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想死得体面一点,他申请的“天之死法”是什么样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隋炀帝杨广在四面楚歌之际,申请一个体面的“天子死法”。

他的“天子死法”是什么,为什么杀他的人竟然不同意呢?

(隋炀帝剧照)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

虽然他有美资仪,且文武双全,但按封建王朝的“嫡长子传位制”,他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

不过,杨广并不甘于做做富贵王爷,所以他处心积虑争夺太子之位。

太子杨勇性格宽厚仁和,且很有才学。

可是他却因为喜好声色不被独孤皇后待见。

同时又因生活奢侈,受到隋文帝谴责。

杨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处处表现出礼贤下士、不好声色、生活简朴的样子。

和萧王妃更是琴瑟和谐,对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又极为孝顺。

他的行为不仅让朝野对他多有称颂,就连隋文帝夫妇对他也分外满意。

最后在独孤皇后的支持下,他成功地夺取了杨勇的太子之位。

不过,杨广也差点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

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

杨广迫不及待想要登基称帝,于是勾结隋文帝身边的宠臣杨素,以探取隋文帝的病况,好及时应对。

谁知他和杨素的信被宫人误送给了隋文帝。

隋文帝看后勃然大怒,正待发作,又听宣华夫人陈氏说杨广对她无礼。

隋文帝这才明白,自己硬是被杨广的好演技给糊弄了,于是想在临死前改立杨勇为太子。

可惜,为时已晚。

杨广及时封锁了隋文帝的寝宫,不许外人接近隋文帝,当夜隋文帝便病逝了。

(隋文帝剧照)

杨广继位后,一改往日生活简朴、不好声色的作派,做起了快活皇帝来。

一是,修建大别宫。

为了容纳众多的美女,杨广征发民夫,大兴土木,修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别宫。

修建别宫需要大量的民夫,还要大量的物力。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杨广每月征调民夫200多万人,另外为了解决物力,又加重了百姓的赋税。

二是,喜好大巡游。

杨广年轻好动,不喜欢长居宫中,他在位14年,有11年在各地巡游,路线北到塞北,西到张掖,南到江都,几乎游遍了大半个中国。

每次巡游,杨广都带着很多嫔妃大臣等约20多万人。

所过地方,不光要铺陈道路,还要供应大量精致的食物和土特产等,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

三是,开凿大运河。

杨广为了方便巡游,下令开凿了北达涿州(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全长有2700多公里。

在杨广的命令下,有300多万民夫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同时,杨广还命人造了数万艘精美的大龙船,以供他出巡游乐。

除此外,杨广修长城,修东都洛阳……种种工程都缺不了征发民夫,多则数百万人,少则也需20多万人。

据史书记载“役死者过半”,其惨象可想而之。

四是,频繁大征兵。

好大喜功的杨广亲自出征,先是平定吐谷蕃,不待百姓休养生息,便接着发兵攻打高句丽。

杨广做的这些事,一件接一件,件件都需要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几乎举国男子都被充为兵丁民夫。

这些人或役死于浩大的工程中,或战死在沙场上,不能安居乐业的百姓民怨四起,最终各地起义不断。

(李密剧照)

公元616年,杨广畏于北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匆匆离开长安转逃江都。

随后,关陇勋贵李密和李渊纷纷起兵,攻占东都洛阳等地。

杨广见此,一向自负的他,深知难有胜算,索性逃避现实,愈发纵情声色,不理朝政。

公元618年,军阀割据,起义四起,朝廷已经四分五裂。

杨广身边的大臣们将士多是关中人,他们惦记尚在关中的妻小们,唯恐她们在战乱中遭受意外,因此每天都有人出逃。

这些情况,杨广心知肚明。

但他已经无力控制局面,有时他照镜自怜,感叹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有时,他又将配制好的毒药分发给后宫的嫔妃们,和她们约定,城破后,大家同死。

当时最得隋炀帝信任的禁军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和直阁裴虔通等人,见隋炀帝已是众叛亲离,便密谋叛乱,推举宇文化及为主帅。

随后,一群人攻入杨广的寝宫,并在西阁将化妆出逃的杨广擒获,押回寝宫。

杨广见司马德戡等人都拔刀站在面前,深知死期已到,只得长叹一声表示:“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对天子动刀,取鸩酒来!”

