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亲王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的生平事迹简介

与胤禩于康熙三十一年订婚,康熙三十七年成婚,四年,因圣旨被休。
郭络罗氏为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
【千问解读】
与胤禩于康熙三十一年订婚,康熙三十七年成婚,四年,因圣旨被休。
郭络罗氏为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
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因在战事上屡有建树,于十四年晋为安亲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
安亲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显贵,因之胤禩与郭络罗氏的结姻,亦在无形中拔高了他的身价,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产生的影响,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广泛的人缘基础。
据闻,郭络罗氏自小承欢于岳乐膝下,颇受宠爱,性格泼辣,是胤禩府内的当家人。
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词中也提到胤禩府内的事俱是由福晋掌管的,两相比较,或有出入,但亦可知此言非空穴之风。
据《爱新觉罗宗谱》载,胤禩之子弘旺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庶母张之碧之女",那么康熙帝十月初四日斥责胤禩时言其"迄今未生子"所指为何,或是指其未有嫡子?可惜终其一生,膝下单薄,只弘旺一人。
八福晋母亲简介:岳乐第七女和硕格格(庶出的郡主),顺治十六年己亥八月三十日巳时生,母侧福晋吴喇汉哲尔门氏(疑为侧福晋乌亮海济尔莫特氏,万且他布囊之女),与第五女同母;选郭络罗氏明尚为婿,康熙十一年二月成婚;二十三年甲子五月卒,年二十六岁(女儿郭络罗氏嫁圣祖第八子廉亲禩为嫡福晋) 八福晋之父明尚康熙二十年(注意就是八爷出生那年)因诈赌孙五福二千余两而被判斩监侯,这是三法司定罪时康熙给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清初,朝廷对待王公贵族十分苛刻,有《王公处分条例》为证。
清初禁赌,且王公贪污三百两即判死刑。
明尚死期不详。
康熙二十三年岳乐第七女、明尚妻郁郁而终。
至此,郭络罗氏失去依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
被接入安亲王府抚养。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下旨,爱新觉罗胤禩与郭络罗氏订婚,作为康熙对于安亲王一派的安抚。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禩与郭络罗氏举办订婚宴。
康熙三十七年冬,胤禩与郭络罗氏成婚。
康熙帝第八子允禩,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
生母良妃卫氏,原属内务府辛者库罪籍。
允禩长大后,以聪敏实干,不务矜夸而受众人夸赞,于诸皇子中较为突出。
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他两次跟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是跟随皇子中最小的一位。
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首次分封皇子,18岁的允禩封为多罗贝勒,在受封皇子中年龄最轻。
满文档案反映,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康熙帝离京外出时,以允禩和长其4岁的皇三子允祉留守京师,联名向他报告京城情况,处理有关政务,并由两人亲自办理密旨交办事务。
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后,因允禩为众臣保举为皇太子,康熙帝对他的看法骤然改变。
然而诸多事实表明,一废太子前,允禩为父所青睐,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与很受器重的一位当朝皇子,喜结良缘。
关于郭络罗氏与允禩成婚的具体时间,史籍中未见记载,须作以下考察。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曾指派内大臣及海喇逊、多壁等,参加允禩与郭络罗氏的定婚宴,明珠等人向康熙帝作了详细汇报,其于三十七年某月月二十日赴八阿哥福晋之初定婚宴,大臣、侍卫、官员等跪称:"我等理应立于阿哥右侧执杯,反让我等入座,赐与克食,主子洪恩断难承领,喜之不尽。
"明珠的奏折中还提到,安王福晋恭奉大内戏子所用银四百两,民间戏子所用银二百两。
因有阿哥、福晋初定婚宴,不收恭奉戏子物品之先例,故此次亦未收纳。
