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天下苦秦久 百姓苦的是秦国的法律还是秦国
【千问解读】
对苦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下苦秦已久,百姓所苦的是什么?秦国还是秦法? 提及覆灭的历史,总难免少不了一句话的总结,那就是天下苦秦已久,但这里的苦秦所指的是什么?是的苛政还是?如果说只是不负责任地将天下之变归咎于一个的,实在是不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秦之民的水深火热。
在知道秦民的痛苦之前,还需要知道秦法的前世今生,一个国家机器是如何组成的。
秦始皇 秦朝本质上贯穿的是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商鞅的思想,其次则是的思想,而秦朝的主要核心不过只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增强管控,第二点则是增强汲取资源的能力,最后就是不承担义务,极力回避。
当然从这里看会让人,对此我也将这三点拆分进行描述,让大家可以从内部去知道一个真正的秦朝,穿越到千年前设身处地的做一回秦民。
强化管控和强化汲取 其实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而秦朝为了实现这两点,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管理办法,那就是从授田制出发,接着配套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时就实行了一个制度授田制,秦国的百姓只能够接受国家赐予的土地,但是只有使用权力,却不能作为你自己的私产。
至于得到多少授田,则是根据你的社会身份以及军功来判断。
比如最基本的百姓每一户人家可以得到百亩土地,有军功的百姓则是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增加田产。
正所谓落叶归根,土地在古代一直都是百姓生存的根本,也是主要的生产渠道,当田地和百姓一经捆绑,自然而然也就方面了秦吏的管控。
商鞅提出的授田制 简单举例,一个寻常百姓对自己的田地可不是只有简单的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反更像是现在办公室的绩效考核。
比如庄稼是否有过雨水的灌溉,灌溉的面积是多少,有没有受到虫害和自然灾害,这些细节都要全部及时上报给当地的管理,除此还要具体署名和具体日期。
这番光景是不是像极了现在公司的绩效考核?每天的日报和工作计划。
除此之外百姓们还需要按时按点,也就是说你勤快了不行,懒惰了也不行。
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出门种地,等到了规定时间再回来,要是提早了或者是迟到了,都属于犯法。
秦之服役 除此之外秦国百姓做了分类,分为自耕农和农奴,自耕农就是通过授田制得到土地的寻常百姓,而户籍制度确定了他们的一生。
其次则是农奴,农奴丧失了自己的自由,一生只能在国家管理的田地里工作耕种,所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所需和生产工具,也是归朝廷一统分配。
而这样的定量生活,自然也是,生活困苦。
秦朝士兵 但可恶的是,因为前者对田地的管控到了极致,一般的自耕农也面临着随时成为农奴的困境。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具体的考核标准,赋税要求,而下部官吏也会将这些压力交给百姓。
但天灾人祸和古代生产方式的落后,不要说保障赋税,正常温饱有时候都是难题。
而因为实现不了赋税要求,也就被降格为农奴。
所以秦时期为了汲取采取的极端管控已经到了如此地步,百姓似乎扮演的角色只是成为秦这个战争武器的螺丝钉,只能将自己的生命余热全部奉献。
那么百不能逃呢?秦朝时期的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要说你的户籍已经被记录在册,周边的邻居因为隐瞒不报也要遭遇惩罚。
就算是你逃跑成功,但何处能收留你呢?无土无粮无依靠,最终也只是末路一条。
这也就难怪说“而民毒苦之甚深,故一动,而天下不振。
” 回避义务 接下来则是秦法之中对义务的回避,在秦朝的不断压榨和汲取之下,秦民一直以来都是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状态。
但此时的皇帝还在大兴土木,在咸阳修建着华丽的宫殿。
早在秦始皇时期对百姓的赋税已经是到达了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全国百姓所能得到的只有三分之一,《汉书·食货志》里有一句话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到了时期,这一现象不但是没有好转,还将更大的压力交给了秦民。
但是胡亥征发无完人守卫咸阳,但是条件却是不给任何的吃喝,所有生存所需都要秦民自己自备。
可想本身就已经是男子力耕不足粮饷的状况,现在主要劳动力为朝廷效力了,还要自备粮食。
家里没有了生产来源,还要额外支出,这会是一番怎么样的光景? 睡虎地竹简 按照考古云梦睡虎地的木牍上,其实就有这一记载。
一名士兵给自己家的书信里急切寻求衣服,表示再不送衣服来自己就要冻死了。
