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之仁”的出处是什么?韩信到底在说谁“妇人之仁”?

当秦末乱世愈演愈烈的时候,出山了。
他最先投奔,被任命为郎中。
对于韩信这样一个无资历、无背景
【千问解读】
当秦末乱世愈演愈烈的时候,出山了。
他最先投奔,被任命为郎中。
对于韩信这样一个无资历、无背景、无名望的“三无人员”而言,能够获得郎中的职位已经算是不错了。
可韩信对此不满意,找机会逃离了项羽的军营,来到身边。
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在韩信拜将之后,刘邦问韩信,项羽有什么缺点,韩信很不客气地说:“项羽对人和气友善,别人生病时,他会流着眼泪为病人送上饭食。
但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却把印绶拿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把印绶磨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给人家。
这就叫妇人之仁。
”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很多人说项羽“妇人之仁”,出处就在于韩信的这段话。
由于先入为主,大家认为项羽“妇人之仁”,进而便衍生出一大段推论:如果项羽一些,就可以夺得天下,绝不会被刘邦捡便宜。
无独有偶,同样是从项羽军营叛逃的,对项羽的评价和韩信几乎如出一辙。
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 事实真是如此吗?显然不是。
我认为这两段内容与项羽的“妇人之仁”毫不沾边,韩信说了半天,等于无的放矢。
如果仅通过韩信这段话来分析,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只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项羽模式”,那就是在小细节方面做得,比如说待人和气友善,当别人遇到小困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贴心。
但在遇到大难题的时候,项羽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
第二种模式是“刘邦模式”,那就是从不关心小细节,想喝酒就喝酒,想骂人就骂人,抽空还往儒生帽子里小个便。
但当遇到大难题的时候,刘邦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
可事实上,如果有人认为“项羽模式”是失败模式,而“刘邦模式”是成功模式,并决定跟着刘邦学,他的公司一定会被别人吞并,因为他只看到了表象。
我们可以看看项羽论功行赏的细节,把一个刻好的印绶磨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给人,从表象来看,这不是神经病吗? 项羽能身兼所有职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项羽为什么不愿意把印绶给别人呢? 从表面上看,项羽犯的错误实在是低级而幼稚。
可实际上,项羽遇到的难题,都是大多数人也会遇到的难题。
他舍不得把印绶给别人,实在是太正常了。
对此,我拿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事来分析一下。
刘邦刻好了大将军印,就给了韩信。
韩信自然会觉得,刘邦太够意思了。
事实上,谁处于韩信的位置,当时也会感动得。
因为这就叫“知遇之恩”。
可问题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呢? 说到伤疤,韩信有、、、和郦商多吗?没有!因为这些人都是勇冠三军的宿将,更是时刻冲锋在第一线的勇士。
说到战功,韩信能与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和郦商相比吗?不行!因为这些人陪着刘邦一路过关斩将,让刘邦成为了举足轻重的枭雄之一。
说到亲近,韩信比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和郦商更亲近刘邦吗?不能!因为韩信刚投奔刘邦没多久,之前还闹出过“月下追韩信”的闹剧。
伤疤比不了,战功比不了,亲近比不了,就算是才能,韩信真能比得了这些人吗?至少从韩信拜将的时候来看,肯定也是比不了的。
上述诸将都有实打实的资历,韩信有什么?一张嘴而已。
刘邦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上述诸将的反应是什么?自然是不服气。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如果有人敢学刘邦这么玩,那他的结局大概率就是:心腹将领纷纷离心离德,韩信一个不高兴就能造他的反。
再回过头来看项羽,他为什么不敢轻易封官呢?不就是担心发生这种事情吗? 如果老天爷突然显灵,拍着胸脯对项羽说:“你该怎么封官就怎么封官,我保证没人会背叛你!”你说项羽会怎么办?他自然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官位封好。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刘邦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以后,心腹将领不但没有离心离德,韩信更是不敢造反,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最能体现手腕高低。
从表面上看,项羽缺乏刘邦的魄力,但我们绝不能说项羽做事幼稚,因为项羽的顾虑太多,而刘邦的顾虑相对较少。
同样是党派,执政党的顾虑明显多于在野党。
在野党可以大嘴一咧随意封官许愿,而执政党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当时的项羽是天下最强诸侯,他的目标就是平定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根本不敢大肆破格提拔一些可能有用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羽已经是天下最强诸侯,他身边的班底基本已经成型,类似于陈平和韩信这样的人想更进一步,显然不太可能。
而刘邦则不同,他被项羽发配到汉中当汉王,又在关中弄出三个秦王牢牢看住他,刘邦急需破局手段,以及能为他破局的人才。