上述奏折未书具奏日期,但允禩被称之为八阿哥,说明尚未封爵,故该折写于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之前无疑。
史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闰七月,多壁始任内务府总管,翌年(31年)离任。
这时允禩只有11岁,在此期间举行定婚宴的可能性似应排除。
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初,康熙帝为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踏上征程。
当月,他写信给留京办理政务的皇太子,敦促尽快确定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佑的婚宴日期。
允禩两位兄长的婚期,最终定于是年闰三月十五日。
然而康熙帝给皇太子的上述信中,并未提及允禩的婚事。
综合有关情况看,允禩与郭络罗氏举行定婚宴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康熙帝于三十六年五月结束第三次亲征返京之后。
郭络罗氏与允禩正式举行婚宴时,康熙帝又派内大臣坡尔盆、散佚大臣苏永祚、内务府总管海喇逊等前往。
坡尔盆等人参加此次婚宴后的奏折,同样未书日期,而赏赐克食、由大内戏班演戏助兴以及安王福晋叩恩,多罗安郡王玛尔珲、固山贝子吴尔占等率正蓝旗大臣、侍卫、官员等叩恩等情况,皆与定婚宴基本相同。
然而坡尔盆等人的奏折中,允禩不再被称之为"八阿哥",而是"八贝勒"。
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内务府总管海喇逊卒于任。
故允禩的婚宴,举行于三十七年三月他封为和硕贝勒之后,是年十一月海喇逊病故之前。
换言之,允禩18岁,即封为多罗贝勒的当年,与郭络罗氏正式成亲。
这门婚事有着丰富内涵。
不过,郭络罗氏与允禩完婚之际,岳乐尚未追降郡王。
该事发生后,岳乐家族的地位与实力,亦未受到大的影响。
岳乐"在诸王中,以齿则高,以行则长",且立有军功,有管理部务,参预政事的丰富经验,无论从资历或功绩论,当朝宗室王公皆无人堪比。
他共有20子,其中至少有4子,即郭络罗氏的4位舅舅(玛尔珲、景熙、蕴端、吴尔占),因不同原因成为康熙朝的著名人物。
据说崇德年间阿巴泰率兵伐明时,将很多文学之士延至府中,命教诸子弟,"故康熙间宗室文风以安邸为最盛"。
蕴(岳)端自号红兰主人,"喜为西昆体,尝延朱襄、沈方舟为上宾"。
编选宗室王公诗作《宸萼集》的玛尔珲,自幼好学,曾受业于阎百诗(阎若璩),"毛西河(龄)、尤西堂()诸前辈皆游宴其邸中"。
享有王爵,根基极深的岳乐家族,在文人内建有一个层次较高的关系网。
从某种意义上讲,安王府犹如顺康年间满汉文化交流荟萃的一个特定场所,在清初满汉文化从激烈冲撞走向逐步融合的进程中,起有一定作用。
郭络罗氏的有关情况较为特殊。
其生母为岳乐第七女,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为岳乐的侧福晋吴喇汉哲尔门氏所生。
该女受封为郡主,康熙十一年(1672年)下嫁郭络罗氏明尚。
额驸事迹不详,但死于康熙二十年(允禩出生那一年),郡主则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26岁时去世。
郭络罗氏与允禩的辈分相同,是的第四代孙,一为玄外孙,一为玄孙。
由于生母早亡,自幼被外祖父岳乐接至身边,在安王府中长大。
她的舅舅玛尔珲、景熙、蕴端、吴尔占等,均为岳乐的第三位继福晋,即索尼之女所生。
他们是郭络罗氏之母的同父异母弟,比郭络罗氏年长约十余岁。
郭络罗氏成婚前后,允禩被封在正蓝旗,与岳乐宗支同在一旗。
由于郭络罗氏与其母家关系非同一般,允禩成为岳乐的孙婿后,便与这一家族紧紧联在一起,形成休戚与共,互为依恃的关系。
安邸与其说是嫁女(外孙女),不如说是招进贵婿。
故两次婚宴,皆于安王府中举行,岳乐的继福晋赫舍里氏与其诸子玛尔珲、景熙等,俨然女方长辈,而郭络罗氏之父、额驸明尚始终未曾露面,可能已经故去。
康熙帝其他皇子的婚姻个案中,类似情况尚未发现。
康熙帝稔知郭络罗氏与其母家的特殊关系,将她选为允禩的嫡福晋,有重视允禩,故以宗亲之女与之匹配之意。
但是,对于当朝皇子与宗藩贵胄之家联姻后所具有的政治实力及其对朝政的影响,康熙帝显然尚未虑及。
郭络罗氏与允禩完婚后,一起居住紫禁城内数载,继而迁至康熙帝赐予的八贝勒府。
该府邻近柏林寺,与时为四贝勒府的之邸,即后来的雍亲王府毗邻。
康熙朝后期,吴尔占任议政大臣,一度署理,康熙帝去世前数日被任命为镶白旗满洲都统。
二废太子后,他被康熙帝选为负责看守废太子允礽的大臣之一,足见很受信任。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雍正帝以希翼王爵,"复生怨望","无知妄乱,不安本分"为由,将景熙(希)之子、吴尔占父子、色亨图(岳乐之孙)父子发往盛京。
岳乐家族成员之间素来不睦。
[81]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多罗安郡王玛尔珲故后,子华玘袭封,五十八年(1719年)九月去世。
岳乐众子侄为争袭王爵,相互倾陷。
康熙帝生前,未使该爵继续袭封,是多种原因使然。
元年十二月,雍正帝斥责允禩因(吴尔占等)未能袭封王爵,"谗害离间宗室,动摇该王属下人等之心",故将袭封安郡王之本章发回,不准承袭。
