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的袁绍为什么会败给比他弱的曹操

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霸权,我们都知道袁绍生于四世三公之家,可以说他各方面的资源都要优于曹操,包括手中的兵力更是几倍于曹操。
但最后的结果为什么却是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完全扳回之前的劣势,还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呢?官渡之战具有重要
【千问解读】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改变汉末北方局势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霸权,我们都知道袁绍生于四世三公之家,可以说他各方面的资源都要优于曹操,包括手中的兵力更是几倍于曹操。
但最后的结果为什么却是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完全扳回之前的劣势,还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呢?官渡之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百姓来说应该也希望能从分裂走向统一,只是很少有人能想到,最后的胜出者会是曹操。
袁绍在三国中的表现,一直是被人诟病的,明明有着一手的好牌,却频繁出错,被称为四世三公的后人,在对抗曹操的官渡之战却输的一败涂地,导致悲催的下场,他到底是刚愎自用或是有勇无谋,但历史上他却又以政宽仁和而出名,袁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
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名门,他的祖上连续四代人位至“三公”,就算到了袁绍,这五代人也一直以礼节下士闻名。
但其实袁绍在家中得排行并不高,原因是他是父亲袁逢和婢女所生的儿子,所以嫡长子袁术一直称袁绍为奴家子。
袁绍出生不久,父亲袁逢就死了,他在叔父袁傀的培养下,20岁不到年龄便出任“濮阳长”,治理有方,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袁绍也非常有孝心,他先是为母亲守孝3年,而后又为自己得父亲再次守孝3年,可以说得到了非常好得名声。
“人择明主而事,鸟择良木而栖”袁绍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礼贤下士,就连枭雄曹操也非常敬重袁绍的为人,还曾跟随袁绍一起讨伐董卓,在袁绍兼并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后,袁绍的军队已如日中天,号称百万雄师,相反,嫡长子”的袁术却无人追随,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袁绍也绝非等闲之辈。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何进一心想要诛灭宦官奸臣,袁绍多次建议何进当机立断,不要给宦官奸臣留下任何机会,但何进听信谗言,优柔寡断,最终却被宦官们反杀。
袁绍得知后,立即率兵进宫,斩杀宦官2000多人,使得整个东汉文官集团转危为安。
汉末乱世纷争,董卓乘虚而入进入洛阳,袁氏家族随即被董卓灭门。
但袁绍并没有一蹶不振,他被推为讨伐董卓的盟主。
各路群雄在征讨董卓之后,又开始了割据的局面,此时,两大天团异军突起,袁绍和曹操最具代表性,当时,论军事实力袁绍远在曹操之上。
但在战略、战术方面,曹操相比袁绍更是棋高一着。
公元200年,北方官渡之战爆发,袁曹双方对峙,袁绍实力上明显占据上风,但就在此时袁绍军中出现了叛徒许攸,此人小鸡肚肠,又是个墙头草,倒戈相向投奔了曹操,将袁绍的机密一五一十告诉了曹操,这还不算是令袁绍最头疼的。
在曹操精兵出击乌巢后,袁绍派出大将高览、张郃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这两位大将也临阵叛逃,呜呼哀哉,天要亡袁,曹操最终实现了大逆袭。
两年后袁绍病死,曹操得以机会进攻,最终统一北方。
成王败寇,袁绍在每个喜欢三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分量,或轻或重,有人觉得袁绍是政宽仁和,有人觉得袁绍有勇无谋,那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血洗宫廷:何进与袁绍联手终结十常侍乱政
直至中平六年,大将军与中军校尉联手策划诛杀行动,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宦官乱政终被终结。
一、十常侍的崛起与暴政 时期,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通过掌控起居逐步干预朝政。
他们以“中常侍”身份凌驾于外朝之上,甚至迫使灵帝说出“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的荒唐之言。
宦官集团通过“四园卖官所”公开售卖官爵,毕岚铸造的“翻车渴乌”等奇技淫巧工程耗费民脂民膏。
其家族成员横行乡里,郎中张钧曾直言:“之所以能聚众数十万,皆因十常侍纵容亲属在地方巧取豪夺。
” 二、权力博弈:何进与十常侍的生死较量 汉灵帝驾崩后,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彻底激化。
大将军何进掌握禁军,其妹何太后临朝称制,而十常侍则企图拥立次子。
双方在立储问题上展开激烈角逐。
袁绍向何进进言:“今大行在前,黄门常侍专权,可尽诛之。
”但何太后因受郭胜等宦官贿赂而反对。
袁绍遂建议调等边军入京施压,此举成为致命错误。
三、宫变时刻:八月廿七日的血腥清算 中平六年八月廿七日,何进再次入宫觐见太后,被张让等宦官诱杀于嘉德殿前。
尚方监渠穆持剑斩下何进首级,宦官们将其头颅掷出宫外,高呼“何进谋反”。
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打南宫,与吴匡等将领在宫中展开屠杀。
