,导致国家灭亡。
那么,打败北宋的金国,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 这个国家何以后来居上,击败了当时北宋的一大劲敌辽国,又是如何重蹈辽国的悲剧,被的蒙古颠覆了呢?金国作为征服王朝,其女真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
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吸收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
女真部落的首领,叫做,这是一位枭雄,有着为人君主的明断和魄力,也有着女真族英勇善战的血统,作为将军他有富有谋略,作为帝王的他又高深莫测。
这样一位雄主,他率领自己的部落打败其他的势力,并在1115年称帝建立了国家,国号为“金”。
在国家建立之后,他不是像其他中原的帝王一样奉行享乐,而是有着卧榻之侧不容他人安睡的雄心,他率领自己的军队,与辽国展开了历时不长的战斗。
面对金国的攻击,辽国般很快消亡。
当时,辽国刚刚创立之时,也是风头正劲,北宋的开国皇帝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得与这个国家修养生息,之后的历代宋朝国君,更是割地赔款,以求偏安。
但是,或许是日子太过安逸,辽国的君主也开始安于现状,沉浸在宋朝的纳税和贡品之中,丧失了战斗力。
这番遇到女真这样的新兴部落,血气方刚,裹挟着威势气势汹汹而来,很快就灭亡了。
而辽国一灭,女真更是趁胜追击,随带把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也给灭了。
可以说,女真部落的发展历程和后来的蒙古成吉思汗对进程十分相似。
他们也是有着争霸世界的雄心,不断开疆扩土,东北至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岸,控制外兴安岭地区,西北控制蒙古草原各部落,西境至陕西与交界,南方以淮水与为界。
可以说,是他们为中原地区注入了一丝年轻的豪情和雄心壮志。
那么,这么一个厉害的王朝,这么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阿骨打建国时为何要以“金”为国名呢? 还有人认为当初并无国号,在与宋朝达成时,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议女真人以金为国号,以期压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汉文化,便不明就里地拿去用作国号了。
其实,历代学者对于这个国名的来源,也是议论纷纷,他们引经据典皓首穷经,出现了不少种说法。
这其中,不乏有许多有意思的见解。
《金史》中,引用了一段阿骨打自封皇帝之时的话,他说: “我们最大的对手是辽国,这个辽国的象征是镔铁,镔铁取其坚硬之意。
但是,辽国人不知道,铁虽然硬,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和铁自身的缺陷,它会生锈会腐朽,最后,连普通的木头都无法抗衡。
现在,他们就是出于这种腐朽的状态,而我们国家当以辽国为借鉴,不能像铁一样易腐朽,而是应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一种坚硬无敌的金属,来保佑我们国祚绵长。
” 之后,他拿起身边的黄金说:“真金不怕火炼,真金也不会朽坏,这是世界上的真宝。
而且,五行中,金属白,我们完颜部人也崇尚白色,不妨将国号命名为‘金’,在‘金’的保佑下,我们金国就能够,取下整个天下,并且,永远不失血性,世世代代享受世人尊敬。
” 也有人引用《地理志》的记载,认为:阿骨打是根据地名命名国家的。
这种观点认为,金朝开国之初并未定国号为“大金”,而是就叫“女真国”,并且,迟至1117年或1118年才在渤海人杨朴的建议下建国。
地点就是完颜部旧居地“按出虎”(今黑龙江阿城市南)。
于是,他觉得应该以这个地方为国名,一方面提醒后人女真部落的缘起,让他们牢记祖先的教诲和功劳,勤勤恳恳永不懈怠。
一方面也是为了有一种冥冥的保佑,希望能够将现在的精神传达后世,而且,这个原始地能够创立国家,一定是一个福地,以福地为国,才能保佑后人。
其中,“按出虎”是女真的语言,翻译为中文就是“金”。
还有人以洪皓《松漠纪闻》等书的记载为依据:女真人是以其本土“爱新”为国号。
“爱新”也是女真语中的语言,翻译过来也是“金”,这种说法是:阿骨打当时称帝之时,认为,应该以自己本土的特色命名国号,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
这个特色深耕与每个国民心中,能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参与感,作为一个民族的统一标志,他们会有集体荣誉感,想要将自己的文化和文明传播到整个世界。
因此,以本土“爱新”为国号,“爱新”在女真语中意思为“金”,因当地出产黄金而得名。
从这个国名的命名中,我们看到国家皇帝的细心和认真。
当然,也可能是后世对于这个现象的一种发散性解读,正如一句话所说:“如果在一个人身上找优点,他会越来越好。
”后世学者对于历史的不断摸索,其实,也是在寻找这个朝代的闪光点。
抛去金国对宋朝的伤害,我们也看出了这个民族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许多地方,他们既有粗狂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对于“国名”,他们也是十分看重的。