然而,裴虔通等人都不想放过杀天子邀功的机会,所以无人同意。

杨广无奈,只得解下练巾,让校尉令狐行达将他缢死,好歹保留了全尸,算是留了点体面。

可怜杨广死后,连个棺材都没有,还是萧皇后和宫人们拆了床板,给他做了个小棺材,将他悄悄掩埋掉了。

(参考史料:《资冶通鉴》《隋炀帝传》)

是什么让隋文帝杨坚对独孤伽罗又爱又恨?杨广真的弑父了吗?

与是一对恩爱夫妻,辅助杨坚建功立业,对于“”功不可没,二人并称“二圣” 。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602年八月,和杨坚做了三十六年夫妻的独孤皇后病故,两年之后,杨坚也死于仁寿宫,享年六十四岁。

病重之时杨坚曾悔恨万分地对左右说:“使后在,吾不及此!”不过几天之后,临终之前的杨坚却又大呼“独孤诚误我!”两相比较,究竟是什么令杨坚对独孤皇后又念又恨?而短短四年间连续发生的太子被废、皇后病故和杨坚去世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到底有没有弑父?我们慢慢来看。

杨坚能得皇位,独孤皇后功不可没。

史学家王夫之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杨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得天下最容易的帝王之一,但实际上杨坚的帝王之路走得并不平坦,甚至在登基之前几天还差点被杀,对杨坚来说,当时真可谓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其父杨忠是代北军人,跟随立下不少战功,官至上柱国、大司空、并封隋国公。

杨坚少年时代就官至,跟随父亲带兵征战,磨砺意志,也增长了不少见识,长大之后出落得。

传说他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手心还有天然而成的一个“王”字。

当年太祖宇文泰初见杨坚时就惊呼:“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于是关于杨坚长相不凡的传言开始流行,引得宇文家族的人颇为不安。

北周明帝就一直记得先皇对杨坚的批语,他曾专门派相士赵昭去细看杨坚的面相如何。

多亏赵昭与杨坚有旧,给遮掩了过去,否则杨坚根本等不到自己的外基。

武帝时期,更是有人多次在面前打小报告,其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大家都觉得杨坚这小子不大可靠,估计此人将来有颠覆社稷的可能。

比如齐王宇文宪曾向武帝建议:“(即杨坚。

宇文泰以自己的鲜卑族为荣,曾下令复用鲜卑旧姓,并按功劳大小将鲜卑姓氏分给大臣,杨坚分配到的姓氏为普六茹),臣每次见他都觉得不对劲儿,恐怕他不会长居人下,还是乘早除掉的保险。

”还有内史王轨多次给武帝吹耳边风:“太子难当大任,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 多亏武帝还算是个有道明君,并不会因为几句不着边际的传言而妄行诛杀。

再加上武帝的眼光也不大好,他曾评价杨坚“此止可为将耳。

”所以杨坚又逃过一劫。

其实,武帝没有猜忌杨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皇太子娶了杨坚的长女为太子妃,两人结成了。

而杨坚能够成为皇亲国戚还要多亏了自己的夫人——独孤氏。

杨坚的夫人独孤伽罗出身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中门第最为显赫的独孤家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其父更是官至柱国、大司马,是北魏权臣。

所以杨坚能娶到独孤伽罗可以说是找到了一座极大的靠山。

这也为后来杨坚的“惧内”埋下了伏笔。

据载,独孤伽罗谋略过人,秉性坚韧,而且很有政治眼光。

所以当她意识到杨坚可能会被武帝猜忌的时候,力主将女儿嫁给周武帝的太子为妻。

因为宇文赟生性顽劣,喜好女色,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女婿人选,所以杨坚是非常反对的,但无奈拗不过“悍妻”的坚持,只能无奈答应。

这一手不但使杨坚度过了眼前的危机,也为他后来升级为“国丈”,以致最后的谋朝奠定了基础,不能不说独孤氏的眼光独到。

虽然杨坚平安度过了北周四位皇帝的任期,但真正的危机其实刚刚来到。

公元578年,杨坚的女婿宣帝宇文赟继位。

据载,帝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他的后宫并立四个皇后,其他无数。

因此他对名门望族出身的杨皇后感情一般,再加上总有的传说杨坚会造反,于是越发嫌弃杨后。

而且此人,每每想到此事就会对杨后大发脾气,有次干脆要将她赐死,多亏独孤伽罗靠着家族的力量一再为女儿求情,杨家才躲过一劫。

不过宣帝依然对杨家人耿耿于怀,事后他还当着杨后的面恶狠狠地威胁:“以后一定会灭你全家的,等着吧!” 没多久,宣帝又急召杨坚进宫,并且安排手下,如果看到杨坚稍有异色,便可将他就地正法。

