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腰小了怎么改大
【千问解读】
牛仔裤腰小了怎么办1、改大:如果是新买的牛仔裤腰小,但长短合身,那你可以将牛仔裤松紧带取出,然后准备一根新的松紧带;用夹子夹紧牛仔裤,用松紧带量好,并剪到合适长度;最后用曲别针将松紧带穿过牛仔裤,接着再用缝纫机缝好即可。
2、减肥:如果是穿过的牛仔裤,过去很合适,如今因为胖了,导致牛仔裤腰小了,那最好不要改牛仔裤,而是去锻炼,等腰部肉减下来后再穿就可以了,这样不仅健康,而且不会破坏牛仔裤。
想要减肥快,可以参考怎样又快又有效的减肥。
牛仔裤需要经常洗吗身材好的女性喜欢穿牛仔裤,但女性爱干净,基本穿一次洗一次,但这是错误的,因为牛仔裤最好不要经常洗。
瑞典某高价牛仔裤业者的专家就说过,最好的牛仔裤洗涤方法就是不要洗牛仔裤,因为牛仔裤只要洗过一次,就很难再回到本来的样子。
一般来说,为了牛仔裤的造型以及颜色,一般穿3次清洗一次比较合适;如果是破洞牛仔裤,更不要经常洗,最好6-12个月清洗一次,如果夏天出汗很多,你可以将破洞牛仔裤挂通风的地方,喷上一些清水,让它顺风晒干;如果不是很脏,最好洗局部,不要整条放水里,容易变形。
牛仔裤拉链处布不服贴牛仔裤除了买回来后容易出现问题外,牛仔裤穿久了,或拉链有点水时,很多人都会碰到牛仔裤拉链处布不服贴的情形。
针对这种现状,大家可以用针线把拉链附件缝一下,或买条新拉链自己换一下,只要处理得当,牛仔裤也会焕然一新……【查看更多】
裤子腰围小了,能改大点吗裤子腰围小了,可以改大点的。
方法如下:
1.准备好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2.把裤腰部拆开,把松紧带拆开。
3.没有松紧带,就用碎布条来代替,用剪刀剪一个适合长度的碎布条,然后折叠成于裤子松紧带宽窄相同的布条,用缝纫机车缝。
这样更结实,也不容易卷曲。
4. 把车缝好的布条两端分别缝制在松紧带的两边。
5.整理好裤腰处,把边边折叠好,车缝完成。
漂亮的裤子就改造完成了。
高士廉: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高士廉的爷爷,是宗室。
高士廉的爸爸高劢(音:迈),也是北齐宗室。
高岳和高劢,都当过尚书右仆射的官职。
高士廉在的时候,又被李世民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高家祖孙三代都当了尚书右仆射,当时的人称高家为“三世仆射”。
高士廉能当上尚书右仆射,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
咱们中国人,认为三族最亲。
所谓的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
高士廉的亲妹妹,是长孙皇后的生母,高家就是长孙皇后的母族。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正妻,高士廉是李世民的妻舅,就是李世民的妻族。
在李世民与生死相争的时候,高士廉把高氏族人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与的策划。
高士廉一锤定音,让李世民下定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心。
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当天,高士廉没有去玄武门,而是跑去监狱里面。
高士廉打开牢门,把所有的囚犯放出来。
高士廉给囚犯们发放武器,让他们去芳林们助战。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忠于李渊的十二卫府兵向皇宫进发,准备入宫护驾。
高士廉指挥刚刚武装起来的囚犯,在芳林们打退了十二卫府兵的进攻,保证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高士廉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是他最主要的资本,没有之一。
高家在的时候,已经没落了。
长孙皇后的亲外公高劢,在北齐当过尚书右仆射,可谓是显贵无比。
北齐亡国之后,高劢成了亡国的王爷,处境十分艰难。
虽然给了高劢刺史的官位,但是依然猜忌高劢。
高劢被人弹劾,被褫夺官职,病死在家中。
高劢死后,高士廉又卷入谋反案,被贬官到了岭南。
