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王收养曹叡,最后是什么结局?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时期有名的美人,本是的儿媳妇,攻破邺城后一眼便看中了甄宓的美貌,曹家父子三人,曹操、、都为她,最后曹操将她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后来曹丕称帝,甄宓册立为后,还生有一子一女。

如果没有意外,甄宓会母凭子贵,儿子继位,她顺理成章便是。

可是这个传说中让曹家父子三人倾慕的女人,却被曹丕一杯毒酒赐死,死后还以糠塞口,披发覆面,死得毫无尊严。

仅仅过了十几年,曹丕的第二任皇后去世,与甄宓竟是同样的死相。

下令的正是甄宓的儿子,曹丕死后继位的曹叡,逼死了郭女王,以这样的方式将郭女王下葬。

而当年甄宓被赐死,曹丕本想杀了曹叡,还是郭女王收养了曹叡,救了他一命,又精心教养,才让曹丕临死前决定让曹叡继承大统。

郭女王救了曹叡一命,还扶持他登上帝位,然而曹叡这样对待郭女王,是不是太了一点? 曹叡和郭女王之间的恩怨纠葛,比这个复杂得多。

曹丕与曹叡的生母甄宓一定是有感情的,更有人说曹丕是爱极了甄宓,才会在知道甄宓与自己的弟弟曹植之间有不一样的感情时,以这样的方式将甄宓处死。

甄宓究竟为何见弃于君王,有多种猜测。

流传最广的便是甄宓和曹植之间暗生情愫,甚至曹植的那篇《洛神赋》也被说成是为甄宓所作。

在后世的话本小说传奇中,也大多写成是甄宓与曹植原本两心相许,但是曹丕横刀夺爱,强留甄宓在身边。

直到曹丕登上帝位,发现枕边人的心里还念着曹植,羞怒之下处死甄宓。

这种说法也有反对的观点,首先《洛神赋》根本不是曹植为了甄宓写的,其次如果甄宓真的爱慕着曹植,那为什么给曹丕生了一子一女? 另一种说法就与郭女王有关了,甄宓是个绝世美人,而郭女王容貌亦是不俗,而且郭女王还有甄宓没有的智慧和见识。

甄宓再美,也只能是放在家里,闲暇时可赏花酿酒,聊聊诗词歌赋,但有了事,还是得去找郭女王。

郭女王才是真正的才貌双全,甄宓能做到的她都能做到,甄宓做不到的她也能做到。

更何况,曹丕这个世子之位,能成功登基称帝,还多亏了郭女王的出谋划策。

相比于这边曹丕与郭女王共同话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默契,曹丕对郭女王不只有宠爱更有欣赏,甄宓这边显然跟不上脚步了。

曹丕身边女人不少,尤其是郭女王出现后,他逐渐宠爱郭女王,冷落了甄宓。

甄宓对此大发抱怨,天天怨天尤人不说,竟然诅咒曹丕。

除此之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她真的已经年轻不再,美貌可能尚在几分,但是哪个人又愿意每天看着一个哀怨的病美人呢? 两相对比,越发显得郭女王聪慧温婉,甄宓在曹丕的心里也不再是以前天仙一般的佳人了,宠爱郭女王而冷落甄宓,是可以预见并且不可控制的事情。

曹叡决定要为母向郭女王报仇时,先帝的对曹叡说,甄宓在死前本来是把他托付给李夫人照料的,甄宓的死也是因为郭女王进谗言,而且甄宓死的太不体面了,以糠塞口,披发覆面。

如果真的是郭女王为争宠向曹丕进谗言,使得曹丕大怒赐死甄宓,那曹叡这么恨郭女王就不奇怪了。

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的,甄宓死时,曹叡已经十六岁了,在封建社会这个年纪的男子甚至已经有娶妻的了。

这个年龄已经不能拿他当一个孩子来看,他已经懂得很多了,聪明如郭女王,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有人说,是因为甄宓死后,曹丕坚持立郭女王为皇后,但是郭女王无子,而且郭女王不能生育,为了有一个孩子让自己在后宫中立足,郭女王才收养了曹叡。

