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脱离尔朱集团的真相是什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脱离尔朱集团的原因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北魏帝刺杀后,北魏并没有如愿的恢复到皇权执政的状态,反而陷入举国大乱之中。

在这一轮乱战中不但元子攸被杀,就连控制朝廷的尔朱集团也在战争中覆灭,北魏也被分裂成了东西两个。

作为这场乱战的胜利者,高欢不但是覆灭尔朱集团的主要功臣,也在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高欢本是尔朱荣的部下,在尔朱荣死后脱离了尔朱集团,打起了反叛旧主的大旗,很多史书对此给了肯定的评价。

可是从历史的典籍来看,高欢作并非如北齐史书所说的正义,而是的举动。

尔朱荣平定四方的起义,歼灭了元顥军队,驱逐了后,开始了一步步篡夺北魏皇位的操作。

然而在等待皇子降临的最关键时刻,他却被孝庄帝元子攸以皇子降生为由诱入宫中,被反对的王公大臣刺杀。

尔朱荣遇刺顿时打乱了尔朱集团的大局,使得这个控制北魏军政的政治集团出现了分裂的征兆。

对于如何应对尔朱荣遇刺的问题,尔朱集团内部出现两种意见。

一种是以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为代表的,认为要撤出洛阳,返回晋阳重整军队。

另一种是以尔朱荣侄子为代表的想要率军攻打皇宫报仇。

在一番争论不休后,尔朱荣留下来的军事集团出现了各自为阵的分裂趋势。

尔朱世隆带着洛阳的人马回撤,出城整军后又重新回军杀向了洛阳。

尔朱世隆这一动,引得整个尔朱集团的军队与北魏朝廷正式决裂,领兵的将领纷纷出兵围攻北魏军队,北魏顿时陷入了混战之中。

在这场混战中元子攸被杀,北魏朝廷重新被尔朱集团所控制。

为了争夺北魏朝廷的主导权,尔朱集团也因此而分裂成了数个军事集团,开始了内部政治斗争。

高欢就是抓住这个时机脱离尔朱集团,打起了反叛旧主的大旗,最终登上权臣位置的。

北齐的史书对于高欢背叛旧主的行为给了很高的评价,甚至给他戴上了忠君爱国的高帽子。

可实际上的情形与这种说法大相径庭,高欢背叛旧主根本不是因为忠于北魏,而是趁机脱离尔朱集团的控制,为自己争取独立的军阀地位。

同时他也想在这次混战中渔人得利,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

在这种野心的促使下,高欢做出了脱离尔朱集团的决定,起兵将矛头对准了尔朱集团中最大的势力尔朱兆。

高欢的反叛也激起了北魏各方势力反叛尔朱集团的高潮,使得他最终成了混战的受益者,登上了权臣的高位,为北齐建立奠定了基础。

高欢本是渤海的汉人,其家族在北魏时期也是有名的,历史上就有天下高氏出渤海一说。

可由于祖父获罪被流放到怀朔镇,这使得高欢的家庭成为怀朔镇的兵户之一。

怀朔镇是北魏六镇之一,也是自道武帝开始建立的抵御北方部落南下入侵的重要防线。

这里在北魏初期受到很大的重视,朝廷的各方资源都向这里倾斜。

可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著名的汉化改革,使得国家政治中心被转移到洛阳。

于是怀朔镇的政治地位急剧降低,怀朔镇的兵户也缺少了政治优待,使得高欢不得已成为破落户子弟。

在北魏末年发生了著名的六镇起义,其核心原因便是北魏六镇和洛阳朝廷的矛盾激化。

高欢抓住机会加入了起义军,并辗转各地有了自己的军队。

在起义军中,他先后跟过杜洛周、葛荣等将领,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

最后他带着人马潜逃,投靠了围剿起义军的北秀容羯族酋长尔朱荣。

高欢建议尔朱荣趁着天下大乱的机会起兵,以讨伐胡之名而,便可以成就霸业。

尔朱荣听了很高兴,便将高欢当作自己的心腹将领培养。

高欢在尔朱荣手下立下很大大功,受到尔朱荣重用,甚至参与了对北魏王公大臣的大屠杀。

在尔朱荣遇刺之后,尔朱集团对北魏朝廷展开报复性反扑,杀死了元子攸及其支持者,重新拥立了新的皇帝。

重新掌握北魏朝廷后,尔朱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尔朱荣的弟弟和侄子们互相争权夺利。

