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身为权臣却没有篡位之心 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杀他

鳌拜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时候总是千古一帝的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8岁登基,14岁就亲
【千问解读】
鳌拜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时候总是千古一帝的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8岁登基,14岁就亲政,在帝位上长达61年,一生殚精竭虑,在史书上留下诸多功勋。
而提起这位千古一帝,不可不提的是鳌拜此人。
康熙擒鳌拜,这出戏码在诸多影视剧和传奇话本中被多次提及。
《》中,康熙连同与一群半大高孩子,趁着鳌拜来觐见时,康熙一声大喝,众精武孩童,将鳌拜牢牢锁住,擒入狱中。
话本上虽与事实多有出入,但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当时的鳌拜已经位极人臣,并没有弑君谋朝的心。
而半大高的16岁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呢?康熙真的这样容不下一个鳌拜吗? 一、忠心事主,三次论死 影视剧中的鳌拜,通常都是一副不讨喜的奸臣扮相。
炸毛般的胡须遍布满脸,一个虬髯大汉,眉毛高高扬起,显得飞扬跋扈,不是个好惹货色。
其实这是夸张的展示方法,让鳌拜这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事实上鳌拜并不是一个奸臣形象,鳌拜是清代的三代元勋,位高权重,他至多只算是一个权臣。
鳌拜出身于将门之后,他的叔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费英东,是清代的开国元勋,曾追随着纵横南北。
所以鳌拜一出生便被赋予厚望,修习骑射武功,立志再耀门楣。
虎门无犬子,鳌拜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就跟着走南闯北平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其中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更是被人。
闯王、等农民起义,就是被他打得节节败退。
因为他这些不可磨灭的功勋,皇太极对他甚有期望,让鳌拜连连升迁,更是拿下“满洲第一勇士”的荣称。
在满洲话中,便是“巴图鲁”,是英雄和勇士的意思。
相应的,鳌拜对皇太极也可谓是,而鳌拜不喜手握重兵、卖弄权势,在争权夺位时,便毅然而然站在了皇太极长子这一边。
在当时多尔衮权势滔天,但鳌拜一心一意辅助肃亲王,甚至立下“愿死生一处”的盟誓。
因为害怕肃亲王遭遇不测,鳌拜严加戒备,保护肃亲王。
这样的忠心,距离奸臣的骂名,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而当时多尔衮权势滔天,鳌拜也因为对抗多尔衮,三次受到迫害,甚至差点被论死。
全凭鳌拜当时有军功与家族身份护身,才免了一死。
当时的鳌拜,绝非弄臣。
二、顾命大臣,窃弄威权 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继位之人依然没有尘埃落定。
众人在崇政殿讨论该由谁来继任皇位。
彼时的鳌拜忠心耿耿,压了重兵不惜兵戎相见,也要压制住多尔衮想继位的心。
多尔衮没有办法,只能折中辅佐当时年纪尚小的福临上位,即后来的。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则是摄政大臣,那时候的鳌拜又因为和多尔衮站在了对立面,处处跟总是党同伐异的多尔衮作对。
鳌拜忠心事主,自然看不上多尔衮摄政弄臣的模样。
而面对顺治,鳌拜则一直将他照顾得很好。
两人的关系非常深厚,鳌拜一直陪伴在顺治旁边,直接管理诸多国家事务。
鳌拜旧伤复发的时候,顺治会亲自到府里看望鳌拜的伤势。
文皇后病重卧床的时候,鳌拜也跟随着顺治一起废寝忘食,昼夜伺候。
鳌拜于顺治的忠心耿耿,顺治都记在心里。
渐渐地,对鳌拜放权也越来越多。
鳌拜既是平定天下的大功臣,又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他结交朝野诸多权势之人,逐渐权倾中外,在他还未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第二个多尔衮。
1661年,顺治登基的第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去世。
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帝遗诏传位给三子,即后来的康熙大帝。
为了不再出现像多尔衮那样的摄政大臣,选择了让异姓大臣辅佐玄烨继位,鳌拜就是其中一位辅政大臣。
鳌拜在顺治灵前发誓,要与其他辅政大臣同心同德辅佐玄烨,让玄烨成为一代英主。
此时的鳌拜依然对皇太极之孙、顺治之子的玄烨并无二心。