如果仅仅是要一个孩子,后宫里又不是只有一个曹叡,以郭女王的心智,不可能将一个对自己有敌意的孩子视如己出,精心教养。

更何况当时曹丕还想杀了曹叡,是急急入宫,拖着曹叡来到郭女王的寝宫,逼着他叫了郭女王一声娘。

郭女王认下了这个孩子,救了曹叡一命。

由此可见,郭女王在曹丕心里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可以为了她改变自己的心意。

只不过,郭女王收养曹叡后,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这个儿子,她顺利成了皇太后,自己的母家也接连受封,而郭女王也足够清醒,她约束,从不会出现外戚的情况。

曹叡在继位之初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分化四位大将军,将朝政大权尽数收归自己手里,平定鲜卑,攻破公孙渊,政治才能绝不下于曹操和曹丕。

只是到了后期,他开始,纵情享乐,尤其是频频想起自己的生母甄宓,对甄宓的死耿耿于怀,数次哭着问郭女王自己的生母到底是怎么死的? 郭女王对此只有沉默不语。

当时郭女王已经五十一岁了,这个沉默不语便很有意思。

沉默可以理解为,甄宓的死郭女王确实有参与,也可以理解为郭女王对养子此举感到心寒,也可以理解为郭女王只是不想提旧事,不想理会曹叡这种疯言疯语,也可以理解为郭女王认为自己根本没必要去解释。

但不管怎样,曹叡都认定了是郭女王害死了自己的生母,不是直接凶手也是间接凶手,因为他从小到大看多了曹丕宠爱郭女王而冷落甄宓,甄宓为此郁郁寡欢。

所以最终,曹叡逼死了郭女王,死后面貌与甄宓一样,以糠塞口,披发覆面。

曹丕爱过的两个女人最后落得了一样的下场,只不过曹叡最终还是没胆子告诉天下人他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养母的,只对外说郭女王因病而死,还以太后之礼风光下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善终?

功高震主的为什么能善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人:君主和国家的人,名声的仆人,事业的仆人。

所以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

” 有许多人想要往上爬,为官是他们的梦想,但只有真正登上那个高度的人才知道高处不胜寒。

正如培根所说,身居高位的人是没有自由的,他们受制于君主,民,有时候还会受制于同僚。

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古代的官场上会更加明显。

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场上,受到重用甚至有巨大功劳的人时常会被怀疑,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比起碌碌无为的人来说,更容易。

郭子仪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官员,但他却是众多功高震主的人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七朝元老 郭子仪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

郭子仪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上沉浮,从时期到时期,他经历了七朝,是朝堂上的“元老”人物。

时期,著名的爆发。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

古代官场上,守孝期间是不能任职的,但郭子仪却是被唐玄宗“夺情用”,这足以见得他有多受重用。

郭子仪受到唐玄宗重用,被封为卫尉卿,同时兼任灵武郡的太守,皇帝命令他带兵平定叛军。

古代兵权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兵权的人除了要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还要让皇帝足够信任,因为兵权一旦交到了拥兵自重的人手中,将会对朝堂产生巨大的威胁。

唐玄宗命令郭子仪带兵平叛,可见对他的信任。

郭子仪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

安史之乱的平定不是一时半会就完成的,郭子仪以及一些其他武将,耗费了许多年才成功收复两京。

在这期间,他曾经被剥夺兵权,即使兵权被夺,他也一直以大局为重,始终忠于朝廷。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郭子仪等人更加受到重用,尤其是郭子仪,在这场战乱之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展现,出众的能力让皇帝十分看重。

遭受谗言 ,郭子仪先后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到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宗。

郭子仪这个始终被重用的朝臣,终于也引来了其他臣子的不满。

古代官场上,要铲除一个臣子是一件说难不难得事。

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多疑的,他们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些有巨大功劳得臣子多数都有能力,他们想要重用那些臣子,又怕皇位被觊觎,这种情况下,一些谗言就可能使一个功臣变成“佞臣”。