这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还有堂弟尔朱度律和尔朱仲远。

这些势力内斗不休,却给了高欢崛起的机会。

他的反叛便是趁着这些尔朱集团内部战争是展开的,是典型的趁火打劫和渔翁得利,与忠君爱国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因为北齐是高欢的儿子建立的,所以北齐史书才给高欢涂脂抹粉。

实际上在河阴之变后,高欢便开始暴露了野心。

当时对于如何处置北魏朝廷,尔朱集团内也出现了纷争。

高欢主动劝说尔朱荣称帝,引起了集团内部极大的反弹。

虽然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的人认为是高欢代尔朱荣所说,但至少说明了高欢是支持尔朱荣称帝的。

作为河阴之变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支持尔朱荣称帝的代言人,高欢从根本上就与忠君爱国没有关系。

在高欢的一生中,从来也不是什么忠君爱国的善类,而是野心勃勃的军阀。

他在六镇起义军中背叛过多次,投靠尔朱荣后又是剿灭六镇起义军的主力,有何忠义可言? 从历史大背景来看,高欢抓住尔朱集团内部分裂的时机脱离,然后整合六镇降军举起讨伐尔朱集团的大旗,是军事上投机的决策,也是其野心完全暴露的结果。

当时尔朱兆和尔朱世隆争执不休,尔朱度律和尔朱仲远又支持尔朱世隆,使得尔朱兆势力虽大,却难以控制局势。

尔朱集团的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尔朱荣剿灭六镇起义军后收降的。

这些军队骜不驯,常常发生反叛,这成了尔朱兆的后顾之忧。

尔朱兆与尔朱世隆等争斗,既要面对前线战争,还得防着六镇反叛,这就两头为难。

而高欢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才得以成功脱离尔朱集团。

高欢先忽悠尔朱兆将六镇的军队交给他,然后他有以山西河北缺粮为由,带着六镇的军队脱离大军东行。

最后他煽动六镇军队反叛,拒绝加入尔朱集团的内战,成功的掌握了这支精锐的军队。

有了这支军队,高欢便有了崛起的基础,才有了后来屡次击败尔朱兆,平定尔朱集团,控制洛阳朝廷的事情。

从整个事情的发展来看,高欢是抓住了尔朱兆和集团内其他领头者矛盾的时机,又充分利用了自己出身六镇的优势,才得以成功控制军队,脱离尔朱兆军队。

而尔朱兆忙于和其他堂叔们争权,并没有关注到高欢的野心,才使得其成功做大。

高欢是北魏末年最具野心的军阀,其对权力的渴望在年轻时期便暴露无遗。

他是典型的军事投机者,也是最会抓住军事机会行动的人。

尔朱兆虽然被认为是尔朱集团中最能打的将领,但尔朱荣对其评价却不高。

尔朱荣认为尔朱兆最多带三千军队,超过这个数字便控制不住。

而且尔朱荣也认为,高欢是这个军事集团中唯一能代其整军的。

后来高欢屡次击败尔朱兆,即便尔朱兆与其他堂叔们联合也,这就说明了尔朱荣眼光的准确。

因此高欢反叛尔朱集团是早有预谋的,也是其野心促使下的行动,与所谓的忠君爱国没有任何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乾劝高欢称帝,高欢为什么不接受?

