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后晋的进展史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

【千问解读】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

石敬瑭死时,立侄为继承人。

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

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

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

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

后晋灭亡。

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后晋高祖石敬瑭是沙陀人,家世贫寒,连姓氏也没有,至于石姓,也不知其来源。

石敬瑭的父亲早年跟从征伐,以功授洺州刺史。

石敬瑭为人,稳重沉厚,爱之,遂将其女嫁给了他。

由于这个原因,使他得以在李嗣源帐下为将。

李嗣源称帝后,历任保义、宣武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嗣源晚年转任河东节度使。

李嗣源死后,后唐发生了巨变,儿子刚继位,养子就发动了兵变,领兵杀向洛阳。

李从珂召石敬瑭赶来洛阳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把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杀害李从厚。

李从珂继位以后,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兴王之地。

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

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

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李从益(明宗四子)。

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助于契丹。

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 儿 。

于是,辽太宗决定帮助石敬瑭。

但后唐君臣对契丹的来援却毫无戒备,没有及早截断雁门诸通道,致使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率的军队顺利度过险要,进抵太原,大败后唐军队,将后唐五万大军包围于晋安寨。

被围于晋安寨的后唐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军心已乱,副使杨光远、大将安审琦劝主帅张敬达投降,遭到拒绝,索性将他杀害,举全军投降了石敬瑭。

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大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不久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灭亡。

石敬瑭依靠契丹自藩帅而夺得帝位,所以每年除了向契丹贡奉大量的财物外,吉凶庆吊,从未遗忘,使者相望于道,奉表称臣,称契丹主为父皇帝,其实他比耶律德光还要大九岁,契丹、太子、诸王、元帅以及重要大臣韩延徽等,也都有贿赂相送。

每有契丹使者至,必于别殿拜受诏敕,契丹使者小不如意,多出不逊之语。

对于这一切石敬瑭都忍受下来了,但朝野上下咸以为耻,有的大臣也因此而拒绝出使契丹。

如王权就是如此,石敬瑭派他出使契丹,向其主献徽号,王权耻于向契丹主跪拜,宁愿丢官,也不愿充使。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为止。

后晋灭亡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的亲生父亲石敬儒,他是石敬瑭的兄长,早年在唐庄宗部下为将,早死,所以被石敬瑭收养为子。

由于石敬瑭的五个儿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纪尚幼,所以只好立石重贵为帝,史称晋出帝。

石重贵虽为皇帝,朝中大权却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掌控。

景延广无勇无谋,却狂妄自大,,。

他自掌权以来,改变了石敬瑭对契丹的一贯政策,拘禁其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抢夺其货物。

石重贵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引起契丹的不满,战争一触即发。

景延广不做好战争准备,却,声称 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则取天下笑,当成后悔矣! 契丹主闻言大怒,连年进兵侵扰中原。

而后晋王朝内部却有不少军阀也想乘乱夺取皇位,唯恐天下不乱,如石敬瑭的杨光远,原后晋大将、北面都招讨使杜重威、李守贞等,无不是此类人物。

在契丹与后晋的战争中,幸赖广大军民的拼死奋战,才使契丹军屡次受挫而退,有时还败得很惨。

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发动对后晋的战争。

他指示降将赵延寿与瀛州刺史诈降,送假情报给后晋。

出帝不辨真假,急于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为统帅,统领大军北上抗击。

杜重威此次出征是有个人打算的,他想仿效石敬瑭,卖国求荣,当。

所以借口此次出战深入敌境,必然要有强大的兵力才能保证成功。

石重贵只好给他增兵,致使皆归其麾下,京师空虚。

杜重威到前线后,每日置酒作乐,不议军事,只知一味地向晋廷要求增兵运粮。

晋军兵多将广,实力强于对方,由于主帅没有任何作为,反被敌军截断粮道,形势极为不利。

杜重威正要使晋军处于危险境地,以便受其裹胁投降契丹。

他与副帅李守贞商议,派人与契丹联系请降。

耶律德光虽然包围了晋军,但晋军毕竟,且战斗力较强,欲想获得全胜,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当他得知杜重威率军投降的消息后,,马上许愿事成后立他为帝。

于是杜重威招集诸将,伏甲于营中,宣布投降契丹,诸将中虽有不愿意者,但在刀剑的威胁下,也只好连署降表。

当杜重威向全军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全军恸哭,震天动地。

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让他穿上赭黄袍,由于他早已许立赵延寿为帝,于是也让延寿同样穿上赭黄袍,将两个卖国贼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实际上根本无意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当皇帝。

这一回他本人要过当中原皇帝的瘾了。

由于晋军主力已经投降契丹,所以耶律德光很快便进入了汴梁,俘获了石重贵及其全家,将他们迁往契丹境内的建州(今辽宁朝阳境内)居住。

耶律德光于次年,即公元947年,在汴梁后晋宫中即位。

由于契丹军队在中原到处烧杀抢掠,美其名曰 打草谷 ,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

他们聚集起来,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到处打击契丹军队,杀戮契丹派来的官吏。

耶律德光无力维持其在中原的统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许王李从益为帝,然后率军北撤,途中一病而亡。

后晋共历二帝,统治了十一年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队革新传奇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在灵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背景:的赵国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

其北邻、东胡,东北与东胡相接,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南与强秦一河之隔,腹地还有。

频繁的战争让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国家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在与北方的交往中,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了胡人的优势。

胡人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具有极大的灵活机动性。

相比之下,赵国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宽袍大袖的军装在作战中显得十分不便,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改革内容:胡服与骑射的推行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穿胡服,二是教练骑射。

胡服改制 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

赵武灵王下令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包括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等。

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遭到了国内许多皇亲国戚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他们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但赵武灵王,亲自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并耐心说服反对者。

他指出,衣服是为了便于使用,礼教是为了便于行事,顺应时势所制定的礼法是为了方便民众、富强国家,不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在他的坚持下,胡服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骑射训练 在推行胡服的同时,赵武灵王还大力教练骑射。

他认识到,要想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学习胡人的骑射技艺。

于是,他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通过长期的训练,赵国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改革过程:艰难的推行之路 “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

公子成等皇亲国戚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他们认为中原是文明礼仪之邦,赵国理应成为各国的榜样,怎么能穿胡服而丢弃先王的礼法呢?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赵武灵王没有退缩。

他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后,他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

他不仅自己首先穿了起来,还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当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时,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他,最终使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对于其他贵族的劝阻,赵武灵王反驳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改革成效:赵国的崛起 “胡服骑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来。

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

此后,赵国不断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它不仅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还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意义:勇于变革的精神象征 “胡服骑射”不仅是一次军事改革,更是一种勇于变革、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

它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和作战方式,学习借鉴了胡人的长处,为赵国的富国强兵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改革也示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突破传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赵武灵王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决心,推动了这场伟大的改革,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是豳[bīn]州三水人,在今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后晋的进展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