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宇宙最热的地方,伽马射线暴比太阳的温度高几十万倍
【千问解读】
宇宙是无边界的,而且存在了无数年,人类才探索宇宙,古老、神秘的宇宙让人充满好奇心,所以不断的去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宇宙中最热和最冷的地方,比照亮地球的太阳的温度高出无数倍,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来看看宇宙最热的地方。
宇宙中最热的地方:伽马射线暴伽马射线暴是在巨大恒星的燃料耗尽时,爆炸而产生的,是宇宙中最热的地方,伽马射线暴出现的时间短至千分之一秒,长达数小时,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
它在几分钟之内会产生出比太阳光高几十倍的温度,相当于万亿年太阳光的总和。
在1987年,科学家观测到一颗恒星爆炸,产生出伽马射线暴,在地球上探察到的这次爆发产生的中微子表明,这颗恒星的内部温度竟然高达约2000亿K,而太阳表面的温度是580K,这远远不能与宇宙最热的地方,伽马射线暴相比。
伽马射线暴是超高能量光线的短暂闪耀,运用特别调制的望远镜一天可观测到一两次。
伽马射线暴被认为是黑洞诞生的标志,当一颗巨型恒星的内核坍塌或者当两颗超高密度的中子星碰撞时就会形成黑洞。
科学家认为伽马射线暴在产生过程中会诞生1万亿K左右温度的由相对论粒子构成的一个巨大火球。
然而这并不是宇宙中最热的结论,而是已知宇宙中最热的地方,科学家猜测宇宙大爆炸的腹心,一个由温度和密度组成、宇宙由此发端的奇点,其最高温度恐怕得以10的32次方来计量,在这个数量级上现有的物理学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宇宙里的温度极低,但还没有任何地方达到绝对零度,但回力棒星云是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它位于半人马星座,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它的温度约有零下272摄氏度,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星状星云,它正在快速膨胀,并且在消耗能量,从而产生冷却效果,让自己的温度变得非常低。
和其他星云不同,"回力棒星云"旋转的两翼并不平衡,这个天体之所以被称作回力棒星云,是因为天文学家最初使用地面望远镜对其进行观察时,发现其弯曲的外观与澳大利亚土著使用的武器回力棒相似,便以此命名。
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1998年,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对这一形状进行了修正--看起来更像一个蝶形的领结。
捕捉到“回力棒星云”芳容的“阿尔马”设在阿塔卡马沙漠中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那里几乎没有任何湿气或植被,能对天空一览无余。
专家解释,这个“回力棒星云”简直就是宇宙的冰箱,有什么需要保鲜的东西都可以先放到那。
它只比绝对零度高1度,是深冷速冻的好地方,这真是宇宙极冷之地啊!
风流皇帝乾隆时期曾现史上最热三伏天: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今年7月13日,入伏了。
即便本周二开始,山西境内多地降雨,但雨停过后,那片刻的凉意就被迅速蒸发殆尽,人们感到的还是热,热,热。
热浪滚滚,席卷半个中国,“三伏天”“酷暑”“温室效应”一类的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那么问题来了,打着“温室效应”鲜明烙印的今天,是不是历史上最热的一个阶段,以后还会继续热下去吗?与现代相比,古代夏天有多热?那时没有摄氏度这样的符号,古人又是如何记录的?历史上关于气温最热的记载都说了什么?有一年仅京城居然热死了一万多人!用网络词语来形容就是——细思极恐! 气象记录以来,山西高温极值为42.1℃ 伏是隐藏的意思,据《》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今年的入伏天是7月13日,恰恰山西老百过体表温度感受酷暑也是在这几天开始的。
我国华北、华南等地上周末起开“烧烤”模式,山西也不例外,除朔州外,全省各地均有高温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5℃的县市有34个,其中孝义为省内最热,达37.2℃,这也是我省入夏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
山西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月至8月,最早可在4月中旬出现,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5月下旬到8月下旬是高温天气的多发时期。
其中,6月下旬高温日数最多,7 月下旬次之。
有气象记录以来,太原历史上最热的一天出现在2010年7月30日,最高气温达39.6℃。
全省高温的历史极值为42.1℃,出现在2005 年6月23日,运城的平陆。
我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公里,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境内南北狭长,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
据截止到2010年的资料统计,全省11市的年平均气温在6.55~13.19℃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朔州市和运城市),11市的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
从上世纪60年代起,50年里全省气温升高了1.475℃左右,年降水量近些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减少,主要减少地区在太原、阳泉、榆社、长治、阳城。
山西气温一年比一年高,这是公众感受比较明显的。
山西的气温有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处于偏冷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气温总体呈偏高态势。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越来越热,专家普遍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温室效应。
何为温室效应?百度百科上解释是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具体说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同时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专家提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地球像是呆在一口倒扣的铁锅下面,吸热速度远大于散热速度,如果汽车尾气排放继续扩大,森林绿地规模持续缩减,温室效应只会加重,人们感觉到越来越热,就是必然,无法逆转。
古代没有温度计,但会形容“七月流火”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
摄氏度这个概念,也就百十来年吧,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古代有多热?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略微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短板。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
此说出自《·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认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文现象,但此古语现在已被通俗形容暑热)。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
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
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原意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
《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 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