硬着头皮进宫的杨坚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吓得汗流浃背,多亏杨坚心理素质过硬,在廷对中始终神色自若,对答无隙,没有让女婿抓住什么话柄,才勉强再次逃过一劫。

就在杨坚感到钢刀已然架颈,之时,周宣帝却突然病倒,然后一命鸣呼了。

杨坚的警报自然也就彻底解除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杨坚先是取得了辅政之位,夺得了兵权。

然后在、李穆、高颍、等人的支持下,杀北周宗室诸王,逼八岁的外孙周静帝禅位,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废立太子,独孤氏说了算 得益于独孤家族的强大实力,以及在杨坚得位过程中的巨大功劳,杨坚对独孤伽罗是既敬且惧。

据史书记载,后,帝后二人在宫内同起共居。

每早文帝上朝,皇后一直并辇送到阁外才止步;退朝回宫,皇后在宫门迎候,然后共进御膳,处理完政事,之后同榻而眠,简直是须臾不离左右。

虽然独孤皇后居后宫,不上朝,不听政,但是由于与文帝须臾不离,所以能够经常和文帝谈论朝堂大事,而且往往能有所决断,如此年月既久,独孤后便开始插手朝政,她暗中令宦官监察朝政,发现有不妥的地方,就向皇帝进谏,或直接发号施令。

没有几年,宫中便传出“二圣”的说法,对此杨坚也是,独孤氏的威严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独孤皇后还非常“善妒”,她不允许杨坚宠幸他人,后宫嫔妃形同虚设。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杨坚无事在宫中闲逛,碰巧看到叛将尉迟迥的孙女姿容秀丽,一时把持不住就临幸了(此时为宫女)。

不料宫中处处都是皇后的耳目,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独孤皇后的耳中。

第二天一早,她乘着文帝上朝不在,将尉迟氏打杀在宫墙之下。

杨坚退朝后见到尉迟氏的惨状,一腔怒火不敢发作,只好骑马跑出宫外,直到怒气稍平,才连夜回到宫中。

史书留言“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独孤皇后不但不愿文帝宠幸其他女子,也讨厌群臣及诸子宠爱姬妾。

大臣中凡有姬妾生子者,独孤皇后不仅会在文帝面前吹枕边风,而且对大臣多加斥责,轻则贬其官职,重则流放。

文帝的开国功臣高颖,当年就因为劝了文帝一句“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让独孤氏一直怀恨在心。

后来听说高颍在发妻亡后又和侍妾生子,就时常在文帝面前谗毁不已,最后文帝削贬高颖的官职,虽然和此事无直接的关系,不过独孤氏的枕边风肯定是起了作用的。

独孤氏对丈夫、重臣如此要求,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

太子为人仁厚孝顺,不拘小节。

只是偏偏喜欢歌舞美姬,和太子妃的关系也一直不好。

后来太子妃突然暴毙,也不见杨勇有悲凄之色,反而和宠妾更加和美。

这些自然引起了独孤后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早有夺嫡之心的杨广潜心构陷,独孤皇后干脆容不下自己的长子再为太子,坚决主张废除杨勇,文帝之下,也就听从悍妻的一面之词,将杨勇废黜软禁,于是杨广顺利夺嫡。

独孤氏一生追求夫妻相爱,彼此忠贞,本来无可厚非。

但她将这种个人的理想延及到了朝堂之上,并将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实在是过于狭隘。

她能够终享一夫一妻的人生快乐而去,却将无穷的祸患留了下来。

杨坚临终对独孤皇后又爱又恨 所以在独孤氏去世以后,被压抑许久的杨坚直接放飞自我,他开始留恋后宫,肆无忌惮地,寂寞多年的后宫佳丽得以重见天日,蒙主宠幸。

不过这时的杨坚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能受得了日日笙歌,所以杨坚就生病了,甚至一病不起,《》记载:“其后,、容华夫人俱有宠,上颇惑之,由是发疾。