事后连续用了三个急字,其中隔着两千多年的无可奈何和困苦,想必依然能够让人冰冷刺骨。
所以秦一个偌大的帝国,不断地汲取和管控,到头来却不愿意为自己的士兵添一件衣裳,这种程度的义务也不愿付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天下苦秦已久的根源所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绍是如何玩弄权术,将天下搅得一团乱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进京之后,在洛阳妄行杀戮,掠夺财物,将京城搞得乌烟瘴气。
随后又祸乱朝纲,擅行废立。
天下人士无不群情激奋,纷纷以讨贼之名。
关东群雄组建讨贼同盟军,并推举袁绍为十八路讨贼诸侯盟主。
一时间天下豪杰皆,归附于袁绍的谋士与猛将数不胜数。
他的威望和势力达到了顶峰。
家族自有“四世三公”之名,从他的老祖宗袁安开始,直到曾孙辈的袁逢、袁隗,他们家族均官至太尉、司空、司徒。
就此享誉“四世三公”的美名。
袁绍是袁逢的长子,但他运气不太好,是由婢女所生,庶出的身份让袁逢不怎么待见他。
正巧他兄弟袁成的儿子早夭了,于是袁逢一挥手,袁绍就跟着他伯父过日子了。
这样的童年经历自然让袁绍少了一些纨绔气息,多了一丝危机意识。
进入仕途之后,他兢兢业业的工作,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组建西园军,袁绍也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的二把手,任中军校尉。
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自然享有极高的声望。
再加上袁绍本人也年轻有为,才能出众,广杰贤士。
很快他就成为一众世家大族的领头羊,受尽尊崇。
当时左右东汉政治格局的主要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宦官、、士族。
三股势力相互制衡,又有皇权在其间加以斡旋。
各方势力除了制衡之外,还有依附关系。
宦官与皇权绑缚在一起,而外戚与世家的利益也息息相关。
其中处在斗争一线,矛盾最为激烈的就是宦官和外戚。
而袁绍是什么身份呢?他是士族利益的代言人。
所以尽管他的上司是大宦官蹇硕,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这一边。
死后,他与何进合谋除掉了蹇硕这个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
这只是开始,他的目标是彻底剪除宦官集团,从而间接削弱皇权。
皇权衰落之后,外戚势力自然也会随之没落。
三方争霸的结局最终将以士族势力做大做强为结束。
这就是袁绍的深谋远虑,着实厉害。
袁绍向何进进言,让他务必尽快铲除宦官势力,但行动很快遭到何的制止。
虽然何进是个蠢蛋,但他的妹妹却深谙政治之精髓。
何太后已经发现世家大族已经有不受皇权控制的倾向了,现如今只能维持三方平衡才能加以控制。
如若宦官集团失势,不仅皇权难以维持,就连外戚也必将遭受重大打击。
袁绍一看,知道用正常操作已经搞不定了。
于是他又向何进出了一个损招:以大将军的名义召集各路大军进京,以的名义逼何太后就范。
何进果真愚蠢至极,不仅没能理解妹妹的良苦用心,反而再次听信袁绍的谗言,准备下达诏书通知各路诸侯入京。
朝廷一众大臣皆反对,一旦外兵入京,局势恐怕难以控制。
此时更是强烈反对,他认为杀掉几个宦官头领只需一名狱卒即可,根本不需要召集外兵。
但在袁绍的一再蛊惑之下,何进还是这么干了。
董卓是什么人,董卓是被袁绍的叔叔大司空袁隗一手提拔起来的。
在袁绍看来,董卓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
干掉宦官之后,外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之后就是联合其他军阀势力,袁氏一族的势力和威望只会更上一层楼。
董卓此时正在赶来的路上。
何太后知道大事不妙了,她赶忙将矛头的焦点,一众宦官遣出宫去。
但袁绍哪能让她如愿呢?随即以何进的名义命令州郡官员逮捕了宦官的家人。
杀人诛心啊!已无退路的宦官们回到京城,对何进展开了疯狂报复。
何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圈套,被乱刀砍死。
得知此事的袁绍随即率兵冲进宫殿,将里面的宦官杀得一个不剩,有些没长胡须的男子也跟着遭了殃。
这一下,宦官集团被灭的没影儿了,外戚势力也已经元气大伤。
袁绍的所有计谋都得到了实现。
但是此时董卓站了出来,他对着袁绍大吼一声:我董卓岂是你一个袁绍能够控制得了的。
于是董卓进京之后,开始把持朝政,专行废立。
袁绍终于意识到,脱缰的野马早已不受控制,只能暗暗唾弃自己识人不淑。
他此时已经无力与董卓交锋,只得横刀长揖,离京而去。
之后袁绍被推举为联军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于是仍困于长安的袁氏一族被董卓团灭。
袁绍一生玩弄权术,为了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连自己的同族也沦为了牺牲品。
虽然自古枭雄多无情,但能做到袁绍这样的,也确实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预言刘伯温是真是假?
