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派兵攻打荆州时 最后为什么非杀关羽不可
【千问解读】
对东吴和荆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吴攻打荆州,一定要杀吗? 汉中之战后,关羽率军攻打樊城,却不料在暗中捣鬼,联合奇袭荆州,使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
对于东吴而言,既得到荆州,为什么又非杀关羽不呢?曹魏对于这次联盟是想达到怎么样战略目标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国前将军关羽北进荆襄。
战初,关羽攻势凌厉,水淹樊城,擒斩,胜券在握,直逼曹操动迁都之念。
然而魏将坚守待援,孙权派偷袭荆州,关羽军腹背受敌,战势陡转直下。
最终,魏国强援助守,关羽未能攻下樊城,荆州也失,败走麦城。
此战杀关羽,对东吴意义不大。
但是对于当时的孙权而言,有意义。
因为杀掉关羽,适合当时的孙权的利益诉求。
什么利益诉求呢?后面再细说了。
先说关羽的死,到底是谁主导的。
很明显,就是孙权。
关羽之死,可以说与孙权有直接关系。
现在网传吕蒙杀害关羽,孙权不知情。
更有《新》等电视剧,脑补剧情,把孙权演的极不情愿杀关羽。
把关羽之死,说成是吕蒙擅自做主。
还说吕蒙此举,让东吴利益受损,导致吕蒙遭天谴而死。
这明显是不适合事实的。
因为《》中,清清楚楚记载了: 偷袭荆州得手后,吕蒙突然病倒,被迫留在江陵养病,病得连床都无法下。
(孙权)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
——《三国志·吕蒙传》 而继续围堵关羽的部署,则是孙权亲自向前线下达的。
具体的说,下达给了和潘彰两人。
(孙)权先使朱然、断其径路——《三国志·吴主传》 朱然和潘彰围困关羽于麦城后,孙权当时可能还想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便没有立即下诛杀令,而是派人去诱降关羽。
但不想,关羽诈降,忽悠了孙权。
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
权使诱之。
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
——《三国志·吴主传》 之后,关羽突围失败,再次被围。
并被潘璋帐下的部将擒获。
最终,被吴军杀害。
下斩杀令的,是不是孙权。
《三国志》中没有明说。
但从其它史料记载来看,,就是孙权最终拍的板。
如东晋王隐所著的《蜀记》中,就写明是孙权下达的诛杀令。
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
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
今岂可生!’乃斩之。
——《蜀记》 所以,关羽之死,与吕蒙无关。
吕蒙确实背刺了关羽。
但吴军后续围捕关羽的战役,都是孙权指挥的。
吕蒙没有参与。
最后下令杀关羽的人,大概率也是孙权。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处死关羽呢? 原因很多。
一、孙权威信不足,他需要利用关羽首级讨好曹操,获得汉廷认可,借以加强他在江东的统治力。
二、关羽懂水战,是全能型将才。
曹刘孙三家,不管效力谁,关羽都能。
此等将才不愿为孙权效力,那对于孙权而言,关羽是巨大隐患。
倒不如杀了一了百了,杀了,既可以削弱。
又可以献首级于曹操,借机换取曹操的信任。
然后联合曹操一起,瓜分刘备的地盘。
早在给他献“榻上策”时,他就想吞并荆州益州,继而独霸江南了。
只是因各种因素限制,他一直没机会落实心中之所想。
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三国志·鲁肃传》 后,曹操势力退出长江流域,孙权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就派进攻益州。
但不想,周瑜却死在了路上。
而在周瑜病死前后,刘备慢慢作大,从中间拦住了东吴向益州扩张的路线。
曹操也攻打江东,压得孙权喘不过气来。
为了维系联盟关系,共抗曹操,这使得孙权不得不暂时掩藏自己刚燃起的野心。
把扩张目标改到了徐州方向。
后来,孙权屡次在合肥折戟。
加上吕蒙又偷袭荆州得手,这让孙权吞并益州的野心,在憋了十年后,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这一点从史料中是可以找到证据佐证的。
比如《传》中就记载,关羽死后,孙权就拜周泰为汉中太守。
吴军还没进益州呢,孙权就把官先封好了。
其预谋吞并益州的用心,已昭然若揭。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三国志·周泰传》 所以说,杀关羽,是适合孙权当时的利益诉求的。
杀关羽只是孙权计划的第一步,他的最终计划,是借势,拿下益州,与曹操平分天下。
只不过,曹魏并没有按孙权的计划行动。
曹操得到关羽首级后,先是厚葬了关羽。
随后又派曹仁、,攻打襄阳,赶走了孙权派到襄阳的部将陈邵。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
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
在曹操看来,孙权还是太嫩。
曹操死后,又派兵驻屯新野,对荆州进行军事威胁。
曹家父子二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对刘备用兵的迹象。
孙权这时候才发现,自己想借刀杀人,想把曹魏当作刀。
岂不料在曹操的眼里,他才是刀。
他替曹操解决心腹大患后,曹魏立即把矛头对准了他。
他实在承受不起被两线夹击的威胁。
但怎奈。
后悔之余,孙权马上派到益州与刘备和解。
包括他后来打赢后,也是第一时间派人到白帝城和解。
他的目的,就是想缓解与刘备的矛盾。
即便不能缓解矛盾,吓唬住刘备,不致使江东被双线夹击。
但孙权这前后不一的骚操作,不仅让刘备感觉智商受辱。
让后人看这段历史时,也是。
总的来说。
诛杀关羽,适合孙权当时的利益诉求。
可以说,当时的孙权,已经做好了吞并益州,与曹操南北对峙的准备。
然而事实证明,一旦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孙权即成为曹魏的首要打击目标。
想靠讨好曹操而进取益州,不过是梦呓罢了。
因为东吴的实力,是明摆着的,直到蜀汉灭亡的那一刻,也无法突破永安。
更别说吞并益州了。
把话说白了,攻略益州,对孙权来说,其实是一步死棋。
他的梦想,实现不了。
既然他做不到,那他就不该杀关羽。
关羽如果活着,在刘备军攻略陇右、凉州的战争中,肯定有大作为。
刘备得了利,孙权进一步敲诈勒索,他肯定能从刘备手上再榨油水。
这对东吴而言,是最稳妥的发展方案。
而关羽死了,不仅是刘备,可以说,是整个孙刘联盟,就损失了一位极其稀有的既精通战术,又精通水军战术的大将。
可以说,搞死曹魏,从这一刻起,就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了。
当然,孙权也有本事。
杀了关羽,开罪于刘备,却打赢了刘备,又打赢了曹丕。
在曹刘的连番攻击下,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保住了家业。
但有一说一。
如果再给孙权一次机会,他还敢这么在刀尖上反复作死吗? 大概率,他是不敢的。
万一输了,那真是满盘皆输,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而这也正是他后来专心与蜀汉联盟的原因。
