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联手发动政变的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与曾联手发动,但在这之后两人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李隆基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很亲,因为姑姑是他小时候唯一可

【千问解读】

与曾联手发动,但在这之后两人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李隆基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很亲,因为姑姑是他小时候唯一可以见到的亲戚。

李隆基的童年不太美好,他是睿宗的第三子,出生时父亲李旦虽是,但完全是奶奶手中的傀儡,。

果然,李隆基五岁时,奶奶改朝换代,成为武周开国帝王。

李旦退位后,一大家子被软禁了起来。

更为残酷的是,李隆基九岁时,母亲与李旦的正妻,被人诬陷使用厌胜之术诅咒女皇,被武则天来了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为了自保李旦隐忍不发,勒令儿子们也不准显露悲伤。

李隆基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而又压抑的环境下长大。

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处境则要好得多,因为她不但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小女儿,还是武家的媳妇,可以自由出入禁宫。

所以,太平公主便是李隆基哥五个,自幼唯一可以见到的亲戚。

太平公主虽然是的妻子,但心一直向着李家。

她继承了母亲对政治的敏感与过人的权谋,几次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挽救了李家江山。

最为重要的一次,便是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非常成功,由太平公主幕后策划,李隆基台前实施,一举将韦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并废除了韦后所立的少帝李重茂,拥李旦复位,避免大唐江山再次再次易主,使国家逐步回到了正轨。

但是,李旦在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拥他复位的两大功臣,妹妹与儿子便开始暗中较劲,双方你来我往,斗得。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手政变,姑侄配合默契,而且从小又很亲近,他们为何反目成仇呢? 政治是残酷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亲情脆弱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

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二人之间也不例外。

首先,二人。

姑侄二人发动政变的目的截然不同,之所以并肩合作,仅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干掉韦后。

武则天退位后,中宗登基。

李显是个糊涂皇帝,在稳定政局方面办法不多,仅有的一点能力都用在了培植势力,打击异己上面。

结果还培植了一个白眼狼韦后,不但把持了大权,还毒死了李显,准备篡夺李家江山,当第二个女皇。

韦后踏着武则天的足迹一步步接近女皇,情况万分紧急。

对太平公主来说,李家坐天下也好,武家坐天下也罢,她都能够接受,不会影响她的利益,而韦后坐了天下她就十三不靠了。

所以她坚决反对韦后上位。

李隆基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王爷,非嫡非长,在太平盛世恐怕一辈触及不到核心政治,而他偏偏有一颗帝王心。

从小就霸气外露,让小伙伴们都叫他“阿瞒”(的小名)。

李隆基长大后,不论就职地方还是待在中央,十分注重挖掘人才,培植个人势力,在那个动不动就操刀子发动政变的年代,李隆基重点拉拢了几个将领,时刻准备着干一票大的。

韦后专权日甚,李隆基看她越来越不顺眼,竟敢惦记我李家的江山!按照当时一贯的做法,李隆基准备发动政变,干掉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

但是,毕竟自己,名头不响,经验不足。

找父亲?不行,因为李旦一旦参与,就没有他李隆基什么事了,即便他立再大的功,皇位也是父亲的,将来也是大哥的。

如果成功了再告诉父亲就不一样了,将父亲拥上龙椅,他好意思不给个太子! 于是,李隆基绝对打着父亲的旗号,但不告诉父亲,以解决名头不响的问题。

而经验不足的问题,他找到了谋略过人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心思缜密,一看到老三不找父亲来找自己,便猜到了他心里的小九九,这小子想趁乱混个皇帝当!也罢,一旦成功,四哥与侄子必定对自己感恩戴德。

便答应了李隆基的请求,为他出谋划策。

所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二人一开始便貌合神离。

太平想着谋取更大的利益,李隆基想着混个皇帝当。

二人既相互扶助又互相防备,只不过太平低估了李隆基的野心与实力。

在政变过程中,李隆基便开始拆姑姑的台,将太平的心腹,号称“巾帼宰相”的斩首,提前剪除姑姑的羽翼。

其次,一山不容二虎。

政变胜利后,李旦复位,这个皇帝当个并不愉快,在妹妹与儿子两大强人的夹缝中生存着。

据《》记载,遇到宰相有大事请示李旦时,他总是说:“尝与太平议否?”然后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才敢定夺。

这既是对功臣的尊重,也是寸功未立,就当了皇帝的一种无奈。

此时,太平公主为了攫取超过中宗一朝的利益,不断出手,收编了一批韦后余党。

又仗着功劳频频对李旦施压,在朝中安插心腹,培植势力,形成了“宰相七人,五出其门”的局面。

而且,太平逐渐认识到,三郎不是善茬,不利于自己把控大权,于是,不停地跟李旦烧火,撺掇他改立太子。

李隆基作为帝国储君,未来的皇帝,姑姑这种行为极大损害了他的利益,迫使他不得不做出反击。

一山岂能容纳二虎! 所以,为了各自的利益,姑侄二人从并肩合作,迅速转变为激烈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大诗人王维曾被好色公主包养

