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有哪些轶事趣闻?关于她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造访八路军 1938年1月,她跋山涉水来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人。

对于亲自跑来迎接她的总司令朱德,她描写为“一个满身尘土、灰

【千问解读】

造访八路军 1938年1月,她跋山涉水来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人。

对于亲自跑来迎接她的总司令朱德,她描写为“一个满身尘土、灰蓝色打扮,朴素得像个农民的人”。

斯特朗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十天,每天与指挥员、普通工作人员一起进餐、交谈,向他们询问了解敌后的情况。

她根据这些采访记录,写成了《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热情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是一支新型的军队。

他们不奸淫掠夺,尊重农民并帮助他们收庄稼,特别是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告诉他们如何战斗并赢得胜利”。

1940年秋天,斯特朗又至中国访问,因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阻碍无法去延安。

她在重庆经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有了密切交往,从此他们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皖南事件 斯特朗在美公布皖南事变真相,完成了中共方面的重托。

1940年,斯特朗在重庆采访时,周恩来同她进行了几次深夜长谈,介绍了蒋介石的军队不断加剧同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的武装冲突,同时说明:“你现在不要发表这些材料。

要等我捎信给你,同意你这样做时再发表。

我们不希望过早地揭露这些冲突而加剧摩擦。

”在他们二人最后一次会谈结束前,周恩来把一篇长达26页的文 章和其他一些文件交给了她,斯特朗把这种信任和重托视为一种极为珍贵的荣誉。

果然,在返回美国的途中她在广播中听到了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新闻,随后又接到一封来自马尼拉的未署名的航空信件,信中只简单地说:“发表你所知道之事的时机已经到来。

”同时,信中还附来中共方面对皖南事变的说明。

为了完成朋友周恩来的重托,斯特朗回美国后,马上将这些材料迅速送到北美报业联盟要求发表,可是美国许多通讯社和报业人士表示他们从来不发表有利于共产党的任何报道。

最后,她找到一位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工作的朋友,署上了那个人的名字发表了关于皖南事变的内情报道,还由此获得了独家新闻的荣誉。

有关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在美国传开后,总统非常重视。

他从美国对抗日本的战略利益出发,反对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共内战,因此向国民党政权发出了警告,这对制止中国抗日阵营的破裂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著名论断 1946年第5次到中国访问延安,她的《中国人征服了中国》一书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等地的经历。

正是这次到来,毛泽东同斯特朗谈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

国际形势方面,主要西方世界和以苏联为首的国家之间的对立。

美国因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聚起来的雄厚经济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大力推行遏止苏联力量发展的扩张政策。

为此,美国极力进行反苏宣传,着手准备反苏战争,妄图消灭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内形势方面,蒋介石依靠美国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向各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

这一思想的提出,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于指导人民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后世纪念 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1892~1950)、(1885~1970)、埃德加·(1905~1972)(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名),中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二枚20分的邮票图案就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形象,那满面刚毅的表情,热情善良的微笑,表现出她将真诚的友谊给予了中国人民;那蓬松的银发,透过眼镜的敏锐目光,一副孜孜追求真理的学者风度跃然纸上,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因为与“纸老虎”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她的名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中的佳作

张抡[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一起来看看吧!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宋代〕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

上阕极言往日宫中繁华欢乐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写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落,令人有隔世之感,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

结句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与上阕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荣一枯,盛衰异象,使人读之不忍。

此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是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

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

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

“瑶池”、“玉殿”、“蓬壶”、“阆苑”均喻宫苑有着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

“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

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词义又转进一层,可惜词人的尘心未断,依然不停地怀念故国,那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想起这些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

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却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叫声。

三个短句,极传神。

此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极写盛衰异象,诚挚真切,在南宋词咏叹上元的作品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有哪些轶事趣闻?关于她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