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用"炒"烹饪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7 点击数:
简介:炒,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项极其简单并且常见的烹饪方式,而且在所有的烹饪方式中,是比较快捷的一种,很多人也都至少会两三道炒菜的做法。

然而,这种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烹饪方式,在古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炒菜需要锅,需要油,各种工具,如果有一样发明出来的时间比较晚,就会推迟炒菜诞生的时间。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正出现炒菜呢? 我们就从时间上来看

【千问解读】

炒,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项极其简单并且常见的烹饪方式,而且在所有的烹饪方式中,是比较快捷的一种,很多人也都至少会两三道炒菜的做法。

然而,这种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烹饪方式,在古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炒菜需要锅,需要油,各种工具,如果有一样发明出来的时间比较晚,就会推迟炒菜诞生的时间。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正出现炒菜呢?

古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用

我们就从时间上来看。

早在夏商时期之前,因为陶器的发明,证明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煮”的方法。

相比更早的“烤”,煮出来的食物既容易消化,而且不容易损失掉,自然是更加优越的一种烹饪方法。

商朝时期,“蒸”又出现了。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三联甗”,就是一种可以用来蒸和煮的青铜器具。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但是她更为出名的身份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并且还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女政治家。

从她的墓中出土的这件青铜炊具,代表的是当时最高的烹饪水平。

蒸这种方法,只有中国人才会经常运用,在西餐中,就连蒸这个概念都没有。

这当然与每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不同有关系,西方人很少使用蒸的方法去烹饪食物。

周朝时期,烹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整个周王室官员的半数以上都是负责王室饮食的人,这样的规模可以想象。

古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用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一说主角了。

相信很多人才看到穿越题材的小说或者影视剧的时候,里面其实很少会有对做菜技术进行考究的,所以会在本不该出现的时代,出现炒的菜。

这一点,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了解炒菜历史的人看来,是一种对于历史错误的认识。

先说锅。

锅在古代是有一个发展历程的,最开始就是我们熟悉的鼎,后来没了三条腿,改名“镬”,最后在接近现代的时候才改名锅。

但是不管什么叫法,我们都知道,锅最常用的材质是铁。

虽然世界上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经出现了制铁的技术,但是直到战国时期,我国才出现铁器。

不过也很少有人会愿意“穿越”到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年代,所以应该还没有人在西周时期就吃到过炒菜。

除了锅,还有一样,就是油。

我们知道,油是需要从动物或者植物中午提取的,虽然现在很多油都是一桶一桶提取出来售卖的,但是有些菜只有用炼制出来的猪油炒才更美味,而猪油的炼制,一般都是随用随炼,用肥肉即可。

但是在先秦时期,人口远比禽畜的数量要多,肉食比较稀缺,所以也只有贵族们才能享用,普通平民是吃不到的。

而至于植物油,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但问题就在于,那些可以用来榨油的植物都是要留着用来当粮食吃或者播种的,那个时候农作物的产量又不像现在这样,哪里会有多余的出来专门榨油用啊。

古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用

后来,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对于植物油的利用逐渐普及,并且还研究出了哪一种油更好用,哪种油有缺点,因此,油与铁锅这两样普及开来,炒虽然出现,但是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制作方式。

一直到唐宋时期,炒制终于日渐频繁,各种记录古人生活的书籍中都有记载,自此,炒菜才终于普及开,所以,如果选择穿越,习惯吃炒菜的你,千万别选错时代了。

没有鸡精和味精,古人如何炒菜调味?会使用各种香料

在今天,我们买花椒、八角、大料等等各种名目繁多的香料来做腊肉、腌肉,每一家的饭菜都有着独特的味道,香料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我们是这样重视香料的作用,那么在古代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香料在古代有多重要? 古代中国用香料的历史十分悠久,香料尤其是植物香料在古人的日常饮食、医药、美容等生活中无所不在。

据文献记载,我国原始社会早期,就已经有香料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况。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了多种香料。

据统计,《》共载有植物一百多种,其中芳香植物30种左右,是关于古人采集、利用芳香植物较全面的早期记载。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水平的进步,这些植物从野生状态被人们移种到园圃中栽培,同时更加方便了对香料的利用。

的《》中突破性地赋予这些香草美好的品格,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把香草比作品德高尚的君子,以香草衬美人,交相辉映。

香料与饮食 三千多年前,"第一代"厨神——宰相已经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早期社会里,发掘出如何能使食物更加美味的奥秘,总结出五味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且能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

" 《礼记》中记载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口味也"。

追求"出味、入味、提味、补味、矫味、赋味"的境界,力求饮食具有和谐的鲜美滋味,就是烹饪饮食的灵魂。

"天礼之物,始于饮食",香料在赋予食材多样味道的同时,更是成就了它的鲜味。

也许,我们今天很难考证出三千年的先民烹饪时使用的是哪一种或者几种香料,但香料的重要性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统一王朝的建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西汉时期,陆上开通,,域外食用香料与饮食文化也传入中国。

