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不止三国,为什么没提过公孙度的燕国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众所周知,末年分,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的一段群雄割据的动荡时期。

不管是史书还是罗贯中的《》,都明确指出这段时期我国大地上有3股颇具规模的势力,分别是魏蜀吴

【千问解读】

众所周知,末年分,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的一段群雄割据的动荡时期。

不管是史书还是罗贯中的《》,都明确指出这段时期我国大地上有3股颇具规模的势力,分别是魏蜀吴,且他们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由于三国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登场,这段历史也早已深深植入了国人的潜意识里,三国鼎立的魏蜀吴也因此成了国人的基本常识。

不过,要是笔者说三国时期其实有4个国家鼎立,大家相信吗? 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难以置信,毕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从未提及第4个国家。

然而,这第4个国家还确实存在,其便是辽东半岛的。

燕国的历史甚至比刘备的蜀国还要悠久,其开国君王叫公孙度,乃是东汉末年称霸的群雄之一。

早年曾担任过尚书郎和冀州刺史,后被免官。

之后经由同乡徐荣推荐,投奔当了其麾下的辽东太守。

公孙度这个人的能力非常强,出任辽东后第一件事便是打击当地的豪强势力,深得民心,随后执行严刑峻法,将辽东地区的统治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没几年,大有要脱离董卓自立山头的意味。

加上后来董卓被吕布所杀,其麾下党羽如猢狲般散去,公孙度便更无所忌惮了。

公元190年,公孙度索性自己建国,改国号为燕。

这之后,为了扩大地盘,公孙度还东伐,西征乌恒,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燕国一下壮大了起来。

而当时群雄都将眼光对准的中原地区,对于辽东的燕国,根本无人顾暇。

只是地处北方的怕公孙度背后捅刀,特意以傀儡天子的名义给公孙度封了个“威武将军”。

获封这个称号,公孙度并不怎么开心,他早就视自己为帝王,区区将军自然不放在眼里。

不过,政治手段强硬的公孙度并没有在位子上坚持很久。

燕国建立14年后,公孙度撒手人寰,随后其儿子公孙康继位。

公孙康显然没有他老爸这般政治才能了,唯一拿得出手的一件事便是将藏匿在辽东的两个儿子杀掉,用其首级去巴结曹操。

而曹操一开心,便封公孙康为“左将军”,比起公孙度的,公孙康对这个称号倒是欣然接受。

而公孙康没有搞清楚一点,他和曹魏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盟国关系。

并且,曹魏当时还和吴蜀两国打得焦头烂额,两国关系的主动权完全在燕国手里。

但公孙康碍于曹操的威名,一直将自己看得太低。

直到后来病死,蜀国势力开始全面收缩,也不成气候,曹操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燕国。

公元238年6月,派出率大军出兵辽东,旨在拿下燕国的首都襄平。

而当时燕国皇位传到了公孙康儿子公孙渊手里,他比公孙康更加无能,曹魏的大军刚到,他便开门投降。

不过司马懿并没有放过他,还是将其诛杀,公孙家族的燕国也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中,从190到238年,只存在了48年时间。

由于是东汉末年体量最小的国家,再加上公孙度死后,历代一直依附于曹魏,对中原地区的三国战争没有任何影响,燕国没有被罗贯中写入三国中也是情理之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燕国的存在无疑为后世中原王朝,加强对辽东地区的控制作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为什么总是不离左右?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国乱世令人记忆深刻,但是为什么却把张飞害惨了?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三国时期不止三国,为什么没提过公孙度的燕国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