这自然也符合说的一句话:“做大事必须要做好每件小事。
” 参考资料: 『《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女真人及其开国前的历史》、《地理志》、《松漠纪闻》』 随机文章太阳墓地位置,一排排木桩围绕成太阳(楼兰因太阳墓灭国)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外星人为美国工作,奥巴马承认外星人存在/外星人就在人类身边海市蜃楼找到过实景吗,平行世界假说引猜测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晋国本来为,原氏。
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
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说他是原伯之后,与周同宗。
原黯辅佐晋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在位时,灭郇国(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续重用荀息。
荀息献计假道伐虢,帮助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今山西平陆)和(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
献公临终之时托孤于荀息,任命荀息为执政大夫。
荀息在献公去世后,遵献公遗愿,立奚齐为君。
但晋大臣里克、邳郑先后杀死奚齐和卓子,荀息觉得对不起晋献公,于是自杀。
荀息生逝敖,荀逝敖在史书上没有事情记载,可能是受其父自杀的影响,新晋君有新的党羽,而其父又不是新君之党,所以逝敖不受重用,但其家封地应该是还在的。
逝敖生、荀骓、荀首,三子后都受封,别为他氏,荀林父为中行氏,荀骓为,荀首为知氏。
荀林父在时受到重用,这与文公清算惠公旧臣有关,荀家在惠公时是受到排挤的,在文公时得到起用。
公元前633年,荀林父为晋文公御戎,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君主的贴身保镖,同时为君主驾车,这不是现代意义的司机,其地位相当于大夫。
公元前632年后,荀林父的地位得到提拔,成为新建三行之首——中行将。
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建三行,是三支步兵,荀林父为其首。
之后荀林父的地位越来越高,上篇文章中有细述,到晋景公时终于成为中军将,也就是正卿,时间是公元前597年。
从公元前633年算起,荀林父从军已有36年,他的地位高了,荀家其他人地位也随之而升,其弟荀首被任命为下军大夫,也有记载说为下军司马,这两个职位是有区别的,下军大夫比下军司马地位要高,下军司马管军纪,魏绛曾任此职,下军大夫是仅次于下军佐的掌军之人,有自已的军队。
从城濮之战中大军撤退的大形势下、荀首率军救其子的事情看,荀首是有自已的军队的,所以他当为下军大夫。
荀首被封于知地,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
他也就是知氏的第一位宗主,被称为知庄子。
荀首最早的记载在晋成公时(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晋成公“嬖之”,也就是说晋成公的宠臣,而此时他的哥哥荀林父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中军佐,也就是仅次于赵盾的二把手。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赵盾之弟赵穿于公元前607年弑晋灵公,之盾扶立晋成公为国君,但晋成公一定是不甘心当傀儡的,他也在扶持自己的力量,而荀家兄弟也就成了晋成公所倚重的势力之一了。
公元前599年,晋景公元年,郤缺为中军将,前597年荀林父为中军将,同时荀首为中军大夫。
晋景公也是继续倚重荀家势力来抑制。
在公父前597年的城濮之战中,荀首之子荀罃率军击楚被俘虏。
荀首为了救回其子,在大军撤退的情况下,带领自已的军队,冲入楚军,射杀楚连尹襄老,并生俘楚王子穀,一方面可见其救子心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人才能之高、作战之勇猛。
此举虽并未救回荀罃,但为晋军挽回了城濮之战大败的部分损失和面子,并于九年之后,用所俘之楚王子穀换回了其子荀罃。
公元前596年,晋国中军佐先穀叛乱被杀,公元前595年,荀首被提拔为下军将,可见其才能得到了晋景公的认可。
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由于年纪已大,主动辞去了中军将之职,士会任中军将,荀首被提拔为上军佐。
公元前592年,士会告老辞职,继为中军将,荀首升为上军将,其侄荀庚(荀林父之子)升为上军佐。
荀氏在六卿中占到两卿。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军大胜齐军,打得亲自到晋国,愿尊晋景公为王,景公不敢称王,辞之。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军扩为六军,新建新上、下军,荀首为中军佐,荀庚为上军将,荀骓得任新下军将,自此荀氏三系都为卿:中行氏荀林父之子荀庚为上军将、程氏荀骓为新下军将、知氏荀首为中军佐。
