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翻译 译文
【千问解读】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翻译 译文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 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 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 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 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 ①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③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赏析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
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
这里选的是第三首,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
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
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
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
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
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
“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
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
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
“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
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
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
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
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
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
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
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古时候李渊之子李元霸是如何死的是怎么回事?其三种死法
那么大家对于他的死了解吗?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
李玄霸和李元霸是一个人吗 李元霸,一个小说人物形象,来自于《说唐演义全传》。
在小说中他是李渊的儿子。
小说中,他是隋唐的第一条好汉,手持两把大锤,纵横天下。
但因违反师训,杀死了本有三载龙命在身的,被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复仇,死于天谴。
在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他,但他是一位小说杜撰的人物。
说小说杜撰了李元霸,其实也不全是杜撰。
李渊当时却有一个儿子,但不叫李元霸,而是叫李玄霸。
李玄霸,字大德,唐高祖第三子。
“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
武德元年,追封卫怀王,又赠秦州总管、司空。
以太宗子泰为宜都王,奉其祀,葬芷阳。
后泰徙封越,更以宗室西平王琼子保定嗣。
薨,无子,国除。
”这是史料的记载。
意思是说:李玄霸自幼辩惠。
大业十年,李玄霸去世,年仅十六岁,无子。
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建立,追封李玄霸为卫怀王,谥号怀。
又追赠为秦州总管、司空。
武德四年,唐高祖以秦王第四子为宜都王,作为李玄霸的后嗣。
并将李玄霸改葬于芷阳。
关于李玄霸的史料记载就这么多,因为早逝,所以没有太多的记载。
只活到十六岁,也没做过太多可以被史官记载的东西。
《说唐》、《兴唐传》等通俗英雄传奇小说、评书、影视剧等作品中,“李元霸”这一著名的文学形象,其历史原型几乎没有,说李玄霸是原型,那纯粹是因为李玄霸是李渊的儿子。
除了儿子这一点是历史原型之外,其他对于李元霸的塑造,完全是创作,与史书记载的李玄霸并无相似之处。
隋末唐初的历史人物,被小说和各大影视剧杜撰,导致了很多的读者认为小说和各大影视剧中的李元霸就是真实的。
在这里将李玄霸和李元霸两个人物还原,望部分读者能够正视历史,不要受小说和影视剧影响 李玄霸的死 一、被雷劈死 历史上真实的李元霸叫李玄霸,唐高祖李渊第三子,避讳清帝之名,改为李元霸。
《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载:卫怀王玄霸字大德。
幼辩惠。
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
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
也就是说,历史上他什么也没干,十六岁就死了。
据《瓦岗英雄传》记载: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条好汉,长得瘦小枯干,掌中一对八棱紫金锤重八百斤,胯下座骑追风白点万里云。
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在李元霸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可以说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么一位无敌凶神在灭了瓦岗回师途中,正遇雷雨,双手举锤骂天,被雷劈死。
二、被自己的锤子砸死 在《说唐演义全传》中,李元霸即李玄霸,为避讳康熙(玄烨)名,在小说中改玄为元,他力大无穷,。
在杀了宇文成都后,拿双锤子扔天,锤还击头而死。
小说第四十二回“元霸雷轰归神位,咬金斧劈老君堂”原文如下: 说那赵王李元霸回到潼关,驸马柴绍前来接应,二人相见,同路而行。
只见风云四起,细雨霏霏,少顷虹电闪烁,霹雳交加。
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落落的响,犹如打下来的光景。
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说罢,把锤往空中一撩,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扑的一声,正中在元霸脸上,翻身跌下马来,一代霸王就此烟消云散。
三、被鱼俱罗用计杀死 《兴唐传》为我们提供了李元霸的另一种结局:他是在杀死宇文成都后,被宇文成都的师父鱼俱罗用计斩杀的。
这个结局,一直为我所不喜。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鱼俱罗已经是个年近90的老头,远远不符合常理;更因为这个结局远远不够诗意化,落入俗窠,无法去承载一个霸王的结局。
然而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历史上的李元霸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历史上的李元霸没有做过什么,他的事迹是被虚构出来的,他一直活在评书艺人代代相传的口中,活在《说唐》冰冷的纸上。
但他还是有虚构的原型的,那就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早死,无后,被追封为卫王。
李玄霸虽然同样早死,但却没有李元霸生前那样辉煌的生命历程。
随机文章揭秘各国为什么都取消登月,载人登月的实验通过探测器都可以实现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盘点哈勃望远镜十佳照片,第一名为即将死亡的星球/与太阳相似古巴沉落的海底古城,沉没于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末期(史前文明)命苦的女人容易生女儿是真的吗,网络造谣生女儿往往过得更加幸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韩信因“叛乱”之名被杀并诛其三族 为什么汉高祖刘邦会对这个功臣下手呢
很多人会认为刘邦杀韩信,只是因为自己称帝以后要把韩信这种会威胁到自己的人除掉,不过跟不就活的好好的么?为什么刘邦没把他们一起除掉呢?其实韩信自己也是作死,想要叛变的消息被传了出去,所以刘邦肯定就不会放过他,何况韩信手里还掌有兵权。
韩信如果能早点向刘邦坦露获取信任估计也不会有此下场了。
韩信是秦末楚汉战争中的著名军事家,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为刘邦定国平天下立下了。
然而其最终结局仍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公元前196年,韩信因“叛乱”之名被杀并诛其三族。
关于韩信的下场,有人说是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心胸狭窄,他不能容忍功高盖主的韩信呆在身边,认为他是含冤而死。
认为他罪有应得的列出了韩信的几大罪状: 一、自恃有功,请封假王 四年,平定了齐地后,韩信派人对汉高祖刘邦说:“齐人伪 诈多变,遇临楚地,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不设一王位来镇守,大局难以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
”此时刘邦正被围困在荥阳,正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了韩信使者带来的信,不禁,骂道:“我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辅佐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边的张良和见势不妙,悄悄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正处境不利,无法禁止韩信称王。
不如趁势做个人情,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
不然,就会发生内乱了。
”刘邦一听,顿然醒悟,连忙大声说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为什么还要当假王?岂有此理!”接着,刘邦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
之后,韩信才出兵与项羽会战于垓下,项羽大败。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实属无奈之举,因而,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他为楚王。
从这时刘邦对韩信就有了戒心。
二、招降纳叛,盘据一方 楚汉之争,楚将钟离昧投奔了韩信。
刘邦知道此事后,命韩信交出钟离昧。
可是因为他们是故交,所以韩信拒绝交出钟离昧。
因韩信功劳太大,刘邦。
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护,仪仗威严,这更加让刘邦疑心。
恰在此时,有人又告韩信谋反,刘邦才要除掉韩信。
于是,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令诸侯们都到之西的陈地相会,以便趁机摘拿韩信这时,韩信已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但思考很久,他决定去见刘邦,然而他却背信弃义地将钟离昧杀了,带着其首级去见刘邦,但是,刘邦还是逮捕了他,降封为淮阴侯,将他囚禁于洛阳长安,而且手上的军权也都被刘邦剥夺了。
韩信郁闷之极,常常称病不上朝。
三、挑动和支持陈稀叛乱 据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又说,他曾与家臣谋划,当刘邦率军征讨陈稀之时,假作诏书,放出因徒,再挟持宫中的和太子。
结果,这个阴谋被他的朋友的弟弟告发了。
后来,吕后和萧何设计骗韩信入宫,将他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上述三大罪状,足以说明韩信是个计较个人得失、自恃功高,目无君主,谋反叛乱的,他被杀是应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