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击数:
简介:在很多西方国家所拍摄的二战题材的“神剧”当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画面,那就是一群德国步兵傻乎乎的就这么冲了过来,然后电影中正义的主角突然就开火了,然后就是成排成排的德军在枪林弹雨中死去。

这种剧情最能体现出“主角光环”的重要性,观众们看的也是十分的过瘾。

哪怕是被观众高呼

【千问解读】

在很多西方国家所拍摄的二战题材的“神剧”当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画面,那就是一群德国步兵傻乎乎的就这么冲了过来,然后电影中正义的主角突然就开火了,然后就是成排成排的德军在枪林弹雨中死去。

这种剧情最能体现出“主角光环”的重要性,观众们看的也是十分的过瘾。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哪怕是被观众高呼“最真实”的神作《兄弟连》,为了宣扬正义,其实也对德军的战斗力进行了“艺术加工”。

二战期间的德国步兵如果真的像影视剧里拍的那样缺乏战斗素养,岂又能够纵横欧洲大陆没有对手呢?

今天我们从二战德国步兵的基本战术单位——步兵班的进攻战术,来看看德国陆军的战斗素养到底如何。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步兵班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随着科技进步、武器更新,步兵的战术也随之在不停地调整。

但步兵的基础战术单位一直没有变,那就是步兵班。

以下是1941年的德军10人制步兵班的编制和装备:

班长:MP40冲锋枪、6个弹匣备弹192发、望远镜、铁丝网钳子和哨子。

机枪正射手:MG34机枪、1个弹鼓、手枪、工具袋、手电筒。

机枪副射手:备用枪管、1个弹药箱、4条弹链、手枪、工兵铲、太阳镜。

机枪弹药手:备用枪管、2个弹药箱、毛瑟Kar98K步枪、工兵铲。

6名步枪手(军衔最高或资历最深的为副班长):毛瑟Kar98K步枪、2个子弹袋共90发子弹、工兵铲、手榴弹、机枪弹链、炸药包、机枪三脚架。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步兵班进攻战术

在二战前,德军还把步兵班分成两部分:机枪组和步枪组,两组之间的协调还比较差。

随着MG34机枪和MP38冲锋枪装备量越来越大,密切协同越来越重要,于是德军随之取消了机枪和步枪的分组。

步兵班变成了一个紧密的战斗单位,实施长时间的火力交战不是步枪手承担的任务,如何发挥机枪的最大火力,才是步兵班进攻战术的关键。

进入进攻阵位

按照班长、机枪组、步枪兵、副班长这一顺序,以密集单线队形快速机动到接敌区域。

向前机动时,所有士兵必须装上刺刀,子弹上膛,打开保险,做好随时接敌的准备。

到达接敌区域后迅速展开链式疏开队形:机枪手安置好机枪,在班长的指示下进行射击。

机枪副射手位于机枪左侧或侧后,尽量实施隐蔽,随时准备接替机枪手。

步枪手移动到轻机枪的两侧(除非受地形限制只能移动到一侧),整个步兵班形成一个以机枪为战斗队形中心的不规则链状,单兵间距通常为5步。

全班队形展开后,才可以对敌军发起攻击。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向敌人阵地突击

步兵班发起进攻时,一般采取跃进或者匍匐前进的战术动作。

在战场上,除非是敌方火力中断,才采用全班跃进冲击,否则都是采用分组交替掩护跃进。

班长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指定1个突击小组先跃进,其余各组实施火力掩护。

突击小组到位后占领有利射击位置,掩护下个小组跃进,以此类推交替掩护。

当步兵班靠近敌方阵地后,改为短距离跃进和匍匐前进相结合。

当步兵班被敌人机枪火力压制时,步兵应卧倒隐蔽,班长引导本班机枪火力压制敌人火力。

机枪压制无效时,班长才会指挥离敌人最近的突击组,用步枪压制敌人火力点。

整个步兵班距敌人阵地30-50米时,步枪手开始投掷手榴弹。

这个时候,班长必须协调好手榴弹投掷、机枪掩护和步枪手突击三者之间的协同,组织全班人员利用手榴弹的瞬间杀伤效果,突入敌人阵地。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德军投掷手榴弹的具体动作是:首先将步枪交到左手,右手取出手榴弹放置在左手,而后右手小拇指紧扣在手榴弹导火索圆环上,再由右手紧握手榴弹木柄。

接到班长“投掷手榴弹”的命令后向敌人阵地投掷手榴弹。

手榴弹飞出去的时候,右手小拇指扣着的导火索也同时激发。

突入敌人阵地

突入敌人阵地时,机枪手会冲在战斗队形的最前面,左手端着机枪两脚架,一边突入一边持续射击。

遭到敌人火力压制或者需要发扬我方火力时,会迅速卧倒射击。

步枪手在机枪两侧,斜握步枪成刺杀姿势突入阵地,用枪械、刺刀、枪托、甚至工兵铲同敌人搏斗。

待夺取敌人前沿阵地后,步兵班要迅速调整战斗队形。

此时班长会派出一名步枪手在全班前方30-40米的位置打头阵,而班长和机枪依然在全班战斗队形的中心,便于发扬火力和班长指挥,向纵深进攻。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德军步兵班进攻的核心:班长和机枪。

班长是步兵班里的指挥核心,他不仅要对全班战斗人员发出指令,协调全班战术动作,还负责指挥机枪的火力方向。

因此全班的战斗力不但取决于士兵们的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更重要的是班长的战术素养和指挥水平。

