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解密:忠臣晃错为什么会死又是如何被处死的?

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
【千问解读】
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
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一心为巩固中央政权而建言削藩的晃错在吴王起兵后不久终于被杀了,而且是被中尉以上车巡察的名义身着朝服被斩于市;一代名臣落得个如此下场。
世上没有孤立的事件,原因有内有外,同时也一定融在大局势的发展之中。
对个人结局应负责任的首先是其本人,通鉴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几点,晁错这个人正直但为人苛刻严酷,辩才出众且多智谋。
自古身居高位而者鲜有善终,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而为人多智善辩必常沮人之气,被沮之人口虽不言但积怨在心,此两点足以使晁错在朝臣中广积恶缘。
而晁错削藩的建议又把自已放在了各藩王与中央矛盾的焦点位置;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朝臣与藩王对晁错的内外夹击,晁错把自已抛到了风口浪尖上,死局已经形成。
说到晁错之死就不能不提袁盎,正是此人建言杀晁错以退吴楚之兵,直接导接晁错的被杀。
通鉴记载:盎与错素不善,盎议事则错避,错议事则盎避。
二人矛盾的根源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不过身为吴相的袁盎与主张削藩的晁错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应该是导致两人矛盾的主要根源。
按常理讲,在两人的争斗中,数次在景帝面前保吴王不反的袁盎在吴王起兵的情况下应该处于很不利的位置;但晁错在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直接导致了自已的死亡。
对于袁盎这类死敌,如果认为时局不利,就要采取隐忍的态势以观其变,如之于一忍十几年,直致对方失去警惕;但如果认为时机已到就要做到一击致命。
做为政治家晁错自然看到了除掉袁盎的这个机会;通鉴记载:错与御史丞言:盎多受吴王金,为其蔽匿,言其不反,今果反,宜速将盎治罪。
但御史丞的表态倾向于保袁盎,以当时的时机晁错的地位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先斩后奏,但晁错却犹豫了。
袁盎得知消息后立即通过窦婴获得了见景帝的机会,上言杀晁错以退诸侯兵,直接造成了晁错的死亡。
表态要除掉政敌却犹豫不决等于把对手逼到悬崖边却不推上一把,对手仅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必然会反击,更何况这个对手还身怀利刃。
晁错之死最大的输家除了晁错本人之外就应该是下命令的景帝了。
晁错并非是权倾朝野,功高震主的权臣,而景帝却采取哄骗的方法将晁错朝服斩于市,从这点就不难看出景帝当时的心虚与犹豫。
我反对以常人的心态去评价政治人物,但在这件事上景帝的表现确实很难称得上是一名政治家。
我们站在景帝的立场分析一下,景帝在公元前155年即位,吴王起兵是在公元前154年,吴地富庶,即山为铜,煮海为盐,民无赋税,且多招亡命死士,吴王几十年都在为起兵做准备,是当时天下第一强藩。
在即位之初就遇如此强敌,景帝有些心慌意乱;政治老道的袁盎并没有说晁错有罪,而是抓住景帝的心态地指出杀晁错可退诸侯兵,给心慌意乱之即的景帝抛出了一根救命稻草。
史书载:杀掉晁错后景帝问校尉邓公“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言:“吴为反数十岁矣,以诛错为,其意不在错,且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计画始行,卒受大戮,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
”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当时的情势并不复杂,如果景帝冷静一些的话不难看出,1、吴王造反是蓄谋已久,仅是以诛晁错为名。
2、即使吴王真以诛杀晁错为目的,此时也已是势成骑虎,兵不可退。
3、诛杀晁错是示弱之举,只能更加坚定起兵诸侯的心。
4、即使事态于景帝最盼望的路线发展,因杀晁错而诸侯退兵,结果只能是诸侯更强,中央愈弱,指望诸侯退兵只是苟且心态而已。
