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策划洪武四大案的真相

【千问解读】
明朝初年,每年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吏前往户部核对钱粮、军需供给等事,账目十分详细,稍有不符便要被驳回重填重报。
而布政使司离京大多是数千里之遥,一旦被驳回重填重报,特别是要重新一册册地加盖官印,往返要一月甚至数月。
为了避免往返奔波,官吏们按照习惯,准备了事先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一旦被户部驳回重新填报,便可把它拿来使用。
此事在当时习以为常,已成惯例。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认为这是严重的贪赃枉法案件,下旨交刑部严加查办。
刑部经过审讯,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大弊病,因为计吏所携带的空印文册盖的全是骑缝印,这种文册除了做临时补报之用外,根本不能派其他用场,有人上书对此事作了详细解释,但朱元璋根本不听任何分辩,下旨将凡是与此案有关的部门及地方官员一律处以死刑,助理官员处以杖一百,戍边。
受牵连者达万人以上。
这其实是一桩查无实据的全国性的“惩治贪官污吏”大案,冤杀了一大批无辜的人,著名的廉吏济宁知府方克勤)的父亲)就冤死在这场劫难中,史称“空印案”。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
当年3月,御史状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
尤其是郭桓,在收缴浙西秋粮时,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勾结,合伙贪污,甚至把军用粮库里的三年积蓄盗卖一空,还利用职权和12个布政使司的官吏勾结起来,盗卖仓库里的粮食,还和管理储存金银钱钞的府库官员合伙偷盗金银和钱钞。
明太祖令审刑司拷讯,牵涉礼部尚书赵瑁等人,发现除侵吞宝钞金银外,仅贪污税粮及鱼盐等即折精米2400余万石,这个数字几乎与当时全国秋粮的实征总数相等。
于是,赵瑁等皆弃市,并处死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共3万余人,追赃粮700万石。
此案牵连到全国各地无数富户豪绅,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的豪门大族,因受此案牵连而遭杀身大祸和破产的不计其数。
郭桓案发生后,朱元璋制定了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在全国财政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后来又把“陌”和“阡”改写成“佰”和“仟”。
数字大写的诞生,竟然源于这么一段历史典故! 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其实是明初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果。
明朝开国元勋们的特殊贡献和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局面,而那些文臣武将居功自傲,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后代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
尤其是朱元璋看到太子生性懦弱,更是放心不下。
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逐步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统统处死。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顺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为元帅府奏差。
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洪武六年(1370年)起,任左丞相,专权树党,威胁皇权。
由于胡惟庸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
大将军对其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
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未遂。
由于他和另一位开国元勋有姻亲关系,胡惟庸更加,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淮人”集团。
这对朱氏政权的延续无疑是一大挑战。
胡惟庸为相七年,,使朱元璋颇觉大权旁落,除了翦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有人状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人处死。
“胡惟庸谋反案”很有戏剧性:一天,胡惟庸禀报朱元璋说他自己家的井中突然涌出甘甜的泉水,请皇帝去观赏。
朱元璋欣然同意。
车驾刚出西华门,就被宦官云奇拦住,云奇紧张地手指胡宅。
朱元璋幡然醒悟,登城望去,见胡府藏甲树刀。
结果,胡惟庸反状败露,被立马处死。
《明律集解附例》卷十八“胡惟庸案”在事实上成了朱元璋镇压功臣的政治工具和借口。
凡是对朱氏统治构成威胁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被冠以“胡党”的罪名而被剪除。
甚至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
朱元璋让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
77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70余人被杀。
“胡惟庸案”前后持续长达10年之久,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朱元璋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因“胡党案”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禄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踦等一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
这样,秦汉以来运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惟庸案是对“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古训的最佳注脚。
朱元璋把开国功臣几乎都杀光了,各级官吏人人自危,当时的京官每天早上入朝之前,总要与妻儿诀别,交代后事,傍晚回家时便合家欢庆,因为他们又多活了一天。
“蓝玉案”是“胡惟庸案”的继续。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二年(1393年)。
蓝玉,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之内弟。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勇敢善战,功绩显赫。
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永昌侯。
二十年任大将军,封凉国公。
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为、。
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行不法,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告其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
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
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致死者达15000余人。
经胡惟庸、蓝玉两案,明朝开国勋臣被诛杀殆尽。
洪武年间封侯的有50人左右,两案即除去30多人。
在连续十几年的诛杀中,功臣宿将相继被诛。
太子朱标看到大批功臣被诛,向朱元璋劝谏说:“陛下杀人太滥,恐怕会伤和气。
”第二天,朱元璋为了讽喻太子,故意丢一根棘杖在地,要朱标把棘杖拿起来。
朱标看着棘杖不肯下手。
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 随机文章黑龙江不明飞行物砸出10多米大坑,专家证实为人工制造43级/100级地震可毁灭地球吗?43级就可以震毁宇宙(100级是要上天)揭秘希腊文物费斯托斯圆盘,4000年前老古董拥有241个神秘符号平行时空的真实案例,三件事证实平行世界真实存在/不同时空雅典娜是什么女神,竟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女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向明初级中学25年招生信息 向明初级中学2025招生简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对招生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也不断提升,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充分了解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将分享一些与向明初级中学相关的招生信息,以及我的亲身体验。
