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建北伐:自东晋南渡以来,北伐始终是南朝一个顶级战略任务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公元573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陈,发动了南朝260余年历史上最后一次北伐,因为当时陈宣帝的年号是太建,故称太建北伐。

一、的战略目标十分有限 自东晋南渡以来,北伐始终是南朝一个顶级战略任务。

凡是有作为的南朝君主,无不想借北伐拓地树威。

计其数,大概有317年北伐,庾亮339年北伐后赵,禇裒(póu)349年北伐后赵,353年北伐,谢万359年北伐前燕,北伐前燕、前秦(354、356、369年三次出击),383年北伐前秦,409年北伐、,元嘉北伐(430、450年、452年三次出击),505年萧宏北伐元魏,529年北伐元魏,547年北伐,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即573年陈朝发动的太建北伐。

陈宣帝 南朝北伐,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恢复旧土,东晋时举的是收复旧土的旗号,也就是夺回西晋时的版图;宋文帝以后历次北伐,只为夺取刘裕开国时所占的河南地,对关中河北事实上已无力染指;梁朝北伐的意图进一步缩小化,只为在淮河沿线与北魏争衡,战场多在寿阳、钟离一线。

到了陈朝,江北之地尽失,陈朝北伐的现实意义,不过是夺取淮河以南的土地,巩固大江沿线的国防形势。

从北伐时机上看,南朝几乎都是选择北朝内乱,或者其他国家呈友军关系时。

陈朝亦然。

政局紊乱,自杀大将,内部力量极大削弱;世代与北齐相攻,志在灭之,现在主动结盟,这是强有力的外援;再加上陈朝十几年积蓄国力,内部异己势力全部削平,北伐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

573年,陈太建五年三月壬午,陈宣帝下诏,以侍中、镇南将军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调集10万大军,出师北伐。

陈军共分四路出击,中路吴明彻率主力渡江攻秦郡,西路黄法氍(qú)自采石过江,西攻历阳,东路吴兴太守徐敬成(老将徐度之子)率偏师渡江,攻广陵。

这三路部队全是建康大军,另外,西阳太守周炅同步从西阳、武昌一带策应主力,进攻北齐罗州(今湖北蕲春北) 太建北伐形势图 二、陈军进展顺利 北齐对江北州郡的控制并不十分严密,军队力量配置较弱,加之齐人对淮南江北之地很不重视,认为这只是意外得来的边鄙之地,统治十分残暴,科敛极其严重。

可以说北齐把江淮间豪强和平民全部得罪完了,民心所向可想而知。

陈军过江后连战连捷,诸州郡士民终于盼来救星,或是应声归附,或是杀北齐守令而降。

吴明彻大军过江,沿滁河入六合,猛将程文季(老将之子)率水师直逼州城。

先前齐人在城外河口竖上大木栅,以防备陈人水军。

程文季率兵拔掉木栅,扫清障碍,进至州城下。

由于城州坚固,一时不能得手。

陈军渡江的消息传到邺城,北齐立即举行朝议商量对策。

以散骑常侍王纮为首的众多朝臣反对出兵救淮南,理由是自宜阳汾北之战以来,大军屡屡失利,如果现在重兵战于南方,恐怕和周人再度兴兵入寇,恐怕会有更大的失利。

重西北轻东南一向是北齐的国策,时力鼎盛尚且不能南北两面同时用兵,此时国力下滑,与北周分庭抗礼的同时无力南下与陈军开战。

但后主并未同意王纮的建议,派尉破胡与高景安两路大军数万人,分别救援秦郡和历阳。

当年高洋即位后整军,京师和晋阳的主力以鲜卑为主,兵员选拔标准非常苛刻,选中者无不是勇力绝人以一敌百,称之为“百保鲜卑”;汉人中的健儿,拣选后作为戍兵分配到沿边诸镇,称之为“勇士”。