而鳌拜不了解的是,这是改变自己一生的转折点。
玄烨,是来兴盛清代,也是来要鳌拜的命的。
三、少年皇帝,老来权臣 玄烨登基后,年号康熙。
康熙初年,已经没有了摄政的多尔衮,却来了一位弄政的鳌拜。
鳌拜辅佐康熙,并没有顺治那样。
相反,他只将当时年仅14岁的康熙当成一个半大孩子,处处握着实权,不肯放权。
甚至一度把持了的实权,嚣张跋扈,将自己当成第二个皇帝。
这些掌管朝政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件是康熙忍无可忍的。
康熙有一御前侍卫,名叫倭赫,是费扬古之子。
倭赫不喜欢鳌拜的弄权,对鳌拜自然没有好脸色。
而鳌拜与倭赫之父费扬古也有私仇,鳌拜便寻了个借口,将倭赫斩首示众了。
可这样也无法消除鳌拜的愤怒,随后他又用欲加之罪,将费扬古和几个跟自己不在同一阵营的人,论以死罪。
康熙了解他们是被陷害的,有心要救,甚至不惜召集辅佐四大臣共同商议。
然而其余三大臣却碍于鳌拜的权势,选择了附和鳌拜。
此时康熙救定了费扬古等人,只让将他们每人各鞭一百。
然而鳌拜此时却已被权欲熏了心,公然矫旨,将费扬古等人强行处死。
当时的康熙年纪尚小,若非鳌拜弄权弄到自己眼前,康熙应该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循序渐进培养自己可以相信的重臣。
但鳌拜此举彻底触犯了帝王的逆鳞。
他不明白,康熙是蛰伏的狮子,而不是叫嚣的狼狗。
康熙杀鳌拜的心一起,便开始设计。
他深知鳌拜喜爱看摔跤,便集结了一群贵族子弟,在宫里玩摔跤游戏,顺便邀请鳌拜前来观看。
康熙召集贵族子弟,是让去办的,也不告诉这些贵族子弟真正的目的是擒鳌拜。
鳌拜眼见着几个孩子玩摔跤,有什么可惧怕的,便欣然前往了。
殊不知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
康熙这一招不用大内高手,只用几个半大的孩子,就擒住了素有满清第一勇士之称的鳌拜,其骁勇善战的程度堪比的了。
但因鳌拜早年立下累累功勋,又加之虽恃老豪横,却没有谋朝篡位之心,康熙看在这两点的份上,对鳌拜宽大处理了,对其免除一死,只是禁锢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鳌拜就死了。
鳌拜的死因离奇且突然,但却少有人去探究。
也许对他这种叱咤风云的人,是受不了在阴暗的地方了却残生的。
参考资料:1、《为什么说很了不起》,张宏杰2、《“鳌府”的问题不在于“鳌”》,邓苗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陇集团的最后一个权臣,结局被赐死
关陇集团里,权臣遍出。
最早的权臣就是关陇集团的建立者,西魏的实际掌控人。
宇文泰与争雄,军事才能不及,但政治才干,所以东西并立,开创关陇集团的基业。
宇文泰之后,又有三年杀三帝、登基这种权臣,他们都是权倾朝野,。
等到出自关陇集团的唐国公李渊建立大唐,关陇集团又一次君临天下了。
在唐朝初期,关陇集团依然拥有很庞大的势力。
其代表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出自关陇名门,又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是唐朝开国功臣,集合了贵戚、勋旧、功臣于一体,唐太宗极为倚重他,临死前,特意把太子托付给他,托孤于长孙无忌。
唐太宗驾崩后,长孙无忌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主持朝政。
然而,与尽心辅佐唐太宗时不同,此时的长孙无忌,权势滔天。
权力已经把他从早年尽心竭力、的舅舅变成了另外一个残忍凶狠的人,他已经逐渐不把一力扶持推上皇位的李治放在眼里了。
作为关陇集团的贵族代表,他开始打压李唐宗室,并利用房遗爱谋反案,大杀宗室。
连高宗李治亲自前往求情,能不能赦免这些兄长叔父,都被长孙无忌拒绝了。
李唐开国之时,李渊太原起兵,宗室群起响应。
堂弟李神通起兵于关中,平定长安。
次子李世民横扫北方,堂侄平定南方,两人为开国功臣中军功之最,大唐江山悉由二人打下。
此时,虽然李世民、李神通、李孝恭都已经不在了,但是李唐皇室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所以作为权臣的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大肆扩大,将李唐皇室的精锐一扫而空。
第一个倒下的是荆王李元景,他是李渊的儿子,唐太宗的兄弟,位至司徒,是李唐宗室之长,长孙无忌首先就把他赐死。
下一个是一向名望才华甚高、文韬武略的吴王。
李恪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深得太宗赏识,常称其像自己,曾经想立他为太子,但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因为长孙皇后与唐太宗感情极好,长孙无忌又是朝中重臣,所以仍然立嫡子李治为太子。
但李恪由此成为了长孙无忌的头号敌人,于是构陷李恪,把他牵连进了谋反案处死。
李恪临死前,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消灭了这些宗室领袖后,长孙无忌又把目光转向了李唐宗室里的能征善战者。
这次,在李世民、李神通、李孝恭死后的李唐宗室第一名将,曾经参与灭吐谷浑、灭薛延陀的江李道宗又被击倒了。
