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登基后是如何服众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建文帝登基后是怎么服众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作为的开国,却起于微末,从一介乞丐做到天下之主,其手下众多文臣武将自然功不可没。

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便决定大封有功之臣。

然而尽管朱元璋为了犒赏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而大肆分封,但是多疑的朱元璋从未真正对这些功臣放心过。

因此为了避免那些功臣逆反,朱元璋想了个办法就是封藩,让自己的儿子去戍边,于是朱元璋便大量封藩自己的儿子。

然而历史的教训告诉了我们封藩的危害不可谓不大,藩王之乱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朱元璋自信有自己在诸王不会叛乱,却忽视了他死后其继承人却难以应对诸王。

更不巧的是,这个继承人还是最不具备镇压诸王能力的建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

朱允炆自继位以后,藩王这一隐患便如芒刺在背,难以处理。

既没辈分镇压,又没武将班底撑腰的他,在局势所迫下该如何服众? 一、辈分较低缺乏威望导致难以服众 1、庶出皇孙却成太孙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的第二个儿子,而且是庶出。

要按正常逻辑来说,朱元璋死后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朱允炆继位,然而命运却把皇位推到了他的身上。

朱元璋一开始立朱标也就是朱允炆的父亲为太子,就是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他为了给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以杜绝将来皇位继承上的纷争所以十分遵守传统的。

然而天不遂人愿,嫡长子朱标在盛年三十七岁时因病不幸逝去。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去世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因为朱标的大儿子早早夭折,而嫡长子次孙朱允炆十分孝顺的表现又很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并且虽然朱允炆是庶出,但由于朱标原配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后立朱允炆为太孙,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2、想要 以德服人 但辈分不够 朱允炆最后虽然继承了皇位,可是这样一来问题也就来了,被分封的诸多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怎么会对那个在皇位上的朱元璋的孙子,自己的侄子,而且还是庶出后来才被扶正的朱允炆呢?而朱允炆又如何才能镇压自己的那些叔父们呢? 尽管此时的诸王也许并没有逆反之心,但皇位的诱惑是无限大的,难免诸王最后禁不住诱惑而策反,因此对这些藩王朱允炆不得不防。

另外由于朱允炆并非一开始就被选为朱元璋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其并没有接受多少关于治国理政的教育,反而受到更多的是儒家教育,主张理想化的 仁政 ,对于这些藩王一开始也是想 以德服人 。

而且也有大臣就藩王问题给建文帝上疏,建议其采用 以德服人 的方法,用怀柔的手段把燕王调到偏远的江南去,让其难以威胁到朝廷。

但是由于自己的辈分小,德行和威望都不足以服众,再加上本就没有对朝廷十分忠心且野心勃勃、拥兵自重,建文帝朱允炆并不认为自己能够办成这件事,反而是自己登基不久帝位未稳,容易被燕王朱棣抓住机会反击。

因此这个 以德服人 的方法虽好,但却缺乏使用条件,难以实行,于是建文帝也只能再考虑其他办法。

二、武将班底不足导致难以威慑藩王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如此害怕藩王逆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又没啥武将班底撑腰,一旦藩王真的逆反他不知道仅靠自己的实力能否抵挡得住。

那么为何朱允炆作为大明的一国之君还会缺少武将班底呢,究其原因有两个。

1、朱元璋大杀功臣致朝中缺人 这第一个原因还要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能从一个乞丐到最后拿下天下,自然有着不少武将是跟随着他一起打下江山的。

相比于文臣,在战场上同士兵们共生死的武将无疑拥有更多的威望,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更是如此。

当自己的霸业已成,这些武将便不再是自己的依靠反而是阻碍,朱元璋对他们是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借 案 和 案 ,朱元璋铲除了大量功臣,受两案牵连的人数高达数万人,只有寥寥数人能够在朱元璋的诛杀之下活下来,而那些幸存下来的武将到了朱允炆时期都已经垂垂老矣,难堪大用。

尤其是蓝玉一案,原本蓝玉和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关系相当不错,如果蓝玉还活着,那么即便朱标不在了,单凭蓝玉和朱标的关系也足以让蓝玉对建文帝进行辅佐。

然而经过 后,不仅蓝玉被杀害,就是支持蓝玉的官员也大都惨遭杀害,这些可都是日后可能成为朱允炆得力助手的大臣。

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早年大杀功臣的手段造成了后来朱允炆武将班底的薄弱。

2、建文帝 重文抑武 对武将集团重视不足 而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朱允炆自己的原因,这个年轻的建文皇帝从父亲那里继承来了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性格也,充满书生气。