公元前588年,晋国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首之子荀罃,荀罃回国时与之对话,他不卑不亢,使共王感叹“晋未可与争”,荀罃之才气初现,这是他后来能成为晋国执政,并使晋国霸业达到高峰的原因,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荀首拼死也要救回荀罃的原因。
公元前587年,郤克病逝,栾书被破格从下军将提拔为中军将,而荀首作为中军佐没有按常规接任中军将,可见景公对荀首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可能是不相信其才能;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当时景公仍走不出晋灵公被赵穿弑杀的阴影,赵氏势力仍大,而荀氏不是晋国公族并且一家三卿,为晋国公族,所以晋景公选择了栾书,并联合晋国另一家公族于公元前583年,发动,晋铲除赵氏。
公元前587年,栾书、荀首、士燮三人帅军伐郑。
公元前586年,荀首到为晋景公迎亲。
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栾书率晋国六军救郑,在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楚将子重主动退却,晋军跟进并攻打楚国盟友。
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
晋军内部发生分化:赵同、主张开战;荀首、士燮、主张罢兵。
荀首认为现在攻打楚国师出无名,因为楚国已从郑国撤兵,并且现在开战不一定能打过楚国。
栾书听从了荀首建议,未与楚战。
之后史书再无关于荀首的记载,其兄荀林父于公元前594年告老,现在已过去近十年,可能荀首年纪已大;其侄荀庚于公元前578年为中军佐时说“吾已老矣”并于公元前575年去世,可见公元前585年,荀首确实年纪已大。
公元前583年,栾书率晋军打败楚国,晋国人认为这次胜利多亏了两年前听从了荀首的建议。
可见两年来,晋国国力强大了不少,并且晋国铲除了赵氏,内部已经稳定。
荀首之子知罃被称为知武子。
前597年,邲之战中被楚军俘虏,九年后(前588年)其父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罃。
归晋之前楚共王高度赞其才气。
回国之后,荀罃为何职,史书没有记载,直到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后,荀罃得为下军佐,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其父荀首于公元前584年至公元前583年之间已去世或告老;另一原因是赵同、赵括被灭族后,卿位空出两个。
同一年,晋景公减六军为四军,可以看出五年前扩军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削弱赵氏势力。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其子即位,同时栾书继续为正卿,但此时郤氏势力迅速增长,而荀氏由于公元前583年晋减六军为四军、荀骓失去卿位,此时荀氏只有二卿,但郤氏此时也有二卿(郤至在下宫之难后由于郤锜之功为新军佐),荀氏虽有二卿,已失去原来三卿的优势。
公元前578年,晋与秦战于麻隧,晋军大胜。
公元前577年,郤犨进入卿列,为新军佐,格局正式形成,荀氏还只是二卿。
在这种情况下,正卿栾书对郤氏已再难操控,出现了公元前575年晋楚,郤至越权之事,于是栾书与荀氏联合,开始铲除郤氏。
公元前575年,荀庚去世,荀庚之子入卿列,为上军佐,地位在其叔荀罃之上,所以荀偃成了荀氏代表。
公元前574年,荀偃与栾书合谋,除去三郤,同时荀偃也取代郤锜成为中军佐。
之后,荀偃与栾书又合谋逮起了晋厉公,并于三月后,派荀氏族人程滑杀厉公于狱中,另立晋悼公为君。
而去周迎立晋悼公之人正是荀罃,也就是知罃。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清算弑君者:杀弑君者程滑;栾书不知所终,史书再无记载出现;荀偃被降为上军将。
同时调整了部分人职务:韩厥成为中军将,士匄为中军佐;而知罃被提拔为上军佐。
公元前566年,韩厥去世,知罃被越级拔,从上军佐直接升为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可能与迎立之功有关,当然知罃也是有才的。
而其侄子荀偃由于弑晋灵公,还只是为上军将,没有被清算也是不错了。
知罃执政后,与楚展开大战,公元前563年,在败楚、郑之后,与诸侯进行萧鱼之盟,晋国霸业复兴,再次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63年,知罃在逼阳(山东省枣庄市南)之战中给士匄、荀偃立下军令状,最军攻克逼阳,历时29天,打通攻楚通道。
公元前560年,知罃去世。
其后其侄子荀偃终于得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
知罃 知罃之子知朔早逝,知朔之子知盈生六年而知罃去世。
由于知罃去世时,知盈尚小,所以其家族卿位由荀氏本家程郑代其位,程郑为荀逝敖次子荀骓之后,由于封于程地而得氏。
公元前548年,知盈年满二十(古人算虚岁),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
知盈能保住知氏地位,全凭其族人荀偃及荀偃之子荀吴,荀偃(中军将)为知盈之叔,荀吴(猛将)与知盈为同辈。
知盈与执政、等人关系不错,其主要活动为出访各国,知氏有复兴之势。
前533年,年仅35岁的知盈因病身亡,其子知跞年仅十五岁,史称智文子。
