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为什么排名倒数第一?
【千问解读】
(?—638年),字叔宝,中国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之一,与为传统门神。
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
最初是隋将部将,后随讨伐李密。
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
李密失败后,投降,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帐下。
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626年(武德九年),未参与,但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
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
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如此一功臣,为何排名倒数第一呢?我个人认为,是《隋唐演义》让我们看高了他。
关于大家最关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义里排名一半多都是虚构人物,不能作为参考。
新有列传,大家只知道他凌烟阁排名最后就认为秦琼排名太低云云,其实不然。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宝自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叔宝已去世5年了。
叔宝并不是像殷开山、等人一直是唐的将领。
归唐时又不是屈突通那样的是一方长官,领导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们看人的观点不同。
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职就是例子。
还有人认为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
李绩的名望功劳大不大?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2,大家怎么想?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
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们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将,以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最为知名,到场过的战役也差未几,可这些人中只有秦叔宝得到过“上柱国”(特级战斗好汉)!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叔宝去世后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陪葬昭陵。
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大概也没几个吧。
这可以看出秦琼在心中的地位。
唐朝后,叔宝和敬德成了门神,虽然传说不一,但说明叔宝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人物。
所谓“仁者无敌,勇者无惧!“史书对叔宝的评价正是“勇”字。
秦琼正是我们大众喜爱的拥有勇敢品质的英雄人物。
这是为什么1千400 年后我们还在评说的原因。
只是演义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胜败成绩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质。
误导了我们对英雄的观点定位。
演义里多数把叔宝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说描写(包括说秦琼是左天篷大帅转世,而敬德是黑煞神托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愿意下凡,后来玉帝说,那就黑煞神一出,让左天篷带三分痨病,这样两人就可以杀一个对手;所以小说中也是描写两人对战时秦琼是带病和敬德对杀),叔宝武力略高于敬德。
正史不可能记载谁高谁低。
可也有一些记载可以给我们想象空间:叔宝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周的入侵。
当时尉迟敬德的确勇猛无敌,演义里说日抢三关,夜夺八寨也不算夸张,,很多重要人物还被他俘虏了。
当他得胜带兵经过美良川时,殷开山与秦叔宝在此与他遭遇,两大名将不可能不交手。
可史书没说,倒是演义里绘声绘色的写出了“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敬德挥出三鞭,而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可见叔宝还胜了一招。
历史上这场战争成了对唐朝多次失败终于扭转战局很重要的一仗,唐军。
叔宝等斩首2千余级。
叔宝因功劳巨大而被皇帝李渊亲赐金瓶,派人慰问,奖励,赠上柱国等。
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测二位勇将的实力。
另外玄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还未可知,《旧唐书》写到秦叔宝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
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变后的功臣封赏他只有700户,比长孙无忌和敬德等的1300户差很多,比参加事变的张公谨、侯君集都低。
这是很奇怪的。
所以有人认为他可能被调到军营,因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为出征突厥的名单。
若设想成立的话,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敬德的为什么会因为功高而凌烟阁排名靠前了。
我个人认为,如果叔宝真的没有参加事变,除了调动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绩一样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呢?因为他并不会单纯的像演义里那样是为了李世民而投唐,当时的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对他恩遇有加。
叔宝的经历应该使他不愿意去做让皇上亲子相残的事的。
也许因此李世民对秦琼的信任从此有所保留。
秦琼的历载不多,不过透过文字记载,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志节完整”——来护儿评语,勇猛无畏,胸怀大志,有气节,经历坎坷,傲视天下勇者的豪杰!!!!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实属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