高乾劝称帝,高欢为什么不接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高欢是北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权臣,他不仅在覆灭尔朱军事集团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对东的分裂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是皇室的奠基人。

可以说在北魏末年和时代,高欢是北方军阀中最为顶级的存在,也是有着篡国登基称帝的机会的。

当时高欢的部属,也是族叔高乾就劝过高欢称帝,但高欢却没有接受。

事后当高乾与北魏孝武帝出现矛盾时,高欢却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元修,最终高乾被元修赐死。

对于这个事情,很多读历史的人不理解。

高乾劝高欢称帝也是为了他好,为何反倒被高欢出卖呢? 要解读这个问题,得从尔朱军事集团被覆灭后,复杂的北魏政治和军事形势出发。

由于帝刺杀了,遭到了尔朱军事集团的反扑,最终被俘处死。

元子攸的死也引发了尔朱军事集团的内讧,他们因为瓜分政治利益的关系而分裂,开始了内部军事对抗。

高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离尔朱军事集团,并打起了反攻尔朱集团的旗号。

由于高欢能力的卓越,受到了很多反对尔的地方军阀的支持,也有很多尔朱集团内部的军队宣布脱离。

这给高欢覆灭尔朱氏奠定了基础,最终尔朱氏也在与高欢的战争中败亡。

高欢灭掉尔朱氏后,拥立了平阳王元修为皇帝,处死了尔朱氏立的节闵帝元恭和自己早先所立的后废帝。

当时高欢虽然灭掉了尔朱氏,但是实力与之前的尔朱荣还是大有不如的。

虽然实力最强的等人被杀了,但从尔朱军事集团里面脱离出来的很多军阀都割据自立。

除了高欢本人外,京畿北面大都督斛斯椿也是剿灭尔朱氏的重要功臣。

他抢在尔朱氏兵败前脱离战阵杀回洛阳,诛杀了尔朱氏在洛阳的党羽,成为元修即位后依托的重要功臣。

他与高欢争权,联合南阳王,武卫将军元毗和王思政劝说元修除掉高欢,并控制了元修身边的近卫军。

在洛阳以外,高欢还有很多竞争对手,比如割据关西的、在尔朱荣时代就与高欢不和的贺拔胜、贺拔岳兄弟。

这些人都原本和高欢一样,是尔朱军事集团下面的军阀。

尔朱荣死后,尔朱军事集团发生内讧,这些军阀们就找机会纷纷割据自立。

尔朱军事集团被高欢消灭后,这些军阀便成了自为阵的土皇帝。

野心大一点的如高欢、斛斯椿便在洛阳开始争权,而其他的也在各地扎下根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高欢虽然是拥立元修最大的军阀,却没有能力压制这些各地的军阀势力,所以必须要吸收和拉拢更多的军阀。

高乾是高欢拉拢的重要军阀,两人堪称是死党的关系。

高乾出身渤海,和高欢是同一大家族,虽然血脉上关系已经淡薄了,但高欢仍旧按照家族的规矩称其为叔父。

高乾也是乘着的机会崛起的,他率领河北流民在河济造反,并接受葛荣的官爵。

由于在六镇起义前在朝廷当过官,还与孝庄帝元子攸暗中有所来往,所以关系上非常不错。

于是元子攸就派人招降了高乾,并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

尔朱荣平定六镇起义后,猜忌高乾的实力,以其曾起兵造反为由剥夺了官职。

于是高乾卸甲归田,回乡隐居起来。

元子攸刺杀尔朱荣后,尔朱军事集团反扑洛阳,高乾立刻起兵讨伐。

尔朱兆攻入洛阳,弑杀元子攸后,高乾便奉封隆之为大都督,代理冀州事务,并为元子攸举哀,三军尽皆带孝。

然后高乾又登上高坛,进行誓师出征,展开了与尔朱军事集团的战争。

当时高欢在山东举兵声讨尔朱集团,并出兵到冀州。

双方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后决定合兵讨伐尔朱氏,于是高欢与高乾同帐共寝,以渤海高氏族规尊其为叔父。

后来这支军队成为剿灭尔朱氏军事集团的主力,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高乾及其兄弟也成为高欢属下最为重要的势力。

高欢手下的军队主要是来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六镇起义被平定后投降尔朱荣的鲜卑族六镇军,另一部分便是高乾兄弟招募的河军。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汉军绝大多数是比不上鲜卑军队的,而六镇的鲜卑军则又是其中的精锐。

