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朝一场荒唐内乱:苏峻之乱背后的黑色幽默
【千问解读】
苏峻,东晋著名将领。曾经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下战功,因此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拥劲卒数万,是东晋的江北屏障。
坐拥强藩日久之后,苏峻慢慢滋生出骄横之心,暗中招纳流亡,对于朝廷稍有不满就恶言怒骂,因而和朝廷渐生间隙。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即位。
年幼,母后临朝,朝政大权很自然就落到了皇帝的大舅外戚庾亮手中。
庾亮用手中的权力大斥异己杀掉了皇族司马宗。
司马宗的手下卞阐逃亡到苏峻处,被苏峻匿藏拒不交出。
庾亮因此认定苏峻其后必为祸患,决心先下手为强除掉苏峻。
想要杀掉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军区司令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庾亮屡次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苏峻入朝,并许以大司农等空头高位,想要借此削去苏峻的兵权。
苏峻言辞恳切地上表“往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拒胡寇。
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对于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司令官来说,这样的言辞已经很卑微了,而且可以看出来苏峻内心里还是忠于晋廷的。
但是无奈庾亮认准了苏峻要造反,所以对于苏峻的请求不予准许。
这无疑是把苏峻往造反的路上推,可以说苏峻造反是庾亮一手造成的。
苏峻终于明白了庾亮是一心要把自己除掉,不造反就没活路。
下了造反的决心,苏峻决定找一个同盟军,这个人也是一方手握重兵的军区司令官——祖约(名将祖狄的弟弟)。
祖约在祖狄死后继承了祖狄的官位镇守寿春。
因为后赵在围攻寿春时朝廷拒不发兵救援,祖约对朝廷深有埋怨,因此在苏峻约他一起造反时,祖约立刻同意了。
苏峻和祖约的部队都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野战军,战斗力比中央军强很多,因此苏、祖联军一路陷姑熟、过横江、攻占覆舟山,最终赶跑庾亮占领了建康。
在建康,苏峻为了泄愤,纵兵大掠。
这些士兵甚至把宫女的衣服都剥了,宫女们只能坐在地上用土遮体。
直到此时,情势对苏峻还是有利的。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六月,荆州刺史率军勤王,大军抵至寻阳,战争形势从此改观。
苏峻与陶侃接战,双方互有胜败。
与此同时,晋军大将毛宝打败了祖约的侄子祖涣,攻占合肥。
不久祖约的根据地寿春也被后赵军队趁乱攻占。
苏、祖联军因此而实力大损。
虽然苏、祖联军实力大损,但是在与政府军的战斗中还不落下风。
但是一件离奇的事件成了为了祖约之乱失败的关键。
晋朝将领温峤和赵胤与盘踞石头城的苏峻对垒,他们听闻陶侃已经兵近石头城,胆子立刻也肥了起来率一万步兵出战,苏峻毫不畏惧率八千精锐出战。
交锋之时,苏峻的儿子苏硕勇猛异常,率领几十个骑兵反复攻击,杀得晋军大乱。
俗话说英雄儿好汉,观阵的苏峻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勇猛,高兴万分,连饮数盏美酒。
喝得醉醺醺的苏峻兴头上来也不甘落儿子之后,于是单骑纵马就向晋军军阵冲去。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苏峻属下都没反应过来,苏峻骑得又是快马,因此只有几个亲兵跟了上去。
能斗酒诗百篇,但是苏峻喝醉之后连马都骑不稳了。
原本想冲入敌阵大逞英雄,结果被晋军的长矛阻挡得不能进阵,于是苏峻调转马头,想要返回高坡,借助坡势重新突阵。
结果晋军几个小军官认出了苏峻,机会难得,这几个牙门将立刻甩出数支投矛,苏峻立刻被穿成了刺猬,晋将赶上去一刀剁下苏峻的人头,尸体也被晋兵肢解。
叛军统帅就这么临阵身亡,这实在是历史开的一个黑色幽默。
主帅被杀,叛军气为之夺,不久之后叛乱就被平定了。
祖约率领家族亲数百人过江投降了蛮夷,结果祖家一百多男丁都被石勒斩于东市,祖家妇女也全成了“诸胡”了俾妾。
俗话说帅不离位,如果苏峻当初不轻离帅位单骑突阵,历史的走向也许会被改写。
随机文章美国不明飞行物大全,美空军承认正开展UFO研究神奇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水珠竟能够悬浮在高温铁锅上面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怎样避免氢气球爆炸,台州氢气球爆炸造成57人受伤/打火机作怪揭秘古代生化武器箭毒木,土著用剧毒树汁箭头打得英军丢盔弃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朝专员制度是何时开始的 对王朝造成了什么影响
宋代专员制度如何诞生的? 北宋王朝建立的前身是政权,本是后周的一员大将,后来发动黄袍加身夺得皇位,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北宋王朝特别注重分权,尤其是对武将权力的限制。
