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千问解读】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1

  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

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

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

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

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

全词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2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

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

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

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

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

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

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

怪:惊异,骇疑。

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

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

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

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

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

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

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

《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

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

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

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与此暗合。

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

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

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

”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

旌旗:战旗。

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

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

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

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

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

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

“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

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

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

“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

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

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

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

“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

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

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

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

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

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3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

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4

  作品原文  龟虽寿⑴  神龟虽寿⑵,犹有竟时⑶。

  腾蛇乘雾⑷,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⑸,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⑹,壮心不已⑺。

  盈缩之期⑻,不但在天⑼;  养怡之福⑽,可得永年⑾。

幸甚至哉⑿,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⑴龟虽寿: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⑵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

  ⑶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⑷腾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⑸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

枥:马槽。

  ⑹烈士:操有远大抱负的男子。

这里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暮年:晚年。

  ⑺已:停止。

  ⑻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

  ⑼但:仅,只。

  ⑽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⑾永:长久。

永年:长寿,活得长。

  ⑿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作品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捷,班师回朝途中,天气寒冷且干旱,方圆二百里内没有可以饮用的水源,军队粮食也已经匮乏,不得已杀了数千匹马匹来作为军队的粮食,挖地三十多丈才得到水源。

军队途径碣石道(今昌黎碣石山流域)时,遇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之景观,曹操命士卒山中觅水,安营扎寨,然后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作者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犹有”和“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

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名家点评  广东省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委员会会长张铁明教授评价:“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

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宝藏的“翻译官”,未来可期!

一、圆梦老师核心观点:小众专业的大能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看似冷门,实则是一座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金矿。

根据教育部数据,全国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仅30余所,每年毕业生不足2000人,但就业对口率却高达85%以上(数据来源: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稀缺性就是竞争力,尤其在“文化强国”战略下,这类人才正成为国家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刚需”。

二、专业认知:做语言的“导游”,文化的“桥梁”如果把汉语言文学比作“大江大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就是“山间清泉”——小众却独特。

这个专业的学生就像“语言导游”,既要学习藏语、维吾尔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又要研究其背后的文学、历史和民俗。

比如,研究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要懂蒙语,还要了解草原文化、游牧历史,甚至气候地理对艺术的影响。

学的是语言,收获的却是打开多元文化的钥匙。

三、行业前景:政策红利+就业蓝海1.国家战略支持:2021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关岗位在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持续增加。

2.就业数据亮眼: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民族事务部门、博物馆、文化馆(占比约40%);教育行业: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师(教育部2023年规划新增5万个双语教师岗位);企业需求:文旅企业(如民族特色景区策划)、互联网公司(多语言内容审核)。

3.国际舞台:随着“一带一路”深入,精通少数民族语言+英语的复合人才,在外交、外贸领域炙手可热。

四、适合学生:三种特质“对号入座”1.学科优势:语文功底好,对外语敏感(英语或其他小语种有基础更佳);2.性格特质:对民族文化有好奇心,愿意深入偏远地区调研(部分实践需下乡);3.职业期待:不求“赚快钱”,但求稳定且有社会价值,适合想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的学生。

五、报考建议:选对赛道,少走弯路1.院校推荐:顶尖层:中央民族大学(A+学科)、云南大学(民族学强校);性价比层: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地域资源优势明显)。

2.课程重点:核心课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建议辅修新闻、旅游管理或国际经贸,提升复合竞争力。

3.专业对比:VS汉语言文学:更侧重民族文化深度,就业面稍窄但竞争小;VS外国语言文学:国内政策支持更强,但国际通用性较弱。

六、风险提示:兴趣与现实的平衡1.学习难度:从零开始学一门新语言(如藏语),需付出2-3年苦功;2.就业地域:优质岗位多集中在民族地区,一线城市机会较少;3.收入水平:起薪普遍低于热门专业,但稳定性高,中长期发展空间大。

总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适合“热爱大于跟风”的学生。

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却能赋予你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感。

如果孩子对民族文化有热情,愿意深耕细作,这个专业就是一片值得开垦的沃土!附各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圆梦小编整理了吉林高考公布的2024年数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历史类最低分的大学是赤峰学院、物理类最低分的大学是延边大学。

学校名称科目批次2024分数2024平均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本科批473477延边大学历史本科批436457赤峰学院历史本科批336336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本科批566574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本科批446467延边大学物理本科批404465中央民族大学物理本科批554558

应用气象学专业:这个"老天爷的翻译官",值得孩子选吗?

一、核心观点:就业稳、需求大、政策强应用气象学专业,用大白话说就是"研究天气怎么影响人类生活"的学问。

这个专业有三大优势:就业率高(超90%)、国家政策倾斜("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明确扩招)、行业需求大(全国气象系统年均新增岗位超2000个)。

就像给地球当"健康顾问",既实用又重要。

二、专业认知:天气预报背后的"民生工程师"如果把气象比作人体的健康监测,应用气象学就是帮我们解读"地球体检报告"的医生。

它不仅要预测天气,更要研究如何用气象数据服务农业、航空、环保等领域。

比如帮农民避开极端天气安排播种,为航空公司规划安全航线,甚至参与新能源开发选址——这就是气象数据的"二次加工"价值。

三、行业前景:政策红利+技术升级双驱动国家《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明确:到2025年气象从业人员将增长30%。

真实数据说话:中国气象局2023年公开招聘人数同比增加18%新能源企业气象岗位需求年增长25%以上省级气象部门硕士起薪普遍在8-12万/年随着卫星遥感、AI预报等技术应用,这个"看天吃饭"的行业正在变成"靠技术吃饭"的高科技领域。

四、适合哪类学生?1.学科优势:物理、地理拔尖,数学不拖后腿(要学大气物理、流体力学)2.性格特质:细心(分析数据)、耐心(持续观测)、好奇心(探索天气规律)3.职业期待:求稳定选气象局,想挑战进新能源/航空企业,爱科研走气候变化研究五、报考建议:抓住三个关键1.院校选择:第一梯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A+)、中国海洋大学第二梯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性价比之选:各省属气象学院(如沈阳大气所)2.课程重点:核心课:大气物理学、卫星气象学、气象数据分析加分技能:Python编程、GIS地理信息系统3.专业对比:vs环境科学:更聚焦天气直接影响vs地理信息科学:侧重气象数据而非地图绘制vs航空航天:服务飞行安全而非飞行器设计六、家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1.就业质量:体制内岗位占60%(气象局、空管局),企业端新能源公司需求激增2.发展空间:从基层观测员到首席预报员,技术路线清晰;跨界可转环境评估、保险精算3.学习难度: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但实践课程多(天气会商、仪器操作),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七、温馨提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专业需要耐得住寂寞(可能要去偏远气象站实习),扛得住压力(重大天气预警责任大)。

如果孩子晕三维立体图(天气图分析常用),或对持续学习新技术抵触,建议慎重考虑。

但只要能坚持,这就是个越老越吃香的"技术饭碗"。

附各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圆梦小编整理了吉林高考公布的2024年数据,应用气象学专业物理类最低分的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学校名称科目批次2024分数2024平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本科批582588中国民航大学物理本科批569572东北农业大学物理本科批56957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物理本科批524542

加入收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鉴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聊斋志异 18 2025-04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