尉破胡与长孙洪略两将带来的部队装备比较精良,人员多以鲜卑为主,应当绝大多数来自邺城,其先锋有“大力”“犀角”“苍头”等各种队别,无不是身高力大的敢死之士。

原梁朝降将因为熟悉南方情况,随尉破胡南征,他建议说,陈军轻锐,不宜上来就与之决战,应当以长策制之。

尉破胡不听,率军直扑秦郡。

北朝士兵 陈军与北齐军的遭遇战首先在秦郡城外打响,北齐军初来乍到,士气正锐,两军一交,大力、苍头、犀角等鲜卑精兵奋勇向前,杀得陈军连连后退。

一名来自西域的胡人善射,箭无虚发,连连射到陈军,陈军士卒甚是忌惮。

吴明彻见迟迟打不开局面,便对部下勇将说:“如果杀了那个善射的胡人,敌军肯定为之夺气。

”萧摩诃让人到阵前指认西域胡,然后饮了吴明彻赐的酒,翻身上马,单人独骑去冲敌阵。

萧摩诃13岁时便在其姑夫蔡路养处从军,之乱时蔡路养与为敌,萧摩诃单骑出战,陈霸先军中莫有敢当者。

后来蔡路养兵败,萧摩诃归降侯安都,从此成为陈军中头号敢冲阵的勇将。

北齐阵上西域胡见萧摩诃冲过来,也挺身出阵十余步,要射杀这名敢于犯阵的陈将。

他抬手正要开弓,说时迟那里快,萧摩诃一边策马急驰,一边掷出一柄铣鋧(不详其为何物,《通鉴》胡注说是小凿),正中西域胡额头,应手而死。

齐军中10多名“大力”士兵出战来杀萧摩诃,萧摩诃左挡右刺,斩杀数人。

这副场景很像后世演义中描述大将单挑定胜负的画面,陈军被萧摩诃勇悍绝伦的表现所鼓舞,大呼合战,将齐军击溃,尉破胡与王琳狼狈而逃,长孙洪略阵亡。

吴明彻乘胜进攻秦郡城,经此一战,齐人胆寒,秦郡城迅速崩溃,遂为陈军收复。

三、分进合击 吴明彻率军乘胜北进,攻克泾州(今安徽天长),直迫淮河一线。

北齐败军向寿阳方向逃窜,吴明彻分遣数路偏师,分头攻打盱眙、钟离(今安徽凤阳)两个要点,自率主力穷追北齐败军。

为防王琳等人逃到淮北,吴明彻不惜绕路,先北渡淮河打下仁州(今安徽固镇),遮断寿阳北逃的通路,然后调头向西,拿下寿阳西面的硖石口(在今安徽凤台),将寿阳城牢牢围在口袋中。

西路陈军渡过长江,进围历阳。

北齐历阳王高景安援军来到历阳以西的大岘(今安徽含山东北),黄法氍分遣部将任忠、鲁广达迎击高景安,将其击溃,阵斩北齐敷城王张元范,随后,拿下濡须河上重要关隘东关(今安徽巢县)。

黄法氍猛攻历阳城,以拍竿猛击城墙,齐军抵挡不住,投降陈军。

随后诸军高歌猛进,相继攻破合肥、庐江、南谯州(今安徽滁县)。

合肥城(网络配图) 东路陈军以水军为主,沿长江北出运河,过广陵而北,淮泗之间豪强纷纷响应陈军,运河沿线诸城不敢出战,多有弃城而降者。

由于淮泗间水网纵横,利水军而不利步军,加之北齐主力都在淮西,徐敬成得以率军一直沿泗水北进,连克淮阴(今江苏清江)、山阳(今江苏淮安)、盐城、沭阳等地,兵威直逼下邳。

西线战场,陈军周炅击败北齐陆骞,尽取江北巴州(今湖北鄂州)、罗州(今湖北蕲春)等江北诸城,樊毅部越过大别山,攻下楚子城(今河南息县),西路军黄法氍部与之配合,包举淮河上游。

