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心甘情愿让位顺治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为情所困?
【千问解读】
说起大的历史,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摄政王,电视剧中的多尔衮,英俊潇洒,。而历史中确实如此,多尔衮的能征善战是得到其父的充分肯定的。
然而由于出身的问题,努尔哈赤死后,由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汗位,并称了。
可这个皇帝没做上几年,皇太极就病逝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他竟然没有留下遗言,这新皇帝到底有谁来做?父业子承?还是兄终弟及?就彻底成了个问题。
一场皇位争斗就这样在大清帝国的初年展开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适合且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只有三个人,一个就是?这个人有个非常著名的后代叫川岛芳子。
另一个就是多尔衮,还有一个很特殊,庄妃五岁的儿子福临,庄妃就是后来的,而福临也就是后来的。
在这几个人中,福临想做皇帝,几乎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无论是皇长子豪格还是皇叔多尔衮,都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尤其是多尔衮,虽说年纪轻轻,但是战功赫赫,在子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同时,还有自己两个亲兄弟的全力支持,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甚至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孝庄在当时还是个妃子,又因为其是人出身,因此在清皇室的地位并不高,本着母凭子贵的心态,她很想让自己的儿子福临去继承这个皇位,有时候都自言自语,要是我儿能继承大统该有多好啊。
但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事实是出乎她的的意料的,就在多尔衮对阵豪格占得上风,离大清皇帝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大清的历史。
多尔衮和豪格角逐中,豪格已经以明显的劣势败给自己的叔叔,再争可就要刀兵相见了。
但这个时候,睿亲王齐尔哈郎突然站出来提议,让庄妃五岁的儿子福临来做皇帝。
一听是庄妃的儿子,多尔衮立刻转变态度,思考良久之后,居然一张嘴答应了这个提议。
豪格当时或许很想反对,但是在多尔衮面前,他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发言权。
只有五岁的福临就这样成了大清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历史上,多数人一致认为,顺治之所以能顺利登基,主要的功劳在于他母亲孝庄和多尔衮有着的奸情,甚至有人大胆扬言,顺治其实就是多尔衮的亲生儿子。
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那么,是多尔衮为了情人,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皇太极去世之时,当时的情况有三: 第一,大明王朝气数将尽,但仍有大批爱国志士对大清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尚有等人趁乱世自称为王。
在这个时候,大清根基尚未站稳,是万万不能有内讧的。
第二,豪格势力稍弱,但支持他的力量也不在少数,如果多尔衮强行称帝,豪格必反,一场大战在所难免,结果无非就只有一种,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
第三,多尔衮其人,皇太极死后他已经执掌着大清的至高权力,尤其是顺治登基的附加条件,让自己称摄政王,等于是将自己的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
这对多尔衮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他完全可以借助摄政王的身份,统一八旗子弟,进一步带领清军征讨天下。
实现自己的大功伟业。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或有情愫,而且这一段情愫甚至上升为清朝一大秘史。
但是,在当年那个关头,她能称帝而不称帝,让位顺治,其根本的原因绝不是多尔衮感情用事,更不是一时糊涂而为。
而是自认为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
随机文章百日维新的内容有那些?中国重庆小寨天坑,深达666.2米的天下第一坑宇宙中黑洞是否真的存在,黑洞被证实真实存在/最恐怖星体为什么神仙怕人间皇帝,需要靠凡间皇帝吸收香火存在(不然消亡)揭秘貔貅适合什么生肖人戴,属龙和属虎的人不适合佩戴貔貅(相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多尔衮、豪格两大势力相争为什么却让福临捡了廉价呢?
