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立唐代宗继位的李辅国,最终什么结局?

可是我们都知道太子这个位置,如果没有登基,那么还不如一个普通
【千问解读】
唐代宗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后来被立为了太子。
可是我们都知道太子这个位置,如果没有登基,那么还不如一个普通皇子呢,果不其然,唐肃宗病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当时的皇后企图废了他,改立别人,恰好被大宦官李辅国知道了,于是他派人把太子李豫保护了起来,所以严格来说,李豫是被李辅国拥立为帝的。
这个李辅国早年间因为服侍太子,成为了他的亲信,李亨登基为帝后,李辅国自然也是水涨船高,逐渐开始掌握了军权。
也因此,他开始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帝王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可以说非常之猖狂。
不过当时还有一位也不是好惹的,那就是张皇后。
他也是当年在安史之乱中,跟着李亨的除了李辅国之外的一位了。
所以唐肃宗对她也非常好,导致本就有野心的她也非常猖狂。
两人在唐肃宗病重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张皇后和党羽准备发动政变,此举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先发制人,除掉了张皇后,还拥立太子为帝。
李辅国仗着拥立有功,非常猖狂。
他甚至让帝王李豫老老实实的在内宫玩,把外面的政事交给他,明摆着这是让唐代宗李豫当傀儡。
他尊称李辅国为“尚父”,大事小情都得和他商量。
但李豫是心有不甘的,虽然李辅国帮了大忙,但把自己当成一个傀儡,显然这对于一个一心想要有所当作的帝王来说,是非常郁闷的。
所以李豫也一直在找机会除掉李辅国。
他利用程元振李辅国这对前搭档现对手的矛盾,一点点剥夺了李辅国的兵权。
为了让李辅国放心,还封了他一个博陆郡王。
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就派人将他暗杀了,还把他的头扔进了茅厕里。
李孝恭有哪些功劳?李孝恭为什么能在凌烟阁内排第二位呢?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高祖李渊从侄,曾祖父李虎(第三子李昞即高祖之父,第七子李蔚即李孝恭祖父),北周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安,隋领军大将军。
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下诏拜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
随后进击朱粲。
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
”孝恭说:“不能这样。
如今列城尽在寇境,如获敌则杀,以后还有谁归降呢?”全都赦罪释放。
由此缘故,传檄所至之处,相继归附。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听从李靖的建议,向李渊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任命其为信州总管,并让李靖为其长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军事从夷陵出发,击破萧铣二镇之兵。
萧铣自度救兵难于急至,于是亲自巡城下令投降。
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李渊大喜,任命他为荆州大总管,下诏画工图其击破萧铣之状以呈进朝廷。
李孝恭治理荆州有方,大力开置屯田,创设铜冶,以便利百姓。
不久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
那时岭表地区还未平定,他便区别派遣使者抚慰,其投诚归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号令畅通于南海之滨。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将辅公祏反唐、杀王雄诞、率部占湖州。
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全都受他指挥。
出发之前,大飨将士,杯中之水忽变为血,在座者脸色尽变,孝恭举止自如,从容不迫地开导说:“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我没做什么负心事,诸位不必为我如此忧心。
辅公祏恶贯满盈,如今依仗朝廷威灵以问罪致讨,杯中之血,乃是贼臣授首的征兆而已!”一口饮尽,众心遂安。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孝恭坚守壁垒而不出战,派出奇兵断绝贼寇粮道,贼众渐饥,夜逼其营挑战,孝恭坚卧不动。
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贼营挑战,令卢祖尚挑选精骑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羸兵退却,贼寇追击败卒甚为嚣张,与祖尚之军相遇,交战一场,大败其众。
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胜攻破梁山别镇,贼众赴水死者数以千计。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辅公祏穷蹙,放弃丹阳逃走,孝恭派出骑兵穷追,俘获辅公祏于武康。
二十九日,李孝恭杀越州都督阚棱,江南平定。
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
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唐太宗李世民带兵纵横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大功。
孝恭两次击破大寇,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尽归他统管。
因而想以威名夸示远俗,便建造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以护卫自己。
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颇受有关部门追究盘问,既无证据,便被赦免为宗正卿。
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
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贞观初年,迁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
孝恭性情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达一百余人,然而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
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
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
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廉价了别人。
”贞观十四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李渊是如何平定四方,一步步建立大唐的呢?
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答案是否定的。
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
那唐高祖李渊是怎么样一步步打下唐朝天下的?我们接着往下看:李渊是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队统帅,深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队家。
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 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
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 的负担。
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
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主要的基础。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帝王。
唐高祖李渊(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祖先为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皓七世孙,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与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大业十三年正月迁太原留守,7月正式开始起兵,于12月攻克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帝王,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队、大丞相,进封唐王,不久进位相国,加九锡。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炀帝在四月被叛军所弑后,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李渊在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征讨下,先后消灭薛仁杲、薛举、李轨、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将帝位内禅给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是太原留守,是一个地方的军政长官,因此他具有管理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并且有实践经验,因为他管理着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省的疆 域。
李渊还拥有世袭贵族公爵头衔,即李渊是唐公。
当时李渊正值盛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是从政的黄金时代,军政管理经验丰富。
另外,李渊和隋朝皇室是姻亲, 和隋朝将相关系密切。
所以,李渊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资源、有名望来夺取天下。
而唐太宗李世民那时才二十七、八岁,从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来看,他还不成熟,不 足以担当夺取隋朝天下的重任。
你说唐朝的天下是李渊打下的,可是那么多大仗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打的啊,这不矛盾么?本来,这很容易理解。
#p#分页标题#e#在隋末唐初那个时代,帝王对把兵权交给别人是不放心的,只有把兵权交给他儿子他才放心。
所以,李渊把兵权交给了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元吉。
唐太宗李世民统帅的本来是李渊的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大多都是隋朝精锐的正规军即关中兵,而其将帅大多都是隋朝的名将或宿将,所以并不需要唐太宗李世民操太多的心。
所以结论应该是: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正解应该是: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坐享其成。
父亲转交国家大全给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管理国家,或许这个也是帝皇在古代中的一个必要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