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不明飞行物最高机密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海尼克的回归

卸任“蓝皮书” 计划顾问之后,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博士又对新浪潮科学着迷了一阵,随后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新团队——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

海尼克于1986年去世,为了纪念他对UFO 研究的贡献,该中心后来被命名为“艾伦· 海尼克UFO研究中心”。

在该中心成立之初(1974年),他的《UFO 经验谈》一度登上畅销书榜单。

当时,一些民间组织走在了UFO 研究的最前沿,但其内部有关《康顿报告》的争吵一直没消停过。

这种争吵在此后的很多UFO 组织中都存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研究工作。

意识到这点后,海尼克联合一些民间(即“隐形大学”)科学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斯皮尔伯格与第三类接触

媒体不约而同地把海尼克当成了UFO问题的精神导师。

虽然他从未逃避过这份责任,但这与海尼克的远大目标不相匹配。

他拒绝出现在商业电视广告中,却允许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自己的书改编成电影《第三类接触》。

这部1977年上映的电影,当时票房达到好几百万美元。

这个奇怪的名字取自海尼克的著作《UFO经验谈》,至今仍被广为使用。

(海尼克总结了UFO领域三种类型的接触,后来在与詹妮·伦道斯共事期间,又对该归类方法进行了修改,增添了第四类接触。

海尼克的分类如下:第一类接触,目击者近距离看到UFO,UFO与目击者或周围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接触;第二类接触,UFO 对环境产生了影响,留下了诸如着陆痕迹之类的物理证据;第三类接触,目击者不仅看到了UFO,而且看到了其上 面的外星生物;第四类接触,外星生物与目击者进行了接触,并将目击者带入 UFO 或者 另外一个空间维度。

)海尼克在影片的预告片中向观众解释了何为第三类接触,还在影片中友情客串了一个以无比敬畏的神情看着外星人着陆的小角色。

海尼克是一个诚实而谨慎的人,即使是40年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试图调和存在于UFO 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斯皮尔伯格对UFO 很感兴趣,他执导的电影也堪称杰作。

影片中的很多情景都是基于真实事件。

尽管海尼克与斯皮尔伯格后来深陷是否授权斯皮尔伯格将其非科幻著作改编成电影的争吵,但在他的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确曾得到斯皮尔伯格的间接资助。

尽管斯皮尔伯格的初衷很好,但他将科学与娱乐结合起来的做法对当时正处于发展时期的UFO 研究产生了一种不确定的影响。

尤其是当他将第三类接触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全世界千百万观众面前时,势必会影响UFO 数据的收集。

电影:损伤效应

然而,第一部关于UFO 的影片并非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而是美国的低成本电影《UFO 事件》。

影片枯燥而忠实地描述了巴尼·希尔和贝蒂·希尔夫妇在1961年9月遭外星人劫持的事件。

该影片最早于1975年10月下旬在美国上映,并且在被斯皮尔伯格预算惊人的史诗巨制彻底打败前不久,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上映。

两部影片中的外星生物非常类似,因为它们都是以美国收到的真实报告为原型的。

影片中的目击者声称,自己看到的人形生物顶着一颗硕大的脑袋,有两只黑黢黢的大眼睛,皮肤苍白。

在如此庞大的观众群面前展示“真实”外星人的特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造假者口中的外星人也长这模样。

此后,UFO 报告的数量趋于平稳,而且,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外星人长得都跟美国人描述的差不多,而在此之前是有许多个不同版本的。

我想,这并非巧合吧。

《UFO 事件》在美国热播之时,UFO 学家正在研究的证据确凿的外星人劫持事件有十几起,其中包括内布拉斯加州亚什兰市赫布·希尔莫巡警事件,该事件于1967年12月由康顿团队负责研究。

此后,UFO劫持事件的数量直线上升,5年之内就突破了200起。

到1993年,此类事件的数量已达四位数,而且还在快速上升,以致被冠以“流行盛事”之名。

特拉维斯·沃尔顿事件

在电影塑造的形象即将深入人心、变得不可改变之时,一起非常关键的事件发生了,即1975年11月5日发生的空前事件。

该事件发生时,正值希尔夫妇遭外星人劫持事件在亚利桑那当地电视上播出几周后,而且,这起事件呈现的特点也是UFO 档案中极其少有的。

但是,亚利桑那外星人劫持事件的几位主人公都声称自己事先并没有看过电视上播出的《UFO 事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20世纪70年代:不明飞行物最高机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