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国分别都是哪些人?与策勋十二转有什么关系呢?

【千问解读】
于是有人说:在,上柱国就是特级战斗英雄,大唐开国名将中,受封上柱国的仅秦琼一人。
但是我们细看新旧两唐书就会发现:秦琼不但不是大唐开国唯一上柱国,而且也不是受封最早的一个,在他之前,李渊至少已经封两人为上柱国。
之所以说“至少”,是因为正史篇幅有限,可能有些人受封上柱国而没有载入史册。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两个秦琼之前的上柱国,大家都耳熟能详,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有他们的名号。
讨论这三位上柱国的受封过程,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军功制度,并知道“策勋十二转”跟上柱国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生在唐朝,也能跟秦琼一样受封上柱国。
一、三位上柱国的姓名及受封时间 我们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七十八》,能够理清这三位上柱国的成名受封脉络。
第一个(是咱们今天说的三个人中的第一个,未必是大唐第一个)受封上柱国的,是王君廓,也就是演义小说中的将排名第二或第三(不同版本排位不同)的。
事实上王君廓根本就没参加过,他就是一个从小就不学好的无赖:“少孤贫,为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属于牙行,也叫马牙子),无行,善盗。
” 看《新唐书·列传第十七》的记载,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他才是“”的发明人:“竹笱(一种大肚子大嘴细脖子的捕鱼工具)如鱼具,内置逆刺,见鬻缯者,以笱囊其头,不可脱,乃夺缯去,而主不辨也,乡里患之。
” 这个乡村无赖泼皮王君廓,在隋末乱世拉起了数千人的盗伙,并引起了李渊李密的重视,同时要招安收编。
王君廓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先去投奔了李密。
因为李密一时间收编了很多小山头,像王君廓这样的中等规模的“绺子”大当家,是得不到重视更当不上内马军外马军统领的(密不甚礼)。
坐冷板凳的王君廓一气之下带领上万本部人马投奔了李唐,得到了高官厚禄:“授上柱国、假河内太守、常山郡公,迁辽州刺史。
” 王君廓投奔李密受冷落,是义宁元年,投唐受封上柱国,是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转过年来,李密败了,李勣(当时还不叫李勣而叫徐世勣或徐茂功,为方便起见,统称其为李勣)也被李渊收编,成了大唐第二位上柱国。
武德二年,李密被击溃而投唐,李勣实际是全盘接收了李密的地盘、收拢了瓦岗军余部:“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
” 有人马地盘的李勣并不想当,他以李密的名义,献出了全部地盘和军队,李渊,自然大加封赏:“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
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公,赐氏,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 当李勣受封大唐上柱国的时候,秦琼秦叔宝还在王世充那里当“身在郑营心在唐”的龙骧大将军呢。
李勣投唐后,秦琼阵前起义,带着程咬金牛进达等数十人投奔了李世民,李渊虽然好话说了一大车,又是送金酒瓶又是要割肉,但是却没有给秦琼任何封爵。
直到击败宋金刚、逼降尉迟敬德,秦琼才得到了上柱国的勋位,时间是武德三年四月之后。
武德四年,秦琼在讨平王世充之后,才受封翼国公,可以跟王君廓李勣并称大唐开国三上柱国了。
二、上柱国与策勋十二转的关系 读者诸君可能都学过《木兰辞》,那里面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秦琼历经二百余战,流血数斛,这才受封上柱国,赏赐数千万。
那么他这个上柱国与策勋十二转有什么关系呢?咱们看看唐朝奸臣主编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就会知道,在军功制度公平公开公正的秦汉和大唐,策勋十二转,跟上柱国是画等号的。
唐朝最有权的部门,是吏部,这个吏部只有一个正三品尚书两个正四品上侍郎五个从五品上郎中六个从六品上员外郎,加上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总共才有三百一十个人的编制。
人数虽然不多,但权力却大的没边儿:“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
凡职官铨综之典,封爵策勋之制,权衡殿最之法,悉以咨之。
” 这三百一十个人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主要工作就是统计文臣武将的政绩和战功,统计出来后拟定封赏草案,报皇帝批准后昭告天下——李渊册封王君廓李勣秦琼为国公、上柱国,并不是他自己临时起意,而是司勋郎中和司勋员外郎打好算盘,报请审阅,最后才由吏部尚书拟好封赏公文,请李渊签字盖章。
因为咱们今天主要说的是上柱国,所以就不提主管公侯伯子男的司封郎中、司封员外郎了,他们的工作程序,跟司勋郎中报批上柱国,基本是一样的。
司勋郎中手里有两小册子,其中一个是前线上报的“功劳簿”,另一个就是考核标准。
“功劳簿”进货主事令史核验没有太多虚报之后,就要比照“十二转”来决定给战将什么勋位称号了:“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比正四品……” 按照这个标准,王君廓李勣和秦琼的功劳都够十二转了,吏部就可以打报告请皇帝册封他们为上柱国了。
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犯浑,在军功勋位上都极其谨慎,因为一个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前线将士强烈不满,倒戈哗变都有可能,王君廓就是因为李密赏赐不公,才跳了槽。
如果秦琼战功不够十二转,李渊就是再怎么感动,也不可能封他为上柱国——李世民不干,尉迟敬德不干,甚至程咬金牛进达可能也不干——荣誉重于生命,送不得人情! 三、王君廓李勣秦琼是怎么凑够十二转战功的 秦琼的战功,毫无疑问是够十二转的,要不是战功考核十二转封顶,二十四转都有可能。
这时候咱们就要来看一看古代战功的“一转”是怎么算的。
唐朝的是互相制约的,比如在功臣赏罚上,就是兵部负责记录统计,而论功过定赏罚,是吏部的职责。
兵部也出台了功勋“转数”的规定:“若牢城苦战第一等,酬勋三转……凡破城、阵,以少击多为‘上阵’……常据贼数以十分率之,杀获四分已上为‘上获’……凡上阵上获第一等酬勋五转,上阵中获、中阵上获第一等酬勋四转……其虽破城、阵,杀获不成分者,三等阵各酬勋一转。
” 这段古文可能把大家都看糊涂了,那咱们就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来解释一下:每次战斗中表现最突出的那位将领,可以获得“三转”功勋,双方兵力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太小的战斗不算数),在以少胜多的战斗中歼灭(斩杀俘虏)敌人百分之四十兵力,就可以获得“五转”功勋。
其他斩将级别、在战斗中发挥什么作用,都由上级负责计算转数。
多次战斗的功勋可以累加,凑够十一转,可以受封柱国,十二转以上,封顶了,就是上柱国。
秦琼的战功无疑是够十二转的,而且是经过考核的:“录前后勋,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
” 请注意,是“录前后勋”,也就是可以说秦琼是“积功而为上柱国。
” 这时候读者诸君可能要产生疑问了:王君廓和李勣,刚投入大唐,寸功未立怎么也称了上柱国了?说好的公平公正公开呢?这时候咱们就要回过头看正史了:王君廓李勣受封上柱国的时候,是没有替唐朝打仗,但并不等于寸功未立——他们是带着功勋过来的。
他们自带的功勋,就是人马刀枪和地盘。
换算下来,王君廓的投唐的时候,带了上万人马和抢来的粮草辎重,足够十二转,至于李勣,那就更不用说了,随便一个州郡献出来,也够十二转,而秦琼阵前起义,只带了几十个人,连一转都够不上,所以他后来只能攒人头凑转数。
李密带着两万人马投降李渊的时候,也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盘,以为自己咋也能闹个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当当:从入关者尚二万人,谓其徒曰“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
