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镇之祸: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奔河北,惶惶如一咬牙抹了脖子。

至此历时近八年的得以平定。

河北的叛军将领薛嵩、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

朝廷下诏:“东京

【千问解读】

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奔河北,惶惶如一咬牙抹了脖子。

至此历时近八年的得以平定。

河北的叛军将领薛嵩、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

朝廷下诏:“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

”,并且还任命以上诸叛将为节度使(历代对叛将的处理,没有比这更弱智的了。

)。

张忠志(奚人)上赐姓名为李宝臣,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

这样、朝廷就把河北地区全部给了这三个降将,从而埋下了的隐患。

按理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浩劫之后,和朝廷的文武百官应该下大气力整顿朝纲、废除藩镇、彻底割掉这一引起祸乱的毒瘤。

可令人怎么也搞不懂的是,朝廷不但不依法对叛将们进行惩罚,反而委以重任。

这伙叛贼,除了薛嵩(名将之孙、曾一度上贼船、后主动反正、立有战功)之外,哪一个不该?放在其它任何一个王朝,即使不灭十族,也要灭九族的。

我想起了和狼的故事,殊不知、这伙由精心调教出来的叛贼个个都是凶残的中山狼,是不会被感化的。

建中二年(781)河北三镇联名上疏朝廷,要求确立节度使世袭制,坚决不允许,三镇便联合对抗朝廷。

这样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藩镇叛乱开始了。

这三个叛镇节度使自行决定父死子继,同时也没忘记上报朝廷做做样子,皇帝无奈只好下诏任命。

接下来好戏连台,为争夺节度使的位子,不断上演血肉横飞、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

无论谁夺得节度使的位子,报上来朝廷照例下诏任命。

堂堂的皇帝和中央政府简直成了叛镇们手中的玩偶、室内的花瓶。

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那些骄兵悍将撵得、无处安身。

从此辉煌的盛世大唐被拖入了连年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顾不上、一望无垠的草原大漠;看不见、西行万里的中亚土地上唐军金戈铁马的身影;道不完、昔日的中原沃土今已是千里萧条四处狼烟;数不清、被战火毁坏的村庄与家园。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情况方才明白,为什么不削藩?仅河北三叛镇就已经够皇帝和朝廷百官们受的了,再削藩(废除藩镇)的话,反叛的藩镇还会增多,皇帝哪敢啊。

有人把唐藩镇节度使比作东周列国的诸侯和西汉的刘侯,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呢?不妨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对比。

东周列国的诸侯国是周天子把天下土地分封给子孙们管理,自己什么也不管。

各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王国,诸侯王只需每年来京城一次,问候周天子就成。

西汉的异、如:、英布、、陈稀等,早在西汉的立国之初就被一阵快刀斩乱麻,收拾得干干净净。

剩下来的全是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比起的诸侯来可就差远了。

自从吴楚后,各诸侯国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只徵收租税、不许管政事。

再看看唐藩镇与西汉的诸侯有何不同,先说一下唐宗室诸王:这是最有可能夺取帝位的高危人群,唐历代皇帝对宗室诸王的监控都非常严格,不可能象西汉那样裂土分封,更休想掌握兵权,皇子们只能在京城里呆着,还规定诸王不得与群臣交往。

这固然可以防止发生吴、楚七国之乱,但却是弊大于利。

纵容节度使、信任宦官、禁闭诸王这是造成中晚唐祸乱、唐由盛而衰的三大根本原因。

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节度使是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疆土、巩固边防。

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逐渐增多。

节度使是掌握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兵力,管辖着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州县的军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不同的是大军区司令只管军事、不管行政。

)。

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的。

即无征兵、征税的权力,又无任免属下州县官员的权力。

皇帝还向各藩镇派了监军(宦官担任),起监督的作用(叛镇除外)。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唐藩镇与东周列国的诸侯、西汉的刘姓诸侯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东周列国的诸侯是全分封制,西汉的刘姓诸侯是半分封制,而唐藩镇则属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藩镇制度是唐帝国的独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两宋之所以成为弱宋,就是因为害怕重蹈唐之复辙、而走向另一极端所造成的。