5、晁错的死为天下士人做了一个帮助中央对抗诸侯如何下场的榜样,一举而失天下心,如果中央诸侯对抗的局势继续下去,情势也将向不利中央的方向发展。
人是被各种欲望所左右的动物,经常在各种利益之间难以取舍;经常说人在危机时刻会激发出潜能,以我之见更多是因为在此时人往往会抛去取舍之心,潜意识能够集中于一点之上的缘故,这也往往成为扭转被动局势的关键。
如果把此时的斗志比作膨胀的气球,那么所谓的救命稻草就是一根针,意志不坚定的人斗志会在瞬间消逝。
兵法中‘围城必厥’就是利用了这种心态。
坚定是摆脱危机必不可少的因素,晁错与景帝都犯了动摇的错误,但结局却迥然不同,除去其它原因外,所犯错误严重的程度也是关键;晁错逼迫袁盎放出胜负手,自已却没有应着,错误是致命的;而对景帝来说杀晁错的影响虽然长远,但对当时的军势影响却不大,而军事上的胜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影响。
危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抛去一切幻想,保持充份的冷静,这样才能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在看清局势的前提下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途径。
任何对敌人的幻想都将是致命的,把自已的希望建立在敌人的仁慈与失误之上就如同将大厦建在沙地一样愚蠢。
最后简单评一下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吴王刘濞,身为皇亲又立过战功,本可颐养天年,泽及子孙,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太过富有;德薄而财富,量小而势大,如此结局是注定的。
随机文章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却有320年的历史?宇宙是不是一个大黑洞,宇宙中不存在超大黑洞/多个黑洞揭秘身上有神保护的特征,喜爱神话/看到幻觉/大难不死/做梦修仙孙权是不是三国里最没野心的皇帝?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定在鄂州?衣冠禽兽在古时候是什么意思 也是贬义词吗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最后的忠臣,晋国六卿之一的智瑶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是同源,都出自晋国荀氏,后来,智氏衰落,中行氏兴盛,两家便产生了隔阂。
在“晋国六卿”的火并中,最大的两家——中行氏和被其它四卿联合所灭,智氏在这场争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战成名。
战后,智氏得到了中行氏和范氏大量的土地,因而实力大增。
到智瑶做智氏家主,并重夺晋国正卿之位的时候,智氏已经成为晋国四卿中最大的一个了。
智瑶这个人很有抱负,他眼看晋国因为内部矛盾问题,从一个超级大国逐渐被齐、楚等国赶超,心里很是着急。
他一心想统一晋国众卿,再现当年晋国的霸业盛况,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韩、赵、魏三卿? 智瑶做了一个大胆而狂妄的决定,就是要求四卿各拿一部分土地,无偿交还给晋国国君,充实国君的实力。
因为当时晋国国君的土地都已经被晋国众卿们瓜分得差不多了,国君的势力很微弱,这就导致了晋国无法实现中央集权,形如一盘散沙。
这也是晋国为什么逐步退出春秋霸主地位的原因。
按理说,智瑶也是众卿之一,他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晋国国君对抗才是,为什么他要伤害自己的利益,成全国君呢?中央集权和应该是势不两立的才对啊? 可惜智瑶最后功败垂成了,不然我们就会看到答案。
大体上有两种可能: 1、智瑶是真心忠于晋室。
如果智瑶灭了赵氏后,再将和吞并,最终独霸晋国,同时将大量土地交还给国君,充实国君势力,然后智瑶再为晋国抛头颅、洒热血,制霸天下,做晋国的姜太公。
这种情况也许智瑶会这么想,但不知他的部下会不会这么想? 2、智瑶是想取代晋室。
智瑶或许是在下一盘大棋,他以拥护晋国国君的名义先取得道义上的支持,然后再以国君的名义发号施令,逐步削弱韩、赵、魏三卿。
等到智氏一家独大,再像“代齐”那样从晋君手中夺z走晋君位子。
这样的话,历史上就会多一个“智氏代晋”了。
可惜智瑶没有让我们看到答案,他在收拾其中的一家赵氏的时候,被韩氏和魏氏出卖了,然后遭遇灭族之灾,晋国智氏轰然倒塌。