但高乾兄弟手下的汉军却是例外,战斗力比六镇鲜卑军还强。

尤其是高乾的弟弟高敖曹所带领的那支,其战斗力号称冠绝天下。

高敖曹也是当时北朝的第一猛将,网友们称其为第一猛将。

史书上对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可以和比肩的绝世猛将,就连六镇的鲜卑军人对他都佩服得。

高欢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尔朱军事集团,其中除了政治和战争指挥的因素外,高乾和高敖曹兄弟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高敖曹率军冲杀,其战争之勇猛让横扫北魏的尔朱氏军队纷纷溃败。

因此在拥立孝武帝元修后,高乾受到了朝廷的重视,被高欢推举为司空。

元修坐稳皇位后想要摆脱高欢的控制,便与斛斯椿等人密谋出兵剿灭高欢。

当时高乾是高欢放在洛阳朝廷的眼睛,监视着元修等人的,所以元修便打算拉拢高乾。

高乾一边和元修等人虚以委蛇,一边暗中把消息通报给了高欢,并建议他废了元修称帝。

高欢当时并没有同意这个建议,仍旧上书提议高乾为侍中,并想把门下省交给高乾。

但这个上书没有被朝廷通过,高乾又不明白高欢的想法,便自请为徐州刺史,打算带兵离开洛阳。

在高乾将要出发时,元修将自己拉拢高乾的事情派人传话给了高欢。

高欢大怒,便把高乾劝自己称帝的文书很来往文件送给了元修。

于是元修让高乾与高欢的使者对质,高乾破口大骂元修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最终在两面夹击之下,高乾被元修赐死。

元修又派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死高敖曹。

高敖曹提前得到高乾被害的消息,率军埋伏了潘绍业,然后投奔了高欢。

对于高欢在这个事件中的决策,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表示难以理解。

即便是不同意高乾称帝的想法,高欢为何会出卖高乾呢?高乾本来就是高欢的死党,两人联合才控制了朝廷。

高欢这样做明显是坑了高乾,也使自己的势力产生内耗,似乎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从上述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剿灭尔朱军事集团的过程中,高欢和高乾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

面对元修和斛斯椿反高的政治压力,高乾和高欢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诉求。

高乾提出了称帝这一大胆的想法,而高欢却没有立刻同意,还要高乾留在洛阳当侍中,这就让两人出现了裂痕。

高乾提出称帝,实际上并不是要高欢真的称帝,而是借此洗脱自己与元修有暗中交往的嫌疑,也是为了试探高欢的真实想法。

高欢不同意称帝,并不是说他不想称帝,而是称帝的时机不成熟,能够阻止他称帝的政治对手还比较多。

除了洛阳的斛斯椿和元修外,关西的宇文泰,贺拔岳兄弟,都是他在政治上极大的阻碍。

当时他和元修已经了,元修和斛斯椿以南征为由暗中准备军队,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这个时候高欢打起了称帝的大旗,必然被群起而攻之,所以他不能同意高乾的意见。