学校历史与发展向明初级中学成立于25年前,自创办以来,学校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升级。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
在这25年里,向明初级中学不仅在教学质量上不断提升,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环境。
招生政策与流程每年的招生政策都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布,通常包括报名时间、条件及所需材料等。
一般来说,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面试表现来进行录取。
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学校还会给予一定的优先考虑,这样的政策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
学科设置与课程特色向明初级中学设有多种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核心课程。
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例如,学校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师资力量与教学理念学校的教师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教师组成。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热衷于教育事业,愿意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学校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互动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们总是耐心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校园文化与氛围向明初级中学拥有浓厚的校园文化,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如音乐、舞蹈、篮球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同时,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团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家长的反馈与建议许多曾经在向明初级中学就读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十分高。
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不仅重视学术成绩,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
虽然学校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善,例如增加与家长的互动和反馈机制,但总体而言,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度很高。
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展望未来,向明初级中学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计划引入更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加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以适应新一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校方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社会资源进行合作,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锻炼。
汪广洋与胡惟庸:明初政坛的权力天平
他们同为麾下的重臣,却在政治生涯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那么,在权力与地位的天平上,汪广洋与胡惟庸究竟谁“大”呢?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的仕途经历、政治影响以及最终结局。
一、仕途起点与晋升轨迹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元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
他年少时便跟随朱元璋起义反元,凭借卓越的才能和忠诚的态度,逐渐在朱元璋的阵营中崭露头角。
明朝建立后,汪广洋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左丞等要职,最终官拜中书省右丞相,成为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而胡惟庸,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早年便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
他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等职,凭借精明强干的能力和善于钻营的手段,逐渐在官场中攀升。
洪武三年,胡惟庸拜中书省,洪武六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更是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从仕途起点和晋升轨迹来看,胡惟庸的晋升速度明显快于汪广洋,且最终达到了更高的职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胡惟庸在政治上就一定比汪广洋“大”。
二、政治影响与权力斗争 汪广洋在任期间,以处理机要、屡献忠谋著称,朱元璋曾称赞其“善理繁难事务,且屡献忠策”,将他比作、。
然而,汪广洋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颇为被动。
他多次受到、胡惟庸等人的排挤和打压,甚至一度被贬黜到地方做官。
尽管后来朱元璋又将他召回朝廷,但汪广洋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相比之下,胡惟庸则是一个极具政治野心和手段的人物。
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
胡惟庸不仅在中书省内独揽大权,还试图通过控制军队和司法系统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对明朝的政治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权力斗争中,胡惟庸显然占据了上风。
他不仅成功地排挤了汪广洋等政敌,还一度让朱元璋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然而,这种权力的膨胀也为胡惟庸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
三、最终结局与历史评价 汪广洋的最终结局颇为凄凉。
他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这一结局不仅反映了汪广洋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也暴露了明朝初年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而胡惟庸的结局则更为悲惨。
他因谋反罪被朱元璋处死,并牵连了三万多人被诛杀。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胡惟庸政治生涯的彻底终结,也成为了明朝初年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元璋借此机会废除了丞相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历史评价来看,汪广洋虽然才华横溢、忠诚可靠,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过于软弱和被动。
而胡惟庸虽然精明强干、野心勃勃,但他的专横跋扈和谋反行为却让他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四、权力天平的真正衡量 回到最初的问题:汪广洋与胡惟庸谁“大”?从职位和晋升轨迹来看,胡惟庸显然占据了上风;但从政治影响和历史评价来看,两人却。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权力的大小并不仅仅取决于职位的高低或晋升的快慢,更取决于一个人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力和对历程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汪广洋和胡惟庸都无法被简单地定义为“大”或“小”。
他们都是明朝初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仕途经历、政治影响以及最终结局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深刻的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