维,字摩诘,太原人。

九岁知属辞,工草隶,娴音律。

岐王喜欢与文士交往,重之。

维将应举,岐王谓曰:“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

因出诗卷。

主曰:“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座曰:“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传》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王维地位似乎远不及和。

但在盛唐当时,王维的诗名却远在这两人之上。

尤其是杜甫,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少陵野老罢了。

说起来王维的诗作,正如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

就连《》中教读诗,也说:“我这里有《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王维的五律,的确是一绝,只有、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则远远不如。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指王维诗歌中的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 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曾誉之为“天下文宗”;“诗圣”杜甫则曾称其“最传秀句寰区满”。

但就是这样一位天赋异秉、才华横溢的天才大诗人,却曾经被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包养并宠爱有加。

那么,使“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以男小三的身份上位,从此踏上仕途,从此官运亨通的玉真公主又是何许人也? 史书记载,这玉真公主名唤持盈,乃是唐玄宗的妹妹。

玉真公主不愿意嫁人,自愿出家为女道士。

在煌煌大唐,当时流行一种时尚,那就是从皇室宫廷到普通百的男女,都喜欢出家作在籍或出籍的道士。

大诗人李白就曾一度和好友吴筠入山炼丹修道。

而当时唐代皇室女子修道更是成为和种风尚,最著名的如在成为皇后之前就曾入道观修道。

大家可不要认为,玉真公主一当上女道士,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过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的日子。

史载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

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其太过奢糜,应给予削减。

还有一点,是大家早都知道的,这李唐家族,无论男女,都非常爱吃荤腥。

如唐太宗把自己的弟妹收入房中,搞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私通和尚,大玩男宠,唐玄宗更是有“扒灰”之诮,曾经身为女道士的女皇武则天更是面首无数。

唐代女道士,本来就都是放荡情怀的“豪放女”,玉真公主当然也不例外。

《集异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熟女玉真公主一眼看上了,“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

于是,岐王与玉真公主唱双簧,设局下套引诱文学青年王维。

才貌双全的王维实际上是岐王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和男小三。

因为唐朝国风民风开放,公主一向如狼似虎,比如说太平公主,而玉真公主当时也已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

史书记载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落第。

这一年,他常在宁王、歧王府中出入,王爷对他相当好,好到什么地步?“待之如师友”。

然后,为了求得科第的门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

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之后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

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

之后,玉真公主向哥哥玄宗极力推荐帅哥王维;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唐玄宗和兄弟姐妹们的手足之情还挺融洽的,不存在其他时代那些兄弟们间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样的情况。

而且大家看歧王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的情形一样。

天真的王维早就成了歧王们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玩物。

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

此后,曾被玉真公主“强暴”和“霸占”和“包养”过的王维的仕途就一直大道通天,直到尚书右丞这样的官职。

,阅男人多矣,饮宴之后她当然不能放过纯真年少的“牛郎”王维。

但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王维必竟不同于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更不像宋之问那样想拚命抓住女皇、公主们的一条裙带。

王维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年,像白玉一样无瑕。

他初次应试时写的诗就是《赋得清如玉壶冰》,但现在他却被玉真公主“奸污”“强暴”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王维二十岁那年,他写下了《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所写。

这其中,也有一段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

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

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边卖大饼的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

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做大饼的老公?”此女默然不语。

宁王让人召她的大饼老公来相见。

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当时王府中“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然。

”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做成,众人叹服,后来宁王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

大家看历来写息夫人的诗,都是指责的居多,像就抱怨她不像绿珠一样自尽(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但王维为什么却一腔同情,率先写出这样感人至深、感同身受一般的诗句?正是因为王维也有过被玉真公主这样的皇室公主“强暴”“包养”过的经历,他才能将息夫人的痛苦体会得这样深刻。

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

这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

玉真公主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

但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了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

什么叫“伶人舞黄狮子”?据说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

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

但其实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又不是私藏甲兵之类的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歧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

但王维却一下子贬到济州,这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什么?原因很明显,正是因为王维不再愿意到床上侍侯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借口贬他到穷乡僻壤“劳动改造”一番。

曾几何时的王维也是满腔希望,充满理想的。

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也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

但是,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

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

之后,他悄悄地潜回了长安。

但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根本没有实授什么官职。

然而,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

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

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

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

这孟浩然和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

而且,皇帝为什么要上他家去?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女生宿舍的,说来就来?原因只有一个,失意的王维此时正住在玉真公主居处,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

