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举办“科技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论坛
【千问解读】
11月30日,“科技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论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
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会前会见了与会专家。

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协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林合、吴飞、程乐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欧阳谦、臧峰宇,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陈壁生、副教授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强、刘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佳宏,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尹志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刘震,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清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声柏,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李兰芬、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陈建洪,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梅剑华,《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副研究员李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伟,以及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干春松、谢永康、贾江鸿、李国山、贾向桐、卢兴、莫雷,副教授王亚娟、范广欣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开幕式由干春松教授主持。

干春松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他指出,科技的发展将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产生了“新质生产力”,还会从根本上“重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
哲学在每一次生活世界的巨变中都从来不曾缺席。

程乐松在致辞中指出,希望做一个大的哲学共同体,在不同时间点或以不同方式,见证新气象和新的昂扬姿态出现,通过对前沿问题和时代问题的关切,推动整个哲学共同体以不同视角对同一个问题持续关注。


开幕式后,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分别作题为“漫谈如何应对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现代世界”“道器结构的转变”“哲学的危机:科技文明时代对哲学的挑战”的主旨发言。

王南湜指出,所有的哲学问题,无论中西,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或人在世界之中存在方式的探究与说明。
只要世界仍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在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现代世界中人们当如何应对之问题。
但当如何应对之前提乃是对现时人们的现实处境有一个真实的描绘。
人既是世界之中的一“物”,复又不满足于作为“物”的存在,而要活成不同于“物”的存在。

陈少明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器”的物理性逐渐被其赋予的意义所取代,引发了对未来书法、虚拟现实、智能机器及时间价值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货币从实体转向数据,书法面临传承危机,虚拟现实挑战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智能机器引发情感依赖,时间稀缺性因科技进步而加剧。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张志伟认为,科技的发展将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我们讨论的一个出发点。
问题集中在我们如何理解和筹划人类的未来,人类的自身创造在何种意义上拷问和改变人之为人的本质。
哲学可以融入任何一种文明理念之中,这就使它有可能融合不同文明理念,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平台”。
当天还举行了4场圆桌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家认为,中国的哲学家们从哲学学科传入中国就致力于从“在中国的哲学”到“从中国出发的哲学”的跨越和转变。
通过深入的讨论达致思想的激生和学术风气的涵育,中国哲学需以学术共同体的姿态为技术时代的自我理解和人类处境提供新思。
圆桌讨论结束后,王南湜、陈少明、张志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针对专家研讨情况进行回应和综合讨论,回应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
闭幕式上,干春松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南开大学不仅是开中国近代化教育风气的学术中心,更是引领民智渐开的中国近现代思想风潮的思想策源地之一,与北京大学的深入合作正是赓续此一传统,直面时代课题展开思想探索的实际行动。
文案:李辉
排版:徐少波
编辑:马可
校对:马可
审核:孔帅
原标题:南开大学举办“科技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论坛

