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与虎的成语
【千问解读】
狼与虎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一起来看看关于狼与虎相关的成语,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狼与虎的成语 篇1
[豺狼虎豹]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吞虎噬]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
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狼吞虎餐]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
比喻野心很大。
[狼飧虎咽] 飧:熟食,饭食。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亦作“狼餐虎咽”。
[狼前虎后]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
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狼顾虎视] 如狼虎视物。
形容威严而凶狠。
[狼虫虎豹] ①泛指凶猛的.动物。
②比喻恶人歹徒。
[狼餐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狼餐虎噬] ①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同“狼餐虎咽”。
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狼飡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同“狼餐虎咽”。
[狼飡虎食]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同“狼餐虎咽”。
[引狼拒虎] 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同“引虎拒狼”。
[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
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如狼如虎] 形容勇猛、猛烈。
[拒狼进虎] 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同“拒虎进狼”。
[除狼得虎]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虎狼之势]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虎穴狼巢] 虎和狼的窝巢。
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引虎拒狼] 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亦作“引狼拒虎”。
[拒虎进狼] 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
形容官吏贪暴。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狼与虎的成语 篇2
狼奔鼠窜 狼奔鼠偷 狼奔兔脱 狼飡虎食 狼飡虎咽 狼餐虎噬 狼餐虎咽 狼吃幞头 狼虫虎豹 狼顾鸱张 狼顾鸱踤 狼顾狐疑 狼顾虎视 狼顾麕惊 狼顾鸢视 狼嗥狗叫 狼嗥鬼叫 狼嚎鬼叫 狼号鬼哭 狼艰狈蹶 狼猛蜂毒 狼前虎后 狼飧虎咽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突鸱张 狼突豕窜 狼吞虎餐 狼吞虎噬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大话 狼烟四起 狼眼鼠眉 狼羊同饲 狼子兽心 狼子野心 粒米狼戾 驱羊战狼 如狼牧羊 如狼如虎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豕窜狼逋 豕突狼奔 使羊将狼 鼠窜狼奔 鼠心狼肺 贪污狼藉 枭视狼顾 羊狠狼贪 引虎拒狼 引狼拒虎 引狼入室 引狼自卫 鹰视狼步 鹰视狼顾 鹰睃狼顾 鹰挚狼食 赃贿狼籍 赃贿狼藉 赃秽狼藉 赃货狼藉 赃私狼籍 赃私狼藉 赃污狼籍 赃污狼藉 脏污狼藉 鹯视狼顾 鸷狠狼戾 鸷击狼噬 杯盘狼籍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当路 豺狼当涂 豺狼横道 豺狼虎豹 豺狼野心 豺狼之吻 鸱视狼顾 除狼得虎 狗肺狼心 狗行狼心 官虎吏狼 鬼哭狼嗥 鬼哭狼嚎 鬼吒狼嚎 鬼咤狼嚎 鬼抓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进退狼狈 拒虎进狼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狼与虎的成语 篇3
狐假虎威是成语故事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假:借。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词目:狐假虎威 拼音:hú jiá hǔ wēi 释义:狐:狐狸。
假:借助。
虎威:老虎的威势。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近义词:仗势欺人、狗仗人势、狐虎之威、攀高结贵、拾人牙慧 反义词:独步天下、独擅胜场 灯谜:风顺腋臭浓 歇后语:狐狸跟着老虎走 狐假虎威是成语故事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
它每天都要捕食其它动物,动物们都非常怕它。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
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
它一本正经地大声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听愣住了。
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
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着动物们都逃跑了,不知道野兽们怕得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
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知识链接:狐假虎威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作品原文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词句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白话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品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赎了。
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
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
“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
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
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
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
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
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
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
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
”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
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
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
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
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
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
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
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
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
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
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名家点评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
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
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
另有《幽明录》,今佚。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
(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
(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
”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
(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