高士廉在岭南呆了11年,才回到了中原,成了李世民的谋士。
玄武门之变,高士廉立了大功,因此步入了仕途快车道。
高士廉当了宰相之后,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做人为官处处谨小慎微。
《》记载,高士廉觉得自己的权势太大了,当上尚书右仆射之后不久,就向李世民申请辞职。
李世民再三挽留,高士廉去意已决。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批准了妻舅的辞呈。
李世民给了高士廉一个位高权轻的荣誉职位开府仪同,让高士廉处于半退休状态。
李世民讨伐高丽的时候,请高士廉出任太子太傅,协助太子监国。
太子太傅是太子的老师,主要负责教太子读书。
古代的时候,教太子读书,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
一旦太子登基,太子的老师就是帝师,基本上都能当宰相。
高士廉已经当过宰相了,他不想再当太子太傅,就再三向李世民请辞。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批准了高士廉的辞呈。
高士廉辞职之后,申请回太原老家养老。
李世民知道高士廉无心名利,就让妻舅回家养老了。
高士廉非常小心,每次给李世民写完奏章之后,都要把底稿烧了,绝对不会让家人看到。
高士廉知进退,因此得以富贵善终。
大家都知道,和长孙皇后小时候被无赖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他们,并且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长孙皇后的性格,颇有乃舅之风,做事也是谨小慎微。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担心娘家势力太大,一直不让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
贞观初年,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长孙皇后知道以后,劝李世民收回成命。
李世民不肯撤消对长孙无忌的任命,长孙皇后就逼着亲哥哥长孙无忌主动辞职。
长孙皇后临死之前,还特意交代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虽然是高士廉抚养成人的,但是他的性格与高士廉完全不同。
长孙无忌非常热衷于权术,在长孙皇后死后,没有妹妹压制的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李世民驾崩之后,长孙无忌成了托孤大臣之首。
登基之初,长孙无忌独揽朝政,根本就不把李治放在眼里。
长孙无忌杀了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景和堂弟李道宗,还杀了李世民的儿子和女儿、巴陵公主。
李治看着叔父和哥哥被杀,担心长孙无忌会成为第二个。
李治为了对付长孙无忌,培植了以武昭仪为首的一大批寒门士子。
李治借废王皇后立武皇后事件,对长孙无忌痛下杀手。
长孙家族因此遭到了大清洗,高士廉家族作为长孙无忌的母族,也因此遭到了打击。
高士廉死后,他的三个儿颇有出息。
高士廉的嫡长子名叫高履行,此君官拜。
户部尚书主管财政,是大唐朝的财神爷。
《新唐书》记载,高履行“政有声”,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工作能力特别强。
高履行工作能力强,距离宰相职位只有半步之遥。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高家就要“四世仆射”了。
只可惜,长孙无忌”谋反“案发之后,高家作为反贼母族,受到了牵连。
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的高履行,受长孙无忌牵连,被贬为洪州刺史,又改任永州刺史,最后死在了贬所。
(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坐长孙无忌,左授洪州都督,改永州刺史。
”) 高士廉的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高真行。
高真行官拜左卫将军,原本也是前途一片大好。
长孙无忌案发之后,高真行处境微妙,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高真行的儿子高歧跟太子关系好,李贤被废,高歧受到牵连。