至573年9月,除了齐昌、霍州等为数不多的州郡,陈军北伐夺取淮河以南大部土地,西至于周,东至于海,沿淮要塞,只剩寿阳尚在北齐手中。

四、大战寿阳 短短4个月时间,北齐尽失淮南之地,朝野极其震恐。

在源文宗和赵彦深的坚持下,北齐任命自秦郡败回彭城的王琳再回淮南,任其在江淮招募士卒,以抗陈军。

王琳原是梁将,与帝矛盾极深。

他在南方兵败后投降北齐,一直汲汲于南伐陈朝。

无奈北齐扬州方面负责人卢潜坚决贯彻重西北轻东南的国策,南伐之事被压制下来。

早在陈军渡江之初,北齐大司徒赵彦深便与源文宗商量应对陈军之策,源文宗提议让王琳主持淮南防务,他是江淮间人,名声早著,许多旧将散在江淮,必能有效应对南朝的北伐。

无奈当时后主信不过王琳,仍以鲜卑将领统军。

直到淮南大部陷落,后主方才同意以王琳为主将守寿阳。

王琳受命后紧急驰赴寿阳。

此时形势大坏,陈军吴明彻的主力遮断寿阳北面的通路,西线樊毅所部沿淮河东下,掐住颍口,阻断河南方向的通路。

寿阳陷入四面包围,已成死地。

淮河今貌 573年7月,吴明彻尾追王琳而来,乘其新入寿阳防守未固,指挥大军一举攻克寿阳外城,王琳无法抵挡,率军退入内城固守。

当年王琳在南朝时,曾与陈军交过手,郢州一战生擒吴明彻,如今却被手下败将团团围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命运莫测,当真教人无法可想。

吴明彻令大军堰淝河灌寿阳城,城中遍地大水,引发传染病,士卒死者十之六七。

北齐闻讯遣皮景和率兵数万南下救援,皮景和畏敌如虎,不敢渡淮,在寿阳30里外屯扎。

陈军诸将恐怕前有坚城,后有援军,请求吴明彻决断怎么办。

吴明彻说,,皮景和不敢前进,肯定是害怕我军。

于是决计先不管皮景和,全力猛攻寿阳城。

吴明彻亲着甲胄到城下督战,陈军大受鼓舞,四面攻城,终于打破城池,生俘王琳、卢潜、王贵显、可朱浑道裕、李騊駼等人,吴明彻派兵押送回建康。

皮景和在严令催促下渡淮,听说寿阳已陷,再前进已没有意义,便迅速北撤。

途中在寿阳西北苍陵,遭到猛将萧摩诃的截击,皮景和尽弃驼马辎重轻装北逃。

陈军中有不少王琳的旧将,昔日王琳驭下有恩,交情甚好,现在虽身陷缧绁,来探望慰问的旧将仍然不少,大家回忆旧情,相顾歔欷,不少人找吴明彻请免王琳一死。

昔日枭雄困羁笼中仍有这么大号召力,吴明彻心惊胆战,生怕王琳酿成变乱,便令人追斩王琳于寿阳城东二十里处,首级送到建康示众。

寿阳民众闻者莫不流涕,一个老叟不畏吴明彻责罚,带着酒脯来祭奠王琳,大哭尽哀,收起王琳的血,藏于怀中而去。

王琳故吏仓军朱玚向当朝用事的尚书仆射徐陵求情,得以将王琳首级带到寿阳八公山下葬,前来会葬者的老部下达数千人。

后来朱玚偷偷逃到北齐,向齐主请命了结王琳身后之事,扬州人茅知胜等5人把王琳的灵柩送到邺城,北齐便追赠王琳为忠武王,以礼下葬,王琳的长子王敬承袭了王爵。

吴明彻心理上也受到很大影响,经常梦到王琳向他索要首级。

寿阳大捷是为太建北伐一场关键性的胜利,从此淮南再无北齐军事存在。

陈宣帝极为振奋,他一面重新调配力量,加强对已占领区域的消化。

一面对北伐将帅大加封赏,陈宣帝派使者到寿阳亲自册封,授吴明彻豫州刺史,进号车骑大将军,寿阳城南二十万人集结面听皇帝诏命,主帅荣宠,三军振奋。

黄法氍授合州刺史,进号征西大将军。

五、再度北进 当年年底,陈军主力再度北进,以淮泗为主攻方向,仍采用分击合击的策略,西路黄法氍以绝对优势兵力扫荡齐昌、霍州等地,中路吴明彻率军过淮河,向东北进攻,扫荡淮河沿线几座仍在负隅顽抗的城池。

