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诗的《送范德孺知庆州》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抒怀赞美送别期望写人 黄庭坚的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送范德孺知庆州》黄庭坚 古诗赏析这是一篇送人之作。

范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名范纯粹。

他在1085年(元丰八年)八月被任命为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知事,此诗则作于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

庆州当时为边防重镇,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哨,环庆路的辖区,相当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等县地。

范仲淹和他的第二子范纯仁都曾知庆州,并主持边防军政大事。

所以诗就先写范仲淹和范纯仁的雄才大略,作为范德孺的陪衬,并寄离勉励之意,最后才正面写范德孺知庆州,揭出送别之意。

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

“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睡。

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

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

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

同时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对张万福说过:“朕以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

”(《旧唐书·张万福传》)据史载,1040年(康定元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第二年,徙知庆州,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

他在主政期间,功业卓著,“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曰‘龙图老子’”(《绳水燕谈录》),人称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名臣传》)。

因而这一句是对他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

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

“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

《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

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

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

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

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

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

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

贼失计,乃引去。

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

”(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

“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

这两句也是写实。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

“两持庆州节”,指1074年(熙宁七年)及1085年(元丰八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骢马行》)。

骐驎是一种良马,《商君书·画策》:“骐驎騄駬,每一日千里。

”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

“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

“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

“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

“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

《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

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

“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

“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

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

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

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

”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

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

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

“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

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

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

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

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

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

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

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

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

“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

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

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黄庭坚名句推荐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作者:黄庭坚:出自《送王郎》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作者:黄庭坚:出自《书摩崖碑后》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作者:黄庭坚:出自《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作者:黄庭坚:出自《送范德孺知庆州》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作者:黄庭坚:出自《送范德孺知庆州》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作者:黄庭坚:出自《送范德孺知庆州》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作者:黄庭坚:出自《送范德孺知庆州》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作者:黄庭坚:出自《品令·茶词》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作者:黄庭坚:出自《秋怀二首》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作者:黄庭坚:出自《醉蓬莱》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