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如之何?古时候帝王陵墓未解之谜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9-08 点击数:

伤如之何?古时候帝王陵墓未解之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导语: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 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然而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墓,历时三十九年建造而成。

伤如之何?古时候帝王陵墓未解之谜

秦始皇逝世后,葬在这个这座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含最为丰富的帝王陵墓,里面的奇珍异宝可谓数不胜数,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来了无数盗墓者前往。

现在小编列出秦始皇陵的四大未解之谜,个个惊奇,不愧为全球最神秘的陵墓。

TOP1.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

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

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 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着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

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

这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在春秋时期,着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

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

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

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

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

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

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TOP2.秦兵马俑未解之谜其一,为何没有统帅俑?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 并不见统帅俑。

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 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

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 3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作统帅。

虎 符正掌握在秦陵地宫中的秦始皇手中呢。

还有人认为,也可能 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 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

这两种说法, 都是猜测而已,并无定论。

伤如之何?古时候帝王陵墓未解之谜

其二,兵马俑为何被焚毁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结构 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

陶俑和陶马耳上的彩绘颜色经典 烤大都脱落,有的青灰色陶俑被烧成了红色。

俑坑经火焚后全 部塌陷。

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 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 完整得很少。

俑坑的火是谁放的呢?后人推测有三种可能,一是秦人自 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 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

但是,如果真的是出于占代的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一、二号 坑而不烧三号坑呢?假如真的是秦人自己烧的,那么肯定从建 成到焚毁的间隔时间不会太久。

可是据考古发掘来看,俑坑底 下浸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的淤泥层,这种淤泥层绝不是四、 五年能够形成的。

二是秦兵马俑可能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

据《汉 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 灭。

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

因而,把烧兵马俑 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只能是后人的猜测罢了。

三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 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

但是,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 为什么只烧了一、二号坑而三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 学的根据。

其三.陶俑制作之谜。

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和陶马均是泥制灰陶。

火候高、质地 硬。

经观察,没有发现模制迹象,肯定是一个个地雕塑而成。

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都绘有鲜艳的颜色,因俑坑被毁,加上长期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

但从局部留的颜色仍可窥见 颜色的种类繁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 黄、纯白、灰白、褐石等。

各种色调和情、艳丽,更增添了整 个军阵的威武雄壮。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 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 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

他们 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

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 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它的技术、配方, 都失了传,成了谜其四,青铜剑铸造之谜。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 极为对称均衡。

19把青铜剑,误差都不到10丝。

伤如之何?古时候帝王陵墓未解之谜

他们历经 2000年,从地下出土,都无蚀无锈,光洁如新。

用现代科学 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100-的 氧化膜,其中含铬2%。

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

因为这种 铭盐氧化处理是一种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

据说德国在 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之,并申请专利,而且, 它只有在一整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

秦 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也是异常惊人的 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0 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

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这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围绕兵马俑的谜团不胜枚举,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考古的深人,将会逐渐找到答案的。

TOP3.秦陵地宫水银之谜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上的是秦始皇王陵,从建成至今,它已经在这里静静地躺了2000多年了。

长期以往,人们对秦陵的了解,只有司马迁《史记》中描写的寥寥数语。

直到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兵马俑的横空出世,人们对秦始皇陵墓的气势才有了一点具体的感受。

随着现代考古的进展,专家们已经弄清了秦陵的规模形制,甚至对秦陵地宫内部也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有关秦陵地宫水银的问题却始终像一团迷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去探索一下秦陵地宫水银之谜。

秦陵地宫存在水银的说法,最早的文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中说,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个描述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没有人知道。

上世纪80年代,在对秦陵封土的中心区域进行勘测时,研究人员意外的发现了一个1200平方公里的强汞异常区,这个水银不是来自封土本身而是一种吸附汞,意思就是说,这种汞来自于地宫,从地宫里的水银挥发,随着土壤的缝隙,然后上升传到封土里面的。

这些探测结果表明,《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秦陵研究专家王学理甚至推测,秦陵地宫中的水银最少有100吨左右,秦陵皇陵的水银既然有1200平方米这么大的挥发面积,那它的藏量更大。

水银是对汞的形象化称谓,它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的金属,水银极容易挥发,挥发后的汞蒸气含有剧毒。

在自然界中,游离状态的自然汞非常稀少。

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含有硫化汞的矿石中人工提取。

据考证,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水银的提炼技术,这些鎏金鎏银器物表明古人对水银的性能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要提炼水银绝非易事,那么在秦始皇地宫中,巨量的水银是从哪里来的呢,秦陵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分析推断,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有可能来自陕西省的旬阳县。

在离秦始皇陵大概直线距离100公里的地方,陕西有个旬阳,这个旬阳有个青铜沟,这个区域里面的水银,在中国的版图上的含量大概占到了将近百分之20,而且在这么一个区域里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们陆陆续续发现了1000多座古代的矿洞。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