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新变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职人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2-18 点击数:
简介:生活是轨道还是旷野? 2024年10月26日,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资格审查工作结束。

据央视新闻报道,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

【千问解读】

生活是轨道还是旷野?

2024年10月26日,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资格审查工作结束。

据央视新闻报道,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

超340万人用行动选择了考公这条“轨道”,再创历史新高。

2018—2025年国考报录比。

中公教育/图)

在就业压力和工作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公务员岗位凭借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良好、工作环境优越,吸引了大批求职者。

从小成长于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年轻人,不再抵触考试,而是希望在就业压力和不确定性中寻找一份轨道式的安定,“体制内”成为众多求职者的热门选择。

于是,每年的国考成为了求职者扎堆对决的现场。

万里挑一的比拼

今年的对决现场有何不同、国考有哪些新趋势,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先从招录方向来看,根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显示2025年度国考共提供20810个职位,拟招录39721人,相较上一年度的39561人小幅增长0.4%。

据观察,2025国考的招录主力依然是税务系统,其是不折不扣的招录大户,计划招23014人,约占总招录人数的58%,但与去年同比少招994人。

铁路公安、海关等执法机构的招录规模也较为可观。

值得关注的是,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部门今年都进行了扩招,并且扩招力度较大,招录2440人,与去年相比招录人数增加了780人,涨幅高达47%。

不仅如此,金融部门的招聘要求整体还很高,学历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或“仅限硕士研究生”,语言要求基本需要达到英语熟练水平。

针对部分职位,非应届毕业生报考还面临更严苛的履历要求:如具有2年以上金融机构总部工作经历;或具有2年以上经济类研究机构研究工作经历等。

2023年11月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中学考点,一名考生在候场时复习。

新华网/图)

在历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中,金融类人才的需求量向来都比较多, 财政学、计算机类紧随其后。

还有中文语言文字类、法学类等也比较热门。

而这些热门学科在今年的国考中也依然受到追捧。

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竞争也是。

招录之外,报名情况也备受大众关注。

从报名方向来看,根据中公教育的统计,今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岗位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该岗位仅招录1人,却有16702人报名,竞争比高达16702:1,是实打实的万里挑一。

2025年国考报名人气最高前十职位。

为什么这个岗位那么热?就在国考结束报名的当晚,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在线直播,与考生分享最新国考报名情况,并对考纲进行深度解读和行业分析。

在他看来,热门岗位一般来讲不是因为这个岗位最好,而是因为这个岗位的限制比较少。

不论学历、专业、党员非党员都可以,也没有明确需要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多人报名。

“所以不要焦虑。

”在李永新看来,今年的平均录取比是86:1,这个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反映竞争比的数据。

当然,这也意味着今年国考可能比去年更难。

此外,生态环境部不同区域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岗位、各地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及各地的税务局也是报考人气最高的,凸显了大家对社会核心问题的关注度。

国考新变革

随着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在热门岗位万里挑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的形式、难度本身也在变化。

2025年国考就有一个重要变化。

过去多年,政治理论都是贯穿于行测五部分里面的。

但这一次,政治理论成为了单独的考试部分,也是近年来国考中最大的创新。

作为教职行业的开路者,李永新是中公教育最早的讲师。

根据他多年的经验,政治理论的改革,考验的是考生的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使得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重要。

而这一点,实际上早就被中公教育预测到了。

在2020年,中公教育就创新推出了2021国考政治综合能力超越班,之后2022年及2023年的国考申论考试更加强调政治素养,围绕政治素养能力扩充理论知识点,不断升级政治综合能力超越班。

顺应这一变化,中公教育推出了《2025国考行测申论政治理论创新班》,由李永新亲自授课。

这也是李永新近年来首次回归讲台,显示出他对国考的重视以及对中公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

这也是为何他说:“我觉得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因为它有新的变化。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年龄。

长久以来,35岁一直是招聘市场中默认的年龄红线,公务员也不例外。

事实上,公务员法并未对公务员的录用年龄做出限制性规定。

不过,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要求报考公务员需满足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

这成为日后35岁报考上限规定的依据。

针对年龄门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参与多项公务员制度改革课题的汪玉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的公务员晋升方式一般是从最低级开始,逐级晋升,但“上不封顶”,这就需要对年龄和学历做出要求。

如果“入门”时的年龄太高,而级别又只是最低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因此,35岁的年龄门槛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却隐性存在,这是根据中国公务员的考试制度、晋升制度、不同级别的年龄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今年则有点不同。

媒体注意到,2025年国考,部分省考公务员取消了35岁年龄限制、年龄可放宽至40岁,但只针对应届硕士和博士生的招录,并非拓展至往届毕业生。

此外,年龄上限的放宽主要限制在特殊的报考人群或岗位上,比如村两委干部以及社区干部,特殊岗位一般包括基层乡镇公务员和街道公务员等。

之所以做此改变,也有出于缓解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考量。

为了促进就业,近年来针对应届生的公务员招录人数始终呈增长趋势,近三年应届生在整体招录人数中占比超66%。

2025年国考计划招录的3.97万人中,有2.67万个岗位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以服务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不过,若是参加服务基层项目前无工作经历的人员,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后的两年内,也可以报考仅允许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的职位,这也是对为基层做出贡献的人员发送的政策礼包。