郭子仪得同僚们也深知这个道理。

他们不想看到郭子仪一个人受重用,他受到重用在不知不觉中也许就挡了别的朝臣的路。

与此同时,朝中的新贵们也担心郭子仪会仗着自己老臣的身份压制他们,对他十分忌惮。

深知皇帝多疑的朝臣们开始向皇帝进谗言,想要将郭子仪拉下马来。

郭子仪在朝中一直兢兢业业,为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皇帝也十分忠心,这样一个有大功劳的人,受到重用是因为自己的功劳,但唯一能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那巨大的功劳。

朝臣们以郭子仪功高震主的理由向代宗皇帝进言,皇帝本就多疑,被说的次数多了,即使知道郭子仪是忠心的也产生了疑心。

于是郭子仪被降职了。

被降职的郭子仪也许会有一些不平,有一些心寒,但他没有怨恨,他想要告诉代宗皇帝自己是忠于君主的,因此他拿出了唐肃宗当年给他的御赐之物。

唐代宗看到那些御赐之物会不会就真的相信郭子仪得到忠心,这没人知道,也许表面上是相信的,毕竟一个皇帝对于自己的皇权看得十分重。

后来唐代宗还放弃了原本叫郭子仪率兵东征的打算。

郭子仪被降职,被褫夺兵权,从未问过一句,被召回京也是立刻启程,不会寻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

他知道皇帝的疑心不容易消除,也不与那些诋毁他的人争辩,皇帝下什么命令,他就执行什么命令,这大概也是他最终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

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娶了唐代宗的女儿为妻。

在古代,公主即使嫁人,其地位也是位于公婆之上的,君臣之分极其严格。

在某次家宴上,郭暖酒醉后就指责升平公主,还放出“郭子仪不屑皇位,否则天下早该易主”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不仅如此,还掌掴了升平公主。

这样的言行在封建帝制是要命的言行,一旦皇帝起疑,认为郭家有谋逆之心,郭家将要面临灭族的风险。

郭子仪抱着忐忑的心情进宫面见皇帝,战战兢兢地,希望皇帝能从轻发落。

也许皇帝确实是起了疑心的,但郭子仪的态度让皇帝稍微放心,最后这件事被轻拿轻放。

郭子仪之后还被封为了汾郡王,他知道会有人诋毁他,因此他的王府大门一直大开,谁都可以进出,这样的行为,即使皇帝想要怀疑也无从怀疑。

明哲保身 郭子仪病逝之后,唐德宗追封他为太师,赐忠武,为他修建陵墓,种种一切都表明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他一生在官场沉浮,无疑是聪明的。

其一,郭子仪从不与那些构陷他的人争论。

不管旁人如何构陷他,他始终不曾解释,皇帝下达的命令他也从不会质疑。

也许他深知口头上的忠心远远不及行动上的忠心更让人相信,也许他知道信任是相互的,也许他不屑与那些人争论,无论如何,他这种态度使皇帝对他的疑心消除了不少。

他不告诉皇帝自己是忠臣,全身心信任皇帝,也接受皇帝的一切评判,将自己是否忠心这个问题交给皇帝自己判断坦坦荡荡,皇帝想怀疑也怀疑不起来。

其二,郭子仪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功劳在皇帝面前高傲。

儿子说错了话,他立刻负荆请罪,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并不因为自己曾多次立功就将自己的位置摆放得极高,也不因为自己是多朝老臣就嚣张跋扈,这样示弱的态度更是消除了皇帝的疑虑。

其三,郭子仪无论做什么都光明正大的做。

他敢坦坦荡荡大开府门,就是在告诉皇帝自己没有秘密,也不会隐瞒皇帝犯下大逆不道的错,哪怕朝臣再诋毁他,也抓不到他的尾巴。

郭子仪明哲保身的方法是聪明的。

他种种行为都是内敛的,他从不说自己多么忠心,但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将自己一颗不二之心放在天下人的面前,这样的效果比跟朝臣们进行无谓的争辩更好。

在郭子仪死后的许多年里,他的功劳都被牢记,唐朝、、以及,历朝历代追封时,他的名字都位列其中,历代君王以及文人、政治家对他的评价也是颇高。

在小说、戏曲以及电视剧中,郭子仪这个形象也经常出现,对后世影响颇深。

为官者,为民,不需要再三表明自己的心意,人们自己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判断这个人的心,旁人说的始终比不上自己的感受,郭子仪深喑此道,在众多功高震主的历史人物中,成为为数不多的那个得以善终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郭子兴到底有没有被明太祖朱元璋绝后?