哲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看一本、二本分数线
哲学专业二本文科最低分的院校是吉首大学(公立)、二本理科最低分的学校是梧州学院(公立)。
哲学专业本科提前批文科最低分的大学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公立)。
圆梦小编将以内蒙古高考为例,在下文为2025年高考生展示:哲学往年最低分的大学全部名单,参考价值较大。
一、哲学专业一本最低分的大学排名小编将哲学专业各大学按照录取分从低到高排序,得出了下面这份哲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
分数不高、但是只想读哲学专业、不想被调剂的高考生,可以重点参考。
1、文科哲学专业一本文科最低分的大学中,排名第一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以498分的最低分位居哲学专业文科一本最好考的大学。
排名第二的是西南民族大学,录取分数线为512分。
排名第三的是湘潭大学、黑龙江大学,2024年仅需517分就能被该校的哲学专业录取。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4982西南民族大学哲学5123湘潭大学哲学5174黑龙江大学哲学5175内蒙古大学哲学5326内蒙古大学哲学5377湖南师范大学哲学5478兰州大学哲学5489吉林大学哲学56710中山大学哲学6032、理科哲学专业在本科一批理科招生的院校中,收分最低、最容易考上的大学是云南大学,2024年仅需568分就能被录取。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云南大学哲学568二、哲学专业二本最低分大学排名1、文科二本文科最低分大学排名中,哲学分数最低、排名第一的大学是吉首大学,2024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3分。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吉首大学哲学4632西北师范大学哲学4802、理科哲学专业二本理科的最低分大学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梧州学院,以396分的录取线成为2024年二本理科想读哲学专业的考生最容易考上的学校。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梧州学院哲学396三、哲学专业本科提前批最低分的大学排名文科哲学专业本科提前批文科最低分的大学中,排名第一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以502分的最低分位居哲学专业文科本科提前批最好考的大学。
排名第二的是内蒙古大学,录取分数线为525分。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5022内蒙古大学哲学5253内蒙古大学哲学5474吉林大学哲学570
西田几多郎有着怎么样的哲学理论?对日本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发展大体上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的根本思想是“纯粹经验”,中期的是“场所逻辑”,后期的是“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前期哲学思想 西田的第一部著作是1911年出版的《善的研究》。
这本书曾经是日本以后销售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本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日本最初的“独创哲学”的形成。
他声称,他研究哲学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
书中第一次提出并且阐述他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
他所谓的“纯粹经验”并非一般所理解的那种以主、客观对立为前提的对象经验,而是所谓“主观和客观合一”的直接经验,是以他“打坐”体验为基础的。
他认为,有了经验才有个人,并不是有了个人才有经验;“纯粹经验”是唯一的“实在”,而主观与客观是这“实在”中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其中主观即“我”是“统一的方面”,客观是“被统一的方面”。
“善”就是实现主客合一的意识状态,也是自我的发展完成。
中期哲学思想 西田后来为了去掉“纯粹经验”带有的心理主义色彩,努力将其加以逻辑化。
1917年他在《自觉中的直观和反省》一书中,把“纯粹经验”表述为先验的自觉;1926年他在论文《场所》中,终于给“纯粹经验”找到一个逻辑形式,展开了他特有的所谓“场所逻辑”。
这种逻辑的形成是他的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年西田出版《从动者到见者》一书,标志着西田哲学转入中期。
1926年,新康德主义者左右田喜一郎在批判西田的论文《关于西田哲学的方法》中,首先提出“西田哲学”这个名称。
西田思想 西田指出,自我与非我、意识与对象要发生联系,就必须有一个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东方宗教哲学中的“无”。
西田把“场所”分为“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绝对无的场所”三个阶段,认为 绝对无的场所 才是“真无的场所”。
“绝对无”既非“有”,也非“无”,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象镜子一样,把“对象按照原样反映出来”。
“场所”也叫“意识之野”,它是智、情、意共同形成的所在,主观界与客观界的一切现象都在其中成立。
西田的逻辑就是以这种“场所”为核心的,所以称为“场所逻辑”。
这种“场所逻辑”是在命题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上,以“谓语”为主而用“包摄判断”来说明的,所以又称为“谓语逻辑”。
1932年西田出版《无的自觉限定》一书,提出所谓“绝对无的辩证法”,认为只有这种辩证法才能“克服”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G.W.F.尔的辩证法。
后期哲学思想 1933年《哲学的根本问题》一书问世以后,西田哲学进入后期。
西田后期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华战争和期间形成的。
这时西田把“场所”观点具体化为“个体互相规定即一般者自己规定”的“辩证法一般者”观点。
据他看来,虽然个体在一般者中才是个体,同时,没有个体也就不可能有一般者,但是个体和一般者本来是绝对对立和矛盾的,这种对立和矛盾只有在超越一切对象的“无的一般者”之上,作为绝对肯定即否定、绝对否定即肯定,才能结合成为“相即”的东西,这也就是“自己同一”。
西田把“辩证法一般者”的观点,直接化为“行为的直观”观点,形成所谓“多和一”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逻辑。
他还把这种逻辑运用于民族、国家、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使它成为后期西田哲学的根本原理。
这一逻辑曾经在日本侵华的战争年代,成了所谓“总体战哲学”的思想根源,为侵略口号“八纮一宇”辩解。
西田哲学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迂回曲折,但是他的“主客合一”和“直观”观点却贯彻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