东路军仍然凭借水路便利,沿泗、沭、沂等水系北进,先后拿下朐山(今江苏灌云)、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北徐州(今山东临沂),形成对重镇彭城的战略夹击之势。

574年,陈军诸部的攻势缓慢下来,诸路部队基本处于休整状态。

至575年方始再度北进,但作战规模远远不如573年,吴明彻总督诸将进克彭城以南的宿预(今江苏宿迁)、潼州(今安徽泗县)、下邳,之后停军于淮北,未再北进。

至此太建北伐的第一阶段、也即主要作战阶段结束,陈军拓地数百里,将国防线成功推进至淮北,战果极硕。

北伐之所以取得如此迅速的胜利,一是靠陈朝天嘉小康打底,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是江淮之间水网纵横,陈军水师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北齐军骑兵优势被极大限制。

三是北齐战略安排失误,始终没有投入足够多的精锐力量。

尉破胡、皮景和、陆骞之流都是藉藉无名之辈,与陈朝第一流将帅对阵,而且兵力不占优势,自然胜算不大。

四是陈朝挟开国之锐气,军队求战欲望强烈,故而多面开花,处处能胜。

五是淮南距离陈朝本土不远,后勤补给畅通无阻。

客观地说,太建北伐是南朝比较成功的一次战争,它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弱国的爆发力,展现出一个小国的尊严。

如果说像一轮初升的朝日,那么陈朝便是垂落西山的夕阳。

刘宋北伐气吞万里,初升之日霞光万丈,陈朝北伐同样余晖夺目,为南朝数百年历史点缀上灿烂的光辉。

陈宣帝的雄心更加高涨,他的目标似乎并未以夺占淮北为终点,北齐君臣的无能、军队战斗力的低下,让他对继续北伐有了更多底数。

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陈朝需要认真考虑,随着周、齐、陈实力的消涨,真正的敌人到底是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吴版《出师表》:诸葛恪学习诸葛亮北伐曹魏

的哥哥在东吴为官,是一位很重要的政治人物,而诸葛瑾的儿子,则是一位英才,自小就能言善辩,深得赏识,长大后也很有出息,在政治和军事上颇有建树,尤其是孙权临终前,向诸葛恪托孤,委托他辅佐少主,其地位与其叔父诸葛亮相比,也差不了多远。

诸葛恪接过大任的当年,就遇上魏国大举攻打东吴,这给了诸葛恪一个建功立业、在东吴树立威的大好机会。

当时魏国兵力集中攻打东兴。

诸葛恪亲率大军前往东兴迎敌,由于东吴前锋善于抓住时机,在大雪天出其不意袭击魏军,魏国溃退,东吴取得全面胜利。

此役的胜利,导致诸葛恪对形势做了误判,他以为北伐的机会到了,于是决定出兵讨伐魏国。

当时,清醒的人还是不少,他们都纷纷劝诸葛恪见好就收,不要轻举妄动,志得意满的诸葛恪此时哪里听得进去,为了说服众人,他也模仿他的叔叔诸葛亮,写了一篇文章,陈述北伐的理由,也算是一份《出师表》吧。

这篇文章其实还是满有见地的,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诸葛恪首先从政权的排他性来阐述北伐的合法性,“,地无二王”,东吴和魏国是不可能并存的,而这必须二选其一,因此北伐是为争政权的合法性使然。

接着论述了北伐的紧迫性,诸葛恪认为,魏国比历史上的秦国要强大得多,秦国只是天下诸侯之一,而魏国占据了大半个地图,吴国和蜀国还不到当年六国的一半,“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

”如果东吴不先动手,早点除掉魏国这个威胁,恐怕日后会被魏国灭掉。

该文又从人力结构上论述北伐的可行性。

诸葛恪认为,早在时代的北方士兵,如今都已经变老,而新一代都还没有成长起来,战斗力很弱,“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尔后生者未悉长大,正式贼衰少未盛之时”,也就是说,战斗力还没有成熟。