” 这时的杨坚才悔恨交加,乃至发出了“使后在,吾不及此!”如果独孤皇后不死,朕怎会失去约束而放纵至此?真是想念悍妻啊! 但是没有几天,杨坚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又说:“独孤诚误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文帝病重期间,杨广调戏庶母宣华夫人被文帝察觉,《隋书》记载:杨坚在仁寿宫养病的时候,杨广调戏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文帝大怒,打算改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消息后命张衡进入文帝的寝殿,并把其他人赶出寝殿,不久文帝就驾崩了。

除此之外,《通历》也记载:“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官辞决,并握手款欲。

是时惟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

帝怒日:“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 虽然记载中没有明确指明杨广弑父,但种种迹象表明杨广确实存在“弑父”的举动。

第一、杨坚能说出“独孤诚误我!”这样的话来,说明其已经对废杨勇立杨广深有悔意,如果不是独孤氏力主废立,自己也不会做出废长立幼的举动。

在杨坚已认清杨广面目的情况下,杨广会让杨坚继续发号施令吗?就算杨广没有弑父,在杨坚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只需切断宫内联系,坐看文帝的生命之火自行熄灭,这算不算“弑父”? 第二、杨广登基后,杀死素有大功的杨素及“目击者”张衡,也显示了杨广有杀人灭口的意思。

可怜一代开国英主,稀里糊涂死于非命!杨坚一生可谓悲催,独孤氏在世,不得自专,既不能享乐,又不能擅权;独孤氏不在,又被逆子篡位谋害,难怪杨坚临终有“独孤诚误我!”一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建立后,李渊是如何对待杨广的儿女的?

说到李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617年6月,李渊晋阳起兵,拉开了逐鹿天下的序幕。

第二年3月,被杀于扬州,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灭亡,建立,创造了一个最短时间内武力建立王朝的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防止前朝复辟,后来者往往会清除一部分前朝宗室,尤其对末代皇帝的后人更是要“斩草除根”,最广为人知的是清军入关之后,对宗室血腥追杀,对之子更是宁可错杀绝不错过,那么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如何对待杨广后人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杨广一共有四子二女,四子即、杨暕、杨杲、杨铭,二女即南阳公主、。

笔者认为,隋炀帝儿子数量应该准确无误,《·杨暕列传》记载,“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证明隋炀帝子嗣不多确为事实。

不过,公主存在漏记可能,《》记载携其孙道及诸女入于,说明杨广女儿应该不止两人,但史书明确记载的只有以上两位。

耐人寻味的是,历史上的隋炀帝众多,但从子女数量来看,隋炀帝的荒淫可能有抹黑夸大之嫌。

那么,隋朝灭亡之后,隋炀帝子女有何结局?除了早夭的第四子杨铭之外,儿孙的表现一般,但二位公主却令人肃然起敬。

隋朝建立的第三年,杨广第一个儿子杨昭出生,一直把杨昭养于后宫之中。

杨昭三岁时,每一次见到杨坚举起手搭在皇后的肩上,杨昭就立即回避在一边,杨坚感慨杨昭有长者心态,认为杨昭非比寻常。

后来,杨坚逗趣杨昭要为他娶妻,结果杨昭一听即哭,问其缘故,杨昭回答“汉王杨谅(杨坚第五子)未婚时,总在您这里。

一朝娶妻,就出外去了。

我怕离开您,因而哭泣。

”隋文帝感叹杨昭至性,因此特别钟爱他。

《隋书》记载,杨昭有武力,能拉强弓,又生性谦和,从来没有发怒过,即便对有深嫌可责者,杨昭最多也只是说一句“大不是”。

日常生活上,“所膳不许多品,帷席极于俭素”;对待臣子时,经常慰问他们父母安好,每年都要给予一些赏赐。

后来,杨广能被立为太子,与杨坚喜爱杨昭有一定的关系。

公元605年,22岁的杨昭被杨广立为太子,但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杨昭就去世了。

如果杨昭不死,或许历史将被改写,以杨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唐朝未必会出现。

杨昭一共留下三子,即杨倓、、,这三子结局都非常凄惨。

杨倓是杨广长孙,最受杨广偏爱,经常带在身边。

杨广下扬州时,也将杨倓带在身边。

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前,杨倓事前有所察觉,与梁公萧钜、千牛宇文皛等,想要进宫面奏杨广,只是被宫殿守卫阻拦没能成功。