而民间一直传说,诸葛亮甚至预言到了后世出现的刘伯温,刘伯温虽然也是神机妙算,但是与诸葛亮相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但诸葛亮真的就能算出刘伯温来吗?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神人,诸葛亮算出500年后的刘伯温,可以肯定的说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诸葛亮为何没能算出历史上那么多大人物大事件,何以偏偏就算出了个刘伯温呢?这是民间故事为了美化和抬高刘伯温,通过神化诸葛亮所编造的传奇故事。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个传说有很多种版本,其中一个说的是刘基经过武侯祠时,与随从到里间休息。
此时,刘伯温想,诸葛亮真的很神吗?那么神如何只能帮助三分天下,而我刘基却辅佐一个和尚得了全部天下。
我没有享受这般待遇,你诸葛武侯却享受了如此长时间的人间香火,照这个标准,我刘伯温也应该有一座庙才对呀。
刘伯温越想越不服气,干脆找来笔墨,在武侯祠的墙上写了十四个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写罢,颇有点得意。
于是走出武侯祠,准备重新上路。
但当他回头看了一眼悬挂在们楹上的“武侯祠”牌匾时,心里又不舒服了,便叫士兵把这块牌匾拆下来,明显有踢馆的意思。
而当士兵拆下牌匾后,发现背面有字,写的是:“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立即滚鞍下马,拜伏于地,磕头不止。
有的版本说,刘伯温拆武侯祠牌匾,把它弄断了,里面飘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还有的版本说,诸葛亮在牌匾后留下的字是“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
不管写的是什么,都漏洞百出,毫无依据。
查遍刘伯温的传记,并没有前往成都的记载,拆武侯祠牌匾纯属子虚乌有。
或许,其他记载中有刘伯温到过成都的记载,但恐怕也难查到他拆武侯祠牌匾的史料。
刘伯温辅佐得了天下后,虽然行事高调,但为人却很低调,不可能与一位故人较劲,干出损害自己名声的拆牌匾的事来。
而诸葛亮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难道他知道后人要给他建祠,便自己预制了牌匾,在背后写了一行字? 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句话,鞭辟入里,讲得非常到位。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主要才智体现在政治方面,他的治国能力强过他的军事谋略。
《三国演义》则主要突出了三国战场上的争霸较量,便突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但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移花接木,把别人的的智谋拼接到诸葛亮身上的。
比如、,等等。
最大的张冠李戴事件,就是把的功劳算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遥想公瑾当年,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明明说的是周瑜,罗贯中却安在了诸葛亮身上。
这一段历史中,罗贯中还讲了一个借东风的故事,简直神化了诸葛亮有的本事。
湖北电视台《诸葛亮》在表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处理得比较恰当。
为确定火烧战船的进攻时间,诸葛亮遍访农夫、渔夫,反复观测天象,做了一次很准确的东南风天气预报,哪有呼风唤雨的神人?当然,用相关预测法占卜,却也能推测出天气状况,高明的预测师算得还真准确。
不过,《三国演义》中说过一句话,可以直接把诸葛亮从的神坛上拉下来。
当时,曹操锁了战船,准备向东吴进攻。
忽然,东南风起,提醒曹操当心对手用火攻。
曹操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日,安得无东南风?” 看来,这只是个节候常识,诸葛亮利用这个自然现象,假装祭东风以求脱身之计。
诸葛亮肯定是懂天文知识的,罗贯中所写的应当是这个意思,却被民间传说与戏剧神化了。
而作为东吴最高统帅,也是当时著名军事家的周瑜竟然不懂时令,却是大有又被抹黑的嫌疑。
所以,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智谋家,预知到大的事情,只能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罢了,当不得真。
诸葛亮能掐会算也是被夸大了 诸葛亮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大军事家,大谋略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而在民间,他更是智慧的化身,所以,能掐会算是最基本的技术。
于是,诸葛亮发明马前课也就风靡开来。
这个马前课我也曾经学习过,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或许,这是神仙级别高人所玩的游戏罢。
《》与《三国演义》倒是记载了能掐会算的高人,此人名叫管辂,他算准了被斩定军山的事情,还掐对了被杀,确实很神。
但是,查遍史书和小说,没有诸葛亮如此精准占卜的记载。
《三国演义》中也有诸葛亮占课的描写,但能占课的人并非他一人,还有吕范、、以及孙诩之妻徐氏。