调味香料品种丰富起来,除了本土香料外,马芹(孜然)、胡芹、胡婪、胡椒等域外调味香料也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记载了制作"五味脯"、"胡炮肉"、"鲤鱼汤"等食物过程中,都利用到本土与域外香料进行调味增香。

这段时间,调味香料的地方特色也非常明显。

西晋著名文学家《蜀都赋》提到:"蜀地自古生产辛姜、菌桂、丹椒、茱英、绮酱,所制作的菜肴以麻辣、辛香为特色。

"这些文献对于日常生活的记载,由此可知,在当时因为各地生产香料不同,各地食物风味已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方菜系"吧。

香料与美容 在千年前的古代,虽然没有今天各式各样的化妆品,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中国古人用香历史悠久,人们在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不同的香味,在香味中感受到美好的心情,也就开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充满智慧的先民逐渐把香料用于美容化妆中。

夏商周三代时,对香粉就有记载。

有文献记载到:"盖胭脂起自封,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红妆。

"由此可见,把香料用作美容产品在我国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看来,近两年流行的桃花眼妆也不是"新鲜事物"了。

时期美容在民间已经比较普遍。

据文献记载,当时常用的美容方法有:傅粉、涂脂、画眉、染唇、润发等,化妆用品也已经有了铅粉、胭脂、唇脂、黛黑、发泽等。

但春秋时的胭脂不是用产生西域或匈奴的红蓝所制,而是用原产于中国的紫草制成。

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四字一句,句句体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女子的样貌和体态,体现了古人审美观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香料在古代应用的历史已经三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充满智慧的先民利用植物香料的方法逐渐多样化,在饮食调味、美容化妆、农业栽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与人们的起居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独特的香文化现象。

随机文章揭秘:陆小曼家世如何?蓝宝石般的伯利兹大蓝洞天坑,潜水员与鲨鱼共舞(深123米)秦始皇陵墓水银女尸竟然是她,秦始皇墓出现活女尸震惊全球美国NASA中文官网购买星星,网络谣言/男子泡妞梦幻手段破灭外星人真的来过地球吗,地球被外星人暗中保护/地球被外星人监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5高考命题开始!数学真的更难?

2025年高考数学改革引发广泛关注,究竟是试题难度增加还是题型分布变化?和自主选拔在线一起来看下吧。

目前,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高考时间以及安排。

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整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推荐阅读:2025年各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汇总2025高考命题开始!数学真的更难?2025年湖北高考时间  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湖北省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  6月7日9:00至11:30 语文/文化综合(技能高考);15:00至17:00 数学  6月8日9:00至10:15 物理/历史;15:00至17:00 外语  6月9日8:30至9:45 化学;11:00至12:15 地理;14:30至15:45 思想政治;17:00至18:15 生物学温馨提示:高考对于各位学子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创建“2025高三学习交流群”,这里是专为高三的同学们打造的学习交流平台。

在这里,大家可以分享学习经验、讨论难题,同时获取最新的升学资讯内容,还在等什么?赶快加入我们吧~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或想了解最新招生政策、有升学规划需求、领取最新试题,可在企业微信添加白杨老师(微信号:15321584637),并备注:高考年份+省份+姓名,老师会统一邀请大家进群~  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一般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考试安排仅供参考,如有变动以湖北省考试院通知为准。

  2025年高考时间已经确定,高考命题也要开始了。

一般情况下,每年的3月中旬之后,高考命题人员就开始遴选、确定,4月底、5月初高考命题工作正式开展。

正式命题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剩余半个月用来微调和印刷。

2025年高考难度预测  2025年高考命题的侧重点将继续围绕“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展开,通过回顾对比近几年教育部《通知》文件,可以看出2025年教育部对高考命题要求又提出了新的指示:  深化考试形式改革  近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深化考试形式改革”,而以往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今年在“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对了”形式改革”的强调,考生需特别注意这一点。

  注重基础考查  教育部提出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注意关键词“注重””基础”和“基本“。

  今年进一步强调对“基础内容”的考查,并要求考生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设置特定情境(包括可能的跨学科、跨领域情景设问),考察学生如何调动和运用必备知识,以及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

  “注重基础考查”的目的是确保大多数学生,只要能够理解和牢固掌握必备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和融会贯通,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分数。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最后冲刺阶段,与其浪费时间在解决难题上,不如将时间用于巩固这部分知识点,以确保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能够应对自如。

  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  教育部要求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以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旨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研究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善于分析思考并寻找答案。

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发展选拔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因此,考生仅仅对知识点进行浅层次的记忆是不够的,更需要深入理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实施,高考命题也在逐步向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向转变。

“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将成为未来高考改革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这将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