如果不是这样,历史上哪来的“三家分晋”呢? 随机文章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称讚不已 回宫路上竟令:杀了他室内最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13米高已在5世纪被摧毁中国飞豹战斗机的性能解析,比狂风战斗机稍弱(疑设计过时)真实酒与污水定律案例分析,搬弄是非的人会弄垮整个团队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却被怀疑是南北朝传奇卧底
然而,当时的北魏,四周充斥着南凉、西凉、西秦、后秦、夏国等割据势力,特别是北边活动着不时南下骚扰的柔然、南边盘踞着以正统自居的东晋,如此,要想剑指中原,谈何容易?战略方向上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崭露头角。
一、崭露头角 崔浩出身北方世家大族——清河,祖上皆是高官显贵,父亲,号称冀州神童,累官到吏部尚书。
而崔浩丝毫不逊色于其父,从小遍览群书,天文玄象、经术之言,无一不精,而且,他还怀有一颗经邦治国的雄心! 初入仕途,二十岁的崔浩供职于道武帝拓跋珪的身边,做的私人秘书。
拓跋珪晚年常常服那时的流行食品——“寒食散”,嗑药后性情大变,看谁不顺眼,就一个字——杀。
大臣人人自危,哪有心思好好工作?能躲都躲得远远的。
唯独崔浩不仅不躲,反而更加恭勤不怠,随侍左右,有时整日都不归家,可谓忠心不二,连时常脑袋不清楚的拓跋珪知道后,都忙派人给他送去御粥。
公元409年,太子继位,为明元帝。
崔浩被任命为“博士祭酒”,也就是皇帝的老师。
学问渊博的崔浩在给皇帝讲经授书之余,引导皇帝适时调整国家策略,与民休养生息。
在他的劝谏下,明元帝一改父亲四处扩张的政策,北魏国内的政局因而渐趋稳定。
崭露头角的崔浩很快显示出他的过人胆识。
二、胆识过人 公元414年,平城一带发生灾荒,许多百姓饿死,有人夜观天象说将有大难,众大臣纷纷建议皇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崔浩敢于跳出来投反对票:“灾荒是一时的危机,而迁都就会动了国家的根本。
国家初立,民心刚定,此时贸然迁都,会让百姓人心惶惶,造成不安定局面;外又有柔然、夏虎视,到时内外交困才是真正的危险!” 一番言论让众大臣无以反驳,拓跋嗣觉得很有道理,只是这一时的危机又该如何度过呢?崔浩早有计策,他提议把都城最穷的农户分配到各州就食,当地可开仓赈灾,国家向富裕的大族借贷,许诺来年按利息偿还;如来年收成仍然不好,到时再另想他计,惟有迁都万万不可! 拓跋嗣采纳崔浩的建议,按计策行事。
第二年秋天,收成颇佳,国家终于安然度过这次危机,拓跋嗣大喜,赏赐崔浩锦、衣若干。
接下来,北魏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也给崔浩再次展示不俗胆识的机会。
公元416年,东晋太尉北伐后秦,沿泗水入淮,欲入黄河,逆流而上以围洛阳,特向北魏借道。
同时,后秦也向北魏求救。
借还是不借?救与不救?群臣炸开了锅,一致认为这是刘裕的伎俩,千万不能借!后秦与北魏唇齿相依,应该发兵救后秦,以求自保。
这次,崔浩又唱起了反调:“不动!” 据崔浩的分析,北魏目前北有柔然不断扰边,如果出兵攻打刘裕,柔然一定会趁机南下侵扰,若北上抗击柔然,刘裕又会调头攻打北魏。
而且这次,必能灭秦,但要想固守,恐怕绝无可能,从长远来看,北魏可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不如不动,隔岸观火即可。
崔浩的分析太具前瞻性,拓跋嗣根本无法理解,便一意孤行派军驻于黄河之北,阻止刘裕西进,却遭刘裕出弩兵与长矛兵以截杀,溃不成军大败而还。
惨败的消息传来,拓跋嗣追悔莫及,吃一堑长一智,他决心乖乖依崔浩的建议行事,再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不出崔浩所料,刘裕果然灭掉后秦,却忙于废帝自立,无暇掌控关中。
三、阻止南侵 在北魏对外关系上,崔浩一向主张北伐而不南进,态度之坚决,甚至被人当作是南朝派来的“卧底”。
公元422年,刘裕去世,明元帝拓跋嗣觉得时机已到,想南下攻取洛阳等关隘。
崔浩坚决反对:“刘裕刚死就出兵讨伐太不光彩,而且刘裕的党羽未散,见我们大兵压境,一定会,我们未必能赢。
”惹得拓跋嗣相当不高兴。
崔浩极力阻止南侵却相当赞成北伐。
公元423年,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
面对国家南有刘宋、北有柔然的困境,太武帝决定先集中力量解决柔然,群臣担心刘宋来攻,竭力劝阻。
只有崔浩、大力支持,他认为自从刘裕去世,刘宋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已经无法构成威胁。
如果趁现在柔然骄纵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其不备,一定可以获胜。