所以,杀关羽这件事,对于东吴而言,孙权做了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攻打匈奴为什么放弃进攻却修长城?
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
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
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
秦统一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
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势必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力。
这种威胁力,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人物以及整个秦帝国而言都是无法避而不见的。
要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牢固,就必须对外来的威胁力量进行打击。
于是,秦帝国对匈奴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大将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
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
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
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的北方长城为基础。
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 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
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
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
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
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
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
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
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 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的衰落。
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
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中原混乱,秦国忙于统一六国,各国都没有精力对付北边的匈奴人,匈奴人乘机南下,重新占领了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
并以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为据点,直接威胁着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
对匈奴用兵,消除匈奴人的军事威胁,成为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当务之急。
自此开始对匈奴用兵作两手准备,一方面他任命蒙恬为主帅,率兵驻守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长期经营北部边防,保守秦都咸阳的安全,蒙恬从此开始十余年守边,对北部的山川地形作好深入了解,为日后反击匈奴作好了准备。
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在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
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
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缮长城,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长达万里,处处派兵防驻是不现实的,而匈奴人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移动速度快。
为了更好防御匈奴人南下,秦朝下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
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
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
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
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
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
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
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
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
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
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
成本高低一目了然。
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
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初年就来到中国的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随机文章阿尔塞提斯简介9.8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5条光柱飞行物竟是俄罗斯火箭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处破产边缘,硅谷钢铁侠火星移民计划将破碎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长江源头在哪里图片,长江尽头东海(因蛟龙作怪最终将水引入东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一代奸雄曹操攻打东吴是为了小乔吗?一代奸雄曹操喜欢过小乔吗?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