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我在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我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张卫东:测量世界之巅的珠峰攀登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珠穆朗玛峰高8848.86米,这一精确数据的获得,也有我的一份力量。

”说起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张卫东总是很自豪,他说,“这是我的青春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2023年,张卫东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读大学前,张卫东曾在部队服役,获得多项荣誉。

2017年,张卫东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慕名已久的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工作。

    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也称国测一大队,建立于1954年。

69年来,国测一大队先后七测珠峰、两下南极,39次进驻内蒙古戈壁荒原,5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53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徒步行程累计超过6000多万公里,在中国测绘史上具有极重的分量。

    2019年,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开始,张卫东和他的同事们接受了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到西藏双湖县,对全域超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测量。

    海拔5200米的双湖县,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高寒缺氧,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超200天。

当地常住人口不到1.4万人。

    这是张卫东第一次去那么高海拔的地方,因为在无人区,生活极为不方便,能买到东西的地方离他们的驻地有100多公里,每次他们都要储备足够的食物。

他们大部分时候住在乡政府或村里边,有时就在野外搭帐篷或者睡车上,两三个月洗不了一次澡。

他们会遇到比越野车还大的野牦牛,还要小心翼翼地躲避雪豹和守羊的藏獒。

“我们去过的一些地方,连藏族同胞都没去过。

”张卫东说。

    2020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启动,这是时隔15年后,中国再次测量世界最高峰高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七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

    体能素质良好的张卫东入选。

他说:“这是每个测绘员梦寐以求的事。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分为攻顶组、支援组和接应组,张卫东是支援组组员。

    登山前,他们进行了强度极大的训练。

训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危险。

一次,4人一组的测绘队友,凭借登山绳艰难攀登海拔6010米、坡度达70°的洛堆峰,眼看就要到达时,夹杂着冰雪的大风使张卫东后面的队员失控并快速下滑,把距离10米外的张卫东拉倒。

在下滑的瞬间,他立即制动,快速把冰镐反身压在雪里,后面的队员也立即采取制动,将自己制动住。

    回忆起这一惊心动魄的瞬间,张卫东说:“两个人的重量,会把上面两名队员拉下来,冰镐、冰爪会伤到人,大家也有可能会跌入冰裂缝里。

”正是部队的训练,使张卫东能迅速反应并处理危机。

    2020年5月27日11时,8名冲顶队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在峰顶竖立觇标,安装导航卫星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

    15时,张卫东等3人接到任务,带着雪深雷达探测器,从6500米营地攀登到7028米的北坳营地进行雪深系数采集。

    当他们到达北坳冰壁下面时,已是17时30分。

按照正常行进速度,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营地,为把雪深数据尽快采集完送达大本营,那天,他们仅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到达7028米营地。

他们要挖一个深1.3米、长宽各1米的雪坑,这样的工程在平原很容易,但是在海拔7028米却是异常困难,队员们因极端缺氧而体力不支。

他们轮番上阵,21时,采集雪深系数的雪坑终于挖好,经40分钟采集后,队员们立即下撤。

    下撤途中,因积雪太厚,3人小队每30米一个人顺着雪坡往下撤,前一个人顺利下去,通知后面一个人下撤。

当时雪一直在下,积雪很厚,天色黑暗,张卫东脚底一滑,冰爪踩到另一只脚的高山靴,整个人挂在了安全绳上,他下意识地紧紧抓住安全绳,停住了下滑,如果滚下去,旁边就是悬崖。

23时28分,他们终于回到了6500米营地。

    从参与训练到完成珠峰高程测量的半年里,张卫东瘦了26公斤。

    珠峰是世界的高度,也是国测一大队队员们人生事业的高度。

张卫东说:“参加了这么重要的任务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

以后的测量中,没有会比这更艰难的事情,所以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得更好。

    在张卫东看来,是当兵的经历,让他不怕吃苦,而国测一大队的测绘精神,让他更愿意留在一线,去测遍祖国大江南北的一条条河、一座座山,在祖国的版图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那真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

