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为智绝,为奸绝,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

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

【千问解读】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为智绝,为奸绝,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

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的这件事,看成是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而大加赞赏。

然而,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

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不是明智之举呢?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诸葛亮平定南方,班师回囯不久,魏主死,继位。

诸葛亮上《出师表》一遒,于建兴五年出师伐魏。

起初,蜀军接连取胜。

后因魏主重新起用,司马懿及时擒获孟达,夺取街亭,使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

建兴六年,魏都督曹休被东吴打败,诸葛亮又上《出师表》一遒,起兵30万再次伐魏。

用诈降之计,打败曹真。

魏主用司马懿坚守不出之计,拖住蜀军。

诸葛亮因军中无粮,只得主动退回。

建兴七年,诸葛亮得知把守陈仓的魏将病重,便暗中出兵袭取了陈仓,接着又袭取了散关。

魏主曹睿急忙封司马懿为大都督,进兵祁山。

司马懿欲偷袭蜀兵大寨,因早有提防,魏兵大败而归。

这时诸葛亮听说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只得退兵回成都养病。

诸葛亮六出祁山地图 建兴八年,魏将曹真与司马懿引兵40万来取汉中。

当时天降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兵不得进。

天晴之后,诸葛亮追袭魏兵,大破曹真。

诸葛亮又与司马懿斗阵,司马懿败阵后坚守不出。

都尉苟安解送稂草误期,被诸葛亮责罚,苟安怀恨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成都布散流言。

后主疑心,下诏宣回诸葛亮。

建兴九年,诸葛亮将蜀兵分为两班,轮流出师伐魏。

诸葛亮因粮草不足,欲割陇上之麦,见魏军早已提备,便妆神叩退司马懿,尽割陇上小麦。

诸葛亮接连击退了包围卤城的魏兵,粉碎了偷袭剑阁的诡计。

这时有书告急,说东吴欲起兵攻蜀。

诸葛亮急忙退回西川。

建兴13年,诸葛亮又发兵30万,五路出祁山。

在渭水打了败仗,损失了万佘人。

诸葛亮只得请东吴出兵攻魏。

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哪知天降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使走投无路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脱。

司马懿从此坚守不出。

诸葛亮听说东吴兵败,不觉昏倒于地,不夂,便病死军中。

蜀兵全部退回。

(见第九十一回至一百四回) 二、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人称《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入物为“三绝'即称诸葛亮为智绝,称曹操为奸绝,称关羽为义绝。

在这绝”之中,以请葛亮的智绝为第一。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智慧的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与斗智,二是平定蛮方与孟获斗智,三是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

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过程中,周瑜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见识胜吾十倍”,“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等话,可见周瑜也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再加上周瑜本人有气量狭窄的弱点,因此,气死周瑜就是必然的。

至于蛮方的孟获,属于尚未开化之人,他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

因此,虽玩孟获于股掌之间,,也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孟获与诸葛亮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对手是司马懿,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谋不相上下,可以说是,因此,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绝”,认为诸葛亮不但自强不息,而且用兵如神。

诸葛亮六出祁山地图 若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过程来看,他确实表现出了“绝”顶的智慧,但是,若从六出祁山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六次失败,从当时及后来的情况推测,即使诸葛亮不是“出师来捷身先死”的话,他以后的多少次出师都很难成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之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对六出祁山的两种不同看法。

1.自强不息,用兵如神 诸葛亮所创造的这些奇迹,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往今来,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也成了智慧代名词。

诸葛亮的智谋,不但在军事上为人们所效仿,而且在各行业中都给人们以有益的迪。

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给以高度的评价,并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精神当做自强不息的动力。

2.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既要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目的,也要看这件事情的结果及影响。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是什么呢?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消灭曹魏集团,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结果如何呢?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失败”。

也就是说,他每次都是以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

他自己在给后主的遗表中也承认:“兴师北伐,未获成功”,诸葛亮素有神出鬼没之智,为什么六次伐魏都没有成功呢? 《三国演义》对这六次失败的原因是这样交待的:第一次因街亭失守;第二次因军中无粮;第三次因得知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第四次因苟安布散流言,后主疑心,下诏宣回;第五次因李严谎报东吴欲起兵攻蜀;第六次因诸葛亮病死军中。

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把造成伐魏失败的直接原因,都被归结为他人的,偶然的因素,诸葛亮本人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

那么,诸葛亮该不该为失败承担责壬呢?这就要看诸葛亮的整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

如果整个战略决策正确,即使局部出现一点小的失误也可以补救;如果整个战略决策错误,即使一时打了几个漂亮仗,也无济于事。

在每次出师之前,大臣们也总是极力劝谏说:“北方旺气正盛。

”“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诸葛亮自己也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魏,才弱敌强也。

”(见第九十七回)可见,诸葛亮也承认伐魏不可能成功。

知道不可能成功,却偏要去做,这就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

古人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聪明人的大忌,是只有蠢人才做的事。

请葛亮在战术上神机妙算,称得上是聪明之至;但是在战略上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应该说是做了蠢事。

实际上,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征战,并没有绐蜀国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我们知道,蜀国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国力微弱。

