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秀成兵戎相见同地各抗各的命结局却不同

当时,曾国藩和李秀成各为其主,为了同
【千问解读】
当时,曾国藩和李秀成各为其主,为了同一个地方,各抗各的命,结局却大相径庭。
这个地方就是安庆。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
当时,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与徽州一起组成了安徽省的省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更为关键的是,安庆是南京以上,太平军最后一座坚强的堡垒。
清廷和太平天国都深知安庆的重要性,所以这里长期成为双方最重要的拉锯战对象。
不过,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
1860年,经过李秀成和陈玉成的联手,他们击败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成果扭转了自天京事变以来,太平军的颓势,也打破了的如意算盘:即依靠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出苦力,来消耗太平军,但在攻破南京城时,一定要让由满洲人控制的江南、江北大营来坐收渔翁之利。
因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再次被攻破,手里实在无人可用,无兵可出,出于无奈,清廷只好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钦差大臣衔,督办江南军务。
太平军方面,由于李秀成锐意进取江浙,对清廷的财富之区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有鉴于此,清廷下令曾国藩东援江浙。
不过,曾国藩抗命不从,他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若仍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古平定江南的办法,一定要从上游顺流而下,乃能成功,如果从东路打,结果就无法预料,所以坚决不同意。
清廷也无可奈何,只得由他。
太平军方面,也知道安庆的重要性。
当时安庆是太平军和皖北捻军的联系纽带,也是屏障天京、保障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
的族弟、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就说:“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
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
”可以说,安庆为长江的七寸要害,一定要守住。
当时他们制定的策略是:“取苏杭后,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
”不过,由于当时的太平军两位主帅陈玉成和李秀成各有私心,在此战略上意见相左。
陈玉成的大本营在安徽,故他的军事行动都是着眼于解安庆之围;而李秀成锐意江浙,觉得占领江浙比劳师远征湖北更为划算,所以他对解安庆之围抱消积态度,也是拒不出兵。
所以洪仁玕特意批评李秀成:“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
” 由于李秀成拒不出兵,出兵后又放弃原定计划,导致安庆未能解围。
1861年9月,安庆被曾国藩攻陷,太平军长江上游重镇全失,天京失去最后屏障。
随后,陷入被动的陈玉成于1862年春,被苗沛霖诱捕,押至胜保军营。
当胜保要求陈玉成下跪时,陈玉成怒斥胜保:“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即跑。
在白石山踏尔二十五营,,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
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
”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被杀,年仅26岁。
李秀成仍然按他的计划直取浙江,但未被弥补皖北战争及天京的被动。
此后,他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1862年5月,李秀成攻上海未果。
11月,解天京之围失败。
1863年1月,攻常熟失败。
12月,苏州陷落。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结果遭到洪秀全的怒斥:“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慎之有?……朕铁统江山,尔不扶,有人扶。
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1864年6月3日,洪秀全死,长子洪天贵继位为幼。
7月19日,天京陷落。
幼天王突围至江西,后被捉杀害。
李秀成也在天京东南荒山中被俘。
他写下几万字的供词,在写完供词当天被杀。
曾国藩死攻安庆,终获成果,成为中兴第一名臣;李秀成不识安庆重要性,最后兵败被杀,留下扑朔迷离的《自供》。
可以说,如果从战略水平来看,曾国藩确实要高出李秀成一大截。
(原文来自平行线的头条号) 随机文章三国最狂武将!曾追杀曹操、刘备、孙权 威震江东杂技高空钢丝表演惊呆路人,18岁小伙掉下钢丝当场摔死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揭秘黑天鹅和白天鹅的区别,黑天鹅轻易换配偶/白天鹅至死不渝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曾国藩为什么说打捻军他不可以,要李鸿章上?