但同时高欢却又反对高乾离开洛阳,非得把他放在朝廷这个火山口上,这就让高乾很失望了。

洛阳当时全部被斛斯椿所控制,一旦北魏朝廷和高欢发生战争,高乾就是活生生的人质。

高乾肯定不想继续面临这种危局的,所以才提出了出任徐州刺史的想法。

如果高乾顺利离开,他不但摆脱了身在洛阳的危机,而且在国内形势上占据先手。

徐州虽然是北魏和的前线,却是北魏内战的大后方。

不论元修和高欢谁胜谁败,处于徐州的他都占据先手。

而且高乾有高敖曹这支精锐军队在手,军事上的主动权也更强。

但高欢是不愿意高乾退守徐州的,这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行为。

如果高乾退出,高敖曹必然带领军队跟随,这使得高欢麾下军队实力大损。

如果高欢和元修内战的过程中,高乾从徐州出兵北上,必然会威胁到高欢在山东和河北的大后方,因此他更不愿意出现渔翁得利的情况。

高欢出卖高乾,目的就是逼迫高乾和元修翻脸,不论着双方谁胜谁败,对他都是极有利的。

而元修也担心高乾再度投入高欢阵营,所以不能放高乾活着离开洛阳。

可处死了高乾,却是元修最大的昏招。

这使得高敖曹率领精锐投奔高欢,渤海高氏彻底与洛阳朝廷为敌。

高欢有了高敖曹的帮助,军队的力量大幅度提升,占据了对洛阳方面的绝对优势。

元修赐死高乾后,也暴露了其反复无常和出尔反尔的嘴脸。

者却让很多支持元修的止步,在双方的战争中处于观望态势。

可以说赐死高乾是得不偿失的,元修不但没有控制住局势,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洛阳方面的军队本就处于弱势,再失去门阀士族的支持,凭什么和高欢作战?而高欢得到高敖曹后,成了渤海高氏势力最大的军阀,得到很多河北和山东士族的支持。

于是他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逼迫元修西逃投奔宇文泰,北魏就此分裂为东西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尔朱荣为什么没有先除去元子攸?

为什么没有先除去?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北魏权臣尔朱荣是史上最野心勃勃的人物之一,后人甚至把他和末年的向比较,称其为北魏力挽狂澜的人物。

然而他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的操作并没有成功,还没来得及篡夺皇位,便被帝元子攸和北魏大臣联手刺杀了。

实际上在刺杀事件发生前,洛阳城中就流传着不少谣言。

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也上报元子攸与人密谋行刺的信息,但尔朱荣仍旧没有防范住这次刺杀,最终被元子攸等人诱杀于皇宫之中。

对于这段历史有的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属下事先已经示警,尔朱荣没却有对元子攸先下手呢? 要分析解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尔朱荣控制洛阳后的操作说起。

尔朱荣本事羯族后裔,是北秀容的部落小酋长。

得益于在平定以六镇叛乱为主的农民起义的功勋,逐渐的成为了北魏山西北方较大的军阀。

由于孝明帝和胡争权,尔朱荣成为元诩身后重要的军事支撑。

胡太后毒杀元诩后,尔朱荣拥立了元子攸,带兵杀入洛阳,处死了胡太后和小,彻底掌握了北魏朝廷。

尔朱荣掌权后通过屠杀北魏王公大臣,将朝廷中的关键权位都换成自己的人,彻底把持了北魏的朝政,于是元子攸便成了傀儡皇帝。

由于自己部落的力量薄弱,北魏又陷入了天下大乱的局面中,所以尔朱荣拒绝了部下提出的称帝建议,而是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他在很多方面效仿曹操,比如安排弟弟尔朱世隆在洛阳任重要职位,以监视元子攸的。

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元子攸当皇后,实际上是控制了元子攸的后宫。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元子攸的生活完全被尔朱荣的势力所控制,成了典型的傀儡皇帝。

尔朱荣如此便放心的离开洛阳,要么率军队征讨四方,平定农民起义,要么驻军晋阳,遥控洛阳朝廷的政务。

随着四方起义军被尔朱荣灭掉,尔朱荣的势力越来越大,也逐渐具备了称帝的实力。

尤其是在灭杀了元顥,驱逐了北伐的之后,尔朱荣的势力在北方可谓是一手遮天。

这个时候尔朱荣就来时谋划称帝的事情,派心腹大臣多次在朝中上书试探,索要更高的政治地位,目的便是效仿曹操父子所走的称帝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元子攸也不想,一边于尔朱荣虚以委蛇,一边和心腹大臣密谋除掉尔朱荣。

双方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洛阳也流传出了不少谣言,声称元子攸要刺杀尔朱荣。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尔朱荣的皇后女儿怀孕了,这就成了事情的转折点。

尔朱荣以到洛阳陪着女儿生产的名义要求进京,于是引发了朝廷内外的猜疑与动荡。

尔朱荣的女儿是皇后,生下的孩子就是元子攸的皇子或公主。

如果剩下皇子,这是非常有利于尔朱荣篡位的利好消息。

所以很多王公大臣都猜测尔朱荣进京是要篡位的,所以纷纷催促元子攸加紧除掉尔朱荣的计划。

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听到风声后便派人向尔朱荣报信,但是尔朱荣表现得,甚至斥责尔朱世隆,认为元子攸不敢刺杀他。

