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宗一郎:日本本田汽车创始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本田宗一郎(ほんだ そういちろう),1906年11月17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磐田郡光明村(后改为天龙市,现为滨松市天龙地区)。

日本实业家,世界著名的企业家。

日本本

【千问解读】

本田宗一郎(ほんだ そういちろう),1906年11月17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磐田郡光明村(后改为天龙市,现为滨松市天龙地区)。

日本实业家,世界著名的企业家。

日本本田汽车创始人,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创始人、HONDA品牌创始人。

本田宗一郎是继亨利·福特( Ford)后,世界上第二个荣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的荷利奖章的汽车工程师。

草根学徒 1906年,本田宗一郎出生于静冈县磐田郡光明村打铁匠本田仪平家中,为家中长子。

1922年,高等小学校毕业后,进入东京本乡区汤岛的汽车修理厂“アート商会”工作(称为学徒,日语为“丁稚奉公”)。

本田宗一郎出身穷苦家庭,自幼便对机械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偏好。

高小毕业后,16岁的他不顾父亲坚决反对,毅然来到东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

6年学徒生涯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在滨松市开设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名为“技术商会滨松支店”。

然而,目光远大的本田宗一郎在修车店生意十分兴旺的时刻毅然关闭了修理厂,准备从事更富创造性的制造业。

第一次创业 1934年,本田宗一郎创建了“东海精机公司“。

1937年,担任东海精机工业株式会社总经理。

在滨松市山下町设立“アートピストンリング研究所”,研究开发活塞装置,并于1937年进入滨松高等工业机械科学习金属学; 1944年,本田宗一郎成功研制“螺旋桨自动切削机”,将切削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使加工一个螺旋桨的时间由一个星期缩短到15分钟。

他的这项发明取得了40项技术专利。

但是,天有不测命运,次年,因三河地震,导致东海精机重工业滨松工厂破产。

本田将所持有的东海精机重工业股票全部转让给丰田自动纺织机公司,宣布离开该公司,开始了1年时间的休养。

第二次创业 1946年10月,本田宗一郎在滨松设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生产纺织机械,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根据二战结束后的时间生活交通运输情况,本田宗一郎研制成一种新型的“机器脚踏车”,并受市场广泛欢迎。

1947年,本田宗一郎亲自动手成功研制出50毫升双缸“A型自行车马达”,这是最早的“本田摩托发动机”也是本田A型摩托批量生产的开始。

他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人都在仿制本田式的“机器脚踏车”。

为在摩托车领域站稳脚跟,本田宗一郎决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

1948年9月,他在滨松设立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担任该会社社长(董事长)。

同年开始研制开发摩托车。

创办本田汽车 他知道必须走多元化产品战略路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经营摩托车获得成功以后,本田宗一郎于1962年开始涉足汽车生产。

他们利用在摩托车开发、经营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及大量资金,地投入汽车开发,结果获得极大成功:先后推出过“T360”型卡车、“S500”型轿车、“N360”型轿车等汽车产品,其中“N360”型轿车成为过全球畅销车;设计开发的CVCC发动机以及安装此种发动机的汽车,因其控制排污效果好而于1975年在世界汽车界引起极大轰动,为公司赢得了不可计数的利润及崇高商业声誉 。

扬名国际 1961年,本田宗一郎凭在英国举行的比赛中击败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英国摩托以及在以后的比赛中经常获胜而确定了在国际摩托车市场的地位。

后来,他又通过在标志着世界汽车最高水平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胜的方式,奠定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一路凯歌 本田宗一郎作为一个技术员出身的实业家,不仅有着极其旺盛的创造热情和能力,而且还有一种的超凡预见能力及冒险精神。

他于1948年9月亲自主持研制了双缸98毫升、1.7千瓦(2.3马力)的“D型”发动机,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本田-梦幻D型”摩托车。

1951年又主持研制了性能更好的四冲程“E型”发动机及“本田-梦幻E型”摩托车。

这两种摩托的销售都获得了成功,为公司赢得了利润。

因其自知在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相比更擅长于技术开发,于是,他主动联系到了藤泽武夫。

当藤泽武夫于1949年10月以常务董事的身份加入本田后,本田宗一郎就将公司的全部经营实权放心地交给了藤泽武夫,自己则只埋头于技术开发,不断拿出技术先进而又适销对路的产品。

