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1900年再遭劫难:八旗兵与土匪趁乱势洗劫

【千问解读】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不可调和。
中外矛盾迅速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局势下,19世纪的最后五年间,义和团迅速发展,并于1900年控制了京津地区。
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意在中国大地上驱逐外来势力,恢复中国原有的社会秩序。
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后,各国以保护公使馆为名,派兵进入北京,以东江米巷(后来的东交民巷使馆区)为中心,与义和团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战。
为了解救在京被困的西方外交官与教会众、各国侨民,英、法、德、俄、奥、意、日、美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八国联军于8月16日攻陷北京,太后携于前一天仓皇逃走,北京再一次落入外国入侵者的手里。
拆园最烈者为兵 1900年的入侵者比1860年的人数更多而且更为凶残。
他们又一次展开抢掠和纵火,范围更广,持续更久。
抢掠的地点包括有钱人和满洲贵族的家,掠夺者不仅仅是军队,外交人员与传教士亦参与其中。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抢掠现场看到,那些掠夺者的争抢场面只能用“暴动”来形容,许多中国俘虏遭到残暴的虐待和无情的枪杀。
当时一位美国作家感觉“这些中国人遭受的对待就像罗马暴君尼禄在位时期的基督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战争发动的一年前,这八国列强全都加入了1899年的海牙公约,明文禁止战时抢夺和恣意杀戮。
这一时期,新建成的和残破的也遭到了摧残。
八国联军入京后,董福祥率战败的甘军北逃出京,德国马步队追击董军直至南口,此时董军已逃至怀来,德军追赶不及而返。
德军部队一部分驻朗润园,英军驻颐和园,意军驻玉泉山。
当冬天来临时,盘踞朗润园的德国侵略兵,窜到正觉寺拆走大殿的门窗当柴烧,砍坏佛像的鼻子,抢走寺内珍存的大量西藏进贡的锦边彩画佛像及青铜梵文大钟。
与1860年的浩劫有着同样的丑行,入侵者为了分赃而成立了一个奖金委员会,并在英国的使馆举行拍卖会。
但也有专家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无史料证明八国联军曾经进入圆明园进行劫掠,在这一时期真正让圆明园遭受劫难的是当时清政府驻守西郊的八旗兵、以及地痞流氓。
据王威所著《圆明园》一书记载:“城外的驻军与恶霸们活动得更凶,他们乘机大肆洗劫西郊各园的陈设,圆明园也不例外。
他们将殿座亭榭及宫门和铜狮等一齐拆下来出卖,连砖瓦、石料都不肯放过。
” 外国军队撤离时,京城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驻守西郊的散兵游勇、太监以及恶霸蜂拥闯进圆明园,再次劫掠院内陈设,大肆拆毁园内的殿堂、亭榭,盗运园内的砖瓦、木料等。
其最甚者为本地土著的各旗营,曾经调驻城内,此时却都逃出城来。
他们手中操着斜五排快枪,回到家中化兵为匪,自由结合,聚众大拆圆明园宫殿、砍伐树木。
只一个月时间,整个圆明园内的树木及原来残存之建筑荡然无存。
圆明园的西路毁于精捷营,北路毁于河北黄营,长春园毁于白旗大小营,其拆园最烈者为厢白旗小营与精捷营的八大恶棍首领。
守园太监与拆匪激烈枪战 长春园中环形的“海岳开襟”原是建在湖中双层汉白玉石园坛上的一座、宏伟高大的建筑,由于船只被焚,无船可渡,在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幸免于难。
光绪年间,慈禧还专门到此游幸,因此修葺一新,并由湖西岸上之“榴香渚”方亭至此添修长木板桥一道,桥侧安装红色栏杆。
由于八旗拆匪扬言要拆此处,该处太监首领杨四率领四名太监,园户头目周德海也率领园户十名,日夜共同驻守。
精捷营正白、正黄两旗头目扬言将于九月初七夜拆“海岳开襟”。
于是杨四、周德海等人将木桥拆毁一段,堆积树枝与沙袋,修成工事,又从熙春园请来六名枪手,帮助防守,其他太监与园役也架上大抬杆枪埋伏在沙袋后面。
当天夜里,近百名旗民,携带斧锯绳杠由西岸上木桥,发现桥被拆断,八大匪首喊话,责令杨四、周德海搭上桥板,否则如攻上去难逃一死。
周德海一声令下,众枪齐发,当场击毙10余人,落水六七人,拆匪被迫退回西岸逃走。
至10月初,“海岳开襟”仍十分完整。
后来,守方意见不一,又恐天寒结冰,无法防守,更怕敌方拆匪的报复,于是,守方人员纷纷辞职回原籍。
此消息被厢白旗小营知道,该旗匪头目,常作绑票勒赎的勾当,他们已从圆明园中掠到不少财物,现在知道周、杨二人撤出,便于10月14日率60名旗民,将“海岳开襟”全部占领,撬开大量陈设箱子,将珠宝奇珍一夜抢光。
硬木桌椅一类的笨重之物,又抢运了三昼夜。
最后将殿宇柱子锯断,用马车运走可使用的木材,砍掉园内巨大的松树和柏树来卖钱。