为打消拓跋焘最后的疑虑,崔浩又进言:“现在的刘宋,已非昔日,就算他们敢来,也不过小牛入虎穴,怕什么?而且趁柔然不备,我们大举进攻,一定可以大胜的,我只担心将军们不敢深入,无法全胜呢!”崔浩口若悬河,听得拓跋焘热血沸腾,当下决计远征柔然。
部队采用崔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的计策,取得关键性胜利,柔然战败提出和亲,从此,无法再对北魏构成威胁。
拓跋焘北伐的成功,给南边的刘宋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防止北魏南下,刘宋派兵进驻黄河边,以备不测。
北魏边将得知消息后,向朝廷紧急打报告,要求增兵。
崔浩又出来说话了,劝皇帝不要信,这不过是边将夸大敌情,为国生事。
当刘宋大军开驻黄河边,布起千里河防时,北魏边将吓坏了,紧急喊话皇帝快点派兵出击。
皇帝跟大臣们忙不迭商讨对策,不料,崔浩笑了。
太武帝与群臣疑惑,崔浩大手一挥:“刘宋不采取重点进攻,只是处处把守、设防,可见他们不敢来攻,有什么可虑的?”大臣们不依不挠,刘宋已经跟夏国结成联盟,约好一起攻取我们,不出兵怎么行?没想到崔浩不赞成向南出兵,却话机一转,建议皇帝正可趁此时机攻夏国,一举歼灭它,剪除肘腋之患。
这次,拓跋焘不顾大臣们地极力阻挠与反对,毅然听取崔浩的建议,发兵后一举吞掉北燕,灭了夏,顺势还收了北凉。
正如崔浩所料,刘宋始终不敢有任何举动。
拓跋焘激赞崔浩的过人才智,战后特别提拔他为司徒。
至此,北魏终于实现了近百年来的初步统一! 崔浩总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不顾各种反对,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为国家指引一条光明的出路。
在北魏扩张疆土一事上,崔浩总是力劝皇帝可北伐却不要南下,让人疑惑不解。
事实上,从当时北魏的局面来看,先北后南的策略确实是通观全局、着眼未来的最佳方案,是崔浩为帮助北魏完成统一大业的苦心安排,更是他为国考虑的体现。
四、倍享荣耀 除了扩张疆土,在北魏其它国家大事上,崔浩也总是能献上奇计,屡建奇功,太武帝对这样一位功臣,欣赏之情溢于言表,他曾当面称赞崔浩:“你才智渊博,历仕我祖孙三人,忠心耿耿,我很看重你!”拓跋焘还指着崔浩对降服的人说:“你们别看他手无,实则胸有万千丘壑,我每次出兵大胜,都是他的功劳呀!”他下令,凡尚书不能决定的军国大计,都要先征询崔浩的意见再行实施。
太武帝不仅信任崔浩,还特别亲近他,经常招呼不打就跑到崔浩家中,对于崔浩慌忙之中准备的家常菜也不以为意。
崔浩进宫,更是可以进入皇帝的寝宫,可以说,历仕三朝的崔浩,到这时已是荣耀倍至。
不过,福兮祸所依,崔浩走上荣耀的巅峰时,灾祸已经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
五、屈辱而死 公元439年,拓跋焘交给崔浩一个任务——续写国史,特别叮嘱:“务存实录”。
对于这个任务,已经年近六十的崔浩感到光荣至极,他遵从皇帝嘱托,点灯熬油尽心编写,几年后即脱稿。
《国史》写完后,有人建议将它刻在石碑上供人自由观看,崔浩欣然采纳。
于是,都城大建石碑,用工三百万,刻上《国史》等文。
完工后,上至贵族,下到百姓,都跑来浏览碑林。
很快,有人脸绿,有人窃议,还有人窃笑,原来,崔浩遵从拓跋焘的叮嘱,鲜卑族拓跋部的历史详实而没有任何避讳地全部写出来了,甚至包括一些不光彩、的过去。
这下,贵族们集体“爆发”,太武帝也,立即收捕崔浩,命令处以极刑,并捣毁了碑林。
荣耀消逝之快,灾祸到来之速,崔浩又何曾意想得到?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通往城南的路上,押着崔浩的囚车缓缓行驶着,突然囚车停下,几十名士兵齐齐冲着囚车里撒尿,车内传出的哀嚎声不绝于耳,凄惨无比,崔浩最终受尽屈辱而死。
至于崔浩的死因,历史学家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因“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有说因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也有说因修国史而罹祸......至于崔浩到底为何而死,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可能已经无法考证清楚,然而,崔浩处处为国的一片忠心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可抹煞的。
就连亲手下令诛杀崔浩的太武帝拓跋焘后来也流露出悔意:“崔司徒可惜!”个中滋味,颇值得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