因此温顺的性格和儒家教育使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仁政,更重文治,因此对武将的并不信任。

其继位以来,所重用的人不过黄子澄、和三人而已,着手推行改革,而未对武将集团进行笼络。

另外,由于明初的武将之间关系千丝万缕极为复杂,或为亲属,或为战友,或为亲家,因此对于曾效力于其他藩王麾下或与各地藩王有关系的武将朱允炆一律不用,或者说根本不敢用。

例如之子徐辉祖,对朱允炆,能力也十分出众,但由于朱棣的王妃便是徐辉祖的胞妹,因此朱允炆一直不敢重用。

这样一来在本就数量不多武将集团中,与藩王有关系的又不敢用,剩下没有关系的也不进行拉拢,也难怪朱允炆的武将集团会如此薄弱。

这样一来朱允炆不仅对藩王的威慑力近乎于没有,同时也不敢明面上撕破脸皮对藩王直接开战。

三、强势削藩引起藩王反抗 1、局势所迫只能强势削藩 由于前面所提到的两个原因,藩王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心腹大患,削藩势在必行。

朱允炆听从顾命大臣齐泰,帝师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政策,但关于如何削藩却出现了分歧。

方孝孺、黄子澄认为削藩不可急于一时,而要缓缓而行,先削实力较弱的藩王,最后再削实力强的藩王如朱棣等人,这样也可以避免。

而齐泰与这些只会的书呆子不同,一眼看出事情的核心在于朱棣,他认为先帝的太子、晋王、秦王都已过世,燕王朱棣为最年长者,危害最大,应立刻除之。

但建文帝却并未听取齐泰的建议,而是采纳了权利更大的帝师黄子澄的政策,制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对那些实力较弱势力较小的藩王采取强力的行动,而对那些实力较强势力较大的藩王却是小心谨慎,这样一来反而给了他们集结部队和做准备的时间。

2、强势削藩使得燕王策反 朱允炆的强势削藩虽然有些许成果,但却还是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要知道各地分封的藩王都是拥有实权的王爷,不仅能管理地方,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完备的军队,他们都是长期统兵的实权王爷,比起年纪轻轻小的朱允炆,将领们自然更尊敬他们。

同时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虽然针对的是各地藩王,但这些曾在藩王手下的将领也都明白,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一旦藩王全部成功被削,那么自己这些人也必然会受到牵连,因此岂会对朝廷效忠。

这种背景下朱允炆的强势削藩就显得有点操之过急、手段过于激进,虽然削藩的大方向没错,但朱允炆自己以及他手下的文臣,都相当缺乏军事实战经验,更多的都只会纸上谈兵。

因此当强势削藩惹得诸位藩王人人自危,那些本没有逆反之心的藩王为了保护自己,也不得不联合起来起兵反抗,最终激起了燕王朱棣的领导下的举兵策反。

辈分较小,能力不足,又缺乏武将支持的朱允炆自然无法抵御能力出众且背后有诸王辅助的朱棣领导的大军,其失败从一开始就已成定局。

最终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被推翻,燕王朱棣即帝位,是为。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建文帝之所以登基不久就开始强势削藩,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局势所迫。

自己辈分小难以服众,又缺乏武将的支持,而那些藩王经过长期的发展却已是势力强大难以掌控,即使不强势削藩,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众多藩王联合打击朝廷,建文帝朱允炆势必无力抵抗,因此与其慢性死亡,不如放手一搏进行 强势削藩 还有可能搏得一线生机,此实乃建文帝的无奈而又必然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田支家沟古墓 “荆轲墓”或为汉武帝刘彻公主墓

日前,根据现场发掘情况与文献记载梳理,陕西省研究院副研究员段毅认为在当地讹传已久的蓝田县支家沟“墓”,或实为之女、汉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墓。

但他强调,这仍只是他的推测,属于“一家之言”。

据了解,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蓝田支家沟汉墓,是一座依山而建平地起陵的大型竖穴土圹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组成,发掘时地面尚存留有高约10米的覆斗形封土,墓葬全长53米,最深距离现地面11米,出土随葬品3900余件。

关于墓葬内遗骨的鉴定结果为一位成年女性。

网络配图 发掘发现:主墓室被大火烧过 “主墓室已经被大火焚烧过,关中很多大墓都有这个现象。

”段毅告诉记者,这个墓葬是2009年在建设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当考古人员进入场地时,施工已经开始,“墓道南部上面铺设有龙门吊的铁轨。