李治让高真行管教高歧,高真行没有办法,只能杀了高歧。
高真行后来被贬为睦州刺史。
高士廉的儿子高审行,原本官拜户部侍郎,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副财神爷。
高审行也受到牵连,最后被贬为渝州刺史。
长孙无忌案发之后,母族高氏饱受牵连,再也没有出过像样的大官。
高士廉的孙辈,都泯然众人。
高士廉的曾孙辈,都岌岌无名。
高士廉的五世孙高文明,历经数苦读,才高中。
高文明在仕途上摸爬滚打,也就混了一个司门郎中的官职。
高士廉家族在和隋朝没落了,唐朝的时候因为长孙皇后而崛起,好不容易成了“三世仆射”的高门令族。
只可惜,长孙无忌不知进退,不仅害得长孙家族一蹶不振,还害苦了母族高氏家族。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佩服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一个女人,却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长孙皇后生前压制长孙无忌,弥留之际还交代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长孙皇后的正确性。
只可惜,长孙无忌没有舅舅高士廉和妹妹长孙皇后的那样知进退的敏感度。
长孙无忌飞扬跋扈,真的是是害人害己害亲戚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亡国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真相是怎么回事?成反清复明的旗帜
崇祯自杀前安排三个儿子逃亡。
这三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太子;三子、永王朱慈炯;四子、定王朱慈炤。
三个皇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朱慈烺,因为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死了,在法律意义上也灭亡了,这侥幸逃出紫禁城的三个孩子从此也没有再踏进紫禁城半步,但是只要的儿子还在,明朝就还有复兴的可能,在理论上就可以延续王朝的血脉。
农民军进北京后,三个皇子作为前朝余孽,是重点提防对象,很快就被搜出逮捕了起来。
李自成率领大军东征,朱慈烺兄弟三人也被带着,作为招抚、压制吴三桂的砝码。
可吴三桂一点都不给朱慈烺三兄弟面子,对李自成的农民军照打不误,还引进清军,大败农民军。
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清兵的双重打击下,节节败退,放弃了北京城。
西撤时,农民军还裹挟着太子朱慈烺及两个皇子。
途中,农民军在追兵和各地明朝残余的打击下,分崩瓦解,,对朱慈烺等三人自然也管不了了。
此后,朱慈烺三人下落不明,从一切正史中消失了。
朱慈烺三人虽然不知去向了,但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政治价值不会因此减弱。
尤其是继续坐了江山的清王朝装模作样地埋葬崇祯帝和皇后,宣称入关是“为明复仇”,依然奉明朝为正统王朝,不以明朝为敌,表示是从农民军手中夺取的天下神器。
在这样的逻辑下,定王依然是定王,永王依然是永王,朱慈烺依然是明朝太子,如果他向清朝要回明朝的江山,清朝在理论上是不能拒绝的。
清朝早期出现的众多“朱三太子案”都是围绕这个政治优势展开的。
当年年底的一个深夜,北京城里崇祯的国丈周奎家门口,下人连夜将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野孩子”赶出门去。
那个孩子站在周府大门口破口大骂,周家的人则隔着大门和他对骂。
结果,双方把巡夜的满清官兵给招来了。
孩子自称是明朝太子朱慈烺,官兵一听,赶紧押送刑部。
负责审讯的刑部主事钱凤览认定抓到的就是真太子,如实上报。
周奎向满清摄政王上书,誓旦旦地说被捕的不是真太子。
多尔衮找来一批前明朝37 的,去刑部辨认。
所有太监都回报说是真太子;多尔衮又把朱慈烺接入宫中辨认宫中事物,结果确认无误;多尔衮还让十个侍的前明朝辨认来人,结果十个人都一齐对朱慈烺跪下,担保这是真太子。
这太子出现得真不是时候啊。
清朝刚刚进入北京,屁股还没有坐热,原来主人家的继承人就回来了。