但李道宗毕竟是也是名将功臣,长孙无忌只能将他流放,李道宗死于流放的路上。
除了这些宗室外,长孙无忌还杀了两个公主,四个驸马,可谓把李唐宗室中的精英屠戮殆尽。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真正敌人并不在前朝,而是在后宫。
对他专权行为日益不满的唐高宗李治,与天后相互配合,拉拢了另一大将李勣——也就是唐朝开国时的功臣,一举打垮了长孙无忌,彻底铲除了关陇集团势力。
长孙无忌被赐死,儿子们被流放岭南,正应了吴王李恪临死的诅咒。
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军事贵族集团的最后一个权臣,压制凌驾于皇权之上,结果自己身死族灭。
而他翦除了李唐宗室,使皇室失去了力量,给以后的女皇临朝听政、最终登基扫除了障碍,尽为他人嫁衣。
随机文章第6节 夫妻团聚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俄罗斯末日天坑内部,70米的坑底有座冰湖(爆炸导致)日本博物馆中的美人鱼木乃伊,身长1.7米人身鱼尾被供奉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身为蜀汉大将深得刘备信任,但却被灭三族,成为三国最大悲剧
但死后,他旋即被扣上叛国的罪名而被夷灭三族。
更可悲的是,千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为反骨仔的代言人,为世人所唾弃。
众所周知,魏延之所以一直被视为天生反骨派,罗贯中的《演义》罪莫大焉。
但问题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抹黑”魏延? 正史里的魏延 刘备时代,魏延深受重用。
当刘备从手中夺取汉中后,他需要选择一员大将镇守汉中。
此时在荆州,所以时人都以为刘备会让担此重任,张飞自己也认为非己莫属。
然而,刘备却最终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对这一情形,史书用了四个字形容:一军尽惊。
由此不难看出,刘备异常看重魏延的才能,更隐隐然在张飞之上。
刘备为什么这么信任魏延呢?原因有两个: 其一,他一开始便是刘备的私人亲兵,并非是后来投降的(里为了突出他的天生反骨而虚构出二反其主的故事),这是刘备对他的基础。
其二,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他立下不少战功,所以才能由半奴隶性质的部曲身份(部曲有些类似家奴,地位较低)而升迁至牙门将军,这说明他军事才能的确突出。
刘备死后,蜀汉迎来诸葛亮的时代。
魏延为人张扬自大、骜不驯,军事上又灵活大胆,这与诸葛亮处处谨慎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魏延并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诸葛亮的制约。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尽管如此,魏延仍是诸葛亮时代的头一号大将。
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为北伐做准备,他便命魏延为先锋,并升他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军队行至阳溪一带后,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被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对峙。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
此役,魏兵大败,蜀汉获敌首三千级。
由上可知,从刘备创业到诸葛亮主政,魏延都为蜀汉奋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乃是不可多得的大将。
陈寿的平反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人为他不平。
后主延熙四年,距离魏延被杀过去了七年,蜀国官员杨戏写作《季汉辅臣赞》,内容主要是为此前去世的蜀汉君臣点赞。
他给魏延的评语如下: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不协不和, 忘节言乱, 疾终惜始,实准厥性。
这段赞语,既肯定了魏延保家卫国的功劳,又感慨于他的不能善始善终,并且指出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在于“不协不和”的个性,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魏延的同情。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权威的是陈寿在《》中的评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这更是明确为魏延平反,指出他并没有反叛的意图,只是想要除掉等人罢了。
实际上,魏延的确是没有反意的,证据有两条。