事实上,这种肆意的破坏让圆明园内的完全消失,那些被偷来的木材,从柱子到窗框全都拿到附近的清河镇,堆积成一座“小山”,等着变卖。
即使从园内拿走的小木片和树枝都可以在市集上找到,并被人当做烧火的木柴来使用。
至此,一组水中楼阁建筑群,便只剩下废墟。
另外还有全部铜铸品,也是在这时被洗劫的。
万春园的西南角,有东庙和西庙,二庙相连。
东庙为“敕建河神庙”,祭祀本园的河神,西庙为“惠济祠”,祭祀运河龙神。
两庙前各有两根旗杆,周围有黄柏林木数百株。
这两座庙与大片柏林,在1860年之役中免于火劫,保存相当完整。
事后,每年二月初九与八月初四春秋大祭,均由河工大臣与圆明园总管致祭。
在这次庚子劫难中,旗民准备拆除发财,他们甚至为“争拆”发生冲突,进行了枪战,双方各死十余人。
后经中人调停,改为合作共同拆售,售出之价由双方平分。
至此二庙与大片柏林均夷为平地。
万春园中的“庄严法界”,也是英法联军毁园时的幸存者,其位置在“鉴碧亭”的北岸,入内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东边还有“蔚藻堂”,为南向5间,建于太湖石的高台上,也都在这次被毁。
清廷无力执掌圆明园 圆明三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破坏洗劫之后,一直还是作为皇家的禁园,由老太监守园看护。
对圆明园一直念念不忘的,在她即将从西安返回北京的前夕,1901年8月28日在西安颁发了一道懿旨:命令正与各国公使谈判的全权大臣奕劻,在议订和约,将颐和园、圆明园一带收回清廷后,要派得力官兵小心守护,“毋稍疏虞”。
但是,动乱后的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清廷的财务压力。
1904年,政府正式下令裁减圆明园部分官员,撤销圆明园的总管机构,使圆明园陷入了无人管理的状态。
尽管圆明园到1909年时仍然有16718人之多,“但他们大部分是以前园户的成员,包括妇女和孩童,而对圆明园来说,他们是破坏者而非保护者。
经过这次严重破坏,园内一些地方已变成芦苇连片,麦垅相望,如同田野一般。
虽河湖水系依然,但因一些桥涵被破坏已部分不能度跨。
除园墙、万春园宫门、正觉寺等极少处圆明园遗址原真性的景区外,其余皆已失去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罪行的真实物证。
1911年,清政府为把废园管理起来,决定将它附属于颐和园,由清廷总管内务府大臣世续等进行管理。
(参考资料:《圆明园风云录》,穆景元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老婆是谁?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三星堆挖掘诡异事件,为什么停止挖掘三星堆/三星堆可能是外星人遗址揭秘盗墓人有什么忌讳,点蜡烛预防鬼吹灯/带黑驴蹄子辟邪天王星有多少颗卫星,天卫三最大直径达1578公里(共29颗卫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圆明园一开始并非就是帝王御园是怎么回事?那是干啥的?
至于园林为何选址于北京西郊,皇子赐园又是怎么一回事,在下面这封奏折中可见端倪: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二十日,的三皇子胤祉向他的父皇上书,“窃于今年正月十八日,臣等奏请在畅春园周围建造房屋,皇父御赐北新花园迤东空地,令臣等建房。
臣等同勘,若建七人房屋,地方似觉窄狭,故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具奏皇父,在此地修建房屋”。
这段记载,出自清代满文上谕档,说的是胤祉牵头,为他自己和几位弟弟,向父皇康熙帝请旨在“畅春园”附近修建房屋园林;康熙应允,赐了畅春园北边的一块空地给皇子们作建筑用地。
爱新觉罗·胤祉画像。
正是这位康熙帝的三皇子、帝的三哥,牵头奏请皇帝为诸皇子赐地修园,才使圆明园登上历史舞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子一股脑地要请地建园呢?他们又为何要选址在“畅春园”的周围? 这座“畅春园”,是康熙帝在京城西北郊的海淀建立的一座皇家园林,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大学西门一带;执政后期,康熙经常离开紫禁城,在畅春园居住理政。
按照清代的宫廷制度,皇子年幼时随父皇居住,因此康熙园居理政时,小皇子们也跟随住在畅春园中;成人后的皇子,则要“分府”——居住在自己的府邸,日日往返于府邸和位于西郊的畅春园,实在是让人不堪劳顿。
因此,成年的皇子上奏请求在父皇康熙所在的畅春园附近修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正是通过这次上书,当时的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后来的,获得了在畅春园以北空地上修建园林的机会。
胤禛这座皇子私人园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圆明园。