”他说。

_______________ 

王亚妮:重返大山创业的电商“领头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我刚刚去后山上采摘了一些野生沙棘,野生沙棘富含维生素……”王亚妮面对直播镜头,身前的桌上摆着一大捧还带着草叶枝干的沙棘果。

她手里也拿着一串黄澄澄的果子,带着微笑,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特产。

    这个1995年出生的女孩子,面对镜头总是笑眯眯的。

在她的家乡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龙溪镇南坡村,她是全村的电商“领头雁”,用直播卖货的方式,蹚出一条返乡创业之路。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脉南段西半侧,群山连绵,地势险峻。

层层叠叠的山,把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围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

    10年前,王亚妮就是从这群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她还记得,自己打小就跟着爸妈到田边帮忙,看着他们和村里的其他农民一样,从泥土里讨生活。

    2013年,她考上了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留校做了专职辅导员。

她的弟弟王亚鹏后来考上了太原师范学院,一家供出两个大学生。

    转折发生在2018年,平顺县被商务部确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开始在全县组织电商创业培训班。

王亚妮从村里的微信群中看到,南坡村的村支书发了培训通知。

    当时还没毕业的王亚鹏立刻请了假,回村参加培训。

王亚妮还记得,那时候,全县做电商的就是“第一批参加培训的30多个人”。

    南坡村第一批报名的人有两个,但在接受培训后,只有王亚鹏一人真的张罗起来,拉着姐姐一起做起了电商。

    到第二年,全家人一合计,王亚鹏还得接着上学,王亚妮一咬牙,干脆辞了职,选择回乡创业。

    这个已经走出大山的孩子,选择回到大山。

    直到如今,王亚妮都清楚地记得2019年那个冬天。

那是她头一次接到一笔大订单——2000斤黑小米。

    “那会儿刚开始创业,我们还没有种植基地。

老百姓种粮食,大多还是以前自己种、自己吃的模式。

因为我们没有库存,接到这么大的单子,我就联系村里人,了解黑小米种植情况。

”王亚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据王亚妮介绍,黑小米是2017年南坡村驻村第一书记联系山西省农科院,在村里试种成功的品种,看上去是黑灰色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比较高,“算我们这边的一个特色”。

    第一年试种获得大丰收之后,村里开了丰收节。

村民们看黑小米的销售情况很好,第二年就大量增种。

然而,市场没打开,那时候村里也没有人做电商,销售情况没有第一年好。

等到了2019年,种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因为这些情况,王亚妮接到订单后发现,想在村里凑齐2000斤黑小米“还挺困难的”。

她了解到,隔壁村村民曾从南坡村领过黑小米的种子,也种了一些。

她就跑了一个村又一个村,挨家挨户收小米。

    那年腊八,她骑着从小姨家借来的电动车,在山路上顶着风,冒着雪。

风刮在脸上,“很疼”,但她心里头都是创业者的闯劲儿。

    “其实,老百姓一听我是收小米的,也特别高兴。

因为对农民来说,并不是种得上粮食就能够卖得出去。

卖不出去的粮食就得自己吃,最终放成陈米。

”她遇到一位隔壁村的老大爷,一听她来收小米,把种小米的亲戚朋友都喊来了。

    这些村民起初对电商能卖出粮食这件事,既纳闷又疑惑。

有的人家也只肯收现金,不接受电子支付。

王亚妮和弟弟为此专门冒着雪走了3里路,到镇上的银行取现金。

    第一桶金赚到了,第二年,王亚妮姐弟扩大了场地,添置了设备,注册了商标,搭起了自己的直播间。

她也在村子里一点一点推广电子商务的概念,手把手教其他人拍视频、开直播。

    “有人听了我的创业故事,一开始也不信,他们自己种了这么长时间都卖不出去,我没有任何经验能卖出去吗?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了解了电商是什么,开始跟着我们做,打包快递,拍视频。

