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真相是什么?李渊父子为什么谋反
【千问解读】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
这个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
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彟……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参与,这次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
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
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的“首谋之人”?谁才是这个大事件真正的灵魂人物?谁才是大唐三百年基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对此,历代官修正史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北宋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司马光主编的《》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按照官方正史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和李渊在晋阳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么……李世民跟随李渊来到太原后,迅速结交了一批江湖义士。
《旧唐书·太宗本纪》称其“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资治通鉴·隋纪七》说:“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 长孙顺德与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世民结成了。
长孙顺德是的族弟,与刘弘基原本都是隋宫廷的宿卫军官,因逃避辽东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渊,因此与李世民相结纳。
这两个人后来在募集义兵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刘文静和裴寂也在此际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潜图义举”的行列之中。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二人因职务交往而成为好友。
他们目睹天下大乱,而自身前途未卜,时常相对而叹。
有一次,裴寂说:“贫贱如此,又逢离乱,将何以自存?”当时刘文静还未参与李世民之谋,但是暗中已经对他极为倾慕,所以趁机游说裴寂道:“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类似,天纵神武如同,虽然年少,却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让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坐罪,被关进郡狱。
正当他对前途感到茫然之际,李世民忽然亲自来狱中探望他。
刘文静,马上向李世民发出试探,说:“天下大乱,非汉高祖、光武帝之才华者,不可平定四海!”李世民笑着说:“先生怎么知道没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罢了。
我之所以来看你,并不是像小儿女那样注重个人感情,而是来和先生图谋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见教?”刘文静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天下群盗。
值此之际,若有真命之主应天顺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则易如反掌。
今太原百姓为避战乱,皆入晋阳,文静为晋阳令数年,知其中豪杰之士众多,一朝啸聚,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亦有数万,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进而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完朗声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从此,李世民与刘文静开始积极部署,准备起事。
而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按照正史的说法:“渊不之知也。
”而李世民则“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李渊真的是这样浑浑噩噩,对李世民的起兵密谋一无所知吗?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探讨,现在接着来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软硬兼施地“说服”李渊起兵,而李渊又是如何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
由于裴寂与李渊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决定从裴寂的身上突破。
他天天与裴寂交游,同时拿出私人的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每一次都诈输,把裴寂乐坏了。
等到那些钱输得差不多的时候,李世民也顺理成章地和裴寂变成好友了。
最后,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谋告诉了裴寂,同时让他想办法说服李渊。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
此刻,裴寂已经很清楚他那些钱是怎么到手的了,只好点头同意。
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计。
随后的日子里,裴寂天天去找李渊喝酒,喝完酒又顺便“送上”几位。
一连数日,把李渊伺候得舒舒服服。
几天之后,裴寂找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不慌不忙地对李渊说:“二郎暗中蓄养兵马,欲举义旗,恐大事泄露被诛,所以让我以晋阳宫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计。
