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是怎么渡劫的?靠什么修成丈六金身的?

不过如来佛祖早期也是靠自己的修行才能走上这个位置,那如来究竟是怎么成佛练成丈六金身的呢?其实早期如来也是经过了重重难关,渡劫可能就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吧。
《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千问解读】
其实西游记里的食物链还是非常明确的,孙悟空已经算是一等一的高手,整个天庭都没人是他的对手,但是如来佛祖出面轻松就能制服孙悟空,所以说如来应该就是生物链上顶端的人物。
不过如来佛祖早期也是靠自己的修行才能走上这个位置,那如来究竟是怎么成佛练成丈六金身的呢?其实早期如来也是经过了重重难关,渡劫可能就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吧。
《西游记》第七十七回,孙悟空因为被大鹏虐成狗,哭天抹泪地去西天找佛祖告状。
这里,佛祖说了一段陈年往事。
佛祖说,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
也就是说,佛祖当年是在大雪山修行成佛的。
那么成佛之后呢,一大波魔王率领着魔怪魔兵来了。
他们是来阻止佛祖成佛的。
不是佛祖已经成佛了吗?怎么还能阻止呢。
严格说起来,此刻的佛祖正处在成佛的关键时刻。
你说他成佛了,他已经是佛。
可是他还差成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渡劫。
于是,咱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
渡劫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但为什么要渡劫,却没有人能知道其中的玄机奥妙。
下面咱们就一起科普和学习一下。
所谓修行之前,大家都是普通人。
那么修行的法门统称为“道”。
按照《西游记》菩提祖师的说法,“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
修“道”的门类大致可以分为“术”字门,“流”字门,“动”字门,“静”字门。
“术”字门,主要以法术为主,比如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这种法术目前许多人都在用,比较普遍。
“流”字门,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这个解释一目了然,我们目前的“儒、释、道”都属于“流”字门。
所以后来宋朝时候有邵雍、张载、程颐、程颢、周敦颐一起研究“三教合一”,史称为“新儒学文化”。
“动”字门目前来看,就基本类似于旁门左道了。
是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猪八戒的“按摩禅法”、“鏖战禅法”基本都属此类。
“静”字门,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这个门类因为方法简单,所以目前道教、佛教都有人研习。
前面菩提祖师已经说了,三百六十个旁门,都能成正果的。
这里就有两个疑问。
其一,为什么这些门类都是旁门?其二,为什么旁人却能修成正果?
先解释第一个问题。
之所以说其都是旁门。
是因为,所有的门类修行,其实都是修的自己。
你的第一目的是自己要得道成仙成佛,既然如此,那么修行过程必定要对周围造成伤害。
这也正是《道德经》所说的,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再解释第二个“正果”问题。
所有的修行,都是先“索取”,而后“反哺”。
也就是说,在你修行的时候,是对周围环境造成伤害的。
你把“好”取走了,就把“坏”留下了。
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凡是圣人出现修行的地方,其环境最终会变得很恶劣。
比如说孔圣人出生地鲁国。
鲁国本来是周公旦的封地,可以说是礼仪的典范。
后来孔子成圣了,他首先在鲁国推崇“周礼”,可结果是,鲁国出现了“三桓之乱”。
从历史看,这段历史恰恰是鲁国最“礼崩乐坏”的时代。
也直接导致了孔子去周游列国。
再看如来佛祖,他是在大雪山成佛的,大雪山在哪里呢?其实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一代。
于是我们发现,圣人的成就越高,其修行地就变得越来越贫瘠荒凉。
这实在并非圣人本意,但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天道法则”。
2.