礼亲王之后昭连在《啸亭杂录》中有下述记载:"饶郡王阿巴泰父子,略定河北,征讨吴逆,累功至安亲王。
以其后嗣依附廉亲王允禩,故世宗斥其封。
在雍正初年的特定形势下,允禩力图帮助解决安郡王爵位的承袭问题,显然是授人以柄,极不明智,与其平时处事谨慎,所虑周详的作风,有所不符。
这是否顺从妻意而为之?待考。
雍正帝继位后,"群臣请升潜邸为宫,廉亲王府不合相并"。
二年(1724年)五月,允禩奏请移府,"上以废安亲王空府与之"。
安王府位于台吉(基)厂头条东口,允禩与郭络罗氏居住该处,仅一年有余。
随着雍正皇权的逐步稳固与加强,雍正帝对允禩等人的打击不断升级。
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帝称:"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惧伊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欺侮其夫"。
此言未可全信,但亦反映出郭络罗氏处境日艰,却依然故我。
是年初,雍正帝下令将允禩革去黄带子。
他对诸王大臣说,自即位以来,于允禩无恩不施,无事不教,其"终怀异心,并不悛改,未必非伊妻唆使所致"。
"朕屡降严旨与允禩之妻,又令皇后面加开导,谕伊劝谏允禩,感激朕恩,实心效力,乃屡次教训,允禩夫妻毫无感激之意"。
又因将伊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
故"允禩之妻亦不可留于允禩之家"。
雍正帝命诸王大臣将此谕旨当面"降与允禩之妻",令照先世旧例,将她革去福晋,休回外家,并"降旨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
又命将此旨降与允禩,"若因逐回伊妻,愤怒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以重罪。
" 郭络罗氏接到该旨,"毫无畏惧,忿然而去"。
允禩则以酒浇愁,日在醉乡。
一位婢女劝他"于皇上前谢罪奏恳",为郭络罗氏求情,遭到愤然拒绝:"我丈夫也,岂因妻室之故而求人乎!"允禩与郭络罗氏不惧不服的态度,如出一辙,致使雍正帝愈发。
他先是"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辜",随即又将允禩圈禁,令其改名阿其那。
允禩背负罪状40款,是年九月因患呕吐症逝于拘禁地,终年46岁。
其独子弘旺将他葬于热河石洞沟左山之阳。
被迫自尽后又被散骨的郭络罗氏,唯有以在天之灵继续与夫相伴。
随机文章第八节 辅政大臣西班牙斗牛比赛视频曝光,28岁小伙被牛刺穿胸部死亡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养廉银是用来干嘛的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养出清廉的官员
据史籍记载,清朝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支出的八分之一都用在了养廉银,也就是高薪养廉上面。
而且养廉银最受后人诟病的是它并没有养出清廉的官员。
养廉银在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从皇帝末年以来的吏治败坏的局面略有缓和,但是经过皇帝时期浮华的影响,吏治更加败坏,贪污腐败成风,知识阶层和官吏的道德沦丧,贪官广为人知,但是和之后的皇帝时期的大贪官绝不只有和珅一个人。
进入皇帝时期后,吏治败坏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养廉银给了官员优渥的生活,但是他们不知足。
而且,养廉银来自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本来是不得已才实行的方法,实在是巧立名目征敛太过强盛,才将其收归国家。
但是火耗归公把不合法的附加税合法化,等于是给官员贪污受贿开了头。
小编看来,养廉银的设置不是为了养出清廉的官员,末年吏治败坏不仅仅是贪腐盛行,因为康熙皇帝本人在政治上不生事的守成倾向,导致官员普遍碌碌无为,对国家的危害比贪污腐败更严重。
所以这个养廉不仅仅在于针对贪污腐败,还针对的是懒政。
随机文章AV8B鹞式攻击机简介,2012曾被塔利班炸毁6架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揭秘赤练蛇有毒吗,长有后沟毒牙(被咬有一定几率中毒昏迷)为什么宇宙空间这么冷,宇宙越是膨胀会越冷(地球外太空零下270度)外星人保护后代中国人,传盘古女娲均是外星人(原因解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末留学生为什么扎堆留学日本:廉价才是王道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同样掀起一股留学热潮。
与如今大多倾向于欧美留学不同的是,当时的年轻人大多选择留学日本。
了解一衣带水的日本在之后为何变得强大,是吸引中国学子留学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留学日本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在清末至的数十年间,数万人到日本留学,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