公元前533年,由于知跞尚未成年,无法接任其父卿位,想废知氏的卿位,知跞之叔中行吴据理力争,让未成年的知跞担任了下军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知跞团结晋顷公(前525至前512年在位)、(前511至前475年在位),与诸卿斗争,此时晋君已无力控制六卿。
公元前501年,正卿范鞅去逝,知跞由于受晋定公依赖,成为中军将。
但其副手赵简子不受控制,为所欲为,诸卿之间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演变为灭族大战。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范氏家主士范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合兵攻赵,赵鞅被围于太原,大的灭族之势。
但正卿知跞此时作出了最错误的选择,他联合、,帮助赵鞅,攻打范氏、中行氏。
四卿伐范、中行二氏,大战于铁(河南濮阳),荀寅与范吉射战败逃跑到其他封地。
后二年,四卿又攻二氏于邢(河北邢台)、任(邢台东北的任县)、栾(河北赵县)、逆畴(保定西南)、阴人(山西灵石)、盂(山西阳曲),二氏封地尽为所夺。
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知跞杀赵氏家宰董安于,最后知氏得中行氏和范氏大部分之地,知、赵矛盾更加激化。
公元前492年,知跞去世,其子知申接其卿位,中军佐赵鞅成为晋国执政。
前491年,晋大夫荀寅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
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
及柏人城破,荀、范二氏逃奔齐国而去,二人结局史书无载。
赵简子将晋国的三军六卿减为二军四卿。
知申为知氏第六代家主,史称知文子。
公元前492年,他接任其父卿位为下军佐。
史书对于知申记载非常少,只记载了其择立继承人之事。
他喜欢次子知瑶,但其族人知果请求以知宵为继承人,认为知瑶虽有才但无德,最终会导致知氏灭亡。
但知申并未听从他之言,于是知果从知氏中分离出去,后来没有遭灭族之灾。
知申去世后,知瑶继立,是为知襄子。
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知瑶为晋国中军将。
知瑶何时继其父之位,史书没有记载,但在赵简子死后,知瑶能成为晋国正卿,我们可以看出在知申之时,知氏势力并没有变衰,其庞大的领地还在,所以才有知氏后来的强大。
同时才有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后,知瑶的继中军将之位。
知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前472年,荀瑶率晋军大败齐军,并且荀瑶亲手俘虏了齐将颜庚。
公元前464年,荀瑶与赵无恤出兵攻打郑国,连下郑国九座城池,大胜而归。
前457年,荀瑶攻打大胜而归。
约公元前460年左右,知伯七天灭仇由(今山西盂县)。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知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前457年,知瑶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唐县西)、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受到致命的打击。
知氏之强在《》里是有记载的,公元前275年,秦将在华阳(新郑北)灭魏赵联军十五万,秦国此时对东方六国已占绝对优势,秦昭王非常得意,认为天下已无国能敌秦国,秦大夫中旗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当晋为六卿之时,知氏最强……围赵襄子於晋阳……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於是秦王恐。
可见当时知氏之强,天下莫能与之敌。
但就是这样强大的知氏,由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要灭知氏之宿敌赵氏,水淹晋阳城,马上就要攻下晋阳之时,韩、魏怕赵灭之后,自己也被知氏所灭,于是反戈,联合赵氏灭了知氏,知伯身死,头被赵鞅制成酒器,知伯落得这样一个可怜的下场。
赵襄子对于知伯恨之深是有原因的:知瑶与赵毋恤一起征郑,知伯命赵襄子为先锋,赵襄子不从,知伯对其破口大骂,说其“相貌丑陃、,赵简子怎么会让你当继承人呢?”人家知伯打仗可是不怕死的,有史为证。
还有一次,打完仗一起吃饭,知伯强行让赵襄子喝酒,赵襄子不从,知伯就把酒杯子砸到了赵襄子脸上。
这些行为都被记载在了《史记》中,看来对知伯是没有好感的,对赵氏是,详看笔者文章《被美化了的篡权者,司马迁为何如此袒护赵氏》。
知氏还曾侮辱家主韩虎,并且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
不管怎么说,这些对他人的侮辱行为,终于换来了知氏的灭族之灾,看来有才无德,更可怕。
随机文章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萨格拉斯力量有多强,恶魔和泰坦都是其剑下亡魂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长江源头在哪里图片,长江尽头东海(因蛟龙作怪最终将水引入东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文公流亡期间没有礼遇他的国家后来怎么样了?