本来世界是“混沌”之状。
有人取走了光明,则必然留下黑暗;有人取走了善良,则必然留下丑恶;有人取走了美好,则必然留下丑陋。
所以菩提祖师才说,三百六十法门,道道都是旁门。
难道说,我们追求美好、善良、仁义、礼仪是错了吗?还真是这样。
世界之初,其实是一个“无善无恶”的世界。
正如《庄子·应帝王》中所说,由于南海大帝与北海大帝给混沌大帝开了七窍,于是世界才发生了变化。
人们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开始按照自己的所好、理解、悟性去追求、去改变自己认为的理想世界。
这就是世界从无极到太极,再从太极到阴阳的变化。
所以说,阴阳就是目前这个世界的本质。
既然如此,那么圣人的出世就有了重要的意义了。
虽然说,圣人出生之初,对世界造成了伤害。
但之后,他们马上就要开始反哺这个世界了。
只不过,出生之后,反哺之前,魔王也出现了。
魔王是哪里来的呢?其实也是圣人造出来的。
世间万法,均为对立;世界万境,皆由心造。
前面说了,圣人出世,恶化了他修行的环境。
那么这个环境里,立刻就又生出了魔王。
我们举一个例子。
佛教以莲花为象征。
那么莲花生在哪里呢?是生在淤泥里。
其实,这片土地,没有莲花之前,只是普通的土地。
恰恰是因为有了莲花,土地才成了淤泥。
莲花越纯洁,则淤泥越污淖。
有时候我们想一想,一个好人的身边,是不是总会有许多的坏人。
好人越好,则坏人越坏。
就好比说,有一个岳飞,就会有一个秦桧。
所以,佛祖出生的时候,魔王立刻杀来就不难理解了。
你不成佛,魔王就不存在;你一成佛,魔王带着魔子魔孙立刻就杀来了。
所以说这就是渡劫。
要想成佛,必须自己渡过这一劫。
能否成功渡劫,完全靠的是智慧。
那么佛祖是怎么渡劫的呢?
佛祖在《西游记》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
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
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
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其实在孔雀之前,佛祖已经经受了各种魔王的诱惑和攻击,但都一一化解。
孔雀的这个劫数,也是其中一部分。
佛祖的做法,并没有直接“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而是采取了包容化解的方法。
这就是前面菩提祖师说的“正果之法”。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小结一下了。
佛祖成圣,也制造了魔王。
那么成圣之后呢,就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把这些魔王的心结化解。
也就是说,淤泥成就了莲花的圣洁,但不能就此不管淤泥了,还要把淤泥度化成净土。
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了。
不断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成圣,就不断会有新的魔王出现。
于是魔道之争始终无休无止。
这就是常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魔道作恶,最终都会堕入地狱。
这不是谁人为决定的,而是因果决定的。
佛教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因果论。
因果是对世界形成最好的解释。
3.
整个世界就如同一张太极图,一半是黑,一半是白。
白中有黑,黑中有白。
大家仔细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就非常明白了。
阴鱼中长着一只阳眼,阳鱼中长着一只阴眼。
恰恰代表了前面所说的因果关系。
圣人吸取了全部的正能量,让自身呈现阳面,但其内心的“阴眼”,代表了成长过程中的“恶因”;而魔王被迫接受了剩下的负能量,自身呈现阴面,但其内心的“阳眼”,代表了他将来也能成圣的“善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祖一定要帮助所有的妖魔鬼怪最终都脱离地狱苦海的原因。
因为他要解除他的因果。
那么总要有些具体的措施吧。
当然,地藏王菩萨不是一直帮助佛祖管理地狱吗?地藏菩萨有句名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狱有地藏王菩萨管理,可以先慢慢度化着。
那么人间呢?
人类的分类相对就复杂了一些。
是良莠混杂、正邪交织。
前面我们说了魔王的事情。
魔王虽然没有能力阻止佛祖成佛,但是要迷惑普通人类还是相当有办法的。
当初魔王失败的时候,就给佛祖留下了一句话。
我虽然斗不过你,但是我让我的魔子魔孙们,穿上你们的衣服,歪念你的经,曲解你的意,又当如何呢?