换言之,此时的刘邦不得不赌一把,这才是陈平和韩信能在刘邦手下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我不能说这和刘邦、项羽的性格无关,但与客观环境相比,性格显然是次要因素。
就算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却也不代表他信任韩信。
韩信军中的主要将领是曹参、灌婴、樊哙和,他们基本都是刘邦的亲信。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史书记载有名的韩信手下将领大概有十七位,无一例外全都与韩信没有直接关系。
刘邦先后两次进入韩信军营并收走将印,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在灭掉三秦之后,韩信的军队主要由秦人构成,但这支大军后来到了灌婴手上。
韩信新招募的军队主要由赵人组成,而(刘邦亲信)在的威望甚至比赵王歇和都高,韩信更是无法相比。
只要明白这些原因,自然能得出结论:刘邦局势恶劣,自然比项羽更愿意赌一把,这才有了受重用的韩信。
但刘邦对于韩信,同样是既用又防。
虽然刘邦一直防着韩信,却也依然出现了“假齐王事件”,刘邦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愤怒且复杂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韩信和陈平的发言,就有些耐人深省了:项羽在分配利益的时候一向小气,希望汉王不要学习他。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让刘邦继续发扬风格,天下未定时不要玩“权术制衡”那一套,天下大定时不要玩“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套。
这可能吗? 在汉帝国建立之后,同样的说辞也从老资格功臣的嘴里说了出来:“陛下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陛下慷慨,愿意分给大家,而项羽只知道独吞。
” 陛下使人,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这真是在肯定刘邦的大方吗?你品,你细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
作为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命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火力点。
随着阅卷结果的公布,每年都会有一些满分和零分之作出现,就像古代放榜一般,那些锦绣文章让人争相传诵,下劣之作让人。
这种以文取士、以策衡才的方式,充分说明我们华夏古国的文脉根基还在。
古代科举考试,离我们渐行渐远。
对科举制的口诛笔伐,可谓吾耳熟焉,但未必能详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举及考试命题这个话题。
绘画中描绘的殿试情景。
考场号房,考生答题。
考个秀才不容易 其实科举才起步 没取得生员(俗称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童生,童生年龄无大小。
要成为秀才,得通过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3级考试。
县试一般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分为四五场考试。
黎明入场,当天交卷。
被录取者,可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及格者可参加院试。
院试是童试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厅长)主持。
学政到各府州进行考试,分为3场,合格者称秀才。
各省学政在任期3年内对所属秀才进行两次考试:岁试和科试。
秀才经过科试,名列一二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
每年有廪膳支取,勉强供家庭生计,还可免除徭役。
在社会地位上,秀才是读书识礼之人,受到普遍尊敬。
小民不可以与秀才,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
在明朝,即使是宰相,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更不敢以便服见秀才。
秀才见上官,俱用名揭,长揖而已。
秀才与知县交际,用治下门生名贴,称老师为尊,分宾抗礼。
在我的老家,旧时称秀才为邑爷,以示尊敬。
尽管我家祖上曾有几位进士和循吏,但后来在我们的村落,仅清末出了个秀才,当地人称李家邑爷。
邑爷家数代苦读,到邑爷这代,终于博得一袭青衿。
看来,在旧时考个秀才真不容易。
秀才虽然有些待遇,但生活还是贫寒的,并不一定能跻身缙绅之列。
如果科举不顺,秀才们只能另谋出路,一般去当塾师、充幕僚、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
当然,中举、中进士,是秀才们艳羡的最佳出路。
童试考棚。
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许伯彦,高才强记,贫穷落魄,好说大话,乡里呼他为狂生。
有一次去南京参加乡试,给家中寄信说:“一到京中,饭量大长,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间三碗。
如此吃饭,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篱笆为我拔去,墙门为我刷黑,士刚、士柔打点作公子可也!”文笔如此,看到的人都为之笑倒。
与他同乡有交往,在集中记载:里中许老秀才,好即事即席为诗,杯盘梨枣,坐客赵李,胪列八句中。
看来,许老秀才的诗才还是蛮敏捷的。
虽说许老秀才没中举,但他的儿子却在天 2 年(1622)考中进士,还做了京官学士,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明朝李绍文《云间杂识》载:有个秀才吴平坡,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
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俱遂。
此秀才三愿,可谓低俗。
但大多秀才期望这龙门一跃,能改变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无疑是现实的。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