一方面,从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来看,他并不像要反叛。
沈伯俊在《论魏延》一文中指出,魏延如果要反叛,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三种: 一则,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对身在前线的魏延来说,这是易如反掌的。
二则,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以后,割据汉中, 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一样。
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
三则, 重施刘备夺取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魏延并没有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而是径直先杨仪一步返回成都,并上奏刘禅告杨仪,这种狼入户口的行为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反叛的迹象。
另一方面,从杨仪事后的境遇来看,也能侧面证明魏延的无辜。
杨仪和同为诸葛亮丞相府的参军长史,工作内容差不多,不过,杨仪的资历比蒋琬高,而且他自认才能也胜过对方。
然而杨仪为人锋芒毕露,为人处世方面与蒋琬差距较大,于是诸葛亮死后,蒋琬获得支持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而杨仪只得了一个没有实权的中军师。
假如魏延的确有谋反的事实,那么杨仪便有了诛灭反叛的大功,就算平日里人脉较差,为人所不喜,但当时总要大肆奖赏他的,而不会只给他一个闲散的职务,由此也可说明魏延并没有谋反。
既然魏延并没有谋反的事实,后来又有陈寿的《三国志》来给他平反,那么为何罗贯中要把他描写为脑后长有反骨的白眼狼呢?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罗贯中意图何在? 原因有两条: 其一,魏延个性太过张扬,且桀骜不驯、自主性太强,不符合罗贯中心中的忠义君子形象。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忠义二字,关羽、张飞自不用多说,对刘备是忠心耿耿,其表现就是对刘备言听计从,无条件执行他的决定,就是一个有高武力值的打手,这在身上更有着最突出的表现。
然而,魏延并不甘心做一个听话的马仔。
刘备在世时,他就以个性张扬而闻名。
当刘备委任他为汉中太守时,问他:如今你身负重任,对现在的职务有没有什么规划? 魏延傲然答道: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来攻,我可以保证稳稳守住汉中。
如果是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大军而来,请让我为大王吞掉这支部队。
口气果真不小。
等到了诸葛亮主政北伐时,他不仅献言献策,提供自己的参考意见,如知名的子午谷奇谋,还试图说服诸葛亮让自己单独领兵,当遭到拒绝后,他便牢骚不断,常常指责诸葛亮胆小怕事,对自身才华不能施展又恨恨不平。
诸葛亮死时,杨仪、等人主张退兵,而魏延却说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样的性格,自然不符合罗贯中心中对武将忠义形象的认定。
其二,更重要的是,魏延的存在,让诸葛亮的完美形象有了瑕疵。
因为魏延的死,诸葛亮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则,刘备时期,魏延备受重用,而诸葛亮却对他颇有疑虑,不能完全放手让他大展身手,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于是有了后人对子午谷奇谋的万般遗憾。
二则,杨仪与魏延彼此水火不容,但诸葛亮却无法很好地进行调和,以至于酿成了两人后来的兵戎相见及魏延之死。
这场发生在诸葛亮刚死时的内乱,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所以,当罗贯中想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蜀汉丞相时,他就得想方设法地除掉诸葛亮的这些黑材料。
如何除掉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他写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反派,这样他的死便是一件的好事,而诸葛亮更因为初次见面就而更加伟光正了。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随机文章揭秘卫星拍到的真龙凤凰,太空看冰川与真龙一样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谷歌是哪个国家的,美国巨头曾深陷好莱坞艳照门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