当时,佛祖就流泪了。
因为,他暂时没有想到好办法来阻止魔王的阴谋。
不过,这阴阳既相克也相生。
佛祖没有办法的事情,还有孔圣人在呢。
魔王暗中兴风作浪,果然导致社风日下。
人们互相之间“恶口、两舌、绮语、妄语”不绝于耳。
在《西游记》中,佛祖说: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
这句话,算是对孔圣人的儒教给与了很客观的评价。
毕竟说,儒教的“仁义礼智信”对于社会风气起到了净化的作用。
对于人心的下滑堕落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当然,佛祖也说了,儒教并不能真正改变人心。
孙悟空早在菩提祖师处就说过了,求神问卜,不如自己做主。
没有谁能改变谁,能改变自己的,唯有心境智慧。
这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最高境界——不解释。
所以佛祖始终都在要求大家修心。
不过,对于执迷不悟的那些人,也必须要有儒家的“仁德”来警醒震慑匡正。
而所有的教化,其实都是缓解提示。
真正决定人这一生走势的,唯有因果二字。
种什么因,就显什么相,然后结什么果。
所谓因果报应,真是毫厘不爽啊。
如来为何要给唐僧配三个徒弟 如来答应给唐僧三藏经
如来让菩萨到东土寻找取经人,取回佛法三藏,普渡众生。
如来答应给唐僧三藏经,最终却只给一藏,这是为何呢?因为唐僧不知道取经还得收费,这问题让唐僧糊涂,也想不到。
《西游记》第八回里,如来说,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
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如来让菩萨去找个取经的人,把三藏经书取回去,菩萨于是找到了唐僧,还为唐僧物色了三个徒弟,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师徒四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可到了取经的时候,却出了差头儿。
唐僧师徒来到大殿,如来让阿傩、伽叶领四人到珍楼下,开宝阁,从三藏三十五部经书中各挑几卷给唐僧。
看看,唐僧直取经时,如来就变卦了,不是三藏都给,而是只挑几卷。
为何会这样做?这里如来留着心眼呢。
唐僧师徒随阿傩、伽叶去取经,二位却向唐僧要礼物。
唐僧没给,二位就给了唐僧一堆无字经书。
师徒重回雷音寺,齐天大圣孙悟空向如来嚷嚷,说阿傩、伽叶索要礼物,应该严惩。
如来却说,经不能白取,你们空手而来,自然给你们白经。
如来说得明白,,取经是要收费的,这让唐僧糊涂了,也根本没料到。
如来要普渡众生,为何还要收费呢? 唐僧身上只有一个紫金钵盂,给了阿傩、伽叶,阿傩、伽叶就给了他们一藏经,共五千零四十八卷。
如果唐僧还有两样宝宝,估计三藏经都能取走了。
这也不是如来故意刁难,是因为唐僧不明白拿东西不能白拿的道理。
如来说的一句话很主要:“东土众生遇迷不悟,这样做,是为了警醒你们。
”本以为唐僧受苦受罪去取经会白给了,谁知不然,因经费足,导致经书没有取回三藏,只取了一藏,唐僧白落个“三藏”之名。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大,佛教只是玉帝下面一个机构(掌管一切生灵)
其中玉皇大帝是天上最高的神,如来是佛教最发高的主,那么就会有人问到: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大呢?下面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大家可以做个了解。
玉皇大帝介绍玉皇大帝是道教神话中天地主宰,它的地位就如同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一样,统领着一切事物。
玉帝历经万劫、度化众生,最后成为了千古一圣。
玉帝的年龄有着近一百多亿岁,大概就是宇宙的年纪。
如来佛祖介绍如来佛祖是佛教祖师,被世人尊称为神明。
也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释迦牟尼,在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于是开启了佛教。
据说在七天七夜后,明白了人生的痛苦的根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额根本,最终觉悟成道。
玉皇大地比如来佛大相信许多人认为如来佛祖要大,其实不然玉皇大帝要比如来佛大。
首先玉帝是共主,属于四御,而如来是五老,则要比玉帝要低一个档次。
另外无论是道还是佛,都是天庭统治的机构。
所欲这两个机构对于玉帝来说,只不过是下面大臣两个派系罢了。
玉皇大帝上掌36天,三千大千世界,下握有72地,四大部分所有生灵。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地位仅此于三清尊神之下。
如来在辈分上跟三清是师兄弟关系,那么辈分一样则地位也就不一样了。
在我国玉帝要比如来高,而在印度则如来比玉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