”王亚妮感慨道。

    乡亲们都很认可回到大山创业的王亚妮。

2021年11月,她当选成为平顺县龙溪镇南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不能只顾自己发展,得想更大更长远的事情。

”王亚妮说。

_______________ 

吴嘉楠:在戈壁变电站做“宁静”守护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张茜

    90后吴嘉楠目前是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西宁运维分部变电运检技术专责,之前她曾是青海省750千伏变电站中年龄最小且唯一的女站长。

    变电站是干什么的,我们平时使用的电都是从哪里来的?吴嘉楠所工作的变电站主要负责区域性电网互联,同时,变电站中的变压器会将主电网上750千伏的电力进行转换,大变压器可以转换成供给大型工业园区的电力,小变电器则可以供给地市供电公司的居民用电。

    2016年8月,吴嘉楠投身至清洁能源上网的重要枢纽站——塔拉750千伏变电站开展新建工程验收。

这里担负着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能源外送的重任,当时吴嘉楠与4名同事一起驻守在这座偏远、荒凉的变电站内,守护着源源不断的“绿电”走出高原。

    孤独是她在塔拉变电站时的常态。

当时,偏远、荒凉的变电站只有吴嘉楠与师傅两人值守,夜晚的塔拉有着开灯也照不亮的黑暗。

“在戈壁上你会感到孤独、害怕,但以后你就会喜欢上这种宁静的感觉,因为宁静证明变电站的设备在平稳运行。

”吴嘉楠一直将师傅说的话铭记在心。

师傅的话让吴嘉楠明白了守护这份宁静的意义。

    吴嘉楠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的宁静。

但她也碰到过“不宁静”的时候。

一天下午,吴嘉楠正在值班,一条后台告警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立刻冒着风雪赶到设备区核查情况。

    “雪深没过了膝盖。

”吴嘉楠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描述。

赶到现场后,吴嘉楠听到了设备明显的漏气声音,立即向上级调度部门报告,申请停电操作,隔离异常设备。

“这是必须争分夺秒的事情,可能你再晚一会儿,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吴嘉楠说。

这次的果断处理,有效避免了一次事故。

    塔拉戈壁滩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吴嘉楠和同事们喝的水是拉来的桶装水,此地没有手机移动信号,无法上网。

他们一般会通过读书、下棋等方式消磨闲暇时光。

    工作10年来,吴嘉楠跑遍了青海20多座枢纽变电站,塔拉只是其中一个。

    曾有人问她:“你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10年?”

    吴嘉楠笑了笑说:“守在变电站上的不只我一个。

”师傅、同事,还有很多人在寂静中默默守护着变电站,保护电网安稳运行。

    吴嘉楠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大学毕业时她和同学们响应学校去基层的号召,毅然背起行囊从河北老家来到了青海高原。

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吴嘉楠并不感到害怕,“当时很多同学选择西藏、新疆,还有很多同学和我一起来青海。

    吴嘉楠敢闯的劲头来自爸爸,坚强的性格来自妈妈。

从事石油勘探工作的爸爸经常全国各地跑,在吴嘉楠的记忆中,是妈妈撑起了这个家。

她从没见过妈妈哭一次。

吴嘉楠在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了爽朗的性格。

    扎根戈壁之后,不仅有了一份事业,吴嘉楠的爱情也在这里开花结果。

她和爱人都是变电站的“守护者”。

3年前,随着小生命的诞生,吴嘉楠有了小家。

但由于变电站内的封闭运维,她与丈夫往往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

家里的事情、照顾孩子的重担都落在吴嘉楠妈妈肩上,她内心难免愧疚。

    在遥远的高原,变电站平稳运行着,也许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电力员工究竟做着怎样的工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像吴嘉楠一样的基层电力工作者将一直为普通人守护“宁静”。