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
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各省乡试和次年春礼部会试的考题,由主考官拟定,殿试有时由亲自出题。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像众所周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乡试第一的解元。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一般情况,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
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
所谓“”,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男生名叫“春秋战国”是真的吗?“春秋战国”的故事介绍!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时期,出现过众多厉害的人,也是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出现之前的时代。
然而最近却发现,有一名大一新生,他的名字就叫做春秋战国。
这个名字可以说是相当奇特了,为什么父母要给孩子取这样一个名字呢?他因为这个名字又经历过怎样的趣事呢? 大学上学,老师点名的时候点“春秋战国”?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以为这是个网名?但是这回你可能还真的猜错了,因为真的有学生叫做这个名字,并且,已经叫了将近20年。
大一男生名叫春秋战国,当事人:我爸比较喜欢历史,所以我有了这个名字╮(╯╰)╭。
虽然很奇幻,但是这位学生的爸爸妈妈名字和同学的名字一点不一样,爸爸妈妈,和春秋这个姓氏那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因为喜欢,所以给儿子去了这样一个名字,不过有的时候名字太特殊吧,也会碰到不少事情。
比如说老师点名的时候,又或者是办各种证明的时候,都很容易被人怀疑,特别是和爸爸妈妈姓氏都不一样的时候,人家总会觉得身份证是假的。
虽然已经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但是碰到了这样一个名字,平时上课的时候还是受到了不少的影响,比如班级群总是被让改回正常名字,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奇特的名字,也交到了很多有趣的朋友。
因为名字太奇特,总被以为是假的,不过这位同学本人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名字的。
并且,同学还表示,希望自己以后的名字跟着自己的姓氏以后叫做“春秋谨”,不知道孩子爷爷知道后会是啥想法 )。
武汉科技大学一名大一男生因为名叫“春秋战国”,迅速走红网络,相关话题还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昨日下午,阅读量高达2.1亿。
春秋战国是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机械工程专业1901班学生。
据他介绍,他的爸爸姓刘,妈妈姓李。
他之所以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跟他的爸爸喜爱历史有关。
“我爸爸先给我取名‘战国’,所以我原本应该叫‘刘战国’。
但他后来改了主意,把我的姓改成了‘春秋’。
我爸爸说,春秋、是、思想迸发的时代,所以将这个名字赋予了我。
”春秋战国说。
因为名字的关系,春秋战国经历了不少趣事。
例如,高考结束后,他和同学去餐厅用餐,本来用准考证可以打折,但当他拿出自己的准考证后,店员觉得他的名字太怪,怀疑准考证是伪造的,坚决不同意给他打折。
上大学后,他加入了一些群,有的群要求用实名,他改成“春秋战国”后,仍被误认为是网名,他为此费了不少口舌。
让春秋战国开心的是,不少同学由于对他的名字很有兴趣,纷纷找他聊天。
这一天然的话题,拉近了他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让他迅速交到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学习、生活中也增添了很多快乐。
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党总支书记肖巧玲,恰好也是春秋战国的班主任。
肖巧玲说,迎新时,她看到春秋战国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小伙子长了一张脸,很像湖北演员。
“他不仅是寝室里第一个来报到的,还是一个人来的。
到了之后,他把整间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巧玲说。
之后的接触中,她发现春秋战国学习努力,也很有责任感。
有一次,为了写一个中外留学生交流活动的方案,春秋战国一直熬到凌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春秋战国的辅导员郑东昊介绍,春秋战国是班上的团支书。
学校定期开展“沁湖时光·校长有约”活动,让校长和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
由于春秋战国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形象阳光积极,加上名字很特别,学院于是推荐他作为学生代表。
春秋战国还因为名字成了“网红”,相关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截至昨日下午,阅读量高达2.1亿。
对于暴增的关注度,春秋战国表示“压力山大”。
他说:“我希望外界关注我是因为我表现优秀,而不是因为我的名字。
我想静下心来,好好充实自己。
” 昨晚,春秋战国更新自己的QQ说说:“求微博放过我。
”同学们纷纷在下面留言打趣:“苟富贵,勿相忘。
”让他。
还有比“春秋战国”更特别的名字吗?2012年,重庆某高校一位名叫“黄埔军校”的女生,刚入学也因为名字走红校园和网络。
2017年,陕西一名女婴被取名“王者荣耀”,并且成功上了户口,受到广泛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