让这清王朝怎么办?如果让天下的明朝残余、地方文武官吏和百姓们知道崇祯的太子就在北京城里,他们要求拥立太子登基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清朝在关内立足未稳,崇祯太子的出现说不定能让清朝重新退回关外去。
对于清朝来说,这个孩子必须是个假太子才行。
但是多尔衮又不能自己说抓到的朱慈烺是假冒的,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嘴说出来。
因此,他导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太子真伪辨认”的闹剧来。
首先让亲属、宫人来辨认。
皇家的长辈周奎一口咬定朱慈烺是假的;先说是真的,挨了周奎的一记耳光后不敢吱声了;明朝宗室晋王在辨认太子的时候,说自己没见过太子,不能确定真假;第一批辨认太子、说朱慈烺是真太子的太监全部被处死,第二批派来辨认太子的太监异口同声地“认定”朱慈烺是假太子。
第二年(1645年)四月,狱中的“太子”已被处死。
轰动一时的太子案就此结束了。
有意思的是,满清朝廷为此专门传谕天下:“如果有人报告真太子的行迹,朝廷必加恩养。
报告之人必给重赏。
”可当满清镇压了各地的明朝残余,坐稳江山后,将原先“恩养”在北京的十几个明朝藩王全部残杀。
清朝对明朝皇室进行了“大清洗”,也就没有人相信朝廷所谓“恩养太子”的承诺了。
就是北京冒出一个太子的同时,南方明朝残余势力拥戴福王朱由淞建立的南明王朝也出了一个“太子案”。
有一个年轻人在东南一带自称是南逃的太子朱慈烺。
接到消息后,南明政权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辨认真伪”。
朱由淞接到报告,派曾在紫禁城当过差的太监李继周去迎接朱慈烺。
李继周觉得朱慈烺很眼熟,气度不凡,就跪下叩头:“奴才给小爷叩头。
”朱慈烺问他:“我虽认得你,但忘了姓名。
”李继周忙报上姓名和来意,要迎接朱慈烺去南京。
朱慈烺再问:“迎我进京,让皇帝与我做否?”李继周实话实说:“此事哪是我等奴才所能知晓的!”1645年3月2日,朱由淞面谕群臣说:“有一稚子自称是先帝太子。
如果真的是先帝之子,那么也是朕之子,定当抚养优恤,不能让他受委屈了。
”注意,朱由淞一开始就给整个“太子案”定了基调。
首先,这个朱慈烺“自称”是太子,真假莫辨;其次,即使这个朱慈烺是真太子,那也不能当皇帝。
南明朝廷会好好养着他。
朱由淞接着派了南下的两个太监先去辨别真伪。
两个太监一见朱慈烺,立即上去抱住痛哭。
他们看到朱慈烺衣服单薄,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
朱由淞知道后,下令将这两个太监打死,同时赐李继周“自尽”。
可南京老百姓普遍认为这是真太子,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
朱由淞当然不愿意让出皇位了,采取了“拖延”战术,开始了冗长的真伪辨认过程。
南明官员们纷纷前往探视朱慈烺,或递送名帖。
但对于太子的真伪,大家莫衷一是。
朱由淞怕夜长梦多,下令将朱慈烺移到宫中严加看管。
他再召集元勋显贵和大学士马士英等人商量如何了结此事。
马士英迎合朱由淞的意思,当即认为朱慈烺是假太子,还提出了三个疑点:一,太子逃离北京后为什么不来陪都南京,反而在杭州苏州一带游荡;二,听闻太子严肃凝重,不善言语,但此人善于机辩;三,北京的满清朝廷也正在审理“太子案”,还不知道真伪。
马士英极力主张南京的朱慈烺是假的,进一步建议弘光帝询问朱慈烺永、定二王的生辰及宫中制度,同时找出曾教过太子的方拱乾、李景濂、刘正宗等人前去“会审”。
最后的审问开始后,这个朱慈烺对着紫禁城地图,一一指出了各宫由何人居住。
一个官员突然问:“公主现在在哪里?”朱慈烺回答:“不知道,想必死了吧。
”方拱乾、李景濂、刘正宗出现后,朱慈烺只认识方拱乾。
方拱乾就问他当年讲课的场所,授课的内容。
结果朱慈烺都答错了。
又有官员问朱慈烺嘉定伯(周奎)的姓名,朱慈烺拒绝回答。
最后,大学士王铎认为眼前的朱慈烺是假冒的,得到了众人的附和。
在场的通政司杨维垣出面指认眼前的朱慈烺是已故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王之明。
于是众人以奸人假冒太子结案。
朝廷随即布告天下,“以正视听”。
南明太子案的审理同样疑点重重,结案后引起各地官员和百姓一片哗然。
南明王朝本来根基就不稳,地方藩镇将领手握重兵,对朝廷。
现在太子被判定为假太子,早对马士英不满的武汉藩镇称奉太子密诏率部救难,进攻南京,要杀马士英。