随后,杨倓在江都之变中被杀,享年16岁。

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每一次杨广出巡,都让杨侗留守洛阳。

宇文化及弑君之后,杨侗于洛阳继位称帝,年号皇泰。

但第二年被迫禅位给,退居于含凉殿,降为潞国公,最终被王世充杀死,享年16岁。

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隋炀帝亲征时,杨侑留镇长安。

617年,李渊晋阳起兵,随后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

第二年,李渊废掉杨侑,自己称帝,降封杨侑为酅国公,幽禁于长安,619年杨侑去世,享年15岁,无子。

笔者认为,杨侑应该是被李渊所杀,以绝后患。

但李渊杀了杨侑之后,却没有废除酅国公的爵位,而是从杨侑族人中给他过继了一个儿子杨行基,袭爵酅国公。

由于古代中国的二王三恪制度,作为隋皇室封国的酅国公一直存在,直到期间才被灭亡。

杨广第二子是杨暕,萧皇后二儿子,在杨昭死后,本来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杨暕品行骄纵,妄行不法,甚至暗行厌胜之术,让杨广非常失望,即上文所说“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

这里的“朕唯有暕一子”,应该指杨昭去世之后、第三第四子出生之前。

618年,江都之变中,乱兵冲入他家时,杨暕还在睡觉,结果稀里糊涂的被乱兵拉到街上杀死,连杀他的主凶都没有搞清楚,与此同时杨暕的两个儿子也被乱兵杀死,只剩下一个遗腹子。

杨广第三子是杨杲,生母是萧嫔妃,非常聪明孝顺的一个孩子,见到杨广不吃饭,他也不愿吃饭,陪杨广挨饿,因此深得杨广喜爱,经常带在身边。

618年,江都之变中,年仅11岁的杨杲在杨广身旁不停大哭,裴虔通派人将他杀死,血湔御服。

事后,萧皇后跟宫女、宦官,用木板做一个棺材,把杨广和杨杲装在一起。

在这场亡国之祸中,杨广子孙表现非常一般,最终只留下齐王杨暕遗腹子杨政道一人,延续了杨广血脉。

但相比皇子,二位公主表现却让人肃然起敬。

南阳公主是隋炀帝长女,“姿容俱美,言行有节”,深得隋炀帝钟爱。

599年,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士及(兄长是宇文化及),生子宇文禅师。

618年,宇文化及弑君之后,南阳公主跟随宇文士及到了聊城,但很快宇文化及被击败,渣男宇文士及抛妻弃子投奔了李渊,南阳公主落到窦建德手上。

当时,寻常隋朝官员见到窦建德都心惊胆战,但唯有南阳公主面色如常,并自述,不能报怨雪耻,泪上盈襟,声辞不辍,情理切至。

窦建德及观听者,莫不为之感动流泪,都肃然敬重她。

窦建德诛杀宇文化及之后,准备斩草除根,于是要求诛杀十岁的宇文禅师,南阳公主哭着宣称“武贲既是隋室贵臣,此事何须见问?”丈夫跑了,儿子被杀,国破家亡,于是南阳公主遁入空门,后来与宇文士及相遇洛阳,宇文士及想要见面谈复婚,南阳公主愤然拒绝,宣称她与宇文家族是仇家,宇文士及再纠缠不休,那么见面必死一人。

此后南阳公主事迹史书无载,估计李渊不会为难南阳公主吧。

杨广次女生平不详,但李渊亲口承认她的“正朔”之嫡系后裔身份,大约在唐朝建立之后进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妻妾中的一员,属于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四妃)之一,史称“杨妃”。

或许杨妃身份特殊,唐朝史料对其介绍极少,但杨妃两个儿子却非常有名,即与李愔,尤其李恪曾一度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每一次改朝换代,寻常家庭或许能够平安度过,但帝王后代往往在劫难逃,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幸运的无非是、的爱新觉罗家族与溥仪等寥寥几个案例罢了。

因此,隋朝灭亡之后,隋炀帝子女的命运已经注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隋炀帝想死得体面一点,他申请的“天之死法”是什么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