    “一入职就分到我们公司从事变电运维工作的年轻人有很多,入职的时候可能就22岁。

”10年漫漫守护路,从大学毕业生,到变电站站长,再到现在的变电运检技术专责,吴嘉楠早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宁静守护者”。

面对不少与她同样选择来到高原、奉献高原的年轻人,她和师傅当初对自己一样,一对一传、手把手教。

她对徒弟的要求是“踏下心、认真学”。

    吴嘉楠把师傅告诉她的关于“宁静”的那番话,连同那份守护者的使命感,继续传递给徒弟们。

_______________ 

吴泉穗:在祖国最南端的学校当教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 实习生 喻文力

    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幼儿部担任6年教师后,29岁的海南姑娘吴泉穗的选择仍然没有变化:如果能够继续签订教职合同,自己还是会在这所中国最南端的学校当老师。

    2015年年底,海南省教育厅、三沙市人民政府、琼台师范学院等共建的永兴学校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永兴学校正式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学校,也由此结束了三沙市没有学校的历史。

    永兴学校设立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教程,目前有40名小朋友就读。

学校的授课教师主要来自琼台师范学院支援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支援期限从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不等。

    2017年毕业季,就读于琼台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吴泉穗了解到有支援永兴学校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与多名同学“竞争”支援名额。

“当时就觉得到永兴学校支援是一个好机会,既能在基层‘发光发热’、锻炼自己,又解决了永兴学校的师资问题。

”吴泉穗说。

    经过层层考试,吴泉穗如愿入选了。

年轻的吴泉穗有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也开始了对自己的“锻炼”。

    永兴岛不大,永兴学校更小。

    特殊的教学环境让吴泉穗觉得更能施展“拳脚”。

她和同事们相处得很好,很温馨,“大家都想把学校办好,齐心协力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吴泉穗说,支援老师们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时一起教学、一起生活,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

    在永兴学校,吴泉穗负责幼儿部小、中、大班的教学。

在这些3-6岁的幼儿里,不少人来自永兴岛上的渔民之家,入校时很少有人会讲普通话。

向这些小朋友授课时,来自海南岛本土的吴泉穗,同时会用到海南话和普通话。

    爱心、耐心、温馨——吴泉穗的幼儿教育理念已经融入了她的工作日常。

吴泉穗说:“你要爱这些孩子,要去抱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聊天,让大朋友带着小朋友一起玩,所有的孩子最终都会融入和谐的集体学习和生活中。

    把孩子交给能写会画、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吴泉穗,永兴岛上的家长很放心。

“从小班、中班,再到大班,您一直都带着爱心、耐心、责任心,关心爱护着孩子……”吴泉穗宿舍的抽屉里,存放着家长们写给她的一沓信件。

    “吴老师,感谢你们,有了你们,我们全家人才能团聚……”家长的信让吴泉穗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6年来教过的138名小朋友也成为她最大的人生财富之一。

    “学校里玩具多,孩子们吃完饭后都会回来玩,很多孩子跟我待的时间比爸妈还长,他们都叫我吴妈妈。

”吴泉穗说,每一个孩子背后,是一家人的期盼。

    在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后,一名驻岛工作人员就带孩子来永兴岛上学。

吴泉穗对这样的场景很感动:驻岛工作人员和家人长期分离后终于能够团聚、陪伴,在永兴岛上正常地生活,孩子还可以接受这里的教育。

    另一名孩子的爷爷在永兴岛上当了三四十年的渔民,常年带领后辈在永兴岛附近打鱼,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永兴学校给了渔民爷爷一家机会,可以把孩子带到永兴岛读书。

现在孩子的妈妈也在永兴岛上有了工作,祖孙三代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永兴岛的6年,吴泉穗看着一拨又一拨支援大学生到来、离开,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入校、离校、长大。

她成为永兴学校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成为永兴岛上的“老三沙”。

    “一日三沙人,一生三沙情。

”在永兴岛,吴泉穗是“知名人物”,渔民见到她,有时会说“你也是‘老三沙’了啊!”驻岛机构的朋友会说:“吴老师你在永兴学校很久喽!你不打算回去吗?”“一个女孩,能在永兴学校待这么久,真的很不容易。