南明朝廷乱成了一团。
清军大举南下,五月十日弘光帝出逃。
十一日,南京百姓数百人砸开监狱,救出朱慈烺,给他披上演戏用的龙袍,拥他做皇帝。
这个朱慈烺还真的进入皇宫做起了皇帝,接受臣民的朝贺,还向南京内外发号施令,很有那么回事。
可惜他只在乱哄哄中做了五天皇帝,就被攻入南京的清军抓住了。
不久,逃亡的朱由淞也被抓住,押回南京与朱慈烺“团聚”,两人一起在北京被处死。
这一南一北、最初的两个“太子案”都以认定当事人为“假太子”结案。
但是两个案子都没有严密的审理过程和让局外人信得过的证据,留下了许多疑问。
民间纷纷传说朱慈烺藏在民间,衍生出了在粤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阴那山出家为僧、归隐四川的传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
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炤三人的年纪越来越大,对清朝的威胁也在减弱。
尽管如此,在反清势力心目中,明朝皇子始终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
“朱三太子”名号就在此时出现。
八年(公元1651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造反;十二年(公元1673年),北京人杨起隆自称是朱三太子在皇城根下造反;三藩叛乱时,福建人蔡寅自称朱三太子,勾结台湾郑经造反;康熙四十年以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的反清力量都以拥立朱三太子为旗号造反。
在所有以“朱三太子”名义发动的起义中,对清朝造成最大威胁的是杨起隆起义。
杨起隆长在皇城根下,深谙政治,明白“朱三太子”四个字的政治价值。
于是他自称是崇祯第三子,在北京的胡同里做起了皇帝,封官许愿,还勾结紫禁城的太监定在1673年12月23日晚上放火杀进皇宫,复辟明朝。
可惜叛徒告密,杨起隆在混战中冲出重围,不知所终。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朝曾在汉中抓到一名自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
经审问,此杨起隆非彼杨起隆。
可见,只要有反清情绪的存在,明朝皇子的存在就对清朝具有杀伤力。
“朱三太子”就会出现。
有趣的是,这些自称“朱三太子”的造反者都说自己名叫。
而崇祯皇帝真正的第三个儿子是永王朱慈炯。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朱慈焕确有其人。
他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五岁的时候病死了。
朱慈焕临死前,突然对前来探望的崇祯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所谓的“九莲菩萨”是万历的生母李,是崇祯的太奶奶。
崇祯帝听后很害怕,认为朱慈焕不是凡人,就封他为“玄机慈应真君”。
清朝的造反者们频以朱慈焕相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自称,显然是看中了“玄机慈应真君”在民间的蛊惑力。
历代农民起义者多多少少都要借重民间宗教的力量,这些“朱三太子”也不例外。
至于这些“朱三太子”是否真的是崇祯的皇子,想必不用多说也很明白了。
亲政后,很在意隐匿在民间的前朝皇子们。
为了抚慰人心,康熙皇帝对有关官员说要派人察访明朝皇室后裔,授以职衔,让他们世代守卫南京孝陵,四时祭祀。
几个月后,有关部门奏报说,明朝“亡故已久”,子孙埋没无闻,虽然经过多方查访,也没有找到确实可考的嫡裔,建议委派一名地方官吏专门负责孝陵的祀典,以表清廷关怀明朝之心。
在公开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没有放松对前明皇室,尤其是对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
清朝在各地暗暗布下天罗地网,展开的搜捕,就是没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16年)腊月,山东省汶上县解任在家的前饶阳41 县令李方远家里来了一位张先生。
张先生自称是李方远的“故人”。