诸葛亮每次出师伐魏,都几乎征调全国的大部分兵力。

《兵法·作战篇》中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完全是劳民伤财之举。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绝非大智慧,只是小聪明。

随机文章蒙古帖木儿有西征打欧洲吗?清朝灭亡因太放水?八国联军开兵器库全部傻眼最大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奇迹,花20年时间用680万吨巨石如何克服瓦伦达效应,患得患失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保持平常心)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诸葛亮与鬼谷子:跨时空的智慧较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虽处于不同的时代,却都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究竟谁更厉害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答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时代背景与成就领域 诸葛亮生活在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英雄辈出的时代。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辅佐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政治上,他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军事上,他前后五次北伐中原,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他的战术运用和战略眼光令人赞叹。

他发明的、灯等,以及改造的诸葛连弩,都展现了他在科技发明方面的卓越才能。

鬼谷子则活跃于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的时代。

他是的鼻祖,隐居在鬼谷,专心研究和传授学问。

他的弟子们如、、、等,皆成为当时各国的栋梁之才。

苏秦主张合纵之术,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曾一度使秦国不敢东出;张仪则擅长连横之策,以秦国的强大为后盾,逐个瓦解六国的联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

鬼谷子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思想还涉及哲学、外交、养生等多个方面,其著作《鬼谷子》更是流传千古,成为后世研究智谋、策略和辩论的重要经典。

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深谋远虑和应变能力上。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为刘备制定了《》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

在中,他,促成孙刘联盟,为战胜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中,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如、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他的智慧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谋略,还在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鬼谷子的智慧则更侧重于权谋和策略的传授。

他提出的“”的外交策略,强调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阴阳变化”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灵活应对变化。

鬼谷子非常重视“知人”和“用人”,他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心理和性格是成功的关键。

他的智慧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思维和微观的人际交往技巧的结合。

教育与传承的影响 诸葛亮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等,为蜀汉的延续储备了人才。

他的《诫子书》等著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强调修身养性、致远,教导子女要勤奋学习、淡泊名利,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鬼谷子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传授知识和智慧。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出的弟子们都能在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鬼谷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还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鬼谷子》一书被广泛运用到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成为培养人才的经典教材。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了极高的赞誉,他被视为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均有武侯祠,供人们瞻仰和纪念。

他的文学作品如《出师表》《诫子书》等,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鬼谷子同样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和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后世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民间,鬼谷子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他的故事和传说充满了智慧和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葛亮和鬼谷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诸葛亮以其忠诚、智慧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在三国时期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鬼谷子则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谋略和卓越的教育才能,对战国时期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成就领域不同,很难简单地评判谁更厉害。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曾三次对魏延动过杀机?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中,为什么非要杀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原本是的手下,他非常仰慕的仁义,所以当刘备从新野撤退,路经襄阳时,魏延曾主动打开襄阳城门,准备迎接刘备。

只不过当时的文聘率军阻拦了魏延,且刘备念着刘表的一份情,不愿意在刘表尸骨未寒之际,就出兵攻打刘琮,所以刘备直接撤退了。

站在刘备阵营的角度来看,魏延的行为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毕竟人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这就是队友啊!不过诸葛亮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认为魏延此举,乃是不忠的行为,并在刘备接受魏延的投靠后,将这个看法表示了出来。

当时攻打长沙郡,遭到的反击,由于黄忠念及关羽饶了他一命,所以也没有放箭射死关羽,只是射中了关羽的头盔。

黄忠箭法超群,他的这种行为在长沙太守韩玄看来,就是通敌,于是韩玄决定将黄忠羁押处死,幸亏魏延及时出现,斩杀了韩玄,成功的救下了黄忠!魏延在救下黄忠后,又立即打开了城门,帮助关羽攻下了长沙,成就了关羽的美名。

见魏延如此懂事,关羽便将魏延引荐给了刘备,听闻魏延的,刘备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准备重用魏延,结果诸葛亮却主张立即杀掉魏延! 原文: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玄德敬之。

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必怀异心。

”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簇下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表露杀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魏延诛杀了长沙太守韩玄,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打开襄阳城门,这两次背主行为,使诸葛亮觉得魏延就是一个不义之人,担心他将来也这样对待刘备,所以主张把魏延给杀了。

不过刘备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魏延两次主动投靠自己,乃是真心投靠自己的人,杀了魏延会寒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不愿杀魏延,最终,诸葛亮妥协,魏延被刘备救了下来,并受到了刘备的重用! 魏延得到刘备的庇佑,从诸葛亮手中死里逃生,随即又被刘备带着一起攻打益州,屡立战功,再后来,魏延在汉中之战表现优异,还射掉了的门牙,被刘备破格提拔,力压,成为了汉中太守,令众人震惊! 从刘备对魏延的提拔来看,他是非常看重魏延的军事才能的,完全是把魏延当作了心腹,非常信任,也正是因为刘备在从中斡旋,所以诸葛亮和魏延一直和平相处。

诸葛亮主内政,魏延主汉中防务,双方互不隶属,所以一直相安无事,但这种情况随着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北伐,发生了大变。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控了蜀汉大权,开启了北伐,而蜀汉北伐,基本是走汉中这个出口,于是魏延这个汉中太守便纳入了诸葛亮麾下,开始跟着诸葛亮作战。

