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清初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他有何著作?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九年(1636年),卒于清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
【千问解读】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九年(1636年),卒于清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客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著名的考据学家和经史学家。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汉学”,清代学者以治经为主,运用训诂、考据的方法,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由于这种方法与汉人儒学家的治学精神相符,故名“汉学”。
清初的这种学风,开自顾炎武和阎若璩。
阎若璩治学极为严谨,“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沉潜三十余年,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
阎若璩通过潜心专研,确证了东晋梅赜(zé)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作,推翻了这部延续千年的文学经典,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实在是一件惊而又前无古人的盛事。
《古文尚书》系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均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
但自宋、元时期开始有人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但难以考辨其真伪,故尚无定论。
阎若璩在二十岁的时候读《古文尚书》,即怀疑其是伪作,于是,他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篇名、篇数、典章制度、历法、聚读、地理沿革、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从而确定《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作。
阎若璩在考证伪《古文尚书》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为考据辨伪学说创立了通例,对有清一代的钱嘉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也奠定了他在清代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伪《古文尚书》千百年来被后人诵读学习,视其为神圣经典,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依据。
阎若璩论证此书乃是伪作,使理学家们自此进退失据,沉重地打击了理学,乃至触动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在读完《古文尚书疏证》前四卷之后就说:“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并且亲自为之作序。
则说阎若璩是“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
” 清代经学家江藩(1761—1831年)在《汉学师承记》中更是推阎若璩为“清代‘汉学’的开山祖师。
” 近代大学者梁也说:“阎若璩之所以伟大,在其《古文尚书疏证》也!” 阎若璩不迷信古人,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反复考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因而能够在学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和重大的成就。
阎若璩还有其他的重要著作,比如他所著的《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
阎若璩还著有《经学论》、《孔庙从祀末议》、《生卒年考》、《去周至关辨》《晋境不得至介休辨》等,其中有很多都是前人未发之高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密清初第一大疑案纪实: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崇德元年(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而按古制需要分封五宫后妃,此时的布木布泰被封为永宝宫庄妃。
庄妃在皇太极的心中虽然没有姑姑和后来的姐姐,但是从生育子女方面来看,孝庄皇后还是非常有分量的,他一共为皇太极生下了三女一子。
在天聪三年(1629年)生下皇四女,天聪六年(1632年)生下皇五女,天聪七年(1633年)又产下皇七女,到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正好是宸妃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夭折的第二天,布木布泰产下了皇九子福临。
福临的降生,给刚痛失爱子的皇太极来说,是个极大的安慰。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生前没有立储,在姑姑孝端皇后和孝庄的齐心安排下,皇九子福临登上了皇位,母凭子贵,布木布泰便成了孝庄太后,称圣母皇太后。
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因为出痘于养心殿病逝,由顺治帝的第三子继位,改元康熙,当时的康熙只有8岁,孝庄太后又担当起了辅助第二任的任务,被后人称有“两朝兴国太后”的美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75岁。
然而在她死后,并没有葬在皇太极的昭陵,也并没有像其他葬于清东陵帝后一样葬在风水墙内,而是葬在界墙之外,这是为何呢?史书记载说孝庄太后临终前有叮嘱孙儿:“太宗皇帝的山陵奉安已久,就不要再惊动他的亡灵了,况且我又舍不得你们父子俩,就将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吧!”,虽然是如此记载,却让很多人表示怀疑。
据初年,《野史大观》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礼制》三篇文章中有专门提到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非常真实,也有传闻道孝庄太后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早就和多尔衮私订终身了,是皇太极横刀夺爱,而多尔衮为了保住福临继位,也为了保全心爱的女人,宁可自己放弃皇位,退而求其次,当个摄政王。
的传言,野史中记载甚多,那么这流传百年来的太后下嫁是否属实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庄太后与多尔衮青梅竹马私订终身之说,孝庄太后生于蒙古科尔沁,而多尔衮出生在满洲赫图阿拉,两人所在位置相差甚远,不可能认识,也不可能青梅竹马,更不可能私定终身。
另有人说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太极在娶孝庄的姑姑哲哲时,多尔衮也跟着迎亲队伍去见到了孝庄,并与之相恋,这一说法更是荒唐,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孝庄太后才一两岁,更不可能相恋了,那为何有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呢? 清初诗人张煌曾有过一首《建夷宫词》,里面有一句话:“大礼恭逢太后婚”,也就是说太后结婚,但诗中的描写也有不合理之处,因为诗中提到的大婚在慈宁宫,而据载,慈宁宫在撤离皇宫时就被焚烧了,而重修是在顺治十年(1653年),皇太后才搬进去住,可是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便去逝世,又何谈大婚!然而,还有很多支持太后下嫁一说的,直至今日,否定者有之,肯定者也有之,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全凭您个人揣夺了!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政绩呢?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探寻南极血瀑布之谜,将会更加大出血的血瀑布(是卤水)霍金和爱因斯坦谁厉害,爱因斯坦霍金谁贡献大/缺一不可人工引爆美国黄石火山爆发后果,足以吞噬地球/毁灭性灾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与喻昌、张璐合称清初三大名医的吴谦与《医宗金鉴》
清初三大名医吴谦与《医宗金鉴》 【名家生平】 吴谦(约1689-1848),字文吉,安徽歙县人。
时为太医院院判,奉旨编修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
吴谦是清、乾隆年间的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
作为御医,吴谦经常随侍于身边。
乾隆五年(1740)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吴谦等御医“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愈了。
吴谦等因而受到了嘉奖。
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吴谦多次受到这样的恩赏。
【学术成就】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
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为标榜文治,诏令太医院编纂医书,“以正医学”。
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担任该书的经理提调官。
为保证医书的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此外,还有审效官、誊录官等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
作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因而,编撰中,不仅选用了皇宫内廷所收藏的医书,并由朝廷颁布命令,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进行“分门别类,删剔驳杂,采撷精华,发其余蕴,补其未备”,汇编为医学丛书。
至乾隆七年(1742)成书,乾隆帝大悦,赐名为《御纂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是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医书多是有法无方,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才有系统的理、法、方、药。
《内经》义理深奥,方法微妙,不易领会,因而多易致成讹错,以前的注释大多是随文衍义,很难让人深入理解原文以及在临证时运用原文。
因此,吴谦就亲自进行删订。
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 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撰成《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医宗金鉴》内容极为丰富,采集了上自,下至明清的历代名著之精义,其内容包括内、外、妇、儿、针灸、伤科、眼科等临床各科,还有诊断和方剂学等基础理论的内容。
本书注重于实用,深入浅出,并且图、文、方、论齐备,简明者可作为初学诵读用;详尽者可作为医生临床诊治疾病时的参考用,是我国第一部带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
1742年,《医宗金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深受欢迎,影响巨大;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学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