李方远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位张先生的来。
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家大户家中见到一位丰标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谈起来。
先生自称,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家庭教师。
李方远和张先生相谈甚欢,交往密切,通过诗词唱和很快就成为密友。
后来,张先生漂泊他乡,李方远则宦海沉浮,双方拜别后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
现在,李方远和张先生都已经是白发老人,故人相逢,分外亲热。
两人立刻欢饮畅谈起来。
这么多年来,张先生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这次是来投靠李方远,乞求李方远能够帮他谋求一教职,养家糊口。
李方远见张先生已经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后熬不过对方苦苦相求,就安顿张先生在自己家和邻近几户官宦人家里教子弟读书。
两年后(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家中与张先生下棋。
突然,本地官吏调发大军,如临大敌,将李方远团团围住。
兵丁破门而入,将李方远和张先生二人捆绑起来。
李方远,呵斥说:“我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们怎么能这么无礼?” 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远,逼问张先生:“说,你是何人?” 张先生淡淡地说:“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
” 朱慈炯一生的经历满纸辛酸,充满传奇色彩。
根据朱慈炯当日的口供,当年李自成农民军战败西撤的时候,朱慈炯被一个的农民军将领带往河南。
这个毛将军把战马卖掉,买了耕牛,种田过活,带着朱慈炯隐居起来。
清朝建立后,对李自成的部下将领追查得很紧。
毛将军最后抛弃朱慈炯,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当时朱慈炯只有十三岁,盲目地往南流浪。
冥冥之间,朱慈炯逃到了祖先的老家——安徽凤阳。
在凤阳,朱慈炯遇见一个老乡绅。
王先生知道朱慈炯是明朝皇子后,冒险收留他在家。
朱慈炯因此改,躲过了清朝最初的搜捕。
几年后,王先生病死了,朱慈炯就找了一座寺庙出家。
长大后,和尚朱慈炯四处云游。
一次云游到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的余姚人。
胡先生很赞赏朱慈炯的才学,就把朱慈炯邀请回家,让他还俗,还把女儿嫁给了朱慈炯。
于是朱慈炯就改姓张,入赘胡家,长期隐居下来。
朱慈炯经过了这么多的坎坷,早已经把父皇崇祯皇帝分别时报仇复国的嘱托抛到爪哇岛去了。
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
朱慈炯在余姚安家后,生下了六个儿子。
时间长了,家里人知道了朱慈炯的真实身份。
一家人都生活在阴云之下,不敢声张。
朱慈炯也不敢在家里常住了,化名王士元、何言咸等,经常往返于山东、两江、浙江一带,以教书糊口。
李方远就是朱慈炯在一次游荡途中认识的。
朱慈炯是无欲无求了,可各地的造反者和野心家还是经常盗用他的名号。
浙东的宁波、绍兴二府交界处的四明山一带有一股反清力量,首领是张廿、张廿二。
他们就以拥戴朱三太子为号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号,在四明山一带和清军展开游击战争。
江苏太仓的一念和尚也拥戴朱三太子发动起义,与四明山的友军遥相呼应。
造反者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影响很大。
朱慈炯怕引火烧身,在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举家迁到了湖州府长兴县。
当年十一月,江浙一带官府加紧缉查朱三太子,已经成了的朱慈炯选择了抛弃家眷,只身出逃。
四明山和太仓的造反者很快就被清朝官府镇压下去。