1636年的时候,豪格还被晋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
从此以后,豪格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对明战争,对父亲皇太极和叔叔多尔衮的战争命令,也都执得得不错! 如果没有父亲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想必他和叔叔多尔衮的关系也能一如既往的融洽下去! 但不幸的是,1643年,年轻的皇太极突然去世了。
因为英年早逝,皇太极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写下诏书,定好如果他不在了,皇位会传给谁! 1. 相争为乱 当时的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会如何面对金灿灿的龙椅呢?是多尔衮继位了?还是豪格继位了? 遗憾的是,他俩都没能继位!但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却被史书明确的记载了下来!《实录》里就有过这样一段话:太宗储嗣未定,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
但这种“争”投诸了武力么?并没有,还算文明! 在大多数人们的认知里,睿亲王多尔衮和是亲兄弟,他们还拥有着两正白旗,可以说是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了;但豪格也不含糊,他拥有着两正黄旗。
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就是喜欢弟弟的两正白旗和儿子的两正黄旗相互制约,维持祥和之势。
如果多尔衮和豪格用武力来解决一切,那就乱套了! 现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某天,崇政殿上的气氛有点紧张,众位亲王都到齐了,就在这一天,他们要群策群力,商量由谁来继承大统。
多尔衮先打破了沉默,说礼亲王您年纪最大,您就来主持今天这场重要的会议吧。
然后在任何人都没有阐明立场时,豫亲王多铎就地第一个发表看法了,开场白非常的:我认为应该让我哥哥多尔衮当!多尔衮一听就心头暗喜:怪不得是我的亲兄弟! 但嘴上,多尔衮是要做个样子的,所以他用不耐烦的口气让自己的弟弟快下去吧,说这么多干嘛?但多铎也在觊觎着皇位,反而更来劲了:你不当皇帝是吧,你不当我当! 众王爷面对多铎的状狂开始窃窃私语!多铎看着众五爷的表现很是生气,据理力争:怎么了?我说我当皇帝就不可以了?你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想当年在太祖爷爷的遗诏里,我也有当皇帝的资格! 多尔衮看到弟弟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还算有大局观念的他赶忙阻止弟弟说:要说到太祖爷爷的遗诏,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因为除了你有资格之外,还有很多人有资格呢,那你比如说肃亲王豪格,难道他就没资格吗? 此时的豪格微微一笑,心里暗想:你这叔叔到底还是没有把事情做绝,你还想到有我这么一个人啊!接着,多尔衮又接着问郑亲王道:郑亲王你说,你是什么意见啊?也许多尔衮是想着郑亲王能支持自己的吧? 没想到郑亲王并没有给多尔衮这个面子,而是直言说:我支持立皇子!多尔衮不甘心,转头问礼亲王,说礼亲王你什么意见啊? 没想到礼亲王跟郑亲王的态度一样,也是支持立皇子!所有王爷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在了肃亲王豪格的脸上,肃亲王接下来是如何接招的呢? 2. 不懂“”的豪格 中国有古话说,谦虚是美德,但在某些关键时刻,还真是要来一个当仁不让!比如豪格就毁在了“谦虚”和“自毁”上! 当形势对自己一片大好的时候,豪格没有说:既然各位王爷看得起我,那我就接受各位的好意吧! 如果这样倒好了,但偏偏当时豪格的脑袋被门给挤了一下,导致智商短路,他竟然说了这样一句:嗨,我这个人啊,就是典型的福少德薄的那种人,不能当皇帝,也当不了皇帝! 这本来不是他的真心话,但这句话却被的人当成了口实和把柄! 比如多铎马上接话了:您看看,大家伙都看看,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人家豪格自己说的,他不是当皇帝这块料,又没福又少德!还是继续寻找下一位可以当皇帝的人吧! 豪格当时就被气得,但还得装做表面平静,谁让你说了这样的话呢,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怪不得别人! 但此时守候在门外的豪格的手下们可不干了,他们大呼小叫着:不要为难我们王爷,今天你们要是不立先皇的儿子,我们就要血洗崇政殿! 这一下,大厅里马上肃静了!他们知道豪格的手下说到就能做到! 当时郑亲王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就说,大家都别争,别闹,你看我提一个人选,大家认为怎么样?既然睿亲王和肃亲王都这样来回推让,再不咱们就立福临为皇帝吧?大家看如何? 针对当时立帝的制度,除了肃亲王豪格之外,皇太极的众多儿子中,只有妃子和贵妃的孩子才有继承大统的资格,这样就还有两个人可以选了! 一个是庄妃所生的儿子福临,一个是懿靖大贵妃的儿子博果尔,那么为什么不拥立身份地位更高的懿靖大贵妃的儿子博果尔呢? 很显然,懿靖大贵妃比庄妃地位更高一些,那为什么她的儿子博果尔不是比福临更佳的人选呢? 原来这懿靖大贵妃是二婚,头婚她嫁给了林丹汗,二婚才是皇太极!她确实比不得庄妃,因为庄妃从12岁起就跟随皇太极了!