从公元781年河北三镇叛乱开始,至907年唐亡为止藩镇割据危害大唐共一百二十六年,叛镇如此猖獗,朝廷却拿不出对付他们的有效办法来,都只为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无前车可鉴。

任用裴度、李朔取得了平定淮西的伟大胜利,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元和中兴。

可惜可叹,未能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不久叛镇又死灰复燃。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也是有存在之必要的。

大唐帝国的疆域那么辽阔,周边强虏、虎视垂涎。

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大唐的边防都是靠诸镇兵顶着的:吐蕃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诸镇兵看着;南诏有剑南镇兵看着;契丹有幽州镇兵看着;阿拉伯有安西四镇兵看着;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镇兵看着。

那时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装备,只有骑兵、速度最快也日行不到千里。

不敢设想、当外敌入侵时只靠中央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大唐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大唐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心慈手软。

我相信、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们,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重现贞观、开元的辉煌。

如果在剿灭黄巢军时,朝廷对降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我们伟大唐朝的末日就不会定格在公元907年的那一天,她可能再延续一百年、甚至更长远…… 随机文章黑林错觉怎么审判犯人,利用经验主义引导犯人说出实情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揭秘古代生化武器箭毒木,土著用剧毒树汁箭头打得英军丢盔弃甲多米尼加神奇的沸水湖,世界唯一常年沸腾湖水(湖边温度高达90)德国二战为什么帮中国,真相是为了中国的资源和赚取中国的钱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具体位置在哪里

摘要: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是北京市顶尖的学府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西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作为升学规划师,我们需要了解学校的具体位置,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升学指导和建议。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坐落于中关村大街西段,毗邻著名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周边环境科技氛围浓厚。

学校周围有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站,方便学生及家长的出行。

交通便利性分析学校附近的交通十分便利,可以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和公交车轻松抵达。

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仅几百米之遥,公交车站点也遍布周围,方便学生通勤和活动。

教育资源及发展优势作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不仅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还积极融入周边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机会和实践平台。

社区与生活便利设施校区周边设施齐全,包括商业购物中心、医疗服务、体育设施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生活配套支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校园环境。

总结建平中学西校大唐校区的具体位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西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教育资源丰富,社区生活设施完善。

作为升学规划师,我们可以放心推荐这所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李渊是如何平定四方,一步步建立大唐的呢?

当作唐朝的开国帝王,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大唐的江山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是事实上,平定四方攻城略地,最大的功劳是李渊。

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答案是否定的。

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

那唐高祖李渊是怎么样一步步打下唐朝天下的?我们接着往下看:李渊是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队统帅,深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队家。

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 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

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 的负担。

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

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主要的基础。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帝王。

唐高祖李渊(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祖先为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皓七世孙,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与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大业十三年正月迁太原留守,7月正式开始起兵,于12月攻克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帝王,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队、大丞相,进封唐王,不久进位相国,加九锡。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炀帝在四月被叛军所弑后,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李渊在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征讨下,先后消灭薛仁杲、薛举、李轨、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将帝位内禅给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是太原留守,是一个地方的军政长官,因此他具有管理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并且有实践经验,因为他管理着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省的疆 域。

李渊还拥有世袭贵族公爵头衔,即李渊是唐公。

当时李渊正值盛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是从政的黄金时代,军政管理经验丰富。

另外,李渊和隋朝皇室是姻亲, 和隋朝将相关系密切。

所以,李渊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资源、有名望来夺取天下。

而唐太宗李世民那时才二十七、八岁,从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来看,他还不成熟,不 足以担当夺取隋朝天下的重任。

你说唐朝的天下是李渊打下的,可是那么多大仗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打的啊,这不矛盾么?本来,这很容易理解。

#p#分页标题#e#在隋末唐初那个时代,帝王对把兵权交给别人是不放心的,只有把兵权交给他儿子他才放心。

所以,李渊把兵权交给了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元吉。

唐太宗李世民统帅的本来是李渊的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大多都是隋朝精锐的正规军即关中兵,而其将帅大多都是隋朝的名将或宿将,所以并不需要唐太宗李世民操太多的心。

所以结论应该是: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正解应该是: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坐享其成。

父亲转交国家大全给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管理国家,或许这个也是帝皇在古代中的一个必要选择罢了。

加入收藏
               

大唐军镇之祸: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