朱慈炯的真实身份也被告发,官府赶往湖州长兴县逮捕朱慈炯的儿子和,朱慈炯的妻女六人在家上吊自杀。
抛家弃子的朱慈炯成为官府的通缉犯。
而朱慈炯自出逃后,用“张用观”的名字在山东汶上李方远家隐匿躲藏起来,直到两年后被抓。
朱慈炯被捕后,押回浙江审讯。
康熙皇帝非常重视“朱三太子案”,派侍郎穆丹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杭州负责审讯。
钦差穆丹和两江总督等高官亲自出面审讯朱慈炯。
问:“现在江南有两处叛逆谋反案,都说要扶立你为帝,恢复明朝。
你知罪吗?” 朱慈炯答:“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哪还有力气造反啊?再说,我不在三藩作乱时造反,却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于情理不通。
我平日对占据城池、积蓄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等事情一无所知,从无参与。
还有,我曾在山东教书度日,那里距京师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待在那里?” 清朝官员又押解生俘的大岚山造反首领,让他来“拜见”朱三太子。
这位造反首领看了半天朱慈炯,说:“我不认得此人,他是谁啊?” 官员大怒:“他不就是你拥戴的明朝三太子、定王朱慈炯!” 造反首领说:“嗨,我们只是假借皇子名义鼓动百姓而已,并不知三太子真假。
” 最后穆旦等人也不能确定这个朱慈炯是否就是真的朱慈炯,只好将朱慈炯押解到北京,由康熙皇帝定夺。
康熙亲自翻阅卷宗,钦定这次抓住的就是朱慈炯。
康熙皇帝御批说:“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
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可见康熙皇帝相信了朱慈炯的供状,但是康熙皇帝置朱慈炯年逾古稀、苦苦求饶的现实情况于不顾,判定朱慈炯有罪。
刑部因此做出结论:“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
”(朱慈炯虽然没有参加造反,也有想造反的心思。
)最后清朝以“通贼罪”仍将朱慈炯父子全家处死。
朱慈炯三代同堂,共赴黄泉。
包括康熙皇帝在内的多数人认为这个“朱三太子”是真的朱慈炯。
他生于崇祯四年,死于康熙四十七年,终年七十八岁。
但也有人认为此次抓住的朱慈炯也是假冒的。
康熙皇帝为了早日将“朱三太子案”结案,匆匆找了个情况接近,稍微可信的人当。
在民间,百姓们依然相信朱三太子还活着,躲在某个乡间角落。
康熙末年,台湾朱一贵发动大起义,一度控制全岛。
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
康熙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二年,清朝找出一个名叫朱文元的镶白旗汉人,宣称朱文元就是第十三子、代简王的后裔。
出于“政治团结”的需要,清朝封这个朱文元继承明朝皇室血脉,享受优厚的待遇,四时祭祀明朝皇陵。
朱文元这一系,世代成了清朝的“政治花瓶”。
雍正搬出一个朱文正后,仍然没有杜绝“朱三太子”的出现。
雍正七年,有个叫李梅的人声称朱三太子没有死,而是流落到了海外。
清朝广东总督亲自带兵抓捕李梅,李梅不知所终。
此后国内的浙江、广西,国外的越南、吕宋等地都出现了朱三太子的踪迹,让清朝头痛不已。
一直到年间,清朝入关超过百年,百姓对明朝的记忆已经淡忘,“反清复明”的号召起不了什么作用了,“朱三太子”才慢慢销声匿迹。
清朝早期有关“朱三太子”的,反复告诉后人:亡国太子必须死。
不论是投奔哪一方,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没有人愿意他们出来分享政治权力,也没有人愿意他们隐居在民间成为政治隐患。
随机文章为骗过他!诸葛亮:我死后请在我口中「放七粒米」学心理学可以找什么工作,心理学工作盘点(企业猎头/公务员)阿什法则的重要性,无视它恐让微软和华为破产(绝非危言耸听)霍金突破摄星计划,找寻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中国火龙有毒吗,1毫克毒蛇秒杀一个成年人/野外稀少成保护动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