从这里面也能看到一个重要的导向——下基层,符合国家对公务员的期待。

多措并举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

虽然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下基层的工作繁琐,人少事多待遇低,但却能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除了基层经验,专业性要求也在今年的国考中不断凸显其重要性。

据统计,2025国考中,部分招录机关对考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测查评价,有13个部门在笔试阶段组织专业科目笔试,比去年增加了四个部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有招录“小语种”计划,在笔试时要进行外语水平测试。

由此可见,国家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愈发精准和细分,通过专业测查,可最大限度地检验应试者是否与部门职位精准匹配,是否能更好地胜任岗位。

变革背后的时代叩问

考公人数屡创新高,也带来了公考培训行业的迅速发展。

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科技的引入,正在对这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公考培训行业的资深玩家,中公教育积极探索,紧随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步伐,在2024年9月宣布了重大战略升级举措——公司从多品类职业教育机构升级为国内当先的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并全力推出了人工智能教育与就业服务平台,致力于探索AI技术如何高效促进就业的新路径。

归根结底,对于许多考生来说,国考不仅是一次考试,更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重大机遇。

比起谁在这场考试中拿了高分,对于老百姓来说,关注居高不下的考公热的背后,叩问的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一个系统究竟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职人员?

今年恰好是国考走过的第30个年头,这是时代之问。

国考三十年,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冯玮就曾指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往往很难立刻做出充分反应,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此,企业力量应该开展一些精准化的指导,共同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中公教育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企业的正道。

成就学员是为了成就社会,中公教育希望通过助力考生向社会不断输出优秀人才,让每个优秀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中公教育向善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德国考古发现古玛雅王子古墓是怎么回事?遗骸化石

据媒体报道,德国学家在墨西哥坎佩切湾乌克苏尔古玛雅皇宫地下大约1.5米,发现了一座年代可追溯到8世纪的古墓。

在墓葬内,他们还发现了一具有着1300年历史的玛雅王子遗骸以及大量陪葬品,遗骸已经变成化石。

据研究人员估计,这位古玛雅王子去世时的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

他平躺在墓葬内,双臂交叉。

这个墓葬的年代可追溯到卡拉克穆尔的影响力结束之后,很多容器上的铭文全都说明一名王子就埋葬在这里。

墓葬内的砖墙被一个枕梁拱顶覆盖,这是古玛雅建筑文化的典型特征。

就在砖墙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名年轻王子的遗骸,平躺在墓葬内,双臂交叉在腹部。

在王子骸骨周围,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陪葬品,例如4个陶瓷板和5个陶瓷杯,保存状态非常完好,部分陪葬品的上面绘有图案,包括盖在王子头骨上的陶瓷板。

一个瓷杯上的象形文字翻译过来为:“年轻王子的杯子”,另一个容器上同样发现了类似的文字。

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墓葬的位置以及翡翠珠宝首饰这样的陪葬品的“缺席”暗示了这位年轻王子的地位,他并不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

其中一个杯子上的日期为公元711年,年轻王子去世时的年龄以及墓葬的年代可追溯到8世纪的前几十年,墓葬内的陶瓷制品保存完好,所有这些都使其成为在玛雅低地上演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波恩大学的尼克莱-格鲁伯博士指出:“这座宫殿建于大约公元650年,当时这一地区处在卡拉克穆尔王朝统治之下,占据了玛雅低地的大部分地区。

”乌克苏尔位于墨西哥坎佩切湾,危地马拉边界一带,在公元250年到900年成为了古玛雅帝国的一个贸易中心。

随机文章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悲催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惨遭鱼雷偷袭沉没(死323人)现在世界上真的有龙吗?传闻中国龙袭击美飞机致其坠毁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又译里希特霍芬。

生于卡尔斯鲁厄,卒于柏林。

早年从事欧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地。

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

曾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

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

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

他曾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1856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随后在奥地利的提罗尔(Tyrol)和罗马尼亚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进行地质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参与普鲁士政府组织的东亚远征队[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亚洲的许多地方,例如锡兰、日本、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暹逻和缅甸等地旅行。

1863年到1868年间,他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发现了金矿,他的研究间接导致了加州后来的淘金热潮。

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这段时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新疆已干涸的咸水湖,旁边有古楼兰遗址)。

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

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

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

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

1872年后,李希霍芬回到德国,1873年到1878年间担任柏林地质学会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学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间服务于莱比锡大学,1886年后则转到柏林洪堡大学,在他众多学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李希霍芬晚年担任德国地理协会的会长多年,并协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学院,1905年10月6日卒于柏林。

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中,李希霍芬被视为重要的先驱,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纪录与观察结果、文献都非常详尽,倍受学者推崇。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

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地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质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Tag: 国考新变革
               

国考新变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职人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