班长要在战斗中保持高昂的攻击性,即使没有上级的命令,班长也应该利用每一个有利的战机,指挥全班力争突破敌人阵地。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二战前,德军一直使用的是战前官方《步兵训练大纲》。

战争进行中,德军虽然对大纲进行了两次改版,但是部分内容还是有些落伍。

大多数德军班长都会购买一些商业书籍来学习,例如《战士手册》、《军队服役指南》、《突击小队》等等。

这些半官方性质的书籍,都是由军校教官或者有实战经验的军官编写,书中知识都是根据实战而来,理论少,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而且涉及到了战场上的方方面面,犹如老兵言传身教。

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到了战场上就会发挥关键作用。

机枪是步兵班里的火力核心,全班都为机枪携带弹药,战斗时更要以机枪为战斗队形中心。

对于步枪火力来说,MG34和MG42机枪简直就是“生命收割机”,盟军士兵宁可冒着德军的炮火前进,也不愿意顶着机枪火力冲锋。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正义必胜

从上面德军步兵班进攻战术中,可以看出当年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轴心国,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虽然胜利来之不易,不像“神剧”里那么轻松写意。

但是正义永远战胜邪恶,这是永远的真理。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队革新传奇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在灵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背景:的赵国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

其北邻、东胡,东北与东胡相接,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南与强秦一河之隔,腹地还有。

频繁的战争让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国家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在与北方的交往中,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了胡人的优势。

胡人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具有极大的灵活机动性。

相比之下,赵国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宽袍大袖的军装在作战中显得十分不便,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改革内容:胡服与骑射的推行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穿胡服,二是教练骑射。

胡服改制 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

赵武灵王下令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包括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等。

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遭到了国内许多皇亲国戚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他们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但赵武灵王,亲自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并耐心说服反对者。

他指出,衣服是为了便于使用,礼教是为了便于行事,顺应时势所制定的礼法是为了方便民众、富强国家,不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在他的坚持下,胡服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骑射训练 在推行胡服的同时,赵武灵王还大力教练骑射。

他认识到,要想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学习胡人的骑射技艺。

于是,他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通过长期的训练,赵国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改革过程:艰难的推行之路 “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

公子成等皇亲国戚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他们认为中原是文明礼仪之邦,赵国理应成为各国的榜样,怎么能穿胡服而丢弃先王的礼法呢?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赵武灵王没有退缩。

他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后,他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

他不仅自己首先穿了起来,还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当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时,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他,最终使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对于其他贵族的劝阻,赵武灵王反驳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改革成效:赵国的崛起 “胡服骑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来。

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

此后,赵国不断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它不仅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还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意义:勇于变革的精神象征 “胡服骑射”不仅是一次军事改革,更是一种勇于变革、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

它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和作战方式,学习借鉴了胡人的长处,为赵国的富国强兵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改革也示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突破传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赵武灵王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决心,推动了这场伟大的改革,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末时期一寡妇为了一个和尚,亲手杀害了自己儿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自古以来就是母爱深切,从古代就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在清末时期有这么一个毒妇,竟然下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还被编成戏曲传唱,以表达人们对此的厌恶、憎恨之情。

戏曲《杀子报》就是讲述了清末在江苏南通有个家庭,丈夫王子成,英年早逝。

家里剩下一儿一女。

妻子徐氏与僧人私通,被儿子撞见,两人恼羞成怒,合力将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杀害,分尸装进坛子里。

最后女儿王金定揭露母亲恶行,后来真相大白。

这段戏曲被广为流传,一段民间的故事被大家记住,是因为在古代自己的亲生母亲竟然对孩子下毒手也是极其被人们唾弃的,那到底徐氏是因为什么而对自己的儿子下毒手呢? 相传徐氏的丈夫因为过度劳累,身体被掏空,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而身亡。

徐氏迷信就请来的巫婆做法,巫婆说有鬼附身,需要长吃素和念三天三夜的金刚经方能退鬼。

徐氏听信巫婆请来了和尚纳云,纳云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和尚,由于自己长期被师傅拢在寺里,外出看见徐氏便和徐氏眉来眼去,其实纳云身材高大且生性好色。

地来到徐氏家中,看见徐氏成了寡妇,便毫无忌惮和徐氏私通起来。

徐氏有一儿一女,女儿当时12岁、儿子8岁。

有一天晚上纳云来到家长和徐氏私通。

正在熟睡中的儿子在睡梦中醒来看到了纳云,便问徐氏是不是父亲回来了,纳云和徐氏便恐吓儿子不要将他们两人之事说出去,否则就把他剁成肉泥,无奈当时王官保只有8岁,内心感到非常的害怕。

然而徐氏和纳云商议决定将他杀死,并分尸装进了坛子里。

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到眼里,第二天见王官保没来上学,私塾老师在回家路上看见他的姐姐便问了起来,姐姐十分害怕并将事情告诉了教书先生。

先生听了十分的恼火,便写了诉状把徐氏和纳云告上衙门。

县官使用计谋将徐氏和纳云抓获并且判了死刑。

徐氏和纳云纷纷被斩首,人们知道了他们的劣迹,都十分的痛恨他们。

后人把这件事编成戏曲引以为戒。

一直流传至今。

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自古以来虎毒不食子,亲生母亲杀害自己的孩子那真的是非常的令人气氛。

随机文章夏朝文化进步在哪?陆地霸主猛犸象灭绝之谜,真相竟然是骨质疏松(缺钙)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鸑鷟是什么神兽,凤凰中最厉害的物种/《扶摇》背后的大boss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最外层温度达数千度/距地面1000公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战术是怎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