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李密所谓的“山东连城数百”,被李渊记在了李勣头上,所以李勣成了上柱国,李密只混了个光禄卿,这才羞愧难当,再次出走、反叛、被杀。
从这三位大唐开国三位上柱国的履历,我们知道了《木兰辞》中花木兰策勋十二转,是可以跟王君廓李勣秦琼一样受封上柱国的。
而尉迟敬德程咬金都没有受封上柱国,原因也各不相同:尉迟敬德属于被围投降而不算起义,他带的多少兵,都被换算成了秦琼的功勋“转数”,不像王君廓李勣是带着人马地盘自己主动投奔的,有多少功勋转数,都是他们自己的。
至于尉迟敬德和程咬金也身经百战,为什么凑不够十二转功勋,那就更好理解了:尉迟敬德给李世民当大保镖,有多少功勋都算李世民的,而程咬金跟在秦琼身后捡漏,要凑够十二转功勋,也相当困难。
好不容易尉迟敬德程咬金有了独自带兵的机会,大唐基业已定,唐军再打仗,都是以压倒性优势取胜,一次获得四五转策勋的机会基本没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具体位置在哪里
作为升学规划师,我们需要了解学校的具体位置,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升学指导和建议。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坐落于中关村大街西段,毗邻著名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周边环境科技氛围浓厚。
学校周围有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站,方便学生及家长的出行。
交通便利性分析学校附近的交通十分便利,可以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和公交车轻松抵达。
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仅几百米之遥,公交车站点也遍布周围,方便学生通勤和活动。
教育资源及发展优势作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不仅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还积极融入周边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机会和实践平台。
社区与生活便利设施校区周边设施齐全,包括商业购物中心、医疗服务、体育设施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生活配套支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校园环境。
总结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的具体位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西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教育资源丰富,社区生活设施完善。
作为升学规划师,我们可以放心推荐这所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李渊是如何平定四方,一步步建立大唐的呢?
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答案是否定的。
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
那唐高祖李渊是怎么样一步步打下唐朝天下的?我们接着往下看:李渊是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队统帅,深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队家。
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 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
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 的负担。
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
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主要的基础。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帝王。
唐高祖李渊(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祖先为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皓七世孙,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与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大业十三年正月迁太原留守,7月正式开始起兵,于12月攻克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帝王,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队、大丞相,进封唐王,不久进位相国,加九锡。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炀帝在四月被叛军所弑后,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李渊在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征讨下,先后消灭薛仁杲、薛举、李轨、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将帝位内禅给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是太原留守,是一个地方的军政长官,因此他具有管理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并且有实践经验,因为他管理着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省的疆 域。
李渊还拥有世袭贵族公爵头衔,即李渊是唐公。
当时李渊正值盛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是从政的黄金时代,军政管理经验丰富。
另外,李渊和隋朝皇室是姻亲, 和隋朝将相关系密切。
所以,李渊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资源、有名望来夺取天下。
而唐太宗李世民那时才二十七、八岁,从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来看,他还不成熟,不 足以担当夺取隋朝天下的重任。
你说唐朝的天下是李渊打下的,可是那么多大仗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打的啊,这不矛盾么?本来,这很容易理解。
#p#分页标题#e#在隋末唐初那个时代,帝王对把兵权交给别人是不放心的,只有把兵权交给他儿子他才放心。
所以,李渊把兵权交给了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元吉。
唐太宗李世民统帅的本来是李渊的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大多都是隋朝精锐的正规军即关中兵,而其将帅大多都是隋朝的名将或宿将,所以并不需要唐太宗李世民操太多的心。
所以结论应该是: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正解应该是: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坐享其成。
父亲转交国家大全给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管理国家,或许这个也是帝皇在古代中的一个必要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