福临在这里也算是“子凭母贵”了! 3. 福临横空出世 福临虽然刚刚5岁,但当他出现在众王爷的选择范围之内,大家反而不说话了!有人说,这是因为多尔衮跟也就是福临的生母关系特殊,众王爷不敢说话,但真的不尽然! 这是因为在当时极为特殊的、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多尔衮和豪格掌管的军事力量互相匹敌,支持多尔衮的有二个旗,支持豪格的有三个旗,真的要因位皇位之争爆发武力争端,肯定会两败俱伤,谁也没有什么甜头! 没准在他们争斗的过程中,其他王爷们捡了便宜也不一定,多尔衮和豪格反而落得一个笑柄留人间! 豪格就不说了,情商高明的多尔衮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比起争皇位,多尔衮的目的却是统一全中国,这才是他的野心! 所以立刻马上,多尔衮竟然同意了立5岁的福临为皇帝! 看他这么痛快,那个一开口就说自己福薄,做不了皇帝的豪格也就马上表达了自己的顺从之意! 事情由刚刚的剑拔弩张变成目前的众王爷“一拍即合”! 事后,多尔衮因为自己的高风亮节和高瞻远瞩,成为辅佐九阿哥,顺治皇帝福临的摄政王! 当然,为了进一步“打压”豪格,跟多尔衮一起辅佐福临的是济尔哈朗,却跟豪格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豪格真的甘心彻底退出吗? 是的,不仅仅是因为豪格在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说了那句“德小福薄”的致命说辞,还有就是其实当时的皇位之争是两拔政治势力的竞争。
当时拥戴豪格的是皇太极的旧部和索尼等人,他们就像押宝一样,最初押的确实是豪格,但后来他们放弃了把砝码压在连自己老婆都要杀死的豪格身上……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多尔衮打压豪格,而是豪格自己失去了得以安身立命的依靠…… 4. 摄政王的高明之处 还是依照祖制,摄政王这一角色都是长辈摄政,没有长辈和小辈一起当摄政王。
如果让小辈当摄政王,那还不如当时让他当皇帝算了。
所以,多尔衮一口答应郑亲王的建议,拥立福临当皇帝,其实是“一剑双雕”,既让豪格当不成皇帝,就连摄政王这一角色,也与他失之交臂! 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怼皇太极的旧部了:你们再不要去先帝的墓前哭诉了,说如果不是先帝的皇子当皇帝,你们就要自杀!福临现在虽然才5岁,但他确实是根正苗红的皇子吧?那,没有立豪格为皇帝,又有什么呢? 就因为这一点,多尔衮彻底堵住了皇太极旧部们的嘴! 现在,皇太极的一个儿子当皇帝了,再让一个儿子豪格当摄政王,他们自己都了,所以,放弃了豪格就放弃了吧! 如果说多尔衮和豪格的政权之争到此结束,那么多尔衮的情商也不过如此! 接下来,多尔衮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提议让没啥实力的济尔哈朗跟他一起摄政!因为济尔哈朗是多尔衮和豪格两大势力之外的,让济尔哈朗一起摄政,一是体现了自己的胸怀,实际上是拉拢了更大的人马壮大自己…… 在这里,想到一个词语——“权力的游戏”,这是一部美国电视剧,挺好看的,但这个词语用在几百年前的清室皇位之争,倒还挺应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未能称帝:只因从小不受待见
他16岁统兵,征蒙古,伐朝鲜,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
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那么,是他不想当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明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在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的汗房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
多尔衮有个大他七岁的哥哥,叫。
两年后,母亲又生下弟弟。
由于母亲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多尔衮兄弟三人又是努尔哈赤的幼子,所以他们应该获得父汗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多尔衮年少时并没得到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
自幼好学、聪明机智、喜善骑射的多尔衮,怎么不能如哥哥、弟弟那般获得宠爱,这很令人费解,也是一个相当有趣、比较神秘的谜。
网络配图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立阿敏台吉、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八贝勒为和硕额真”。
细心人一看,这不是9人吗,怎么称为“八贝勒”呢?查看《旧满洲档》原件,发现多铎和多尔衮之间没有隔点,原来努尔哈赤是把多铎、多尔衮作为一个人来计算的,并且弟弟多铎排在哥哥多尔衮的前面。
当时,多尔衮8岁,而多铎仅6岁,可以看出,多铎在父汗心里的地位,要高于多尔衮。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贺仪式,也显示了多尔衮与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身份、地位的不同。
