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诗的《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边塞重阳节相思写景九日 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 翻译及注释翻译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①九日。

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

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②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③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④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迢迢(tiáo):形容遥远。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⑦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⑧魂销:极度悲伤。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 赏析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

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

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

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

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是杜牧诗中意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王维诗中景象。

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

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

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

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 》此行中约作。

纳兰写此词时,正使至塞外,自然佳节思亲,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遂填此以寄乡情。

纳兰性德名句推荐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满庭芳·堠雪翻鸦》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河渎神·风紧雁行高》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好事近·帘外五更风》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好事近·帘外五更风》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作者:纳兰性德:出自《眼儿媚·咏红姑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