” 他介绍说,其实当他们一进入现场就认定,它应该是一座汉墓,当地讹传已久“荆轲墓”的说法似乎更站不住脚。

他告诉记者,除了封土的形制,还有职业的敏感,都认为这是一座汉墓。

“地面有高9.5米的覆斗形封土。

” 他表示,这么大的墓葬一般来说历史上都被盗掘多次,他们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至少有四处盗洞,主墓室两处、墓道两处。

之后,在发掘车马时,在一个盗洞里还发现有1996年的矿泉水瓶子,另外还发现一处埋有电雷管的哑炮,当时有很细的电线暴露在外。

墓主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 如何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段毅告诉记者,在文字材料中,除了封泥还有茧形壶上的大官(太官),还有车马器上的“右工”、封泥的“胞人”等,都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至少不低于列侯级别。

“这座墓葬级别最重要的确定依据就是着衣式陶俑的使用,特别是宦官俑的使用,证明了身份极高。

”段毅介绍说,加上那么多有文字的封泥等旁证,确立其身份等级应该足够了。

他告诉记者,论文中他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实际上这座墓应该是诸侯王一级的。

因为根据以往学界的研究,只有诸侯王一级的陵才会采用支家沟汉墓这种独占山头的格局。

“因为这个墓葬和以往发现的诸侯王相比规模要小些,但随葬品的级别又明显比诸侯墓葬高,所以我才取了比较保守的说法。

” 那诸侯王级别的陵墓和公主这类女性的陵墓,从陪葬和墓葬来说,是同一个规格吗?段毅解释说,汉书记载很明确,“长公主仪比诸王”,也就是说长公主享有和诸侯王一样的待遇。

网络配图 关键物证:头骨无法鉴定更多信息 既然发现了一块女性的人头骨残片,那可以通过这块残片推断出具体的历史时间吗?段毅告诉记者,关键是这个骨头经过火烧了,无法鉴定更多信息,只能确定是一名成年女性。

“因为火烧过,所以无法具体确定,毕竟人骨鉴定要有很多前提。

” 据介绍,该墓共出土3900余件(组)文物,以陶器物和铜质车马器件为主,还有金镶玉、360余枚“五铢钱”等。

出土的174件着衣式陶俑均为立俑,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发式众多、面貌各异。

段毅介绍说,其制作时分头颅、躯干、腿、脚四大段模制而成,脸部的五官则是后期刻划而成,故表情各异,丰富而生动,神态各异,陶俑表面施橙红色彩或白彩陶衣,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红描绘,均经过焙烧,色彩附着较好,虽历经两千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鲜亮如初。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段毅解释说,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文字资料,推测墓主人所处的时间在汉武帝与昭帝之间,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极可能是位来自皇宫的高等级皇室成员,因葬于蓝田,又出土带有南方地域特征的双鱼瓶,因此墓主人与这两个地域都应密切相关。

同时,安葬的匆忙则预示着墓主人离世事出突然,似乎与某件突发事件有关联,而墓内还出土带有“元年右工”纪念铭这样带有准确时间节点的文物,应与墓主人埋葬时间有重要关联。

经过与文献、考古资料对比分析,段毅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武帝之女鄂邑长公主。

据了解,鄂邑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的姐姐。

根据史料,鄂邑长公主丈夫为湖北的盖侯,“鄂(今湖北一带),县名,属江夏。

公主所食曰邑。

”鄂邑长公主名称由此而来。

网络配图 段毅说,鄂邑长公主在宫中抚养昭帝8年,地位尊崇,故墓葬出土众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级随葬品。

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带,双鱼瓶与其身份相符。

此外,鄂邑长公主在元凤元年自杀,与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纪念铭相吻合。

史载,汉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登基,以大将军辅佐,由唯一还活着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

鄂邑长公主在盖侯死后,和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相好生子。

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此事,就下诏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与上官相友善,上官桀及其子上官安,曾数次为丁外人求封侯爵,以配鄂邑长公主(公主只能嫁列侯,不能嫁给平民),大将军霍光专权,把持朝政,不许封侯。

她遂与上官桀、上官安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情被发觉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纪晓岚为什么能受到嘉庆帝的优待,并且一直升官?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纪晓岚跟时期的很相似,都是的宠臣,一生嬉笑怒骂,行为乖张。

