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1  后赤壁赋 作者: 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

二客从予过黄

【千问解读】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1

  后赤壁赋 作者: 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gāo )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 )。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

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

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

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

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

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

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

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

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 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

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

场面宏大,气势奔放。

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

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

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

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

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

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

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

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

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

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

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

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

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

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

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

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

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

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 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

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

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

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

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

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

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

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

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对于两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我们将学得更深更透,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2

  古诗简介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情意。

  翻译/译文  这一年十十五日,我从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吹拂,这样美好的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再次到的下面游览。

的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峦很高,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上,把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得很。

正好有一只,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

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1.步自堂:从堂步行出发。

雪堂,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边上。

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的`《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  4.木叶:树叶。

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

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

薄暮,将落天快黑的时候。

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江(现在属上)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

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

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

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

“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

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

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

前次游赤壁在“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

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

曾,才,刚刚。

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

“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

履,践,踏。

巉岩,险峻的。

  19.披蒙茸:分开乱草。

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

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虬,龙的一种。

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

栖,宿。

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

冯夷,水神。

幽,深。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

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

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

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

返回。

  30.放:纵,遣。

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

玄,黑。

裳,下服。

缟,白。

衣,上衣。

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

如《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

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

此语出于《·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

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

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46.寤:觉,醒。

  赏析/鉴赏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

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

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

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写初冬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增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胸开阔、境界高远。

可是,当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很想从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

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为主;前赋描写的是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

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哲学,同时也描写了月夜的优色。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3

  后赤壁赋原文赏析: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拼音解读:  shì suì shí yuè zhī wàng ,bù zì xuě táng ,jiāng guī yú lín gāo 。

  èr kè cóng yǔ guò huáng ní zhī bǎn 。

  shuāng lù jì jiàng ,mù yè jìn tuō , rén yǐng zài dì ,yǎng jiàn míng yuè ,gù ér lè zhī ,háng gē xiàng dá 。

  yǐ ér tàn yuē :“yǒu kè wú jiǔ ,yǒu jiǔ wú yáo ,yuè bái fēng qīng ,rú cǐ liáng yè hé !”kè yuē :“jīn zhě báo mù ,jǔ wǎng dé yú ,jù kǒu xì lín ,zhuàng rú sōng jiāng zhī lú 。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4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  木叶:树叶。

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

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

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

薄,迫,逼近。

  松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

这是有名的美味。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

安所,何所,哪里。

  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

诸,相当于“之于”。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

“须”通“需”。

  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

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

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

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

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

曾,才,刚刚。

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

“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

履,践,踏。

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开乱草。

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蹲或坐。

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虬,龙的一种。

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

栖,鸟宿。

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

冯夷,水神。

幽,深。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划然长啸:高声长啸。

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

啸,蹙口作声。

  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

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悄然:静默的样子。

  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留:停留。

  反:同“返”。

返回。

  放:纵,遣。

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

玄,黑。

裳,下服。

缟,白。

衣,上衣。

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

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  掠:擦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

翩仙,一作“蹁跹”。

  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俛:同“俯”,低头。

  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畴昔之夜:昨天晚上。

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

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

昔,昨。

  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顾:回头看。

  寤:觉,醒。

  赏析: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孟子》十句名言警句 经典名言赏析解释

《孟子》在儒家学术上的造诣仅次于孔子,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其实孟子在孔子的儒家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延伸和扩展,孟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不过这句话孟子是对君王说的,如果是对百姓说可能孟子就活不了了。

孟子希望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实行仁政,但这个“仁“要求太高,而且有些太理想化,但这种高标准应该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孟子》十句名言警句和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在忧患中能够得以生存,因为沉迷享乐,便会走向灭亡。

“生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所戒备,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君主仅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实现不了仁政;只是订立了法律没有执行措施,法律也不会自行实施。

这句话指出只有好的出发点、只有书面上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政和执法的人员,以及一整套行政和执法的措施。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拥有道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叛离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是说是否施行仁义是能否得到人心的关键。

四、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有预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分要求的诋毁。

”五、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品德低下的人,从来没有能够教育别人的。

为人师者,必须品德高尚,因为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心术不正,就不可能成为别人信奉的楷模。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行为不轨,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六、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王因无缘无故的滥杀士人,则卿大夫便会离去;君主无缘无故的滥杀百姓;那么士人便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了。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节气、气候以及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亦指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人和:指人际关系融洽,即得人心。

依靠天气,不如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靠有利的地势,不如依靠人心的支持、拥护。

此句重点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满得意,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九、人皆可以为尧舜。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

我们在内心中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自信,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因为成功的机会属于每个人,只要你不屈不挠十、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圣人又对于百姓吃饱穿暖了而缺乏教养感到忧虑,就派契为司徒,以怎样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男女的区别,长幼之间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句话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即“五伦”。

应有的道德规范。

窦材:宋代医家,真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1146年),医家。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

考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

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旅行者的强盗祸害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