去日本不需要签证 甲午战争(1898年)之后,中国人去日本变得像去上海一样容易,因为不需要签证。
而且到日本的船票又便宜,到横滨最贵的头等舱不过五十四银元,到长崎最便宜的三等舱才六银元。
当时,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提倡国内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此后六七年间,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从上海或天津上船,往日本的福冈、长崎、东京进发。
那么多的中国学生到了日本,日本有那么多学校可上吗?何况大多数中国学生没学过日语,到日本要先上语言学校。
不过,这对那些“”的日本商人来说无所谓,只管开个语言学校让他们登记入册,百事不管。
商人觉得反正这些留学生或是迫于父命,或是追新逐潮才来日本的,多混几年不打紧,回了家乡,也算喝过咸水吃过寿司的维新人士,哪里没有个前程? 正当中国年轻人热衷于留学日本时,另一位大臣端方,向朝廷奏了一本,说道:中国人怵于日本之自强,往往径赴东洋,其实日本学术也是学自泰西。
他接着说,欧美国家,中国人去得少,老师教留学生认真不敷衍,比较容易培养出有用之才。
他警告说,像现在这样目光短浅,顾惜资费,势必会“习于近便,继往无人”,学不到真正的西学。
1902年,端方接任张之洞的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后,他不惜重资,遣送了两湖学子二十多名前往美、德、俄、法等国。
当然,如果不是两湖人士,也不要紧,端方上奏的本子,朝廷已经核准了,没多久,清政府便饬令各省,选派学生留学西洋。
此时,清政府也不同往日,事事都要立个章程,官派留学也不例外。
在章程中首先规定,得看学生懂不懂西文。
不通西文者,官府只选那些“年十四五,心地明白,文理晓畅”的,如果通一门英文或法文,则十五至二十五岁都在候选之列。
何以如此?因为照看过留学生的各国使臣都说,人过二十,舌根就硬了,学不了外语,而且,年长的人好议论时事,又喜欢欺负幼小者,比较难管。
那为什么不直接选拔通西文的青年呢?章程里说了,边省腹地,风气晚开,不太容易选出通西文者,因此学西文还是从娃娃抓起比较好,不过,他们也要求“娃娃”的中文一定要好,不然会忘本。
这些选出的留学幼童,按省份集中,各省派一位熟习当地文字的“帮教习”,即领队带着他们出洋、赁屋、延师,居间翻译。
如果实在找不着合适的人,去德国用英文译员,去俄国用法文译员,也勉强可以。
官费留学欧美一年发千两银元 在这些留学幼童中,如果有生性顽劣不听管教的、无心向学的、有损颜面的,一概立即遣送回国,而且还要追缴学费以示惩儆。
说到这里,关键的问题来了:学费是多少? 留学幼童实施的前几年,留洋学生由各省自行派送,学费相差非常悬殊,少的一年七八百两银子,多的一年有两千两。
不但,而且有失公平。
朝廷调查后决定,每人每年一千二百两,即每月一百两银子。
这每月一百两中,二十两是“修金”,就是学费,八十两是食宿零用。
根据情况的不同发放方式也有区别:如果学校提供住宿餐食,则由使臣统一缴费,每月发给每人十两银子作零用。
有的留学生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也可以申请每月给付家里十两赡费——这也是湖北开的先例,以去留学人员后顾之忧。
帮教习带着留学生集体居住,以两年为期,如果条件允许,等到他们“稍解语文”之后,可让留学生到当地人家中寄寓。
正式学习以三年至五年为期,毕业之后,还有一个“游历”阶段,让留学生们在欧洲各地转转,看看“诸名厂及一切艺术”,每人大概可以领到四五百两银子。
不过,这笔钱暂时用不着,可以缓筹。
那么,那时的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呢?当时一个鸡蛋值两枚“当十钱”,即二十文,一两银可以买七八十个左右鸡蛋。
当年,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和三个朋友吃一顿便饭不过二十枚铜元,约合七分之一两银。
以购买力计算,那时的一两银子至少相当于2009年的300元。
这样算来,一个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一年一千二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6万元。
这真是一大笔钱。
想想当时国内亟须西学人才,每年每省送出去多则四十人,少则十人,难怪地方教育预算处处吃紧。
于是有出使比利时的大臣杨兆鋆奏称,比利时“学制大备”,尤其路矿制造,为其所长,更关键的是学费住宿都比较便宜。
杨兆鋆说,留学比利时,一年只需要“一千六百佛郎”,比起其他国家来,只有三分之一的费用,与其在法德美俄培养一个人,为什么不在比利时培养三个人呢?这个奏折,打动了朝廷与许多封疆大吏。
此后,清政府调整了官派留学的政策,派往比利时的居多。
以两湖为例,端方于1903、1904两年间派出的留学生,美国11人,德国24人,俄国4人,法国11人,比利时则达到了48人。
留日学费一年十七两银 上面说的官费留学。