很多读史书的人认为尔朱荣狂妄自大,所以才不信尔朱世隆的告警。

实际上尔朱荣并非不信,而是不便于表达。

如果他表达太过激进,必然引起军队方便的激烈反应,甚至要求他直接攻打洛阳。

尔朱荣有称帝的野心,但也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战的屠夫,能够通过胁迫和政治手段解决的,他也不想妄动军队。

而且当时各方起义军刚刚平定,南梁的军队在边境还没退却。

若此时攻打洛阳,会让起义军死灰复燃,国家再次陷入内战之中。

所以尔朱荣口头表示不信,实际上是做了两手准备的,这两手准备都是为了篡位称帝。

他一到洛阳边觐见了元子攸,并且拿洛阳的谣言试探元子攸。

元子攸用言语糊弄过去,让尔朱荣相信自己没有刺杀的意图。

尔朱荣也并没有警惕,一方面等待着女儿产子,另一方面将小女儿嫁给陈留王元宽。

从这个操作看,明显尔朱荣是防范着元子攸的,只是元子攸还有利用价值,不便于直接除掉,提前做了些准备。

正如元子攸的心腹元徽所说,尔朱荣这个操作就是在赌女儿生的是儿子。

只要尔朱皇后生了儿子,尔朱荣必然改立新皇子。

如果尔朱皇后生的是女儿,尔朱荣则会改立元宽。

不论哪种选择,元子攸都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元子攸加紧了谋划刺杀尔朱荣的行动,为了避免后顾之忧,他还下诏把尔朱荣的死党元天穆请到了洛阳。

由于元子攸手上没有兵,所以刺杀的参与者都是北魏宗室元徽、杨侃、高道穆等人,唯一有点力量的便是武卫将军奚毅。

元子攸的刺杀行动做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宴会上,尔朱荣和元天穆在中途突然离席,让元子攸的安排扑空。

第二次是元徽用尔朱皇后产子的消息把尔朱荣骗入宫中,然后元子攸率领一干王公大臣扑上,格杀了尔朱荣和元天穆。

尔朱荣死后,尔朱集团在洛阳的军队产生意见分裂,先后撤出了洛阳城。

从整个刺杀的过程看,尔朱荣并不是不知道元子攸的意图,只是还没有到除掉元子攸的时间。

由于尔朱荣控制了皇宫的所有军队,在刺杀尔朱荣过程中,元子攸无法用军队埋伏,只能让王公大臣埋伏,这是非常窘迫的。

由于对皇宫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所以尔朱荣才没有随身携带兵刃。

他相信有事的时候,可以及时调动皇宫军队保护自己。

实际上尔朱荣的判断并没有错,皇宫军队也没有参与这次刺杀行动。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很多年都没有上阵打仗的王公大臣们,居然提着武器将他埋伏了,完全出乎其。

尔朱荣在明知元子攸密谋刺杀的情况下还暂时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等自己的外孙处世。

只要把皇子掌握在手中,他就能顺理成章的篡位登基。

在他的阵营中本来就有一大批北魏宗室的人,其中上党王元天穆就是典型。

有了这样的宗室王爷支持,尔朱荣登基称帝会容易很懂,也减少了引起国家动乱的风险。

所以他宁愿冒着自己被行刺的风险,也要等皇子出生。

如果在皇子出生前杀死了元子攸,他就不得不改立元宽,这就白白丢失了掌握皇子在手的优势。

他也可以选择直接拥立元宽,但这是最坏的打算,所以他没有将其作为第一选项。

元子攸和元徽正是利用尔朱荣这个侥幸心理,才敢于放手一搏。

而尔朱荣因为听到自己女儿产子的消息,一时间,反而忽略了朝中情形的变化。

他以为朝中大臣都是来祝贺他的,谁知道人家准备自己上了。

于是的场景出现了,尔朱荣打了一辈子仗,结果却被一帮丝毫没有战阵经验的王公大臣们格杀,真的是阴沟里翻船。

从这个角度看,尔朱荣之死也是自己过于大意犯下致命错误所致。

而他没有提前杀死元子攸,也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

这种关键时期的决策完全由政治形势推动,并不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高欢脱离尔朱集团的真相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