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犯错如何办?古代如果帝王犯错了如何惩处?
【千问解读】
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只不过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罢了,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古时候,一般人犯错有上级管,上级错了还有更上的人在管,但是古代以皇帝最为尊贵,如果皇帝犯错了那该怎么办?古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律法是专门针对皇帝设立的,如果皇帝犯错,古代臣子们是怎么处理的呢?中国有句老话叫君无戏言,自古以来皇帝的话就是王法,违抗皇命那可是大罪,轻则关押入狱,重则满门抄斩。
然而在一些朝代,皇帝被臣子怼得没话讲,最后还得向臣子道歉。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皇帝是窝囊废,其实不然,都是历史上一些铁腕治国的强人。
在唐朝中晚期有一个皇帝叫做李忱,李忱的心计是出了名的。
在登基上位之前,在无情的帝宫里装疯卖傻,等到君临天下后,便非常强势,不要看他总是笑眯眯的,其实很多事他早已成熟在胸。
每次宰相令狐绹向唐宣宗汇报工作时,李忱总是笑眯眯地听着,等到汇报完后,突然脸色一变,言简意赅的指出工作中的不足,经常吓得令狐绹浑身湿透。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心术那么圆熟的皇帝,也经常被臣子怼得无话可说。
唐宣宗有个舅舅叫郑光,郑光家管理田租的手下犯了罪,被京兆府尹韦澳给抓了,郑光找到李忱求情,为了自己的舅舅,李忱找到韦澳,令他把人放了。
结果韦澳却说,郑光的庄吏犯的是国法,怎么能因为是皇帝的亲戚就徇私。
皇帝没办法就说,那他犯法,你把他打一顿放了总可以吧!结果韦澳还是不愿意,直接跟皇帝说,你写道圣旨给我,我奉旨无话可说,否则我一定依法处理。
唐宣宗最后还向韦澳道歉,因为他明白依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
在他的治理下,开创了后唐少有的盛世。
北宋的宋仁宗赵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好脾气并不是好欺负。
宋夏战争的三川口大战,因为监军黄德和临阵脱逃导致宋军大败,宋仁宗大怒,直接用腰斩来行刑,尽管大臣反对用如此残酷刑法,但是宋仁宗很坚决,最终把黄德和送上路。
而且他十分反对官宦为了利益,制造冤假错案。
因此,只要跟制造冤假错案有关的官员,要么流放,要么杀掉,搞得贪官难以生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铁腕皇帝也被下属搞得很窝囊。
有一次臣子王德给宋仁宗送了一个美女,皇帝也干脆将其收入后宫。
可是朝堂下大臣们就不愿意了,特意是大臣王素,整天骂宋仁宗荒淫好色,逼得宋仁宗赶紧把美女送回去,丢失了这样一个美女,宋仁宗差点哭了。
一个皇帝连找个老婆都没有权利,在乾隆时期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也开创了后世津津乐道的仁宗盛治。
明成祖朱棣在明朝的皇帝里算是比较狠的了,不仅抢了皇位,把鞑靼打到沙俄,瓦剌被打得没影,草原的外族更是被横扫。
朱棣登基后,反对他的大臣要么被杀,要么被革职,反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凶狠的皇帝为了更好地治理江山也慢慢改变了性子。
朱棣在位时,为了避免冤案杀错人,特意立法确定死刑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核实五次,史称五复奏。
有一次发生了一次案子,户部内部盗用钱粮,朱棣知道很生气下令斩立决,结果官员们都跳出来说,你不是说要审核五次才能杀人吗,怎么能如此草率。
轮到皇帝蒙了,最后笑着收回了旨意,还向指责他的大臣认错。
在专制皇权高度集中的古代,一个皇帝还能听从下属的意见,只要臣子是对的,还能低头认错。
依法治国,哪怕皇帝再昏庸也乱不到哪里去,相反在一些以人治国的朝代,一朝任性,一朝亡国。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成为了获胜方,那他能完成最后一统三国的伟业么?如果刘备真能灭掉东吴的话,还真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当时东吴的领地还是要比蜀国大很多的,而且综合实力肯定也是东吴会更强一些。
刘备决定北伐后,孙权之所以会派人求和并不是怕刘备,而是怕他跟刘备交手时,曹魏会乘机攻打东吴,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而且刘备方面伐吴的目的也很明确,并不是要灭吴而是拿回荆州这块土地。
对于刘备来说,夷陵之战的惨败可能是他一生最屈辱的事情。
既没能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自己带出去的5万士兵还全军覆没,所以当刘备逃回白帝城后就一直卧床不起,身体逐渐消瘦,最终因病过世。
如果历史能改变的话,刘备在夷陵之战上成为了战胜过,那会对三国产生哪些影响呢?假如刘备顺利击败陆逊拿回了荆州,那刘备方面肯定会士气大增,而且以后战事的主导权也都到蜀汉这边了。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在夷陵之战上是谁获胜,双方最后都是要联手抗曹的。
除非是有一方能把另一方全歼,使对方政权彻底灭亡才不会联手,也没必要联手了。
如果刘备彻底结束了孙权在东吴的政权,完成南方的统一,那三国最后谁会完成统一天下就不太好说了。
只是这种事发生的几率实在太小,因为曹魏那边也不是傻子,如果他看到刘备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肯定是要出兵攻击刘备的,因为对于曹魏来说东吴和蜀汉要争的两败俱伤才好,而不是刘备直接把东吴给吞并了。
这样做可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所以就算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也很难完成最后的统一。
因为曹魏也不会在打第二次赤壁之战,吴蜀联军越到后期战斗力越差,所以刘备在拿回荆州后就应该着手发展民生和经济,首先让百姓们的日子都过好,这样百姓们才会拥簇你,人才才会不断的涌现出来。
曹魏正是因为出台了很多用人的良政才是国内一直处于人才济济的状态。
这点东吴和蜀汉都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还是怕出现一位自己无法控制的人。
夷陵之战是后三国时代的转折点,诸葛亮还是主张和孙吴结盟一起抗曹,这才是能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所以夷陵之战后三国呈现了40多年的稳定局势,三国各自的领土基本上也没发生过什么变法,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选择和孙权重修于好还是非常明智的。
随机文章“喜形于色”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喜形于色”好还是不好?杂技高空钢丝表演惊呆路人,18岁小伙掉下钢丝当场摔死多地惊现2017年巨大不明飞行物,空中盘旋30分钟后消失探索蚺和蟒的区别是怎么样的,蚺的体积比巨蟒还要庞大(长达12米)灯泡为什么是真空的,灯泡为什么是梨形的(里面是惰性气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