他们面对的君主,都以冷酷好杀著称,俩人侍奉在猛虎身边,都能做到,也算是个不大不小奇迹。

不过,要论人生的高度,纪晓岚远不及东方朔,虽然他的成就要远高于东方朔。

提到纪晓岚,人们就想到《四库全书》,这部中华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其总纂就是纪晓岚。

能承担类似工作的,都是的学术巨子,纪晓岚不逞多让。

在《铁嘴铜牙纪晓岚》中,被称作“老纪”的纪晓岚,在他还是小纪的时候,就是恃才傲物,鼻孔朝天的大牛。

他六岁参加童子试,被誉为“神童”,院试科考又是第一名,乡试再夺魁首,因此小纪年轻时很“拽”。

因为“拽”过了头,24岁那年的会试栽了个跟头,直到30岁“回炉补考”,才以第二十二名中了,又以殿试第四名,错过了三甲的荣耀。

是金子总能发光,纪晓岚虽然没捧回“奖状”,但是他的才华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一生作为御用文人,不离乾隆左右,恩宠无限。

在影视剧中,纪晓岚扮演着“国之重臣”的角色,把和珅耍得团团转,好像离开了纪晓岚,大清王朝就要塌了似的。

其实很扯淡,纪晓岚在乾隆一朝最高的职务才是个兵部侍郎,年间,临近退休才被提拔为尚书。

在的官场上,侍郎、尚书其实算不上高官,更没多少实权。

所以,本质上说,纪晓岚只是的装点门面的花瓶! 古代的取士,形成一个独特的现象,官员们大多都是学术高手,因此即便仕途上不能春风得意,也可以具备成为学术大师的条件。

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总该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吧? 很可惜,除了总纂《四库全书》外,他的个人著作非常寒酸,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就是他全部的作品。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成就,都与“家”相去甚远。

他的这点著作,绝大多数儒家仕可以做得到。

有人猜测,纪晓岚之所以不潜心于,原因就一个——被吓破了胆! 满清是中国文字狱最盛行的时期,尤其是乾隆在位期间。

有人统计,乾隆年间,共计发生文字狱一百三十多起,基本都是捕风捉影。

胡中藻,因为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被灭族;徐述夔的“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导致他被开馆戮尸,他的主动自首也被处斩,他的族兄徐首发和徐成濯,被乾隆认为,他们的名字是讽刺本朝剃发制度,以大逆不道罪处死。

让纪晓岚心惊肉跳的是,与他一同编撰《四库全书》的总纂和总校们,居然全部都卷入莫名其妙的文字狱。

这些人轻则被罚光家财,重则罢官丟职,更有甚者被活活吓死。

如何躲避文字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封笔。

纪晓岚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要写的古人都写遍了,怎么写都不会超过古人,所以干脆不写。

这就是纪晓岚的圆滑之处,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面临的环境,懂得如何自我保全:生命最可贵,余者皆可抛。

皇帝不就是喜欢拿自己当门面嘛,那就当好门面就行了,何必自找麻烦!这就是纪晓岚远不如东方朔的地方。

东方朔的处境其实不必纪晓岚好,他被汉武帝视为弄臣,逗乐子的时候拿东方朔耍活宝,政事没他的份。

所以东方朔一生无所建树,无非靠智慧斗心眼,跟汉武帝骗点钱财,过富家翁的生活而已。

那么,东方朔的高度何在? 首先东方朔其实很有追求,很有骨鲠之气,他曾经多次给汉武帝上疏建言,甚至搅黄汉武帝与佞幸的聚会,其参政欲望非常强。

只可惜汉武帝丝毫不给他机会,那不是东方朔的错。

当东方朔意识到自己的尴尬境地后,他退而求其次。

一方面他把自己的谏言,糅合在诙谐不羁的语言中,试图侧面影响汉武帝。

另一方面,他甘做隐于朝的“大隐”,这种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我们读东方朔,他的诙谐滑稽里,渗透着智慧和孤傲的气质。

纪晓岚同样也诙谐,也行为乖张,比如他喜欢捉弄同僚,好抽大烟带,一辈子光吃肉不吃米饭,每天行房事五次以上。

可是这些除了夺人眼球,什么也不是。

纪晓岚这种“自甘沉沦”的方式,虽然让他的成就黯然失色,却能“平安着陆”。

乾隆驾崩后,比纪晓岚小二十六岁的和珅,被一道白绫送上西天,而纪晓岚则受到嘉庆优待,不光继续升官,一直活到81岁,还享受了皇帝亲自赐祭文,和赠“文达”的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建文帝登基后是如何服众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