为此,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府屁股还没坐热,朝廷便派给他一个大活——北上剿捻。
说起捻军,不得不说他的“创始人”张乐行,张乐行是安徽涡阳县人,家中略有薄产,而且一向,结交了一大批江湖豪杰,后来家财散尽做了盐贩子,聚集起了一批流民,逐渐与官府作对。
后来势力一度扩张,形成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官府称之为“捻匪”。
“捻”字在安徽淮北方言中称为一股子或一伙。
其实,从骨子里来讲,张乐行所领导的捻军和太平军有着本质区别,他们起初的目的并不是明确要和官府对着干,也称不上是农民起义,说白了只不过是一伙拜把子后相互帮忙的盐贩子,只是后来做大了,才渐渐于官府正面对抗。
太平天国时期,捻军在淮河流域与清军作战。
安庆失守后,淮南形势恶化,张乐行率部返回淮北,不久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捕杀害。
在史学界,张乐行率领的捻军称为“前期捻军”。
张乐行被杀后,他的侄子张宗禹、赖文光、任柱等人组织起了“后期捻军”,并易步为骑,进一步与太平军合作,对抗清军。
在后来的战斗中,僧格林沁亲王被捻军斩杀,声势空前浩大。
朝廷无奈只得令两江总督曾国藩迅速北上剿捻。
可是曾国藩也很郁闷,朝廷前不久才下令裁撤湘军,如今空有抱负,手头上却没有像样的军队。
况且以前与太平军作战大多是在江南,以步兵水师为主,如今要去中原地区作战,捻军却是以为主,因此他向朝廷请调的,而且还得添练马队,但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
曾国藩接任后,一改僧格林沁“爆炒式”,改用了“温火炖砂锅”的剿捻方式。
捻军打仗比太平军要灵活得多,张宗禹率领一路打至河南南阳,兵锋扫及湖北襄阳;赖文光、任柱另路闯至湖北麻城,以麻城为中心,取黄安,南至黄陂、黄州,西至孝感,威胁武汉。
曾国藩以重点设防为主要战术,山东、河南的乡绅一向比较喜欢僧格林沁那样的风格,认为曾国藩重点设防不足以制服捻军。
但是曾国藩不顾舆论的反对,强行在鲁河、沙河沿岸构筑堤墙,但是这样一来,内线力量削弱,致使清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在曾国藩的军队中,有豫军、鲁军、皖军,还有僧格林沁遗部以及李鸿章的淮军。
这些军队是由各省巡抚筹建而成的,地方色彩很浓厚,能在本省作战,不愿赴援临省。
捻军动作迅速,行踪飘忽,一日之间往往跨越二省,各省省军只是驻守本省,往往被捻军各个击破。
曾国藩的主力是淮军,但是问题同样存在,淮军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曾国藩,指挥调动处处受制。
因此时间过了一年多,曾国藩剿捻不见有任何效果,朝廷急了几次下旨催促。
曾国藩的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不知,贵在有。
他向朝廷上奏中这样说道:“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
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以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此臣之所短也。
”并上书朝廷,由李鸿章替代自己。
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优点在于打攻坚战、防守战,而不在打游击战。
因此朝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剿捻则由李鸿章取代。
李鸿章一改曾国藩的“重点设防”战略,和一起实行“就地围圈”策略,随着清军包围圈越来越小,捻军的给养出现问题,最后东、西两路捻军相继被歼,自此大功告成,而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时代正式来临。
随机文章传闻渔民捕获一条真龙,长3米全身雪白吓呆专家盘点中国十大天坑,夺得多项天坑世界之最(最深/最大/最多)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水母死了会变成水吗,水母死了还有毒吗(死后会溶解在水里/有毒)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曾国藩语录400句 名言赏析(上)
他的砥砺自我、改变性格、拯救命运、为政掌权、用人有道、善于交际、藏露进退、以学养身等八大学问,是中国士大夫的行为楷模。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个了400句名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1、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3、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4、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5、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
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8、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9、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知足天地宽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
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12、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1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14、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5、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6、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7、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8、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19、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20、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1、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23、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2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5、人以气为主。
26、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7、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28、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29、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3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1、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32、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33、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34、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
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35、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36、因循二事,误尽一生。
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37、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9、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40、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41、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42、广其识则天下大。
4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4、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45、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46、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47、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48、有其功,必有其效。
49、智慧愈苦而愈明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50、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
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51、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52、须先立坚卓之志。
53、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过多怜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54、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55、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56、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5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58、特患业之不精耳。
59、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60、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61、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62、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6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65、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
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66、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67、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68、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9、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70、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71、好饰者,作非之渐。
偏听者,启争之端。
7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
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73、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74、人德八本:“习勤、崇俭、 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
75、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76、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77、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78、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79、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80、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81、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82、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83、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84、人该省事,不该怕事。
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85、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8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8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88、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89、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90、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91、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92、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93、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94、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95、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96、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97、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98、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9、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
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00、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10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02、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103、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104、善人种德,降祥于天。
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05、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106、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107、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108、禁大言以务实。
109、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10、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11、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12、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113、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114、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115、小仁者,大仁之贼。
116、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117、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18、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19、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120、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12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122、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12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24、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125、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26、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2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128、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129、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30、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31、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32、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133、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3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35、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136、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137、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
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38、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139、甘苦自得。
140、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141、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142、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143、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144、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145、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
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46、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147、勿过多怜悯。
148、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14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50、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51、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5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5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5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155、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
常恐其漏坏之易。
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56、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57、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5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59、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60、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161、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16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63、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64、处事宜决断。
165、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66、好谈己长只是浅。
167、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168、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169、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70、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7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72、行事常思退一步。
173、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174、因循二事,误尽一生。
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175、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76、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77、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78、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79、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禁大言以务实。
180、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181、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82、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83、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18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185、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186、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87、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188、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189、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190、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91、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92、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193、智慧愈苦而愈明。
194、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195、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196、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19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198、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99、听言当以理观。
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200、须先立坚卓之志。
后200见:曾国藩语录400句 曾国藩名言赏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