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儿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

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

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因为玄宗的兄妹情深,所以不时常过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事。

……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死去了。

或许是王维心中存在愧疚,或许是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所以他后半生的三十年一直孤身未娶。

王维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这在唐代高官中相当罕见。

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不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嘛。

王维的弟弟王缙,虽然和王维一样受家庭影响,信奉佛教,但王缙却奢侈靡费、妻妾成群,和王维清寂自苦的情境大相径庭。

但对于王维来说,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苦闷。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有这件难以齿的羞辱之事,所以他一直内心处在忏悔,在寻求解脱。

大家看历史上相当多的青楼名妓,以后,往往皈依佛门,寻求解脱,也是此理。

了解到王维这个心结,再读他的诗,应该有一层更深的理解。

被公主“强暴”和“包养”的这段不太体面的男小三和牛郎经历,对于自尊心极强很好面子的王维来说,成为他一生的痛和挥之不去的一个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总觉得自己的仕途和文名是通过这样的为人所不耻的手段得来,再加之后来爱妻的意外病亡,深受刺激的诗人从此看破红尘,留恋山水,这恐怕也是这位大诗人后期痴迷禅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曾国藩的抑郁症:长年和太平天国作战 压力太大

最近几年,常听见身边的朋友说患了抑郁症,似乎这成了一个常见病。

我曾向专家讨教,这病怎么会突然流行?专家说,如今这社会急功近利,道德界线模糊,一个人若涵养不足,根基不固,便容易焦虑与疲惫,患上抑郁症。

我初时觉得很有道理,但后来读史时,发现这症不仅今天才有,也不是根基不固的人才易得,连古时圣贤也会得。

据我的考证,便长期受抑郁症的困扰,最后郁郁而终。

他的道德学问,被人尊为圣贤,根基应该比泰山还稳当,竟也被抑郁症折磨至死。

许多历史学家说,平定太平天囯之后,曾国藩急于裁撤湘军,是他老于官场的自保之法。

其实,曾是受抑郁症困扰,已无法做事而已。

且看他的日记,1865年的九月,淮军在湖北打了一场大胜仗,军中人人兴高采烈,曾国藩在日记中却写道:“倦甚,不愿治事。

烈风凄雨,气象黯惨。

”别人愈高兴,他愈觉得空虚悲戚。

这便有点抑郁症的味道了。

再看其后连续一段日子他写的日记,九月初九:“倦甚,不愿治事。

三点睡,五更醒。

”九月十七:“倦甚,不愿治事。

又围棋一局,观人一局。

”十月初二:“倦甚,不愿治事。

与幕府诸公鬯谈。

”十月二十二:“二更后倦甚,又似畏寒者,老景侵逼,颓然若难任也。

”第二年(1866)二月初十:“二更后忽然头晕,若不自持,小睡片刻,三点睡后弥复昏晕,右腿麻木,似将中风者,殆因昨夕忧煎不寐,本日说话太多,夜间治事太细之故,与然老境骎骎不复所有为矣。

” 人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不奇怪,但这种情绪如果持续了五六个月,还伴有躯体病症的,那无论哪个心理医生看了,都会给你开上几粒米安舍林、帕罗西汀了。

曾国藩的抑郁症,与他长年和太平天囯作战,压力太大有关。

他本来是一个读书人,适合写写文章,编编《经史百家杂钞》,朝廷硬让他带兵打仗,实在是赶鸭子上架,而且社稷江山的安危系于一身,不得抑郁症才怪。

曾国藩是1872年二月初四去世的,我们再看他去世前几天的日记。

正月二十一:“瞬息间天已黑,不能治事矣。

傍夕睡颇久。

”正月二十六:“在途已觉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

至水西门官厅欲与梅小岩方伯说话,又许久说不出。

如欲动风者然。

”正月二十九:“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

”二月初二:“手执笔而如颤,口欲言而不能出声。

”他的日记,从1858年六月开始,至1872年二月初三写下最后一篇。

其最后一句为:“二更四点睡。

”曾国藩的天,这时已经是一片漆黑了。

据医生说,抑郁症的症状,常有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有时与人交谈会出现对答困难,即曾国藩日记中“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严重者会出现疑病妄想,就像曾国藩常怀疑自己中风一样。

一些历史关键人物的健康状况,往往会对历程产生重大影响,后世的研究者,应给予充分重视。

比如有关曾国藩裁撤湘军的文章,历来史家不知写了多少,大多扯什么“功高震主”“”的儒家事功治术,似乎还没有人从曾国藩的健康状况去探讨,这是很大的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曾联手发动政变的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