紫虚上人在入川前就预言:“左龙右凤,飞入西川。
坠地,升天。
”无比的准确。
看来,当时确实盛行占卜术,占卜家遍地皆是。
不过,遗憾的是,却没有诸葛亮占卜时用的是马前课这个描写。
作为战略家,对形势的分析和预判是其必备的基本军事素质,更是战前必须做的基础功课。
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作为一代谋略家,能够准确的分析和预判天下大势,提前采取应对之策,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历史上很多谋略家都能做到。
但若把这样的军事素质上升到神的高度,反倒有损诸葛亮的形象。
况且,诸如管辂这养的大占卜家都只能预测不远的将来,没有留下对后世的预言,就更别说依据当前形势对相对较近的未来变化进行预判的诸葛亮了。
因而,说诸葛亮预知刘伯温,实际上就是在神化诸葛亮的前提下,拔高刘伯温。
刘伯温是人不是神 刘伯温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谋家,但若说他能掐会算,也是跟诸葛亮一样,被夸大甚至被神化了。
《·刘基传》记载,都事李彬犯了罪,刘伯温要严厉惩治于他。
李彬却与丞相关系非常好,李善长指令御史台暂缓办理这个案子。
但是,刘伯温快马疾驰请示的朱元璋,得到朱元璋批示后,刘伯温处斩了李彬。
然而,刘伯温却是在祭祀的坛壝下对李彬行刑,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年大旱,朱元璋下令刘伯温求雨。
在祭坛下斩杀罪臣,是刘伯温想的祭天法子,但是,老天依然没有下雨。
刘伯温又向朱元璋建议,把牺牲士卒的家属集中、掩埋死去的工匠尸体,把编入军队,以消弭冲犯国家的戾气。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幸的是,过了十来天还是没下雨,朱元璋对这件事情很生气。
刘伯温之死充满疑窦,史书上记载,他是吃了送来的药,感觉到肚子里有拳头大小的东西集聚。
为这事,后来的御史中丞涂节举报胡惟庸下药毒杀了刘伯温。
从这两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刘伯温是人不是神。
他与诸葛亮一样是深谋远虑的大智谋家,身怀帝王之术而成就了一番伟业的历史人物,能掐会算,预知未来都是传说。
、烧饼歌及诺查丹马斯预言 这三部著名预言书,有两部涉嫌伪造。
《推背图》相传为、风所推演,是对李世民之后历朝历代的大预言。
而《烧饼歌》则是朱元璋考察刘伯温才智,与刘伯温的一次秘密谈话,这部谈话被写成歌谣流传下来,也是从朱元璋这里开始,对后世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
绿野老道偏好这方面的神秘术,很早就得到了这两部著名预言书。
这两部预言书有一个共同特点,一半准确,一半。
我想,准确与含糊其辞之间,就是成书的时间。
很明显,这两部书是后人伪托的,无论你怎样解析,清中期以后的预言都不可能出现“滔滔洪水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竟然连历史事件人物的姓名都准确无误的预测出来的情况。
比较搞笑的是,有的版本中竟然连的官服都准确的预言出来了(见第十二象),难道真有这样通天彻地之人? 至于诺查丹马斯的《诸世纪》,应当是他本人的原创,但却被后来的利用、篡改,也是不知所云了。
此书对未来世界的大势进行了分析预判,或者说是预言,时序比较含混,事件也是轮廓式的描述。
这部预言书在二战时期被德国利用,伪造诺查丹马斯预言诗,散布“的胜利是必然的,战争不会波及到法国的东南部”等等预言,试图瓦解巴黎、英国的防御信心。
而英国方面也毫不示弱,从空中向比利时、法国撒播用德文编集的的预言诗。
英国情报局的诺查丹马斯预言,却是从一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骗子的路易·德·保罗那里借来智慧。
由此,诺查丹马斯预言受到广泛质疑。
原本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神人,哪能如此预言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哪能预言到某个历史人物的具体姓名?同理,诸葛亮不可能预见到刘伯温将辅佐朱元璋一统江山。
时间上的大漏洞,证明这就是个传说 诸葛亮去世的时间是公元234年,大明朝建立是公元1368年,中间差了至少1134年,何来诸葛亮身后500年的刘伯温? 预言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时序上的混乱或者错乱。
上文讲到,《推背图》金圣叹批点后的那一部分就失灵了。
现在,还有很多以这部预言书来分析现实和未来的,但都不能解决谶纬图像、颂诗顺序与时间对隼问题,更不可能精确到人名,甚至连大势趋向都很难与历史事件对号入座。
我的那部《推背图》得来很早,至少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后来的版本有很多篡改的内容,但即便是篡改,也是。
与诸葛亮预言刘伯温一样,时间概念很乱,所有的评析猜测都经不起推敲。
当然,民间传说自由民间传说存在的理由,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也是老百姓对古代智慧人物的崇敬与缅怀,也寄托着一份美好的情感,希望这样的人物成为世之楷模,承后人努力学习,建功立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保持沉默,让这个美好的传说一直传说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