如今众人心意已决,不知公意下如何?”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朝[永乐大钟]的由来?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木星和土星碰撞会怎样,会形成新的天体(人类可能会灭亡)揭秘人体生物钟之谜,生物钟紊乱会导致性功能减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儿晋阳公主为什么未笄而逝?
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
贞观十年(636年)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
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
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
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
名字含义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
明达一词,是常用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
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
象征智慧,对世事了悟通达。
太宗为公主取字“明达“许是公主聪慧伶俐,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寄望。
网络配图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
《》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具体说来,兕就是小独角犀,十分凶猛壮硕。
唐太宗夫妇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必是出自父母爱女之心,希冀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象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封号晋阳 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地理志》记载:北京太原府……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
“可知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唐太宗亲历隋乱,起兵太原,晋阳对于他而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慈父亲养 晋阳公主李明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对于皇后所出子女唐太宗自然也是,各类偏爱事迹不胜枚举。
贞观十年(636年)晋阳公主“始孩“之时,长孙皇后离世了,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
正因为唐太宗这一空前之举,史书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抹温情:“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亲自抚养的公主。
游地思母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晋阳公主还在始孩,因年幼还不明白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朝夕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父亲固然疼爱她,但也无法代替母亲的爱,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
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女儿,公主闻之,总是不胜哀泣。
网络配图 临摹父书 晋阳公主从小长在唐太宗跟前,父女感情非常深厚,互动也十分温情。
太宗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
耳濡目染之下,晋阳公主对书法也很爱好,尤其是父亲最擅长地飞白。
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
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
文德之影 晋阳公主性情温婉机智,聪慧伶俐,因此即便还是个孩子,就已能做到“未尝见喜愠色“。
唐太宗脾气刚烈,一直在他身边长大的晋阳公主对父亲极为了解,大臣有时会触怒太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晋阳公主便和她母亲一样,总是慢慢地消掉父亲的怒气,再为挨训的人徐徐辩解。
在女儿的劝慰之下,太宗的怒气也消弥无踪。
因此,“省中“大臣们多蒙公主的恩惠,十分喜爱她。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尚不识“,保护大臣,劝解父亲的方式却如出一辙,或许也是上天对太宗痛失爱妻的一种补偿。
舐犊之爱 晋阳公主与晋王自幼被唐太宗带在身边抚养,朝夕相处,兄妹俩感情自然深厚。
随着年岁渐长,李治慢慢长大,有时要出宫办事,每次晋阳都要送到虔化门,然后的哭泣道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十四岁已是成人之年,尽管因为太宗的溺爱,一直不曾出宫居住,但也要开始上朝参政了,而眼看着穿上朝服的哥哥要离开自己,晋阳公主舍不得放开哥哥的衣角,哽咽着对父亲说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我们身边了吗?“唐太宗看到一双儿女如此惜别,顿时忍不住涕泪满面。
未笄而逝 如无意外,公主的一生,原本应是这般,在父亲的疼爱兄长的呵护下成长,待到婷婷玉立再成就一段良缘。
然而世事无常,身在富贵宠爱之中的晋阳公主,却在金钗年华,未及良人到来便病殁了。
或许这就是诗歌所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文皇思女 日数十哀网络配图 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唐太宗悲痛异常,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身体急速消瘦,文武大臣见状非常担忧,纷纷进谏劝慰皇帝节哀。
唐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