赵忠在崇德前殿被斩首,携少帝逃至小平津渡口时被尚书卢植追上,最终投河自尽。
张让在北邙山面对追兵时哀叹:“臣等灭,天下大乱矣!”随即投水而亡。
四、历史余波:董卓入京与王朝崩解 十常侍覆灭后,董卓趁虚而入。
他先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随后纵兵劫掠洛阳,将东汉王朝彻底拖入军阀混战深渊。
这场政变暴露了东汉政治体制的深层矛盾:当外戚与宦官两大寄生集团同归于尽后,缺乏制度约束的军事强人立即填补权力真空。
后来在《薤露行》中写道:“带,知小而谋强。
”正是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注解。
十常侍的覆灭不仅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东汉王朝系统性腐败的必然结局。
这场发生于公元189年8月27日的血腥政变,彻底摧毁了中央集权的最后屏障,为鼎立埋下伏笔。
历史证明,当制度性腐败导致统治集团时,王朝的覆灭便已不可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官渡之战时,一代奸雄曹操和袁绍打的正欢,刘表孙策为什么没有偷袭许昌
、韩遂在关中,在益州,在荆州,在江东,在辽东向来不参与中原的斗争,可以存而不论。
马腾和韩遂在关中,但名义上关中的最高军事长官是钟繇。
而且,关中的局势此时仍然处在混乱之中,并不明朗,各派表面上都服从朝廷,但主要精力用在相互厮杀。
钟繇是的司隶校尉,一直是服从汉朝朝廷的,至少表面上如此。
官渡之战时,钟繇给曹操送了两千匹战马,支持力度算是不小的。
马腾此时也是服从朝廷的,并且,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派率领一小支部队,跟随曹操参加了官渡之战。
刘璋此时和已经闹僵,和刘表也关系很糟糕。
早在时期,刘表就向朝廷揭发刘焉在益州私造车辇之类御用物品,有。
之后,益州发生了等人的叛乱,刘表表示支持。
甘宁被刘璋击败后,逃入荆州。
刘璋继位后,曾派益州重要人物赵韪率军进攻刘表,只是赵韪在前线突然回师成都,进攻刘璋,才就此作罢了。
官渡之战时,刘璋曾派了三百从征,以示对朝廷恭顺。
孙策此时已经平定江东,曹操在消灭吕布和袁术之后,也已经完全控制了江淮地区,两家是正面接触的。
但孙策此时的计划并不是北伐中原,而是想着溯江而上,与刘表争夺荆州,给他父亲报仇。
更重要的是,此时江东新定,人心不稳,江东地方豪强并未完全接受,中原流寓人士此时对孙氏也持观望态度,孙氏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很难说。
所以,孙策临死前曾叮嘱,如果在江东站不住脚,就要退回淮西。
而且,在此之前,在袁术称帝之后,孙策就与曹操结盟,要一起讨伐袁术,曹操也以朝廷的名义,拜孙策为破虏将军。
袁术灭亡后,孙策想让曹操表荐他为大司马,曹操不同意,双方关系转而恶化,但还没有完全破裂,依然维持着表面上的同盟关系。
官渡之战时,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此时被孙策囚禁的,以及已经头像了孙策的华歆,孙策也都送给了曹操。
长江以南地区,从表面上看,刘表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家,也是除了袁绍之外,唯一有能力直接威胁曹操的势力。
而且,当时刘表还占据着襄樊,最前线的新野已经在南阳盆地之中,离宛城不远。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一直很担心刘表会突袭许都。
但等人认为,刘表没什么进取心,不会这么做,让曹操放心大胆的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不要过分担心刘表会和袁绍夹攻曹操。
因为刘表当时和曹操的地盘直接接触,加之刘表左右的刘璋和孙策都与刘表为敌,所以刘表此时与袁绍是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曹操。
同时,刘表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孙策和刘璋的进攻,尤其是孙策一直试图进攻黄祖,刘表也要随时准备支援黄祖。
此外,这段时期还发生了长沙的张羡叛乱,一直在和刘表打仗,还没有完全平定。
所以,投奔刘表后,曾建议偷袭,但刘表并未采纳这个意见。
这样,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当时的局面就是,袁绍与刘表结盟,把曹操夹在中间,但曹操与刘璋和孙策结盟,保持着对刘表的包围态势,而且是三面包围,迫使刘表不敢轻举妄动,曹操才能够专心致志的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
而且,官渡之战时袁绍倾国而出,对曹操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战,是输不起的战争。
相对而言,只有袁绍除了要面对曹操之外,周边没有其它比较强大的能够威胁到他的势力,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如果当时刘表按照刘备的建议,偷袭许昌,是否有可能成功呢?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刘备此时实际上并没有这个能力。
荆州当时在南方算是比较强大的,但开发程度也有限,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繁荣的实际上都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南阳郡,但南阳早就被曹操占领了。
刘表此时既要防御刘璋和孙策,还要在南线与张羡打仗,就算是他有心北上进攻曹操,实际上也并不可能抽调出太多兵力来。
随机文章古罗马皇帝德修斯简介沉船宝藏阿托卡夫人号,8吨黄金加古董价值26亿人民币北极为什么只有冬夏两季,地球绕太阳自转轴导致(冬季长达6个月)飞机迫降为什么要脱鞋,害怕鞋划破充气滑梯/影响飞机乘客逃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40颗导航卫星/精度堪比GPS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