不过,当时的皇子赐园虽有“圆明园”之名,却跟我们熟知的“万园之园”相去甚远,尚不具备后来的恢弘气势。
康熙时期的“圆明园”还仅仅是个雏形,园内以自然景观为主,只有少量建筑,行节俭清新之风。
清代宫廷画《胤禛朗吟阁读书像》。
画卷上,时年三十余岁的胤禛端坐于圆明园朗吟阁。
当时的圆明园只是胤禛的皇子赐园,园林风格也很朴素。
这种“节俭办园”的思路,可能是胤禛有意为之。
在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一座园林的风格与园林主人的思想情趣关系密切。
康熙一朝,皇位继承权的争夺极为惨烈。
竞争中本不占优势的胤禛,转换思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
他建造简朴清新的“圆明园”,就意在向父皇展示一种追求自然、热心农桑、勤勉节俭、与世无争的形象。
最终,正是凭借这种韬光养晦,四皇子胤禛成功赢得康熙帝的好感,后来居上,反转剧情,得以继承皇位,成为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圆明园才由皇子赐园一跃成为帝王御园,正式开了它一百三十余年的皇家园林生涯。
随机文章一艘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能在30分钟内让美国从地球消失为什么不去水星探索,公转速度和超强太阳风成为阻碍黑化版的白雪公主,联合王子让生母穿烧红铁鞋跳舞致死空天母舰真的会有吗,十万吨的空天航母想要上天(痴人说梦)世界上真有美人鱼存在吗,美人鱼/南海鲛人是同一种族不同分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探“圆明园密旨”与风流皇帝乾隆继位之谜
虽然帝嗣统不像其父那样有争议,但围绕着“密旨”,对于雍乾皇位交接时的具体情境,相关文献的记载却,相互矛盾,给后世留下了历史谜团,至今学界对此问题仍鲜有专门论述。
这里以乾隆朝上谕档为基础,综合其它各种史料,拟对雍乾二帝皇位交接时的几种不同说法,逐一进行考辨,以图还原历史真相。
“圆明园密旨”与乾隆帝嗣统的各种记载 1.圆明园面授遗命说 据《实录》记载:当日戌时雍正帝病情突然加重,遂召见庄亲王、果亲王及鄂尔泰、张廷玉等亲信大臣。
随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在指示下捧出传位密旨并进行了宣读,确立了(即乾隆)嗣皇身份。
弘历即任命庄、果二王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大臣。
此后,雍正帝崩逝于圆明园。
由此可见,弘历嗣皇身份的确立,是在雍正帝崩逝前的弥留之际,通过圆明园密旨,父子双方直接完成了皇位传承。
2.乾清宫宣谕传位诏书说 据《实录》记载:雍正帝病危,宣召亲信大臣,随之崩逝于圆明园。
返回紫禁城后,弘历在庄亲禄、果亲王允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的共同见证下,遵照雍正元年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封函的谕旨,继承了皇位。
与《清世宗实录》相比,《清高宗实录》丝毫没有提及雍正帝在弥留之际于圆明园宣谕密旨的内容,只记载到雍正帝崩逝后,众人在乾清宫恭宣传位诏书。
3.张廷玉宣示密旨以正大统说 据《张廷玉年谱》记载:张廷玉当天二更时被紧急宣召至圆明园寝宫,并与先后赶至的庄亲王、果亲王和大学士鄂尔泰等亲信重臣一同向生命垂危的雍正帝请安。
翌日子时,雍正帝崩逝于圆明园。
随后,在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人的提议和指示下,寻得传位密旨,进而确立了弘历嗣皇的身份。
但与《清世宗实录》所记不同,这里讲到圆明园传位密旨并不是在雍正帝病逝之前宣谕的,而是其死后,在张廷玉等亲信大臣的直接指示下进行的。
尤其关于寻找密旨的细节,更是凸显了张廷玉本人在确定嗣皇关键时刻所起的重要作用。
4.鄂尔泰独受顾命拥立说 据《武英殿大学士太傅文端公鄂尔泰行略》记载:雍正帝病逝时,鄂尔泰系惟一的顾命大臣,在圆明园接受了临终遗命,并连夜赴紫禁城,遵照雍正帝意愿,拥立了皇四子弘历即位,这里就突出了鄂尔泰在雍乾皇位交接中的地位。
所记雍正帝崩逝时间为八月二十三日夜,顾命大臣惟系鄂尔泰一人,与其它材料均存在差异,应值得注意。
综合上述各种相互矛盾的记载,加以分析,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否在圆明园宣读传位密旨。
第二,雍正帝在嗣皇人选揭秘时是否已经崩逝。
第三,雍正帝崩逝的确切时间是什么,召受顾命的人员有哪些。
随机文章日本神话鲶绘(Namazu)简介龙吸水拍到真龙图片,疑似真龙快速飞过云层揭秘贵州空中怪车之谜,大型UFO飞船失速撞上林场树木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兵马俑是活人俑吗(真人比例陶俑烧制)赤木晴子和谁在一起了,她都没有选择却为流川枫剪了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