两人几十年的合作发展壮大了本田公司,使其成为名震全球的跨国集团。

1952年,本田宗一郎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地引入价值4.5亿日元的设备投入生产。

由于加工设备先进,加之其他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本田产品一直保持着优质畅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本田始终保持着赢家的本色。

去世 1991年8月5日,本田宗一郎因肝功能不全,在东京顺天堂医院去世,享年84岁8个月。

获赠正三位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随机文章太阳墓地位置,一排排木桩围绕成太阳(楼兰因太阳墓灭国)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天煞孤星是几月几号生,不同生肖命犯天煞孤星/一生被迫孤独一人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或因月球在晚上引潮力最大所致/无根据克苏鲁神话为什么恐怖,怪物变成神把人楼当成蝼蚁(不屑一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在唐宪宗之后的政权管理下,为什么会对藩镇的控制力越发弱化?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崩于。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史书多认为其被宦官所弑。

而唐宪宗的离世,所昭示着的则是“”的戛然而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入了一段更为黑暗的时期。

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便能够发现,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实际上彻底陷入了泥沼之中。

之所以说唐宪宗后的唐朝陷入泥沼,主要在于,唐宪宗后的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呈现出了明显弱化的情况。

这是因为,唐宪宗离世之后穆宗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河朔复叛”到了、宣宗时期,地方藩镇叛乱的情况则更为严重了起来。

而懿宗、僖宗时期,自然不必多说,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已经弱化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僖宗一朝,藩镇不臣的情况业已成为了惯例。

那么,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对藩镇的控制力为何愈发弱化? 首先,唐宪宗之后的唐朝,所以会出现对藩镇控制力弱化的情况,主要还是在于唐朝政策上的变化。

自唐宪宗离世之后,唐朝内部对于藩镇的态度则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一方认为应对藩镇采取弹压的态度,反之,另一方则主张默认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和“”有很大关系,党争之中的“牛党”对藩镇亦主张默认割据,“李党”则力主弹压不臣藩镇。

正是在以上情况影响下,使得唐朝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国策。

而这一时期的历史也印证了此点,“牛党”在朝期间,朝廷对藩镇之乱多采取观望的姿态,如对于发生在文宗一朝的卢龙军乱,牛僧孺便力主文宗以观望应对。

史载,牛僧孺规劝文宗“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不必计其逆顺。

”而到了武宗昭义镇叛乱时,李德裕则劝武宗平乱,其指出“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如此可见,唐朝内部自宪宗离世之后,在如何应对藩镇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这样的分歧使得唐朝缺乏持续性的国策,这自然就导致了唐朝对地方控制力的弱化。

其次,唐宪宗离世之朝地方控制力弱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便是宦官。

在宪宗时期宦官势力迅速膨胀,这期间宦官以两枢密使、神策两中尉的方式,完全确立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所以,两枢密使以及两中尉,当时亦被称为“四贵”这对于的权力来讲,造成了极大的掣肘。

以至于宪宗离世之后的皇帝,近乎全部都由宦官所拥立。

这样的情况下,便使唐朝陷入两个困局之中,先是皇权弱化使皇帝无力管控地方藩镇,再者便是宦官同朝臣之间的斗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这则导致唐朝无限顾及地方藩镇。

总之,唐代中晚期的唐朝历史,所展现出的是诡异景象。

尤其是在唐宪宗离世之后,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呈现出了明显弱化的趋势。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朝堂之上局势的错综复杂,使得唐朝内部陷入了党争、南衙北司之争、皇帝与宦官博弈的困局之中,而这则导致唐朝无暇顾及地方藩镇,这就为日后唐朝藩镇体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玄宗杀子真相解析 真的杀了三个儿子吗?

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

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

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

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

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

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

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

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

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

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

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

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

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

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

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

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

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

武惠妃也是如此。

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

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

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

什么转机呢?首先,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

另外,武惠妃的女儿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

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

当年和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一个叫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

杨家在可是太出人才了,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

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

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

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

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

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

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

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

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

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

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

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

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

谁呢?。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

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

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

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

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

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

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

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

当年,想立武则天当皇帝,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

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

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 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

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

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

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

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

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

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

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

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

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

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是《》和《》,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

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

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

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

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

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

大体情节跟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

为什么呢?三点理由。

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

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

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

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

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

被杨洄抓住把柄了。

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

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

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

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

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

”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

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

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

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

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本田宗一郎:日本本田汽车创始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