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的统计分析来看,热灾相对其他自然灾害并不是太多,与“霜灾”并列,约占总数的1%。
历史资料上看,从隋唐到北宋初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较多。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
《旧唐书·德宗纪》上称“夏,热甚”。
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三伏酷暑的极端天气在两宋期间较多,而且诗中多有描写。
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 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
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
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
《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 “燠” 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则是“太热了”。
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宋史·五行志二》上还说“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十多块人民币了,搁到现在也是饮用水中的奢侈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众”。
乾隆八年的超级三伏天 老百姓喝不起一杯水的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其中就有来自山西浮山的县志记载。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这是乾隆年间《浮山县志》里说的。
反映同一事件的官方记载,还有“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天津县志》)、“(五月廿八(7 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熏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高邑县志》)、“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
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青城县志》)……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
《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
当时法国教士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 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
当时北京总共热死多少人呢?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
形势紧迫,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
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1942年,华北出现了极端高温纪录42.6℃、仍低乾隆八年1.8℃。
随机文章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谷歌和苹果哪个厉害,谷歌市盈率是苹果1.8倍(未来或更强)恶魔墨菲斯托来历,实力恐在路西法之上(地狱的统治者)揭秘古代生化武器箭毒木,土著用剧毒树汁箭头打得英军丢盔弃甲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伽马射线暴:宇宙中最剧烈的现象之一
伽马射线暴所释放的能量是以电磁波束流形式定向发出的,这就意味着即便远隔数十亿光年,从地球上也依然能够看到非常明亮的束流信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观测到的全部伽马射线暴都产生于非常遥远的星系,但也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同样的现象也有可能在距离我们更近的地方发生——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将会瞬间被毁灭,没有任何预警可言。
地球是生命的家园,除了有水和合适的大气成分之外,地球磁场和大气中臭氧层提供的保护作用都让我们绝缘于宇宙空间的险恶环境。
然而,一旦有来自外界强大得多的爆发现象出现,那么地球上的我们幸存下来的机会将会十分渺茫。
伽马射线暴(GRBs)是一类强烈伽马射线束流,其可以沿着对称的两个方向传播,形成持续或瞬时的伽马射线暴现象,它们是宇宙中最为狂暴的死亡留下的遗产。
持续性的伽马射线暴可以维持大约1分钟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它们是由超新星爆发所形成的,那就是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塌缩并形成黑洞的过程。
而瞬时伽马射线暴持续时间仅有数秒,一般是由双星系统中两个中子星合并事件所导致的结果。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这样的双星系统中的两个成员星相互之间的轨道动能通过释放引力波而不断衰减并相互靠近。
而一旦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一定的值,它们就会无法避免地发生相撞并合并形成一个黑洞。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学分子,它们在地面附近对流层底部存在时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被视作污染成分之一。
但在平流层高度上,它是抵挡太阳紫外线的防线,是生命的保护伞 伽马射线也是电磁波,但是其波长短得多,因此其携带的能量要比我们日常接触的可见光强大的多。
一个单个的伽马射线光子,其携带的能量要比100万个可见光光子的能量还要高,可以直接打断我们体内的DNA双链。
在地球上,我们不会受到严重的伽马射线辐射伤害,因为我们有厚厚的地球大气层和臭氧层保护。
但一旦发生伽马射线暴,那么情况将会严重得多。
一次伽马射线暴相当于将半径一亿光年内的所有恒星全部集中到一起并将它们发出的光全部聚焦起来,形成一束可怕的“激光”并指向地球。
因此可以想见,即便听上去相当上,如果出现一次伽马射线暴,那也将轻易终结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毫无疑问也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如果伽马射线暴发生在数千光年之外,那么当这道致命束流抵达地球附近时,其束流宽度将有大约100光年宽度,它将像强大的海啸摧垮海岸边脆弱的小渔村一样彻底摧毁太阳系。
这样的时候,即便有臭氧层保护也将完全无济于事。
的确,臭氧层可以保护我们,但是它主要的作用是抵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一次强大的伽马射线暴将会彻底冲垮这道防线,从而让我们暴露于致命的太阳辐射之中。
臭氧层在自然界中的恢复过程将需要数年的时间,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太阳辐射将地球彻底“消毒”一遍,将地球变成一个了。
由于伽马射线是以光速传播的,在它袭击我们之前,我们几乎是没有办法得到什么预警时间的。
而当我们发现危险临近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命将注定灭亡。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在大约4.5亿年前出现的奥陶纪大灭绝事件很有可能就与一次伽马射线暴有关,当时这场灾难造成了海洋中大约85%的生命被抹掉。
当然,这一理论要想被证明也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也不要就此变得过于担心,因为发生这类事件的几率是很低的。
在我们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中,每大约100万年会发生一次伽马射线暴事件,如果要想对我们产生影响,那么它的束流必须正好指向我们。
因此,我们会死于伽马射线暴之手吗?或许并不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