北宋的专员制度,正是从领域开始的,后来的文官分权,采取专人专管的格局,都是朝廷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这种分权的思维到了明清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哪怕到中后期,宋代开始出现“三冗”局面,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能够稳定国内局势,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宋代强盛的商品经济掩盖了其在军事上的弱势,但是却终究不能补齐短板,专员制度有效将权力关进了笼子,但却让整体国力陷入衰退。
01分散相权 北宋时期依然保留宰相,但其权力则被三分,中书、枢密院、三司分别掌控政治、军事、财政大权,而三个机构又分别对负责。
可以说,宰相被北宋时期最大的功能只是有建议权,实权已经被剥夺殆尽,而三家机构内部也是设置了各种制约,互相协同又互相限制。
分权治理模式下,北宋时期的行政效率低下,冗官冗费现象突出,人浮于事,贪污腐败屡禁不止。
而即便这样,统治者也不愿改变分权的权力架构,以高昂的财政支出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宋代大幅扩招,再加上恩荫承袭的无序,导致中后期朝廷养了大批闲官,拖累财政不说,更降低行政效率。
自古皇权与相权就在不断地博弈,而宋代统治者通过在各领域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员进行管理之后,等同于将相权彻底分割。
到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将皇权的集中一统到一个决策部门,相权被决策机构取代,与皇权内化到了一起,臣子只有建议和执行的权力。
02专员体制 自太祖时期,宋代就秉持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动摇,武将的权力遭到大幅削弱,文官开始走向权力的顶峰,甚至插手大军事务,“天子与共天下”的政治理念,让宋代大军内部无法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
而多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特殊“安排”。
宋代的专员制度首先出现在其大军架构中,和平年代,大军内部官职晋升的规则转向任期制。
以三年为一个考察周期,用三年的时间,对将领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然后汇总成一份报告交由皇帝亲自批阅,皇帝是决定将领是否可以得到晋升的最终决策者,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
当然,在宋代大军内部,不会出现一个将领长期在某个地方担任要职的情况,朝廷会酌情考量,最大限度降低大军的自主性,尤其是地方大军。
整体格局上,宋代的大军架构呈现“内重外轻”的格局,就是吸取前朝教训,防止出现地方将领参与谋反。
03国力衰败 有人说宋代的败亡,主要是因为抵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进攻,可军事上的羸弱只是“果”,提起宋代灭亡的根本原因,那一定是国内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过大。
文官体制上,恩荫制度招募的官员数量甚至超过面向社会招录的人数,有点类似于魏晋时期的,垄断了上升渠道,冗官冗费,主要就出在了这帮凭借恩荫入仕的官员的身上。
武官体制上,近乎苛刻的分权思想,把宋代大军架构分得体无完肤,武将不掌兵,文官不动兵,才导致战场上的连连失利。
按说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确实在众多历史王朝中,但其不兼并的土地政策明显背离了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
无论怎样,你还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支撑的封建社会,专员体制,割裂了上下层阶级的交流,让国内矛盾不断加深,财政收入也只能越来越少,终究是左支右绌。
赵匡胤凭借“特殊手段”坐上皇位,当然要吸取前朝的教训,推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宋代开始在大军体制上实行专员制度,按照任期制的形式任免将领,而最终的决定者是皇帝自己,宋代在实施中央集权时,对军权的控制是不遗余力的。
从军权过渡到内政,宋代冗官冗费主要体现在文官系统的臃肿不堪,职权分散,人浮于事,是宋代行政系统中最明显的特点。
再加上恩荫制度的推行,导致入仕的渠道几乎被士族门阀垄断,社会阶层流动受阻,阶级矛盾凸显,最终导致宋代的败亡。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王朝当初不战而降 南宋建立后为什么一直在坚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