  与其说今年高考会更难,不如说今年高考会越来越“活”。

而这一点在今年八省联考命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味靠”刷题“,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内在规律的考生将越来越难以得高分。

网传2025高考数学命题组有变?  2025八省联考归根结底是第五批新高考省份的一次适应性演练,参考价值虽大,但不一定全面。

此前,网传2025年全国高考数学命题组组长正式更换,原组长圆满完成多年任期,2025年起,武汉大学一位资深数学教授将接任命题组组长一职  这一变动瞬间引发热议,不少考生和家长纷纷猜测:高考数学命题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化?难度会加大吗?难不成要狂刷湖北卷?  目前,2025年全国高考数学命题组组长是否更换尚未有官方正式通告。

高考命题工作涉及国家教育机密,命题组具体人事变动通常不会提前对外公开。

  不过,武汉二调作为“小高考”,其数学试卷或许可以窥探背后的高考命题逻辑。

今年武汉二调数学试题紧密贴合新高考命题趋势,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被喻为“新高考命题天花板”,建议多做做武汉那边的模拟题。

  基础题稳中有变:选填题注重双基,但增加新定义、立体几何等综合题型。

  创新题反套路:如第11题、第17题修改后更强调分析能力;圆锥曲线题引入帕斯卡定理及其退化形式,简化复杂运算。

  注重实际应用:概率题第18题结合多轮淘汰赛制,贴近实际生活场景,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强化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压轴题分层设问:如第19题引入“切线”新定义,围绕双曲线多方面考查,从标准方程确定到切点弦方程应用。

先根据双曲线顶点和离心率确定方程,考查双曲线基本几何性质;再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如切点弦方程,体现思维灵活性。

命题过程(仅供参考)  牵动千万考生心情和命运的高考试题,到底是谁命制的?高考试题的命制又是怎样的过程?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都有哪些呢?跟着湖北升学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命题前的准备工作  考试中心有一个命题专家库,里面存储着适合命题的专家、教师的资料。

一般为了保持高考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命题者几年才会大规模更换一批。

  高考命题人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相关学科大学教授、高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

三者的比例依次递减,即大学教授占比最大,各科命题组组长一般都为大学教授。

  这是因为高考的一大主要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人才。

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需贯彻到高考中;高考试卷的命题方向,又引导着高中教学。

显然,高中教师与教研员作为高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高校的人才需求不如高校教师把握精准,而且常年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有较强的主观性。

  在高考命题组里,除了临时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教授、专家,还有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

他们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学科的学科秘书。

每年除了命题,这些学科秘书的主要任务是调研高考试题的各种反馈,协助拟写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在命题期间,他们是命题老师的指导员、参谋员,起到的是“科学把关人”的作用。

尽管不负责具体出题,但学科秘书一直被业界称为高考试题的“灵魂人物”。

  高考命题人如何选拔?可简单描述为一优三非。

  一优:即在行业内非常优秀,高校老师一般是正教授和博导,高中在职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一般是有长期教学经验或研究经验的特、高级教师;  一非:教师不能是当年的高三任课教师。

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体现在他的教学与命题中,而且自己的学生当年参加高考,存在一定利益冲突;  二非:不能是当年考生的父母或直系亲属;  三非: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复习资料备考资料等工作。

  命题进行时  高考命题的第一步是“预命题”,也就是请命题专家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自己想出的考题写出来。

  当然,专家出考题可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考试中心学科秘书把专家请来后,第一件事是培训专家——通过培训提高专家对考试性质与目标、命题理论与技术的理解,类似于老师给同学们讲新课。

  然后让专家们开始预命题,促进专家对题型、能力、难度等命题基本规范的掌握,类似于老师让同学们进行课后练习,熟悉新知识。

  最后是正式布置“作业”,通过发挥专家特长、适度分配题量、明确工作节点等措施,确保命题顺利有序。

  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秘书会制订一份本学科的命题细目表(这个细目表非常详尽,包括试题的文字表述、图表符号、设问指向与参考答案的一致性,还有试题素材、试题难度,都会做出详细规定),这个命题细目表还需要随时修订。

  试题初稿出来后,还会组织专家集体讨论、研磨试题,聘请外部学科专家评审试题,以及合理预估试题的难度。

  高考命题的第二步是“审题”,也就是经过学科秘书、学科命题组长等层层审核、校对、修改,保证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公平性。

  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要求是:试题素材、考查方式正确,试题难度、测量指标合理;  高考试题的规范性要求是:文字、图表、符号、公式、分数等基本信息准确无误,试卷格式、试题序号、指导语等试卷规范符合要求;  高考试题的准确性要求是:试卷整体质量过关,在保证单个试题质量的基础上,整份试卷的测量功能,包括内容分布、能力结构、难易程度、考试效果等,都符合预期要求;  高考试题的公平性要求是:确保不会因为考生的性别、地域、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使考试结果产生偏差。

