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举办“科技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论坛

【千问解读】
11月30日,“科技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论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
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会前会见了与会专家。

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协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林合、吴飞、程乐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欧阳谦、臧峰宇,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陈壁生、副教授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强、刘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佳宏,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尹志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刘震,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清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声柏,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李兰芬、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陈建洪,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梅剑华,《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副研究员李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伟,以及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干春松、谢永康、贾江鸿、李国山、贾向桐、卢兴、莫雷,副教授王亚娟、范广欣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开幕式由干春松教授主持。

干春松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他指出,科技的发展将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产生了“新质生产力”,还会从根本上“重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
哲学在每一次生活世界的巨变中都从来不曾缺席。

程乐松在致辞中指出,希望做一个大的哲学共同体,在不同时间点或以不同方式,见证新气象和新的昂扬姿态出现,通过对前沿问题和时代问题的关切,推动整个哲学共同体以不同视角对同一个问题持续关注。


开幕式后,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分别作题为“漫谈如何应对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现代世界”“道器结构的转变”“哲学的危机:科技文明时代对哲学的挑战”的主旨发言。

王南湜指出,所有的哲学问题,无论中西,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或人在世界之中存在方式的探究与说明。
只要世界仍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在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现代世界中人们当如何应对之问题。
但当如何应对之前提乃是对现时人们的现实处境有一个真实的描绘。
人既是世界之中的一“物”,复又不满足于作为“物”的存在,而要活成不同于“物”的存在。

陈少明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器”的物理性逐渐被其赋予的意义所取代,引发了对未来书法、虚拟现实、智能机器及时间价值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货币从实体转向数据,书法面临传承危机,虚拟现实挑战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智能机器引发情感依赖,时间稀缺性因科技进步而加剧。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张志伟认为,科技的发展将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我们讨论的一个出发点。
问题集中在我们如何理解和筹划人类的未来,人类的自身创造在何种意义上拷问和改变人之为人的本质。
哲学可以融入任何一种文明理念之中,这就使它有可能融合不同文明理念,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平台”。
当天还举行了4场圆桌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家认为,中国的哲学家们从哲学学科传入中国就致力于从“在中国的哲学”到“从中国出发的哲学”的跨越和转变。
通过深入的讨论达致思想的激生和学术风气的涵育,中国哲学需以学术共同体的姿态为技术时代的自我理解和人类处境提供新思。
圆桌讨论结束后,王南湜、陈少明、张志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针对专家研讨情况进行回应和综合讨论,回应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
闭幕式上,干春松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南开大学不仅是开中国近代化教育风气的学术中心,更是引领民智渐开的中国近现代思想风潮的思想策源地之一,与北京大学的深入合作正是赓续此一传统,直面时代课题展开思想探索的实际行动。
文案:李辉
排版:徐少波
编辑:马可
校对:马可
审核:孔帅
原标题:南开大学举办“科技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论坛

天津耀华中学与南开大学举行物理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签约仪式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院长、天津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国权,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王槿,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实验中心教工党支部副书记惠王伟等一行人齐聚。
与此同时,天津市耀华中学党委书记侯立瑛、副校长闫林,以及耀华中学本部和耀华中学武清学校的领导、教师代表们也纷纷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张国权院长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耀华中学与南开大学作为天津极具代表性的卓越学府,均秉持着深厚浓烈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百年来,两校在科学探索与人文传承方面一脉相承,持续为党和国家精心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当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面前,两校应进一步深化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资源、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迈向新高度。
侯立瑛书记首先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长期以来在耀华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所搭建的优质平台表达了衷心感谢,希望两校能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领域持续深入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最后,侯书记围绕深化两校合作发展的相关议题,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展开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讨论与交流,共同探寻更为完善、更具创新性的合作路径与模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培养环境 。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欢迎加入“低年级高中升学规划交流群”!在这里,可以获取各科知识点精讲资料 ;第一时间更新最新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解惑 ;助你高效学习,科学规划升学之路!立即扫码加入,开启升学之旅吧!
南开大学民族班录取分数线2025:本科最低630分
以上分数均来自2024年录取数据,供2025年考生参考。
一、南开大学(民族班)2025多少分能上?因为2025年的录取数据是录取结束后才会公布,因此2025年考生想知道多少分能上南开大学(民族班)的话,只能参考近三年(2022年-2024年)的录取数据。
天津市外的考生,基本需要630分以上的分数才有机会上南开大学(民族班)。
二、南开大学(民族班)近三年分数线南开大学(民族班)在贵州省近三年(2022年-2024年)录取情况如下:1.2024年历史类:630分、508名;2.2023年文科639分、343名,理科597分、4352名;3.2022年文科640分、333名,理科611分、1452名。
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整理出南开大学(民族班)在贵州近三年录取分数线。
三、南开大学(民族班)2024录取分数线为了方便各地区考生们查看南开大学(民族班)的录取情况,本文也整理出2024年南开大学(民族班)在全国各省的录取分数线,供参考。
1.旧高考地区2024年南开大学(民族班)在旧高考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为:文科637分。
文科最低分对应地区为云南,录取位次为518,超一本线87分。
2.新高考3+1+2地区2024年南开大学(民族班)在新高考3+1+2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为:历史类630分。
历史类最低分对应地区为贵州,录取位次为508,超本科线18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