    长期待在永兴岛,寒暑才能回家,还会错过海南岛上亲朋好友的各种团聚……吴泉穗表示有遗憾,“不过在永兴学校,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永兴学校需要我,我就要在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5月20日,吴泉穗在微信朋友圈“官宣”:自己在永兴岛上收获了爱情。

她的男朋友也是一名驻岛人员,吴泉穗当天收到了男朋友“千辛万苦、漂洋过海”送到永兴岛的玫瑰花。

她感觉很幸福,专门写下这样一段话:“遇到对的人,在祖国最南端的地方开始一段爱情。

_______________ 

杨宁: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做“一棵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出发,一路向北,繁华热闹的城镇渐渐远去,稀疏的植被在一望无际的沙地中若隐若现。

    杨宁执守的甘其毛都口岸,位于距海流图镇133公里的荒漠腹地。

甘其毛都蒙语意为“一棵树”,寓意着当地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

甘其毛都北面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毗邻,既是我国一类陆路口岸、重要能源进口通道,也是内蒙古通关量和贸易额最大的公路口岸。

    1993年出生的杨宁是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的一名民警,2017年,杨宁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入伍,进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服役。

    “一年只刮一次风,一次从春刮到冬。

”当地居民如此形容这里的恶劣气候。

第一次到边境线上,杨宁就领教到大风的厉害:春季的大风卷起层层黄沙,让执勤的杨宁睁不开眼,吃了满嘴的沙。

冬日凛冽的风刮在脸上,像是刀子划过般疼痛。

杨宁里里外外穿了五六层衣服,即便是棉袄加上军大衣,也无法抵御寒风刺骨。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公安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转隶于国家移民管理局。

    杨宁再一次面临抉择:或者是跟随部队集体转制,在距离家乡1500多公里且工作环境艰苦恶劣的边疆驻守,或者是回到老家河北唐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陪在父母身边、平稳安定的日子。

    “其实我也想回家,但是有国才有家,大家都回家了,谁来戍守边疆?”纠结过后,杨宁还是做出了与大多数毕业生不一样的选择。

    起初,杨宁的父母强烈反对。

杨宁一遍遍和父母解释,“您儿子守卫祖国边疆,你们脸上也有光呀。

”最终他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转隶期间单位交给了杨宁一块“硬骨头”,负责核查200余名士兵的报考条件。

连续一个多月,杨宁每天工作近20小时,一页页、一项项核查士兵资料。

    在此期间,杨宁还帮助仅有高中学历的战友们复习备考。

杨宁曾备考过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仅仅差几分就能通过初试。

杨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战友,告诉战友如何高效记笔记,耐心地为战友解答难题。

转改考试后,杨宁的成绩位列总队前茅,他所在中队的考试录取率为100%。

    转改成为移民管理警察后,杨宁发现支队存在着队员年龄小、能力较弱的问题。

杨宁弄懂吃透理论政策,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具体动作,他还不断创新训练方式,经常一句警告语、一个规范动作,就揣摩研究到凌晨。

在杨宁的努力带动下,巴彦淖尔边境支队民警实战能力大幅提升。

在总队大练兵年度考核中,成绩位居内蒙古地区前列。

    针对部分新警文化水平不够高、知识储备不够、公文写作能力欠缺等问题,杨宁把士兵转改民警业务能力素质提升作为工作重点,经常与同事们交流,并主动向领导建议,推行机关基层双向联动机制,让新警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薄弱环节,有选择地前往机关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办文办会。

    7月19日21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给杨宁打去采访电话时,他还在办公室加班。

杨宁说这是工作常态。

他希望自己事事做到完美。

    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获得者,回望自己过去的选择,杨宁建议高校毕业生:“不要好高骛远,到最基层、最一线、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谢宛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