郭子兴到底有没有被绝后?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我们都知道,郭子兴是朱元璋的大恩人,是对其一生造成巨大影响的伯乐,没有了他的收留,老朱可能会直接饿死在某个荒山野地里。

然而戏剧性的是,郭子兴也是被朱元璋给亲手绝了后,他一共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没有留下姓名,只知道他在很早的时候在前线战死了,同老朱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老二郭天叙,在一场进攻集庆,也就是现在南京城的战争中,遭到了降将陈埜先的临阵叛变,而力战而亡。

传言,郭天叙的死是朱元璋在背后搞的鬼,因为老朱明知道陈埜先是假意投降的,但还是故意引诱急切立下战功的郭天叙去强行攻打南京,以至于落得战死的下场。

至于老三郭天爵则因为不甘心,自己老爹留下了的军队,都被朱元璋所实际拥有,在背后阴谋除掉朱元璋,被老朱察觉后直接反杀。

至此,郭子兴绝后了。

朱元璋出于对他当年知遇之恩的感谢,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将其追封为滁阳王,并且让有关部门在当地建庙,以供后人供奉。

可郭子兴三个儿死了,没有后人那该怎么办呢?老朱专门让他的邻居宥氏去世代替滁阳王守墓,作为回报专门免去了其赋税徭役。

到了洪武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还亲自还手写了一份郭子兴的生平事迹,让太常丞张来将其文在墓碑上,足以见得,郭子兴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然而郭子兴真的已经绝后了吗?传闻他其实是有四个儿子,在郭天叙和郭天爵死后,还有一个第四子郭老舍在。

有关于这郭老舍的记载很少,因此也显得迷雾重重,其史料主要来源于嘉靖年间一个朝廷大臣郑晓,所著写的一本记载洪武至正德间史事的纪传体本朝史书《吾学编》,以及《吾学编》的补充史料笔记类性质的《今言》中, 郑晓曾经表明了在洪武四年的时候,朱元璋曾经以白话文的形式,给一个叫做郭老舍的人写了一道圣旨: “说与郭老舍,再三留你不住,实要回乡守祖。

你旧有二所庄田,我就赐与你耕种,教户部官开除粮草。

”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朱元璋想要再三留一个叫做郭老舍的在京城里居住,可是对方却坚持要回乡守祖。

朱元璋便将其老家的两所庄田赠予其去耕种,并免除其每年所需要缴纳的赋税。

这个郭老舍究竟是何人物,能够获得朱元璋如此关注? 这一点,郑晓也在《今言》中表明了: “又次生郭老舍!” 也就是说,郭子兴的正室确实只生了三个儿子,但他的偏室李夫子也成功为其诞生下一个儿子,只不过郭老舍只是一个庶子而已。

但不管这么说,至少证明了郭子兴并没有绝后。

可既如此,朱元璋为何不让郭老舍去奉祀郭子兴的庙宇,而却让邻居宥氏去呢? 原来,郭老舍大约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被人给骗到贵州一个黑窑里打黑工,等到洪武二十八年才将其解救出来,这时候朝廷早就已经早就为郭子兴封王、建庙、定庙祀、立碑等等一系列操作都做好了,并在碑文上明确表示郭子兴无后,确定由邻居宥氏去世代奉祀,这也就是意味着朝廷官方给定了性,郭子兴没有直系后代,无论郭老舍是不是郭子兴的庶子都已经没用了。

直到孝宗时期,郭老舍的后代郭琥,被皇帝认可为滁阳王郭子兴的后代,所以一度从宥氏的手中取得了奉祀之权,这必然引发宥氏等庙户的不满和反抗,毕竟如果 他们没有奉祀之权的话,就要同普通民户一般缴纳赋税了。

这场奉祀之争,到了武宗皇帝时期的时候,户部和礼部的官员以《敕赐滁阳王庙碑》中郭子兴没有后代为依据,又将郭琥的奉祀之权,又给重新剥夺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郭女王收养曹叡,最后是什么结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