  命题坚持六大原则  1.以教材及大纲为准  每一道题,一定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

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哪怕是字母顺序一个符号一个标点,要能够在教材处找到援引。

这也说明,当复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回归教材、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有多重要。

  2025年高考考试大纲何时公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标的省份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自2020年起不再公布高考考试大纲。

  2020年年底,各地市招生考试院也相继宣布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2.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  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要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绝对不会出现超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人员要有极高的理论知识,不是简简单单说把考纲背下来就可以的。

  3.尽量不出怪题、偏题  命题人出题时会考虑该题对考生来说难度系数是否偏大,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主要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

  4.要体现选拔性和区分度  那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即所谓“软肋”,目的正是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这也就是所谓的“区分度”。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

平时的测验或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

  因此,没有深刻领悟、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不该丢”的分。

  5.“反押题”贯穿命题始终  高考命题组对高考教辅和网上押题信息的掌握,可以说是最全面的。

出题的地方会有各种教辅资料以及官方教材。

这些资料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方便命题人员开阔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尤其是后面的计算大题。

某种思路一定不能被前人所用。

如果命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某题和市面上某题差不多,那就一定要把该题找出来,此题就不用。

  从出题到题目的标点符号,包括题目是否可能出现歧义,出题的顺序都要反复商榷,命题组一般会有两三个通宵不眠夜。

  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需要从近几个月的国外杂志中,几百上千篇中,挑选出主题积极向上的、生词量比较均衡的、语法涵盖全面的文章,进行出题。

  语文作文的命题过程是基本是要翻阅所有的模拟题,坚决避免被预测。

有时作文的命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有一次就是命题期间,一位命题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后来这位老师得知的时候痛哭不已,伤心之余、后悔自己曾经没有好好陪伴父亲。

这位老师的经历也刺痛了其他老师,引起共鸣,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与“生命”相关。

  如果语文和英语的命题有一定的弹性,那么数学卷的命题特点只有一个:忠于课本。

我们在听到这个的时候也很吃惊,每道题必须要在课本教材里找到援引。

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和侧重。

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不允许出现超纲内容,否则必须砍掉。

  6.难易度适宜,并且可以拉开档次  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要有具体的预测值,而且要对比往年。

一般来说,所谓的“难一年易一年”也是存在这个考量的。

不过这个难易程度很主观,平均分才是最客观的。

具体到数学这科,平均分误差在三分以内。

  对于命题组而言,考生个人分数不重要,群体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点,试卷出来,平均分也基本定了。

根据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具体的预测,而且会对比往年。

  测试试卷  方法一:当命题完成后,会有数名考生提前考试,接触到刚刚定好的当年高考试卷,选拔标准是成绩中游,来自省内几个县市的主要中学。

试考的成绩就是他们高考的最终成绩。

根据测试生的成绩,命题人会对题目进行微调,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会将题目难度降低。

  方法二:考试院会请来没有参与命题的高中老师,到隔离区进行实考,并对试卷挑出各种毛病,最后再次修改,达成一致意见,试卷方可成型。

  印刷试卷  最后一步是印刷试卷,这个时候已经到了5月底6月初。

会有几个指定印刷厂在动用大量警力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彻夜不休工作两天,印刷出所有试卷。

  每种试卷其实都是两套,正式+备用。

而且除了命题人,没有人知道哪套正式、哪套备用,正式和备用也不在一个地方印刷。

但如果没有极其重大情况发生,不经中央批准,高考是不会轻易动用备用卷的。

  严苛的安检  遴选、确定了命题候选人后,会在4月中旬征询意见,询问能否参加当年的高考命题。

在得到候选人口头同意后,会在4月底、5月初将命题人集中在一个指定地点,让大家签订非常详细的长达几页的保密协议,对外统一口径声称“出差”等无关的事情。

  命题人每年都需要签“保密协议”。

  虽然这个身份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肯定和荣誉,但不能对外透露。

成为命题人后,每个人首先要上安全教育课,要求在高考结束后,不能撰写点评高考题目的文章,不能对外宣传自己曾是命题人的身份,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入闱前的安检非常严格,任何电子设备都不能携带。

  有一个老师是这样描述的:“衣服所有的夹带,U盘都被扣,所带的行李箱和衣物都要一点点细细检查,全身上下以及所带的物品没有一点是带字的,随身不能有纸和笔。

除了这些东西,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更是“违禁品”,所有老师的通讯设备都被临时‘收缴’。

”  经过严格的安检后,命题人就会被接到已经安排好的命题地点,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参与命题的一个月时间里,命题人要中断对外的一切联系,给家人报平安也是有专人负责。

  24小时有人站岗,电话有监听,电子设备被干扰,不能私自离开驻点。

加入收藏
               

古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用"炒"烹饪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