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房、杜”指的是哪两个人?房谋杜断的故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1 点击数: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

那时,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

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千问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

那时,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

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故 事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

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调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担忧。

房玄龄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

”于是李世民立刻上奏请求让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属官。

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军队里的事务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

李世民常派房玄龄入宫奏事,高祖感叹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了谋划。

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帮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谋划策,诛杀了太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当上了。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对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泛搜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

最近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还怎么能帮助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

”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劳,惟恐有一点差错。

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

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二人商量决定的。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

”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

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为国家效力。

所以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

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随后又亲自去探病。

19日,杜如晦去世。

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

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总是忍不住流泪。

太宗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

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

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

房玄龄上表,劝太宗停止征讨高丽。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得那么重,还在为国事操心。

”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分别,悲伤得不能自已。

7月24日,房玄龄因病去世。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

用人不仅表现在人才的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

在一个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

“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

随机文章秦始皇心中的长城与康熙皇心中的长城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秦始皇死后是谁即位?汉景帝和七国之乱刘濞的关系人们被现实打败的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竟然是假的(谣言)液压升降椅会爆炸吗,会爆炸/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爆炸(小概率事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为什么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郑州西15公里,有个地方有些人一不小心就读成了荣阳,其实叫荥(xíng)阳,人口60多万。

关于荥阳的来历,据《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山(今荥阳广武山汜水口子以西段)入河,与河水斗,南溢为荥泽”,荥泽之南,称为荥阳。

荥阳的历史文化十分深厚,诗歌的发祥地之一。

的郑风和小雅,有诸多篇章都描述了荥阳的。

荥阳还是象棋之乡,象棋棋盘里的"楚河汉界"、"鸿沟",就在中国荥阳。

象棋棋盘的格局,棋子的分类及行进规则,也都与荥阳的历史密切相关。

当年战争中,楚霸王和汉王在荥阳隔鸿沟对峙,据《》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后来形成了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棋盘中的“楚河汉界” 为什么说“天下郑氏出荥阳”呢?这要从的得姓始祖郑桓公说起。

郑姓原出自,公元前807年,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定国号为“郑”,郑国由此诞生,只不过那时的郑国在陕西华县一带,称为“西郑”。

时姬友任司徒,他看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重用奸臣,预感到将要发生动乱,就向太史伯请教生存之道。

姬友说“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说:“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太史伯说的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荥阳一带。

于是,姬友把“西郑”迁徙到了荥阳。

姬友去世后桓,故称郑桓公。

郑桓公墓,位于陕西省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就是今天的郑州南的新郑市。

公元前385年,乘郑国内乱之际灭掉了郑国,并将都城迁到“新郑”,所以,现在的新郑又被称为“郑韩故城”。

郑国灭亡后,郑国百姓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由于是郑桓公最早迁“西郑”到荥阳,所以,荥阳就成了郑姓的发祥地。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2006年,据调查,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总人数在1000万左右。

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

随机文章明朝皇帝朱允是谁?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中国三大龙脉已断两条真相,秦始皇狠心破坏两条龙脉遭天谴暴毙古代哪个朝代假期最长?宋朝的放假时间有多长?中国抗日战争三大惨案,人为制造的天灾导致民众死于非命(成千上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师大二附中202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报名进行中

日前,北京德胜学区许多家长收到学校关于二附的“智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通知,接下来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为大家带来此次报名通知相关内容,一起来看!近日,北京德胜学区的众多家长收到了学校关于北师大二附中“智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通知,该项目旨在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和发展机会,接下来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为大家带来相关的内容介绍,一起来看!相关阅读>>>全国重点中学2025年创新人才计划招生简章汇总相关阅读>>>2024-2025学年重点中学丘班选拔试题汇总北师大二附中202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报名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欢迎加入“高中升学规划交流群”!在这里,可以获取各科知识点精讲资料 ;第一时间更新最新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解惑 ;助你高效学习,科学规划升学之路!立即扫码加入,开启升学之旅吧!
加入收藏
               

唐朝“房、杜”指的是哪两个人?房谋杜断的故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