“辰时出御八角殿,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第十抚顺额驸、石乌礼额驸率众朝鲜官员及汉官叩头,第十一吴讷格巴克什率众蒙古官员叩头。
”多尔衮不仅不能像阿济格、多铎那样单独叩贺,甚至连随弟之后,并列叩首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份叩贺名单中,还可以发现,当时只有身为旗主的贝勒才可以单独叩贺。
而不是旗主只拥有若干牛录的“执政贝勒”,则排在旗主贝勒之后并列叩拜。
在当时,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与努尔哈赤同在两黄旗,阿济格已是旗主贝勒,多铎虽然只有9岁多,也是旗主贝勒,而多尔衮甚至连“执政贝勒”都不是。
在牛录(的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每牛录三百人)的分配上,两黄旗六十牛录,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十五牛录,努尔哈赤自辖十五牛录,死后给予多铎。
因此,多尔衮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其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十五牛录的“闲散贝勒”。
这种待遇,让多尔衮自小就缺少“唯我独尊”的底气,少了些狂傲。
至于为什么不受宠爱,大概也只有努尔哈赤自己知道了。
网络配图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
十二日黎明,“诸王以帝遗言告后”,令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丧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
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谁都知道,阿巴亥贵为大妃,是努尔哈赤之最爱,何来不悦一说?而且此时,多尔衮不足14岁,而多铎仅12岁,努尔哈赤就不顾念幼子了吗,怎能留遗诏让他最爱的大妃殉葬呢?诸王必欲置阿巴亥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
多尔衮三兄弟作为嫡出幼子,理应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但诸贝勒对阿巴亥的得宠及由此导致她三个儿子迅速崛起权势显赫而十分不满。
多尔衮三兄弟,除阿济格略有战功外,多尔衮、多铎皆未成年,既无军功,又无政绩。
仅仅因为母亲的得宠,他们年纪虽幼却拥有和兄长一样的权力与地位。
阿济格和多铎握有全旗,努尔哈赤还曾许诺再赐一旗,让多尔衮也成为“全旗之主”。
这样的宠爱和罕有的殊恩,难免让其他贝勒和阿哥们无法忍受。
二是忌惮。
多尔衮三兄弟拥有两黄旗六十牛录,实力已超过二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与大贝勒不相上下。
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机,又是努尔哈赤死前召见的唯一一人。
在推举继承人时,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儿子。
即使她的儿子当不上新汗,无论谁继承汗位后都会受到她的牵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险。
所以,诸王达成共识,为了免除立汗的后患,阿巴亥必死。
众口一词,失去了汗王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从了。
在得到诸王保证她死后善待多尔衮和多铎后,37岁的阿巴亥含怨自缢。
随后,代善等贝勒议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去世前夕,曾遗命多尔衮继位。
如朝鲜史料《春坡堂日月录》言,努尔哈赤临终“谓代善曰:(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崇德九年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曾说过多铎等名在“遗诏”,年间,多尔衮更说过“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的话。
那么,果真有遗命或遗诏吗?网络配图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
实际上,努尔哈赤在代善之后并没有设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贝勒集议决定。
努尔哈赤病危之时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决定汗位继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
可见努尔哈赤召见阿巴亥,也就是托付身后幼子之事,应该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的遗诏。
至于多尔衮,他既未被父赐予全旗,成为旗主贝勒,也不如其弟多铎那样为父异常宠爱。
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为汗位继承人,所谓努尔哈赤特别宠爱多尔衮,欲将汗位传给他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