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太宗深切念女之情昭然可见。
北宋的庄绰在《鸡肋编》评价说,太宗见长孙顺德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无刚气,因而嘲笑他,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忘了当初的“无刚气“之语!“岂不以儿女牵爱乎“一语道破,道理一直都懂,却永远学不会,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
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唐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命令他们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公主的往生祈祷。
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封邑上的实封只能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从此处可知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
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
人物评价纵观晋阳公主一生,虽然幼年丧母,但却有父亲的抚养,兄长的爱护,成长之路受尽尊宠。
而晋阳公主自身又是温柔伶俐的性格,不曾因皇帝父亲的骄宠而任性妄为,观其思念亡母,临摹飞白,解围大臣,可知其才行智慧。
公主如若长成,必会是一耀眼的皇室。
虽然天不假年,但晋阳公主如此顺遂幸运的人生,出众的品行智慧,也可稍稍弥补了早逝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说甄宓和一代奸雄曹操父子三人的恩怨纠葛 只能说她红颜祸水
三国时期,民间流传有一句话 江南大、河北甄宓俏 ,甄宓的美貌三国时期也算是家喻户晓,但是甄宓的美貌生在了三国那样一个乱世,对于甄宓来说就是一个灾难。
她的美貌虽然让她侥幸逃生 ,但是也让她大部分的生活都在随波逐流,辗转于各个男人之间不定。
有夫之妇被强取豪夺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间争霸战争不断。
甄宓本是次子的正妻,甄宓的美貌世间广为流传,而曹操十分好美色,在民间广搜美女纳为姬妾,并借着征伐之名将战败之士的家中貌美妻妾占为己有。
在听闻甄宓的美貌之后,曹操不免色心大起,动了讨伐袁绍的念头。
(图一:甄宓影视形象) 公元204年,曹操命儿子曹丕攻破冀州邺城,打入袁绍府中。
甄宓害怕自己被发现。
为了掩盖自己的美貌披头散发,以淤泥遮面躲在婆婆刘夫人的背后哭泣。
但是甄宓依然没能躲过曹丕的眼睛,曹丕看到这个披头散发的妇人,拿过湿布将她的脸擦干净后,发现她的之色。
曹丕一见甄宓就为她的美貌倾倒,随机不顾她有夫之妇的身份便禀明父亲曹操要纳甄宓为妾。
曹操派曹丕去讨伐袁绍的目的虽然有抢占甄宓的意图,但他并没有告诉儿子曹丕。
曹丕对甄宓一见钟情后来向曹操请婚,曹操心中早就有意于甄宓,但是曹丕却将甄宓已收入自己府中,曹操对于曹丕与自己抢人的行为很是恼火。
但是,曹操并不能将讨伐袁绍的真正原因说出,所以也只能应允了这门婚事,但是心中对于曹丕的不满已然暗中显现。
再嫁曹丕,引得曹氏兄弟起嫌隙 甄宓虽然不愿意嫁与敌人为妻,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她没有选择的权力。
她不得不向曹丕屈服,甄宓初嫁入曹家时,曹丕对她宠爱有加,将她立为正妻,甄宓也渐渐放下对于曹丕的抵触之心,不久之后就为曹丕生下了一子一女。
(图二:甄宓与曹丕成亲) 再嫁入曹家之后,曹丕的弟弟也就是曹操的二儿子也不禁被甄宓的美貌所折服,起了爱慕之心,但是甄宓已成为自己的嫂子,曹丕在发现曹植对于甄宓的感情后,兄弟之间也起了嫌隙。
受人诬陷,甄宓失宠被赐死 甄宓与曹丕度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安稳岁月,但是,对于曹丕来说他的身边向来不缺年轻貌美的女子,逐渐年老色衰的甄宓对曹丕的吸引力慢慢减弱。
甄宓生下两个孩子后衰老的痕迹更加明显,同时曹丕的妾氏在曹丕耳边的煽风点火更加剧了曹丕对于甄宓的厌弃。
郭女王是曹丕在迎娶甄宓不久后拿的妾氏,她不但年轻貌美,足智多谋而且在曹丕夺得世子之位的道路上有不小的功劳。
所以曹丕对于郭女王很是信任宠爱,而郭女王对于甄宓的皇后之位也志在必得。
(图三:郭女王影视形象) 甄宓与曹丕的长子曹叡是不足月便生下的,所以郭女王利用这一点在曹丕耳边煽风点火。
她告诉曹丕曹叡极有可能不是他的孩子,甄宓是怀胎已有两月之后再嫁给他的。
除了郭女王的挑拨之外,曹丕对于弟弟曹植与甄宓的关系一直留有疑虑,这些事情无异于火上浇油。
曹丕称帝后,在洛阳登基并住下,他只将郭女王带去洛阳,但是却将甄宓留在了邺城。
由此可见,此时甄宓与他的矛盾就已经有了苗头。
被冤惨死,死后未能得到哀荣 曹丕对于甄宓对自己的忠诚越来越怀疑,尤其是在他再次回到邺城后,发现他不在甄宓的身边,甄宓却,容貌胜于从前。
再一联想到之前在世子之争时,甄宓为曹植说过话,心中对于甄宓的疑虑更多一层。
而甄宓面对曹丕对自己的怀疑悲愤的写下了一篇《上塘行》,来表达对曹丕这些年来对于自己日渐冷淡,听信他人谗言的不满和怨恨。
这为更加激怒了曹丕,曹丕一怒之下赐甄宓自尽。
(图四:甄宓饮毒酒自尽) 三国时期一代美人甄宓就以这样悲惨的结局收尾。
虽然甄宓已死,但曹丕仍然不解心头之恨,并没有以皇后的礼仪将甄宓下葬,甄宓下葬时以乱发覆面,口中塞满糟糠。
生前让无数男子为之倾心并为了争夺她不惜引起战争的美人,居然会以这般惨状赴死。
遗物被曹丕利用,引发曹氏兄弟争斗 (图五:《洛神赋》) 有传言称实际上甄宓与曹植有意,本来曹植想要迎娶甄宓只是被曹丕抢了先。
虽然甄宓已去但是曹植对甄宓一直念念不能忘,有一日曹丕宴请曹植,故意把甄宓生前用过的玉枕头拿给曹植看。
曹植看后痛哭不已,晚上回到家后,梦中与甄宓相见,并为甄宓写下了一首闻名古今的《洛神赋》,赋中所描绘的洛水女神便是甄宓。
曹植对于甄宓遗物的态度,更加坚定了曹丕对于甄宓与曹植有染的疑心,曹丕想要除掉弟弟曹植的心更加坚定。
兄弟二人就此决裂。
曹植也被兄长流放边地,终生虽然满腹才情却郁郁不得志,那首闻名天下的《七步诗》也正是在这时曹植所作。
结语: 虽然后世对于甄宓与袁家和曹氏父子三人的描述里可能经过了加工和杜撰的成分,但是据史料明确记载,甄宓确实是被曾经深爱她并将他从曹操手中抢来的曹丕亲自赐死的,如此翻转着实是让人感叹曹丕的绝情与甄宓的凄惨。
甄宓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 红颜祸水 这个词。
因为她的美貌袁绍被曹氏家族讨伐而袁家灭亡,因为她的美貌曹操与曹丕父子离心,也是因为她的美貌曹植与曹丕兄弟两手足相残。
甄宓没有动一兵一卒就因为她的美貌掀起了如此大的干戈,但是也正是她的美貌让她的一生都在随波逐流苟延残喘,到了最后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