原本蜀汉人才凋零,魏延军事才能又不错,诸葛亮是对魏延抱有希望的,但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最终引发了剧烈的矛盾! 首先是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觉得蜀汉兵少国弱,所以想要兵行险招,走子午谷突袭曹军,但是诸葛亮用兵比较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这个提议,并率军杀入了陇右,准备攻占陇右全境,以此提升蜀汉国力,一步一步的蚕食曹魏。

说白了,魏延是认为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除非出奇制胜,不然根本玩不过曹魏,但是诸葛亮不敢像魏延这样兵行险着,因为他后面的摊子更大,他怕万一失败,蜀汉才建国几年就灭亡了,对不起刘备! 诸葛亮乃是丞相,蜀军的最高长官,所以大家都听诸葛亮的,成功的打进了陇右,但是在街亭防守战中,诸葛亮,派去守卫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全面撤退。

这一失败令魏延颇有微词,他认为诸葛亮不会用兵,要是听自己的,哪里会有如此大败?自此,诸葛亮和魏延二人,开始有小矛盾了,不过真正促使两人矛盾爆发的原因,乃是魏延公开反对诸葛亮! 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准备用诈败之计引诱追击,然后让一个大将从中截击,将司马懿的追兵一分两截。

这个策略的重点是截击的大将,必须武力高强,军事能力强悍,而整个蜀军阵营,就数魏延最适合了,但是当诸葛亮对魏延以目示意时,魏延却装作没看见,拒绝了诸葛亮,令诸葛亮非常难堪! 原文: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若懿至,伏兵正在当中,须要大战。

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

”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诸葛亮以目视魏延,其实就是暗示魏延主动报名,但是魏延低头不语,这就让诸葛亮很难堪了。

王平看出了诸葛亮的难堪,主动解围,接着其他武将都踊跃报名,可自始至终,魏延都一言不发,拒不参战,导致整常作战中,都没有魏延的身影。

说白了,魏延此时对诸葛亮已经有意见了,在跟诸葛亮闹别扭。

而诸葛亮呢,也并没有和魏延把话说开,而是任由这种情况发生。

诸葛亮第四次并出祁山,让魏延、张嶷、杜琼、陈式等人率领军两万出箕谷,然而等魏延他们走到半路时,诸葛亮又派人来传令,让他们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进。

陈式觉得诸葛亮担心太多了,出言抱怨。

魏延将这些情况看在眼里,非但没有阻止陈式,反而煽风点火,刺激陈式,最终陈式引兵轻进,中了魏军的埋伏,导致大败。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

有何益也?……魏延欲与孔明争气,将言语激着陈式…… 魏延作为一个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的,不可能不知道此次用兵的冒险之处,然而他却仍然撺掇陈式进兵,可见他这是在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而事实上,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这个心思,所以他对魏延又泛起了杀机!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

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

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 诸葛亮第二次表露杀机,其实这里面魏延的问题更大,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撺掇同僚反抗诸葛亮,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这确实该杀! 诸葛亮第三次对魏延表露杀机,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

当时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准备用祈禳之法,为自己增加寿元,这个祈禳之法其实就是在帐篷中放置七星灯,若七天内主灯不灭,则诸葛亮可以增加寿元,若是主灯灭了,则诸葛亮必死! 诸葛亮施展祈禳之法,前六天安然无恙,但是等到第七天时,魏延却突然冲了进来,将主灯扑灭,导致诸葛亮功亏一篑! 原文: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

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

七星灯灭,寓意着诸葛亮求寿元不成,必死,于是诸葛亮再一次对魏延显露了杀机! 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

” 魏延扑灭了诸葛亮的主灯,断绝了诸葛亮活下去的希望,坏了诸葛亮继续北伐的大计,所以遭到诸葛亮的记恨,于是诸葛亮对魏延显露了杀机,而这一次,诸葛亮安排斩杀魏延之人,乃是!最终,一切都如诸葛亮所料,他死以后,魏延去抢夺蜀军大权,两军阵前,魏延被早已埋伏在身边的马岱偷袭斩杀!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三次对魏延动过杀机,第一次是诸葛亮的问题,而第二次,第三次都是魏延的问题,说白了,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对付,两人的性格都有问题,要是两人能够好好的坐在一起,把问题说开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弯弯绕绕?魏延怎么可能会遭到诛杀? 那么如果魏延未死,蜀汉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若是魏延不死,蜀汉必定会陷入两个极端的情况! 第一种极端是好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用奇兵击败了魏军,成功的打进了中原,灭亡了曹魏!魏延深知蜀汉和曹魏的国力不对等,他知道两国长期发展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当年才会提出子午谷奇谋,因为面对强大的曹魏,只能兵行险招,如果老老实实的和曹魏死磕,那么蜀汉必败! 第二种极端是坏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被司马懿击败了!司马懿也是非常擅长用兵的,若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蜀军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么蜀汉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魏延一旦兵败,魏军趁机进攻蜀汉,那么蜀汉很可能提前二十年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