如果等几十年后,魏国的青壮年多起来,那时候就不好办了。

从这点可见魏国和东吴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当时的东吴正处于青壮年全盛时期,而魏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孩童又未成长的时期。

诸葛恪还提到了他叔父的《出师表》,表示读后很感动。

诸葛恪的《出师表》虽然说得条条是道,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诸葛恪大举北伐的时候,才意识到魏国是一个巨人,面对敌人广袤的地盘,林立的战略要点,东吴那点有限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全面铺开攻势,小个子打巨人,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束手无策的诸葛恪听从部下的建议,选定魏国的新城作为战略突破口,集中兵力发起猛烈的攻势,偏偏新城的守将是个耐战的主,跟东吴大军耗上了,连续几个月的攻守,东吴方面毫无进展,在损失殆尽的同时,又碰上恶劣的天气,最后只好撤军。

巨大的魏国,只用其中一个据点就将壮志昂扬的东吴北伐军给废了。

北伐的失败,给诸葛恪带来了政治危机,东吴国内的反对派联合起来,杀害了诸葛恪。

诸葛恪的北伐成了一个教训,当初的热血被残酷的政治清洗冲刷无余。

相反,诸葛恪叔父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也没有成功,但是至少能全师而退,进则有所杀伤斩获,自己损伤也没那么难看,退则没有政治危机,这其实也说明了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确实是老手,军事上不至于大不利,即算是不利,也不至于摇动民心。

当然,这也和蜀国险要的地理形势和特殊的政治结构有关系。

随机文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溥仪吃个「开胃菜」!为何宫女也会害羞?这嗜好不寻常测试你适合学心理学吗,学心理学的必备条件详解/你适合吗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诸葛亮的那几次北伐是如何进行的?他为什么会失败?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死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实际掌权者,也肩负着蜀国存亡的重担。

228年,诸葛亮知道不能再等了,带领蜀军休整完毕进行北伐中原,当时诸葛亮的口号就是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实际上就是要完成统一。

因为如果大家都和平发展下去,曹魏只会越来越强大,到那时候蜀国想防守都难,所以诸葛亮次计也是以守带攻。

可惜的是诸葛亮这五次北伐都没能给他带来多大的成效,诸葛亮究竟是怎么进行这五次北伐的呢? 诸葛亮是谁相比我不用介绍了吧,大家都知道刘备,最终请出了诸葛亮为其军师,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一直兢兢业业的为蜀国,刘备去世后,阿斗上位,其实阿斗生性善良,却没啥心眼,很容易被挑拨,这也是导致刘备4次北伐,最终克死五丈原,北伐由此结束。

第一次北伐被称为子午谷奇谋 由于事先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郡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梁绪、尹赏、上官子脩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蜀军难以攻克。

曹魏“朝野恐惧”,在洛阳的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督军至郿县防御、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进攻南安郡。

诸葛亮也派遣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同时,为了防备雍州刺史郭淮从临渭出击配合张郃的进攻,于是诸葛亮命令高翔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南的列柳城。

第二次北伐折叠围攻陈仓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第三次北伐折叠攻取武都和阴平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主力军向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之后,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至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第四次北伐折叠再战祁山 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召命,诸葛亮惟有引军退回。

欲遣张郃追击蜀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不赞同追击未被被打败而主动撤退的蜀军。

但司马懿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

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蜀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第五次北伐折叠挥师渭水折叠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积劳成疾,终致自己病瘁,使蜀汉失去了复兴的中流砥柱。

他临终决定以统领各军撤退,引起和杨仪有嫌隙的武将不满,双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失败,在逃往汉中的途中被杀,使蜀国又损失一大将。

蜀汉势力从此开始大幅步衰退直至灭亡。

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其实诸葛亮大智慧已经显现,可是终有一个阿斗,因为宦官和奸臣当道,导致诸葛亮最终以失败告终,并不是为国有多强,而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今天小编就到这里,如果没有奸臣和宦官当道,诸葛亮和司马懿谁会赢呢,历史会因此而改变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太建北伐:自东晋南渡以来,北伐始终是南朝一个顶级战略任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