一些没被官派留学选上的,就选择私人自费留学,而自费留学,还是去日本的多——便宜才是王道。
以日本当时最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为例,1905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章程》记载,专为中国人设的“清国留学生部”预科学费为每年日银三十六元,本科学费是日银四十八元,如果继续上“大学高等预科”和“大学部”,留学生与日本学生缴同样学费,各分三期,高等预科总计日银三十七元五,大学部日银三十三元。
当时,日银两元相当于华银一元,即七钱白银。
也就是说,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的学费,最贵也不过每年十七两银子!比起欧美留学的每个月学费二十两,你会选择哪个? 更重要的是,日本留学生又不见得不吃香。
按照张之洞1903年制定的学务章程,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归国考试合格,分别授予进士与举人资格。
1905年6月,朝廷举行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由清朝学务处主持(当时因为还没有欧美留学生回国,参考的十四人全是留日的)。
考卷分为国际公法、法律诉讼、商业财政、机械学、化学五类,可见当时培养留学生的主攻方向。
题目出得不算深,如“商业财政类”考的三道题目是: 一、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二、各国财政皆以发行公债为政策,试详列其种类并言其利。
三、国税与地方税异同论。
科学类更简单些,估计考官自己也不太懂,如“化学”三题为:一、化学关于国之富强论;二、石油生成之理说;三、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接下来还有“殿试”,考的是留学生们的“国学”,这才是让当时留学生头疼的内容:一、楚庄王日训国人申儆军实论;二、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论。
——如果考留学生一直这样考下去,很多人会替那些十四五岁就跑去欧洲呆上六七年的小留学生捏把汗。
好在考试不过是走个过场,授职与考试成绩并不挂钩,而且,这个考试不限于公派留学生,自费生也可以参加。
例如,陆宗舆(1913年至1916年担任驻日公使,五四运动中,他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称为“卖国贼”)当时就是早稻田大学政科自费生。
他考了一等第二名,被给予举人出身。
自1905年起,考试、任用留学生形成惯例,直到1911年,六年内,考了七次。
其中参加考试的欧美留学生共136人,而留日学生达1252人。
不过,端方似乎没有说错,那些留学欧美的学生,考试成绩确实名列前茅。
可惜的是,留学欧美的学子刚刚返回国内,端方便殒命于四川资州,而且“用人单位”清朝政府也去日无多了。
补白 清末民初的女留学生 随着清末民初留学热潮的涌现,一些年轻女性也投身这股热潮中,因为经费以及语言的诸多因素,留日女学生在规模和数量上也大大强于留美女学生。
留日女学生最初是“伴读” 最初留学日本的女子,都是以“伴读”的身份出现——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年轻女性随父兄、丈夫离家东渡,来到日本。
她们并无明清的留学目的,随着父兄、丈夫学成,便一同归国。
不过,此后到日本的中国女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也引起了日本有关人士的注意,1899年建校的实践女学校校长下田歌子,热衷于中国留学生教育,当时的中国女留学生大都就读于实践女校。
1904年,秋瑾卖掉嫁妆凑足学费,只身赴日,便就读于实践女校。
如今,该校还保存有秋瑾手抄的诗集《白香词谱》。
上述都是自费留学,若论政府选派官费的留日女学生,最早是在1905年。
当年湖南省派女生20名赴日本,同年奉天省特派熊希龄去日本考察教育时,与实践女学校长下田歌子约定,自1905年起奉天省每年派女生15名至该校习师范。
官费女子留学的派遣,使得清末女子留学发展到新的阶段,1907年,仅东京一地就有中国女留学生近百名,1908年,留日女士总数为126名,1909年,更是达到了149名。
自费留美女学生多是富裕之家 与留学日本热潮相对应,女子留学欧美也开始零星发展起来。
进入二十世纪后,留美的女性人数才逐渐多起来。
1903年,梁游学美国时提到,50名中国留学生中有3名是女生,其中就有康有为的次女康同壁。
康同壁先后进入哈佛大学及加林福大学学习。
三姐妹中最早去美国留学的宋蔼龄,她于1904年5月乘“高丽”号轮船离沪赴美,到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
此时自费留美的女子大多出身官绅富豪或者买办家庭,她们大多出国前就已毕业于教会学校或新式学堂,受过正规的初等教育。
1907年,江苏省招考了3名留洋的女学生,到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此为官费女生留学西洋之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