晋文公流亡期间,先后经过了狄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秦国这八个国家。
对于这位皇族远亲、晋国公子,大多数国家对重耳一行还是很客气的,最次都是好吃好喝地招待,好一点的还给他送礼品、送老婆什么的。
但是也有不待见这位一看就不是潜力股的国家,比如卫国、曹国和郑国。
俗话说得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卫国、曹国、郑国这三个国家大概是没有想到大龄青年重耳也会有翻身的一天,不然肯定不是这样做吧。
那么重耳称霸以后,是如何对待这三个让他受辱的国家的呢? 卫国(领土被瓜分,国君丢了君位): 重耳流亡路过卫国时,卫国国君未加礼遇,连饭都不请重耳一行吃一顿。
重耳一行也够凄惨的,沦落到了向乡野农夫讨饭吃的地步。
等到重耳即位为晋国国君后,励精图治,五年后(前632年),重耳尽起三军,目标直指卫、曹两国,其主要目的是解楚国围宋之困,但我相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终于可以顺便出一口心中的恶气了。
晋国的第一目标是曹国,重耳向卫国借道,卫文公哪里敢借啊,于是晋军只能绕道攻击曹国,晋军一路,攻下曹国五鹿,并于齐国结盟。
卫文公看见晋军势大,抱着侥幸心理向晋文公求和,晋国不允,卫文公又想破罐子破摔全面倒向楚国,不料国内臣民一致不允,卫国只好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卫文公自己将自己流放,不当卫国国君,这才消了晋文公重耳等人心理的一口恶气。
曹国(国君被俘,领土被瓜分): 重耳到了曹国,曹国国君好歹请他们吃了一顿饭,但这国君太无聊了,听说重耳是骈胁,居然想出偷看他洗澡的主义来,并且不听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劝告付诸实践了。
僖负羁实在是觉得对不起重耳,于是私下送了很多食物和一块玉璧给重耳,重耳收了食物,把玉璧退回给了僖负羁。
到晋文公回国五年后,晋军攻击曹、卫两国解宋被楚围国之困,收拾曹国时,中军将郤臻病逝,晋国换了中军将后先收拾了卫国,接着重点来收拾曹国。
曹国国君负隅顽抗,被晋军攻破城池,城破之后,晋文公以胜利者的姿态大骂了曹共公一顿,然后下令不得骚扰对他有恩的僖负羁一家,不料魏准、颠颉率军强攻僖负羁家,并纵火将僖负羁家烧为一片白地,晋文公听后很生气,杀死了颠颉以正军纪,让魏准戴罪立功。
郑国(结局比较好,仅大夫自杀): 重耳一行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也没有礼遇他们,郑国大夫叔瞻劝说郑文公:“重耳与郑国都是姬人,有远亲关系,而且又是一国公子,希望郑文公对重耳一行加以礼遇”,郑文公说到:“流亡在外的公子这么多,基本都是姬姓,我要一个个招待的话,哪里招待得过来?” 叔瞻又劝说郑文公“那你杀了他吧,以绝后患”郑文公也没有采纳。
重耳回国后,经过励精图治,富国强军,先后教训了卫国和曹国出了一口恶气,而且通过一举称霸诸侯。
但每每想起流亡时郑国的态度都觉得不爽,于是召集秦国一起,打算围殴郑国,两路大军围郑,晋文公发话:“让叔瞻来见我”郑国大夫叔瞻自杀,郑文公没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派了一个说客连夜入说服了,秦国退兵,晋国没办法,也只好退兵。
这是史上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好吧,郑国算是运气比较好的国家了,晋国撤兵两年后,晋文公去世,再没有人以当初的无礼为由讨伐他们,但是基于春秋的形势,沦落为三流诸侯的郑国仍将夹在南北两个大国之间艰难求生,直至灭国。
随机文章最大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奇迹,花20年时间用680万吨巨石谣传索隆的爷爷是五老星,海贼王和之国篇中即将揭晓索隆的区则身世揭秘古代拶刑是什么刑罚,木棍夹手指直到夹断或者招供为止楼兰古国为什么神秘消失,楼兰古楼消失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中国古代十大悲剧故事,雷峰塔仅排第十/窦娥冤第一耳熟能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