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吗?郑和简介
【千问解读】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但是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什么呢?历史上的解答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来看看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
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焚了。
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前往救援,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
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春秋》,有一个历史时期叫春秋时期,另外,还有一种写历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笔法。
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
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
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给朱棣脸上贴金的描写,你要真,就上当了。
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
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
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
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找个逃跑的废帝,用得着七下西洋吗 那个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
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
郑和本名,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
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
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明史·郑和传》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随机文章隋炀帝唐太宗对比好色程度其实差不多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外道魔像打得过九尾吗,九尾一半力量可吊打佩恩放出的魔像探秘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在3颗太阳的照射下运行/竟还有生命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